回覆列表
  • 1 # 曼8精神

    蜀國本身是最弱小的,在經濟最不發達的西南地區,易守難攻,軍事力量很薄弱,諸葛亮去世後後繼乏人,三國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司馬懿就是通盤全域性的高智商政治人才。

    蜀國沒有明君,缺乏開疆拓土的勇氣,在白帝城兵敗之後,蜀國元氣大傷。諸葛亮六出祁山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應該以守待攻。高築牆,廣積糧,等待時機,不可急於求成。

    吳國經濟富庶,人才濟濟,君臣一心,曹魏多次南下都無功而返,說明先打弱敵是正確的構想,後期將矛頭對準蜀漢,這是正確的戰略方針。北方的曹魏兵精良廣,位居中原,天時地利人和全佔齊,不得天下都難!

  • 2 # 孫郎談古

    蜀漢被第一個滅掉的原因有三:地理原因(戰略原因)仇恨原因(漢魏沒有和談的可能)內因(蜀中無大將、宦官蠱惑)。這三個原因是形成蜀漢成為第一個被滅的原因。

    地理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原因。之所以說地理原因,很多人都會提到這點。可以參考漢光武帝的出兵戰略“得隴望蜀”。此時的關隴地區已是曹魏地盤,取蜀地那是必然的結果。從關隴進攻蜀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決定戰事關鍵的地區。

    蜀漢處於四川盆地,從關隴地區順勢南下進攻就輕而易舉。奪得蜀地只是第一步,蜀地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為什麼呢?因為蜀漢國處於長江上游,只要佔據蜀地,就可以順長江東下,直取吳國。這個在西晉伐吳上就是這樣,西晉兵分六路南下取吳,最早到吳國受降的就是順長江東下的王濬、唐彬所部。

    所以說,蜀漢的地理位置是曹魏必爭之地,也是優先攻打之地。

    仇恨原因

    接下來說第二個原因,這就是國仇。所謂的國仇很簡單,漢亡於魏,這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事件。劉備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也是因為漢獻帝劉協把大漢皇帝的寶座“禪讓”給了曹丕。曹丕受禪建立“魏國”,改封劉協為“山陽公”。後劉協一度傳出為曹丕所害的訊息,劉備則以大漢宗室的身份,高舉“匡扶漢室,替漢獻帝復仇”的旗號進位稱帝,建立“漢國”,史稱“蜀漢”。

    所以,漢和魏就成了死敵,劉備為了鞏固帝位,就得兌現他之前的承若“光復漢室”!既然如此,他的頭號目標就是魏國。不管打得過打不過,都是要打,不打就會有人說閒話,打了,說不定還有贏的可能。

    因此,蜀漢和魏國的戰事就頻頻發生。反觀吳國,孫皓上位後積極和魏國(晉國)求和,保持良好外交關係,因為魏吳本來就不是什麼仇人,只會因為利益關係才會發生衝突。所以,跟吳國保持表面上的和平關係,也是利於魏國全心攻打蜀漢的策略。

    所以,蜀漢和魏國的仇恨是無法化解的,魏國伐蜀漢也是解決兩國長期戰爭的方法,一勞永逸。

    內政原因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劉禪:“扶不起的阿斗”。能有這樣的評價,可見劉禪治理國事的能力有多差。在正史上,蜀漢國內也是矛盾重重,一邊是以益州為代表的人士;一邊是劉備的創業人馬,兩派明爭暗鬥,誰也不服誰。諸葛亮在的時候,一心顧北伐,內政之事難以脫得了身去協助管理。這就導致宦官和佞臣的猖狂,這也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要讓劉禪“親賢遠佞”。這就足以說明,諸葛亮在的時候,佞臣就已存在不少。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內政就沒有一個人能管制住劉禪,而宦官、佞臣更是肆無忌憚了,使勁在劉禪耳邊鼓吹,就連魏國擊敗蜀漢的訊息也被搪塞過去,導致劉禪得不到真實的戰況,從而措施了逆轉亡國的時機。

    再反觀吳國,陸機的《辨亡錄》中提到這麼一句話:

    “降及歸命(指孫皓)之初,典型未滅,故老猶存.......元首雖病,肱骨猶良。”

