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以反覆閱讀、思考、回味
5
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1、《古文觀止》: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此書原來是紹興“二吳”長期設館授徒為學生編的教材,清代吳興祚審定並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古文觀止》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2、《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歷時19年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共294卷。

    在這部書裡,編者用意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3、《紅樓夢》: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和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說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和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點也不誇張。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閒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透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該書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

    《紅樓夢》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擺脫舊套,新鮮別緻 ,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

  • 2 # 日月之行者

    四書五經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這些是中國的讀書人讀了五千年的經典,所謂經典,是為無數人所認可,代代相傳,經久不息,不因時代不同而成為廢紙。讀了那麼多,怎麼能把中國人立身之本的經典遺棄呢

  • 3 # 風言風語君

    看了好多答案唯獨沒有提到《紅樓夢》,第一遍讀不過剛剛把複雜的人物關係搞明白,第二遍讀稍稍能夠把握幾件關鍵性的大事件,第三遍大致瞭解人物形象,第四遍……第五遍……每多讀一遍就有多讀一遍的收穫。剛開始讀的時候總是時不時找出來人物關係圖來看看,大家感受一天這複雜的人物關係。

    說到紅樓夢就不得不說點紅學,紅學,既研究《紅樓夢》的學問,橫跨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中醫學等多個學科。再看看研究紅學的各位名人,魯迅、周汝昌、張愛玲、胡適,那個都能配的上大師的名號。

    而且曹公寫事真真假假,短短一句話可能就是一個驚天的大秘密,比如第六回裡,只用了幾個字就說明了賈寶玉的第一次雲雨之事,已經不再純潔了……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賈雨村(假語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應嘆息),甄士隱(真事隱),甄英蓮(真應憐)……一個名字都能這麼考究,從名字都能看出命運。

    87版本的紅樓夢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幾乎無法超越,陳曉旭將林黛玉這個角色演活了。

    向經典致敬。

  • 4 # 雲門客來

    第一,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唐宋詞鑑賞辭典》、《宋詩鑑賞辭典》,必讀,必須精讀,一定會大有斬獲。

    第二、作為淄博人,一定不會落下的蒲松齡《聊齋志異》,一定要齊魯出版社的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校勘精準,絕少錯字。

    第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展示魏晉清談風貌,片言數語間魏晉名士玄言清談和逸聞軼事如在眼前。

    第四,雨果的《悲慘世界》,悲慘世界裡的人性輝光,一段有關巴黎的詩史般的夢幻記憶,一段心靈救贖的艱難歷程。

    第五,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一個人與一個世界的抗爭。必須是傅雷翻譯的。

  • 5 # 有書共讀

    由於每個人喜好的不同,其實很難選出符合所有人審美標準的好書。

    我向你推薦幾本我最喜歡的作家張愛玲的書,這些書使我忍不住反覆翻閱。

    在上一個陰雨天,我拿出早已買好的幾支沉香緩緩插進香爐。

    忽的想起民國時期,滿身才氣的張小姐也曾點起沉香,捻字為屑。

    我反覆翻閱的兩本書裡,《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其一。

    上海的女學生葛薇龍求學香港,不得已之下投靠姑母梁太太,卻在半推半就下被姑母當作誘餌。

    自以為是邂逅了愛情,實際上卻落入了他人彀中。連最後那看似圓滿的結局,都是葛薇龍淪喪於紙醉金迷中的倒影。

    故事的悲涼一如張愛玲凜冽的筆觸,洞若觀火的文字中是她冷眼看世間的落寞與溫柔。“我不能答應你結婚,也不能答應你愛,我只能答應你快樂。”

    張小姐的愛情觀藉著文中喬琪的話語來點破,後來她和胡蘭成的恩怨糾葛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可是要知道,當年的張小姐也是曾期望現世安穩的人。

