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十修心悟道
-
2 # 舞酒綠林
天地沒有偏愛之心,對待萬物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是大樹長在高山就多給你一滴雨露一縷Sunny,也不會你是小草長在平地就少給你一滴雨露一縷Sunny。聖人也一樣,不論你是高貴富有還是低賤貧窮都平等看待就像祭祀用的草狗一樣。若有偏心就不是聖人君子。而現實生活中聖人極少俗人居多,所以老子要說以“天地”為榜樣。
-
3 # 明貞
天地生人養人不是把人當寶貝來待的,是有目的和緣由的。正如人之牧畜是為了食用或勞動,人性本身是貪婪和自私的這是基因的一種規定和賦予。老子是洞察了人性和天地奧妙的人,所以反對人所謂的仁義和有為。人能夠做到不被貪性和情慾迷惑就逆天了,就是至人了,餘多妄偽。
-
4 # 味哎兒
感謝悟空小秘邀題關照。這是揭示自然萬物各自單獨獨自存在,誰都不依賴不依靠不用誰管就活的存在的好好的現象現狀的語詞。從而揭示了:神.神職人員.王.官.仕.吏說的民須要自己的救助與救世的救世主詞說本意,促民知嘵供品供物貢獻養活著管自己的人,這是“道法自然”的自然所在。顛覆了統治階級倡言的自己“養活了”被管理人員的宣詞。即,無產者求有產者租地給自己以保活命的現狀現實。撥迷霧的是:除人以外,世間萬事萬物不存在誰養活誰現象,都是自已取食獨立獨自存活。但這句進攻攻擊式語句絕不是老子說的,應是後人新增老子書內的。從而呈有老子對應對仗辨證味,而沒有老子柔的特徵。相對性突出:把別人當豬狗.別人反過來也如此。此意最終發展成“將帥寧有種乎”.“造反有理”.“替天行道”.“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的語句了。這是當時統治階級,只收租稅賦勞役,而理生產製造,而同現今管理層抓生產及技術普及後勤保障完全不同。不知這樣被認可不,來悟空問嘮嘮。
-
5 # 歲月悠悠7339994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大意是說:天和地沒有靈魂,沒有知覺,所以所沒有仁心,對待萬物,就象對待沒有生命的芻狗一樣,不會給你多多一點,也不會給他少一點。真正的聖人,對待百姓, 應該和天地對待萬物一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能做到,一視同仁 。
-
6 # 穀神不死
天地不仁,萬物生長髮展都得遵循客觀規律,誰不遵循規律,就得衰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自然規律面前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按這道理,人類社會的統治階層的人們,對待廣大民眾,需要完全以法治理,不可對自己親近的人存在偏私和包庇。
不然,統治階層的人很多,每個人都有下層的親人,並且有點權利的人,朋友親戚會非常多。於是,基本普通民眾總是會認識一個統治階層的人。
那麼,若統治階層的人都熱心腸,喜歡照顧一下和自己有關係的民眾,那麼以法治國就根本無法落實。那麼一個社會無法無準則,會發生混亂。
所以,治國的最好的方法是“不仁”,當然走後門的現象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只是要提倡以法治國,正門不存在人情就好!
-
7 # WILLSON1625027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本意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與否和有偏愛的,它們對待萬物都如同祭祀用的草狗一樣順其自然;有大德大道的聖人對待百姓也一視同仁而無偏愛,任由他們自我生滅。
這句話的涵義就是:自然之道、人間之道就是順其自然。
相關內容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你怎麼看?
- “天地本不仁,奈何以萬物為鄒狗”這句話的出處和原文?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後面有很大一段話,原文是什麼,其中的含義是什麼?
- 老子為什麼要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有哪些具體的事例?
- 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 天生天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出處?
- 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角度看待疫情,你覺得有道理嗎?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常認為“芻狗”是草扎的狗,可能是雛狗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仁”,是仁愛,也可以引申為人類認可的所有良好道德。
天地執行其道時,沒有固定的準則,不會按人類的仁義道德標準來。萬物相生相剋,也有相愛相殺。很多植物為了讓自己茁壯成長,而不停地與其他植物爭奪營養成分;老虎、獅子等動物為了獲得配偶,不惜大打出手,身亡的情況時有發生。而澳大利亞雌性紅背蜘蛛在交配完後則會將雄蜘蛛吃掉,特別是在生活條件艱難、缺少食物時,雌蜘蛛甚至在交配前就將雄蜘蛛當了美餐。
“不仁”在人身上,也有例子。如孔子所說的“斯人也而有斯疾矣”(這麼好的人也會得這樣的病)。雷鋒這麼善良熱心,但也突然遭遇不測,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讓我們一邊緬懷,一邊痛惜。發生了的,不管多匪夷所思,它還是已經發生了,我們無力抗拒,更無法挽回。能做的,只是順其自然,把自己看成“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用狗肉做祭品,後來慢慢演變為用草紮成的狗來代替狗肉,所以叫“芻狗”。),以平常心看待生活,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平平淡淡、安安心心地在世間走這一遭。
當然,老子在《道德經》當中說這句話,並不是反對孔子所主張的“仁”。老子是不會爭個高低的,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希望我們能真正順應自然去思考去生活。而這,不就是陶潛在《歸去來兮辭》當中說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