    大意就是,吳國的皇帝再壞,身邊還是有忠直大臣,有良將在盡心輔佐;同樣的,晉國的名將羊祜、杜預等人勸說司馬炎要抓住機會伐吳,不要錯過機會,要是“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那麼滅吳就難了。

    這兩個觀點都反映一個事實:吳國的底子還在,只是君主的問題。而蜀漢的底子已不如吳國這樣紮實,所以成為了第一個被滅的物件,說句難聽點的話就是“蒼蠅不叮無縫蛋”

    以上三個原因就是存在感最強的蜀漢國第一個被滅掉的原因。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蜀漢的存在感強嗎?應該是的

    實際上我們喜歡看的三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你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嚴格來說應該是東漢末年,這時候漢廷死而不僵,獻帝仍然是名義上的天子。

    三國建立的標誌是曹丕自立,建立魏國,這個時候控制益州的劉備便以延續漢祚為根基和法統建立蜀漢政權。因此曹魏和蜀漢一個是篡位漢朝,一個是延續漢朝,二者有著天然的矛盾,劉備打出的“漢賊不兩立”更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最好依據。

    打得仗很多,蜀漢的存在感的確很強,但是蜀漢的實力嘛,還真不行。

    三國之中,只有蜀漢僅有一州之地。雖然蜀漢佔據了東漢末年人口最多,幅員最大,地勢最險要,土地最肥沃的益州,但是與東吳的荊州,揚州,交州,曹魏的中原九州比起來勢力還是太弱了。據史料記載,蜀漢人口不足百萬,軍隊更是隻有十萬,這樣的實力無疑讓蜀漢成為三國中最軟的柿子。當然也是最先被人吃掉的那個。

  • 4 # 92麗哥

    第二,蜀國在三國裡面,實力是最弱的。所謂的五虎上將也多數只有勇而無謀。況且,劉備起家基礎也是最薄弱的,一窮二白,白手起家,佔據的蜀從地理環境來說,也並不比其他兩國優越。劉備本人與其他大臣對於諸葛亮的依賴也過於嚴重,整個蜀國的官僚機構的組成人員實際上也是三國裡最薄弱的的。

    第三,實際上存在感最強的應該是魏。畢竟他佔據中原,實力雄厚,後來還被司馬篡權,在魏的基礎上統一三國建立晉,他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第四,研究歷史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礎上。過分依賴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也是不行的。畢竟藝術新增色彩比較多。

  • 5 # 小傷聊史

    這個問題不如說成是:為什麼最先滅亡的蜀漢存在感最強?

    蜀漢共歷兩帝,享國四十三年,鼎盛時期跨有荊益兩州,但隨著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兵敗,國力大損 ,後來經過諸葛亮治理國力有所恢復,但由於後期連年征戰,後主寵信奸佞,逐漸衰落。

    正統

    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他在建國後雖然只有益州,但他卻以漢朝正統自居,後來中原經過五胡亂華,東晉衣冠南渡後,開始為同樣偏居南方的蜀漢歌功頌德,從此蜀漢名氣大增。到了南宋時期,因為也偏居南方直接把蜀漢視為正統了,從此蜀漢地位基本超過曹魏。

    更富有傳奇色彩

    除了正統原因,雖然蜀漢國力最弱享國最短,但因為蜀漢君臣創業艱難,所以他們君臣的故事都富有傳奇色彩。比如青年創業的劉備,一生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一直堅持不懈,終成帝業;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關羽,千里尋主,威震華夏;還有張飛、趙雲、姜維等,因為他們身上有許多正能量所以一直備受推崇。

    藝術加工

    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蜀漢多數人物在原本就富有傳奇色彩的情況下,再進行神話,而對各國態度則採用尊劉抑曹的辦法,所以隨著三國演義推廣,蜀漢也毫無懸念成了存在感最強的一方。