    我知道我愛他,也怪我只愛他。可他愛不愛我,我從沒問過。對於愛情裡的前車之鑑,值得很多人去細品。

    張小姐寫愛情,實際上寫的都是在愛情裡包裹的人性。

    不美麗的故事有很多,不止第一爐香裡氤氳的這一個。能讓我反覆翻閱的第二本書,就是《傾城之戀》了。

    為了成全一段愛情,不惜把整座城池傾覆的故事,這在張小姐筆下《傾城之戀》是唯一一個。

    情場之上最難得的是棋逢對手的兩個人,彼此一進一退卻也惺惺相惜。在白流蘇與範柳原看似像打太極的交往中,一丁點的真心成了人間至寶。

    無休止的彼此試探最終被香港的淪陷所打亂,兵荒馬亂戰火連天的情境下,兩個謹慎的人才真正遇見彼此的那一丁點真心。

    到處都有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結局。

    如果是我,寧願不要這樣的傳奇。要知道,硃砂痣與白月光也曾圓滿。

    他們的愛情被戰火成全,可是被成全始終都不是一件好事。

    婚姻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賣淫,他們的愛情也就了了。

    張小姐的愛情故事一向通透,她的書值得很多人反覆翻閱,尤其是在愛情裡翻山越嶺的你我。

  • 6 # deadflower

    《大清滅亡啟示錄》書中用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給讀者展現了導致清朝從末期到末日的各種導火線,尤其對大東溝海戰的詳細過程描述非常吸引人,還有對袁世凱的評價也是非常公道合理,每次重新翻看這本書都會對清朝末期的社會及政治有新的瞭解,我個人認為不失為一本好書,而且章節之間連線非常緊湊,有一種一旦翻開書就不願意合上的感覺!

  • 7 # 講究a

    1.《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讀了兩遍,一遍是初中,一遍是工作後。可以很負責的說,我讀這兩遍的時候心境不一樣,角度也不一樣。

    我初中讀的時候喜歡孫少平,因為我的家境也不好,所以常常讀著讀著會聯想到自己身上。有時會很心酸,有時會羨慕少平的努力,有時會惋惜他與田曉霞的愛情。並且少平也影響了我的生命,讓我朝著更好的自己發展。工作後,諸事不順,無意間看到書架上的《平凡的世界》,一時興起,又讀了起來。沒想到我被孫少安圈粉了。讀完之後覺得自己的這點事算得了什麼呢。我不知道我哪天會不會又把這本書拿出來讀,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絕非隻言片語可以概括。

    這就是我推薦的值得反覆閱讀的書。

  • 8 # mfer513

    首先我要說的是,值得反覆讀的書肯定是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都是那些經典,這些書才值得去反覆讀。像中國古典詩詞小說散文,都是很好的。在此給你推薦一本,《紅樓夢》,我也說不出它怎麼好,但是它讓人讀起感覺很有味,且讀多了,味道還不一樣,就像廚師煮菜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不會有同樣的味道,讀這本書,你會非常想著下次再讀一次,就好像你每天都會期待著會有桃花運一樣,比有桃花運還讓人期待。

  • 9 # 譚峭

    推薦一本《不安之書》

    一部詩人的隨筆集。作者費爾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詩人,生前不得志,離去半個世紀之後,卻變成西方文學的旗幟性人物,有文學評論家形容他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的詩人之一。 《不安之書》,怎麼歸類這部隨筆集呢,我不好說。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但從不按照次序來讀,我總是隨意翻開一頁,然後就墜入費爾南多的文字迷宮。

    這是一部彷彿具有某種魔力的書。我覺得自己可能永遠都看不完,每次翻開,哪怕是之前讀過的那一頁,都會發現新的內容。 這本書內容龐雜,看似不成系統,猶如私人日記,冷靜客觀的描述,孤獨絕望的剖析。很多句子,第一感覺就令我深深迷戀,一字一句,反覆咀嚼。

    如《死亡與新生》,“理想若不是對生活毫無價值的承認,又會是什麼?藝術若不是對生活的否定,又會是什麼?一座雕像是一具死屍,雕刻不過是將死亡刻進不朽的物質裡。快樂,就其本身而言,看似沉浸在生活之中,實際上是沉浸在自我之中,是對我們與生活之間的關係的一種毀滅,是死亡的快樂陰影。我們棲息夢境,我們是一團暗影,漫步穿越在虛幻的森林裡,而那些樹就是我們的房子、習慣、思想、理想和哲學。”

    如《我看見記憶中的我》 ,“我回望自己的昔日時光,彷彿站在被刺破雲層的太陽照亮的田野。帶著形而上學的驚愕我發現,我最深思熟慮的行為、最清晰明朗的想法和最合乎邏輯的打算,終究不過是天生的醉態、與生俱來的癲狂和巨大的無知……”

    如《荒謬是我們的常態》,“ 讓我們買書, 以便不去讀它們; 讓我們參加音樂會, 卻對音樂充耳不聞, 抑或不去關注那裡有誰; 讓我們花時間散步, 因為我們討厭散步; 讓我們整日呆在鄉下, 僅僅因為那裡的生活 令人感到沉悶。”

    我知道這樣直接摘錄書中的原句代替書評頗有充字數之嫌,我請求原諒,因為面對這本奇怪的書,我的語言太貧乏,面對這顆敏感而鮮活的心靈,我的心太死沉,面對詩人孤獨愁悶的一生,我的生活太聒噪。每當夜幕緩緩降臨,疲憊不堪的生活依舊千篇一律,我們給自己的心靈留下了多少時間?

  • 10 # Tom老師

    看你的心情了,可反覆閱讀的書有好多,但真要沉浸下來得到一些東西,那就看心情了。

    當我感覺到無奈的時候,我會去讀魯迅全集,王小波全集,平凡的世界,兄弟這些書。在這裡你會發現比你更慘的人還在以更堅強的方式生活著。

    當我感到幸福或者思念的時候,那麼會開啟沈從文,村上春樹,張愛玲,三毛,的文字,在這裡我能夠感覺得到更加純粹的人性,有善也有惡,但那都是最真實的,而不像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虛偽的地方。

    當我有點憤怒的時候,會去讀李敖,韓寒的文字,他們的文字激烈中帶著理性,憤怒中藏著關懷。看完了常常也就能明白一些事情的本質了,其實世界本來就這樣,我們又何必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呢?

    當我想要真的娛樂一下,完全活在一種不斷跳動的世界中的時候,我會看東野圭吾或者史蒂芬金,或者是江南的,南派三叔的也可以,總之,當生活平靜如水的時候,也可以在別人的探索中給生活找到一些波瀾。

    文學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要和你那個時間裡的心情對上了,那就是好書,人活著不止是功利,更重要的是生活,但願我們學會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可惜的是,現在好多人不再有這樣的能力了。

  • 11 # 東方長嘯

    讀書,是人生一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吾以為生命意義要首先且不斷做兩件事,讀雜書,吃雜食。書,一般人是寫不出來的,能書者,首深思熟慮,次理解深刻,再次闡述清晰。讀者,屬與眾專業,書者學習,交流精華而從中汲取顏如玉,如能破千卷書已了得,況乎破萬卷乎,得以開闊視野,豈止下筆有神!讀者,可隨心,隨性,隨時,洋洋灑灑,閱中得悅,莫拘泥形式,莫為讀而讀,讀閉合卷,滔滔枯述,復其內容,吾以為下,汲取精華,觸類旁通,修正思維,昇華境界,吾以為上。長此以往,思維開闊,心胸曠達,常有豁然。

  • 12 # 在下千城

    推薦5本值得反覆閱讀的經典好書,好到“即使你買了不看,就只放在家裡,也能顯得你很有品位”尤其是最後一本!

    第一本,《小王子》

    你肯定聽過這本書,暢銷全球的經典童話故事,適合兒童、成年人,可以說是老少皆宜。透過一些簡單的故事表達出對人生的思考,真情與哲理、夢想與精神。

    你買了後,你能看,你兒子女兒能看,家裡來了客人你還可以給對方看,也可以送給對方的小孩看(記得要回來哦)。萬金油一般的書籍存在感。

    第二本,《三國演義》四大名著誰都知道,要說有不讀《紅樓》、不讀《西遊》、不讀《水滸》的,或許還真有,但要說有不看《三國》的,或許還真沒幾個。《三國》不像虛構的《西遊》,它是真實的;也不像愛恨的《紅樓》,太兒女情長了;也不像狹義的《水滸》,容易激發青少年熱血。