  • 6 # 甲申以後風雲逸紀

    蜀漢本來就只佔據一州之地,人力物力軍力都無法和魏國抗衡,但是諸葛亮將北伐定為國家政策,連年征戰,勞民傷財。之後蔣宛主政時期好不容易消停了一會,結果姜維又九伐中原,雖說蜀漢北伐是以攻代守的策略,但是限於蜀魏巨大的實力差距,北伐事實上早已成為對魏國的騷擾,相反魏國則在休養生息中壯大。再加上蜀漢多年北伐空費財富,早己不得人心,因此當鄧艾鍾會伐蜀時,蜀漢各軍除姜維和諸葛緒外並沒有做出什麼有效抵抗,相反以譙周為首的地方豪門則爭當代路黨。蜀漢不得人心由此可見一般,此後姜維策動鍾會謀反,僅僅三天即告瓦解,但假設如果姜維的計劃成功了,估計蜀漢仍挺不過兩三年時間,連年北伐早己掏空了家底,加上鍾會大軍的破壞。再者,益州民心盡失,怎能保家衛國呢。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蜀漢給後人的存在感最強,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屬於蜀漢,行文時有所偏向。

    實際上曹操才是那時的霸主,孫權陣營也有許多出色的謀士及將領。

    (蜀漢創立者劉備)

    蜀漢和曹魏不死不休

    蜀漢第一個被滅掉很正常,因為曹魏後期已經被司馬氏所掌控,是當時最強勢力,而東吳早在公元221年就向曹魏俯首稱臣,不是曹魏的第一打擊目標。

    雖然後來東吳又和蜀漢聯合攻曹,但曹魏已經看清,蜀漢才是最主要的敵人。劉備堅定的主張北伐,劉備死後,諸葛亮接著多次北伐(有說6次,有說11次),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第一代領袖者的遺志,繼續北伐事業……

    可以說不是曹魏非得要打蜀漢,而是蜀漢一定要打曹魏,頗有不死不休之勢。連年北伐,不只威脅著曹魏,也是蜀漢的一大財政負擔,打到後來就連後主劉禪都不願再北伐,只願偏安一隅。

    (姜維劇照)

    這個時候,曹魏發生了一件事情,導致司馬昭急需一場勝仗

    公元260年,不甘心當傀儡的小皇帝曹髦想要討伐司馬昭,路上被司馬昭的門下賈充指使成濟殺了,群情憤然。此後司馬昭雖然徹底掌控了朝局,名聲也壞了,魏國輿論對他非常不利,於是他就想發動一場戰爭,轉移國內的注意力。

    選擇蜀漢是因為“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意思是蜀漢的將領老的老死的死,民間也因數次北伐而疲憊,正是討伐的大好時機。

    263年,司馬昭派出18萬魏軍分三路直攻蜀漢,西路軍3萬,由鄧艾率領,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3萬,由諸葛緒率領,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軍12萬,由鍾會率領,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曹軍進攻路線圖)

    在司馬昭眼裡,此時的蜀漢也只有姜維尚能一戰。事實也如此,姜維一直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但鄧艾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直達成都,劉禪沒怎麼掙扎就出城投降了,並命令姜維投降,姜維只好降了鍾會。

    姜維選鍾會也是有目的的,他早已看出鍾會有反心,想借鍾會復蜀漢,不料事情敗露,兩人全都死於兵變,蜀漢自此再無復國希望。

    總之,蜀漢第一個被滅,既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也因為當時最弱。

  • 8 # 江寧侯

    我個人感覺蜀國中流砥柱無非就是以諸葛亮等人,然而題主認為蜀國存在感強是因為在許多歷史劇中往往把蜀國美化,鏡頭也是給的較多的,蜀國有五虎將,有劉關張三兄弟陣容也是最好的,但是我覺得即便是這麼強的陣容最終還是最早滅國,我們可想其他倆個國家也是臥虎藏龍。個人見解,謝謝。

  • 9 # 金全有

    在魏蜀吳三國形成鼎足之時。

    一、曹魏實力最強。

    全國近一半的地盤被魏佔領,人口占全國50%以上,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河畔,北方比南方開化得早,所以在東漢時代北方是生產力比較先進的地區,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南方有些地方還未開化,處於蠻夷狀態,南方總體人口素質低於北方。