    《三國》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一個“人”變得成熟,認清現實的殘酷、掌握生存的計謀。你家裡放一本《三國》,誰來誰都會覺得你這人有底蘊、夠厲害。

    第三本,《平凡的世界》大多數“說自己愛讀書”的人,都讀過這本書;大多數華人最開始接觸閱讀的時候,也一定會讀這本書。不僅僅是這本書寫的非常好,而是在40年前生活的那代人恰恰是我們的父輩,讀這本書,親切感滿滿。

    你家裡如果放著這本一本書,十多歲的青少年可以看,三四十歲的“中年”也能讀,五六十歲的人也會有往事歷歷在目的感覺,又是一本老少皆宜、皆大歡喜的書。

    第四本,《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很多人聽過,但讀過的人卻不多。有人說卡耐基是個大忽悠,拿著成功學喊了一輩子。但即使如此,這本書仍然銷量過1億,是人類史上銷量排名相當靠前的一本書。這說明什麼,說明書裡講的是“普世價值觀”。

    家裡放這麼一本書,有事沒事拿出來看上一小節,對你為人處世、工作交際、溝通交流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家裡來了客人,拿出來給他看看,三分鐘絕對就會拜倒在這本書的魅力之下,一定喊著回去馬上買一本。

    第五本,《西方哲學史》

    大師羅素的代表作,買一本放家裡吧。

    沒什麼特殊的原因,看封面大師的眼神就能知道,這本書是在家裡來客人時用來裝逼的!

    最後,溫馨提示:除了第5本書你不會看之外,其餘4本都是通俗易懂的超經典好書,非常建議一定要讀一讀,沒事拿出來翻一翻,人類知識的精華,就是如此。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 13 # 夢歸秦淮

    對於書籍而言,我們每個人的喜好或許都不一樣,所以選擇閱讀的方向也不一樣;那值得反覆思考回味的書籍就更是如此了。

    一本書或許對於某個人有啟發,亦或者是有它特有的味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感覺。就我而言,反覆閱讀的書確實是有那麼幾本的。

    首先映入我腦海的,就是我從小就開始閱讀的《紅樓夢》,這是一本從初中開始就接觸到了的書籍,因為書中的內容過於拗口,那時候不求甚解的讀完之後,其實也並沒有將書中的精髓吃透,也就只是知道了個大概的故事脈絡,甚至瞭解了古文中某些詞語的用法。

    後來到了高中時期再次翻開它,我才慢慢體會到其書中所謂的伏筆千里甚至是每個名字的寓意,也相對更能理解每個人物的發展和結局;大學時期因為自己有了足夠的時間,更是會不止一次的翻閱這套看似很熟悉的書,步入社會後因為喜歡古詩詞的原因,更是會時不時地就會翻開它,每次從頭到尾的閱讀都會有很不一樣的體會,每次的閱讀都能對這個看似很熟悉的老朋友重新再認識一番,甚至在我的閱讀歷史中第一次有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並在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在筆記中將大觀園畫了出來,後來還有幸去大觀園走了一圈,感覺真的是挺不錯的,主要是畫的和後期建築並沒有太大的出入,這種感覺確實是讓自己很是美美了一番。

    其次就是巴金三部曲《家、春、秋》,這是一套讓我高中時期很是入迷的書,講的是高公館一家的起落,對於舊中國那個社會沒落與腐朽的大環境,在殘酷的封建禮教和黑暗勢力的壓迫下,盡顯每個人的不同選擇和命運。

    在這個封建舊社會的教條下,他們選擇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從而呈現了各種不一樣的人生脈絡:有的苦悶、彷徨,有的作了犧牲品,有的奮起反抗去追求光明。

    每次回到家中,總會翻出這套書來看一看,隨著自己的社會閱歷不斷的增長,然每次看完之後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

    然後就是來自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是一本大學時期最為著迷的書,每次拿起來都會捨不得放手,晚自習回到寢室後總會挑燈夜讀的一本小說,這是一部表現7、80年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刻畫著各個階層的普通人的形象,其中有勞動、愛情、挫折、追求、痛苦和歡樂等所有的生活,然而這所有的種種都和當時社會大環境有著矛盾衝突,通篇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洪流中的艱辛與曲折。