    二、蜀漢為自保,連年主動征戰

    自關羽丟失荊州後,蜀漢只剩下西川一塊地盤,東吳有長江之險可守,而蜀漢只能依靠關隘防守。魏國自曹操開始便勵精圖治,抑制豪強,鼓勵生產,興修水利,實行屯田制度,廣招人才,如果任魏國這樣發展下區,要想伐魏興漢就難了,而蜀漢自身反有可能被曹魏吞併。於是諸葛亮開始北伐,一是以攻代守;二是擾亂曹魏發展的程序。三是趁機擴張疆土。四是蜀漢自認為代表漢室,與曹魏是漢、賊誓兩立。所以蜀漢與曹魏鬥爭是主動的、積極的。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自劉備病亡以後,三國之間實際只有蜀漢與曹魏是真正交戰,東吳雖與蜀漢結盟,但主要是坐山觀虎鬥,曹魏若不進攻江東,東吳是不會主動出擊的。這就使蜀漢少了策應的力量,諸葛亮發動了六次北伐均未獲勝,此後姜維又發動九次北伐依然勞而無功。面對蜀漢不斷的進攻,曹魏集團肯定首先把矛頭指向蜀漢,蜀一日不滅,魏一曰不寧,為徹底消除蜀漢的危害,後期司馬昭發動了滅蜀的全面戰爭。魏強蜀弱,很快蜀漢就滅亡了,其實當初魏國並沒有進犯蜀國的態勢,而是以防守作為主要戰略,蜀漢的不斷侵犯終於使曹魏改變了以守為主的策略,所以蜀漢先亡也是其自取的。

  • 10 # Shoreline

    蜀漢最先滅亡,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詮釋。

    局勢方面,劉備在得到益州之前,先是從根本上失去孫吳這個戰時盟友,後面又失去了龐統這個智囊,值此內憂外患之際,偏偏關羽又把荊州作沒了,還把自己作死了。此時劉備剛得到益州不久,立足未穩,急於“報仇”,結果又把自己連同張飛黃忠還有幾萬大軍一起搭進去了。我覺得,至此,已經奠定了蜀漢是三國中最弱,並且統一機會渺茫的基礎。人才儲備方面,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做,給後輩鍛鍊的機會太少了,而曹魏和孫吳這個時期都不乏青年才俊。諸葛亮死後,除了一個姜維之外,幾乎再無可上陣領兵之人,而且姜維伐中原的戰績也是敗多勝少。導致後期人家打上門來,都沒有可禦敵之將,直接投降了。物資儲備方面,從劉備託孤之後,蜀漢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諸葛亮不是在戰場上就是在去戰場的路上。益州雖號稱天府之國,但是一州之地,持續供養幾萬大軍連年征伐,早已不堪其重,諸葛亮出兵那麼多次,退兵的緣由不是後院失火,就是糧草不足。一句話,窮。

    綜上,蜀漢是三國中,國力人力物力最弱的,說它存在感最強,其實無非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把諸如關羽趙雲張飛諸葛亮寫得富有神話色彩,在強烈的擁劉反曹氛圍下,讓我們覺得蜀漢存在感最強。劉備確實是個英雄,但是英雄晚年都要發發糊塗,曹操和孫權晚年都糊塗了一下,只不過,劉備糊塗的代價比較大,畢竟毀了多年積累起來的心血。

  • 11 # 秋雨魯北說歷史

    蜀國最先被魏國消滅是因為蜀國的實力最弱小,而蜀國的存在感強烈是因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和魏國在祁山以及漢中爭奪的幾十年讓蜀國成為了三國中最忙碌的國家。

    三國之中蜀國面積最小人口最少實力最差

    三國時代北方經濟強於南方,魏國是三國中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加上人口眾多土地面積廣闊就成為了三國中最有實力的國家。而蜀國偏安四川交通不便人口最少經濟實力也有限就成為了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

    蜀國本來佔據了荊州從三國的形勢上看極為有利,可惜東吳的偷襲不僅讓蜀國丟失了荊州還折損了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關公。荊州的丟失讓蜀國實力折損嚴重加上劉備復仇東吳又被陸遜打敗,蜀軍的實力被進一步削弱,因此蜀國開局就極為不利。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數次北伐均為成功

    為實現先主劉備的統一大業諸葛亮為北伐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第六次北伐就病死在了五丈原的前線。在同司馬懿父子幾十年的鬥爭也積累了很高的人氣,因此蜀國的存在感是非常強的,但是同魏國幾十年的戰爭消耗也讓蜀國實力嚴重受損,成為了魏國邁向統一的突破口。

    諸葛亮去世後其繼任者姜維還是一心北伐,但是此時的蜀國最宜休養生息。經過了幾十年的北伐戰爭後蜀國國內民生艱苦,國家逐步走向了衰亡。

    魏國分三路攻擊蜀國,鄧艾偷襲取勝

    鄧艾、鍾會、諸葛緒分三路攻擊蜀國,姜維沉著應戰同魏軍在劍閣天險拉鋸。鄧艾見戰局相持無取勝希望隨後帶領小隊精兵偷渡陰平攻取了培城,培城蜀軍守將馬邈兵敗投降。隨後魏軍連續攻克綿竹逼近成都,蜀王劉禪主動投降,蜀國滅亡。

    遠在劍閣天險前線的姜維只能投降鍾會,最終蜀軍全部歸於鍾會手中,而蜀國的滅亡為西晉實現大一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實力上看,蜀國本就弱小更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只可惜幾十年的北伐耗盡了蜀國的國力,在加上蜀國國王劉禪的積極投降打亂了整個戰役的部署導致全盤皆輸。雖然鄧艾是出奇兵取勝,但從本質上說還是魏國實力強大最終實現了最後的統一。

  • 12 # 夏目愛看書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魏蜀吳三國存在感最強的蜀國第一個被滅?我覺得在情理之中,畢竟不管是資源還是實力,蜀國是三個國家裡面最弱的,特別是在五虎將陸續死後,還留下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三國演義》蜀國是主角

    我們正常接觸的三國文化大多來源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演義的核心思想就是揚劉抑曹。存在感強或者說是,這部小說的主角就是蜀漢,畢竟這部小說中蜀漢是正統,作者透過大量的文字描述著蜀漢從桃園三結義開始,再到後來的赤壁之戰,再到最後諸葛亮數次北伐。這些都是演義中耳熟能詳的故事,所以自然而然的引導讀者覺得蜀國的存在感最強。

    《三國演義》給我們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劉備是一代明君,寬容待人,對待百姓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羽義薄雲天,過五關斬六將,忠肝義膽;張飛更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張雲長坂坡一聲震怒“我乃常山趙子龍”,渾身是膽;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江山任勞任怨...這些我們耳熟能詳,而且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是遠遠超過於歷史的,這就讓我們跟著作者的思路,逐漸的開始喜歡劉備,蜀漢。並且認為這才是正統,說曹操是奸雄,蜀漢的存在感才會最強!

    蜀漢先滅亡,吳國最後

    當時天下的時局分為十三州,曹操獨佔幽州,青州,冀州,兗州,幷州,徐州,司州,涼州以及豫州;孫權佔據揚州,荊州和交州;而劉備獨獨只有益州,所以在實力上蜀漢被先滅亡也是不無道理的。同時根據歷史記載263年鄧艾攻取綿竹,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曹魏政權在265年被司馬炎奪取勝利果實,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經過十五年的修養身息,280年晉分三路大軍進攻東吳,吳主孫皓投降。

    首先在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田之後蜀國元氣大傷。之後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的的勸誡,強行攻打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蜀國至此已經失去一統江山的能力,再加上劉備也在這次大戰中身受重傷,不得以白帝城託孤。此時的蜀國已經只能基本維持自己的發展,同時內部分歧相當嚴重,士族代表李嚴和諸葛亮相互制肘,其實不適合經濟的發展。最終在諸葛亮死後,成為壓死蜀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內無賢臣,外無猛將,所以263年就滅亡了。

    總結:之所以蜀漢的存在感最強,完全是因為羅貫中的粉飾。就跟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主角總是戲多,但是歷史還有一個特點,最終的結果都已經定了。所以就算是羅貫中本人就算是再愛蜀漢,也不得不在《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病死白帝城,蜀漢政權滅亡。勢力弱的蜀國就成了第一個別滅掉的國家。

  • 13 # 尋找被人遺忘的角落

    蜀亡時人口110萬,軍11萬,吏4萬,勞動力不足,加上連年征戰賦稅過高。蔣琬費禕執政期間少有戰事,但賦稅依然偏高,諸葛亮也是三國演義給神話了,蜀國殘暴的超高稅收。 姜維放棄鐵桶漢中策略,改用誘敵深入,門戶大開。劉禪我認為歷史給的評價不合理,反正諸葛要打仗劉禪說不要,結果不管用。姜維要打仗劉禪說不要,結果也不管用。要不是連年征戰,勞民傷財蜀後期國力也不致於這麼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獼猴桃發源於周至縣,為什麼感覺眉縣的更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