    那時候一門心思就是想著孫少平和田曉霞、孫少安和田潤葉、金波和那個在那遙遠的地方。很美卻也很無奈。

    看完之後也同樣推薦給了很多人看,而自己的這套書也因為借的人太多,最後就消失在借書的人群中,再也沒能回到我的手中;所以後來自己又買了一套,起初只是作為紀念收藏,誰知道在自己再一次翻開看它的時候,又一次被被借走,後來因為對方的喜歡而最終贈送給了她。所以說,《平凡的世界》這套書是我唯很喜歡且一共買過三次的書籍。

    當然能讓我一讀再讀的書還有很多,例如《三國志》《周恩來傳》《唐詩宋詞》《半生緣》《雨季不再來》等等。 或許在旁人看來這有什麼值得可一讀再讀的?讀一遍就都知道了嗎?是的,讀一遍就都知道了,可是知道了和懂了在我看來是有一定距離的,尤其是面對自己喜歡的作品或者說是喜歡的人的傳記都是這樣,對我而言,每一次重新閱讀都是對書中所表達的內容作一次重新認識。當然這不僅僅只是認識它們,更多是也能進一步的認識自己。

  • 14 # art態度

    值得反覆閱讀的書定是經典中的經典,我見好多人寫了《平凡的世界》,不是我偏執,從心底講,《平凡的世界》是好書,但還沒有到反覆閱讀的地步,第二遍讀起來估計就有些煩悶了。因為它是以故事性取勝,就像《人民的名義》是好電視劇,情節緊湊動人,但看第二遍就有些沒勁了。

    首先是中國的,《老子》《莊子》《詩經》這幾本是必須要讀的,老子就五千言,但其中的內涵思想卻是恆久的,每讀一遍就有一遍的領悟和感受。《莊子》同樣是道家的經典,可以配合著《老子》讀,兩本書互相成就,互相解釋。《詩經》寫盡了中國的審美,那些詩句慢慢讀細細揣摩,必然會有不同的收穫。再就是《二十四詩品》《苦瓜和尚語錄》《書譜》、三言兩拍、《紅樓夢》,當代的我推薦《白鹿原》,《白鹿原》裡有巨大的隱喻和批判性,每個人物及好多情節,都可細細品味,可以產生多種理解。

    外國的有《罪與罰》《戰爭與和平》《綠房子》《金閣寺》《百年孤獨》《我的名字叫紅》《恥》等,越好的書越耐讀,對讀者的要求也越高,因為有無限種可能,這次讀與上次讀,就像《紅樓夢》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經歷豐富起來,自然就會有更多新的領悟,所以還是多讀經典,經過時間淘洗證明的,柳青說五十年為一輪迴,一本書經不起五十年的歷練,那說明還不是經典。

    另外,《平凡的世界》就當下這種宣傳力度,被好多機構行政單位利用,還有好多學校使勁宣傳,真擔心這樣過度的宣傳利用會不會到頭來損害了這部作品的真實品質,因為負面東西太多,必然會對本質有所損傷,希望適可而止,讓民眾自發的去閱讀,而且路遙去世已經二十多年了,前些年沒宣傳,不是也照樣有好多人讀嗎?且進行的不快不慢,萬物有個度,希望把我好那個度。

  • 15 # 王律師工作札記

    《聖經》,可以讀一生的一本書。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談起基督教色變,因此連這本書也不敢翻開一看,很多人生怕開始看這本書就代表著自己就是基督徒。高中的時候看過美國作家房龍寫的《聖經的故事》,覺得聖經中記載的一個個小故事很有趣,後來在大二的時候有機會開始認真的看《聖經》。坦白講,在學校裡的我生活上能有什麼煩惱呢?大概最多不過是父母給的錢不夠花,學習遇到一點挫折,現在回想起來與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尤其是工作之後遇到的困難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但那個時候的我只能承受那種情況下的煩惱。就跟大家分享一段聖經中箴言15章4節的經文吧,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這就話在我生命中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扼住傷人的舌頭,年少時覺得只要是沒有說謊,為他人好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很多傷人的話語,但這些話並沒有建造到別人,反而傷了很多親密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電工”?電工是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