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黔農大地

    你是不是覺得背會了二十四節氣就可以天下無敵?父輩沒文化,能把二十四節氣背得滾瓜難孰,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是家常便飯。因為父輩要種地,在沒天氣預報的時代,瞭解氣候把握春種秋收,必須會看天氣,二十四節氣是時代流傳下來的標準,不得不背。可是今天,有了天氣預報,能預測15天甚至更長一點的氣候變化,小年輕背二十四節氣的必要性在哪?

    首先,現在的小年輕不用下地種活,一家人卻能過上小康日子

    我記得,我還幫我爸媽挑過公糧,翻山越嶺,每年都要挑好幾百斤,這是完成國家的任務。

    我上山耕田種地,深更半夜提著馬燈冒著狂風暴雨去打田,日子過得相當的辛苦,但是在我爸媽55歲之前,他們沒穿過皮鞋,冬天也沒穿過襪子,不知道什麼叫保暖內衣,一年四節手腳開裂,吃不飽睡不好。

    如今,他們不再種地,不再拼了老命去翻土,但是生活卻翻了個樣。液晶彩電、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都全了,吃的大米有人送上門來,水果、零食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從來不用擔心沒錢,不害怕捱餓。

    歷史讓我們的父輩過得很清貧,同樣的時代也讓他們的晚年過得很小康,而這種變化,不是靠背熟二十四季節就換得來的。

    現在的小年輕們,既不去種地又水指望傳統農業養家餬口,比背熟二十四節氣更有價值的事情多著呢,是吧。

    其次,科技興農靠的是科學和智慧,而不再靠天吃飯

    我們的父輩生活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臉朝黃土背朝天,全年365天在地裡忙個不停,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圖的只是養家餬口、傳宗接代。在那個年代,有多少農民能坐飛機,能開得起小車,能住得了電梯房?也許他們想都想不到,60年後他們的孩子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農業靠的是雙手勞動力,人人都在求風調雨順。

    在移動互聯的當下,農業靠的是科學生產力,人人都在享受祖國的大好時光。

    60年前的農民,要下地幹活,連孕婦也要去幫忙。比如給農作物噴藥,是不是隻能人工一點一點的完成,今天呢,一臺無人機輕鬆搞定。現在就算是農民,可能也很少有人幹活了,在不幹活不種地的前提下,生活反而更好了。那麼試問,這樣的小康生活是靠背熟二十四節氣就能實現的呢,還是需要更前沿的科學研發呢?

    在智慧化時候,小年輕所專注的點不一樣,那些歷史留下來的經典必然只能在某些領域創造奇蹟,而不可能成為當下全民普及的知識。

    第三,我們看事物,要用變化的眼光

    我們的父輩,比如我是80年後,父輩至少也是60歲以上的人了。在60年以前,中國都還同有全面解放吧。

    農民生活在非常封閉的村莊,只有為數不多的生意人走到村子以外的地方去,但見識還是有限,瞭解外界也有限。

    農民要養家餬口繁衍後代,就只有種地。那個年代的生活條件,本來就差,科學技術也很落後,春耕秋收都是祖祖輩輩們一代一代言傳身教留下來的,靠的是經驗,二十四季節是農民掌握氣候的主要依靠,所以,必須背下來。

    當現在的年輕人透過讀書,用科學提高農業生產的時候,他們不但能精準的掌握氣候變化,還能讓氣候順應農作物的生長而發生變化。比如大棚蔬菜、無土栽培等等。

    時代在變,生產方式在變化,農業農村也在變化,我們的思想也要跟得上。被時代淘汰的東西,就讓他隨著時代而去吧。

    總結:時代變了,養家餬口的方式變了,人生的追求也要變,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有些東西,不是我們沒有發揚光大,而是有更精確、更方便、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出現了,那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精華,在它應有的地方繼續發光發熱,並不一定要全民普及,假如生活中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拿來用即可。你們說呢?

  • 2 # 九農王遊俠

    我們的父輩們沒什麼文化,但二十四節氣卻滾瓜爛熟,為什麼現在的小年輕疑問三不知呢?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們的父輩們相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文化確實沒有我們高,但是大家都知道實踐才能出真知;父輩們所生長的年代主要生產發展方式為種植業,農業種植對氣候季節是非常敏感重要的,很多的父輩們都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那個年代沒有天氣預報,只能瞭解節氣來把我春種和秋收,從小就聽自己的父母耳語目染,而且在實踐中運用,心裡肯定滾瓜爛熟了。

    而在現在的時代裡,科學技術很發達,天氣預報也能隨時查詢;現在的小年輕就算學了,也沒必要時刻記住。現在都是科學機械化的農業種植,就算不運用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也能隨時進行種植;時代不一樣,種植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對於二十四節氣的需要程度也不一樣了。

    總結來說就是,時代的發展對於節氣傳承是有一定影響的。

  • 3 # 程老師的農業夢

    1、很多事情是與文化程度沒必然關係的,比如多年前我的一位親戚讓我幫忙寫對聯,說我是村裡程姓家族目前文化程度最高的,毛筆字應該寫的不錯,其實並不是,我的毛筆字寫的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拿不出門,我父親雖然中學文化,但是毛筆字、粉筆字寫的都特別漂亮,村裡白事輓聯上的粉筆字都是找我父親去寫。很多成功人士文化也未必很高,比如老乾媽創始人陶華碧女士,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創造了世界名牌老乾媽,影響力早已打出國門,美國奢侈品電商Gilt 把老乾媽奉為尊貴調味品,限時搶購價11.95美元兩瓶(約7.74英鎊,摺合約79.1人民幣元)。

    2、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傳統瑰寶,在農業生產中具有指導意義。

    3、父輩大多對於二十四節氣熟悉,是因為父輩大多數從事農業生產,而恰巧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長指導意義很大,比如“穀雨前後栽瓜種豆”“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反觀年輕人,種過地的有多少,別說懂種地的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學有篇課文是《落花生》,有的人居然從落字上斷定花生是結在樹上,不是長在地裡,又怎麼能強求記住二十四節氣呢?

    說白了,年輕人一問三不知,不是文化低,是用不到或者用的少,可以理解為用進廢退!與自己相關的,經常用到的就記得清楚了。

  • 4 # 風戲垂鈴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對於許許多多的小年輕而言,除了上學,便是以手機遊戲為伍。哪裡知道吃的用的是哪裡來的,更不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

  • 5 # 我在遠方想148675886

    我一位鄰居七十多歲了,只讀小學二年級,二十四節氣和六十甲子背得滾瓜爛熟。並能用毛筆來寫刻章的字,四大古書隨口而出。

  • 6 # 清河老李哥

    以前的人主要是靠天吃飯,什麼節氣應該種什麼,什麼節氣收穫,都會記得一清二楚,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無論年長年幼的都會念叨和莊稼有關的天氣只是,什麼頭伏蘿蔔二伏菜,清明前種瓜種豆,五月忙前四月忙後,立冬不倒沽,不如土裡捂(說的是冬小麥),旱地的西瓜最甜,沙土地裡的紅薯最好等。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不會關心土地的他們只關心工作的好壞,薪水的漲幅,網友有幾個知心的,他們明白打工一個月,勝似種地一年。在地裡一年的收成除去種子農藥化肥播種收割等費用,也落不下幾個錢,乾脆就不種地了,也就不關心節氣了,大多數農村只剩下老人在維持著他們賴依生存的土地。年輕人的世界裡只剩下,我的工作,我的工資,我的遊戲,我的網友,美女和小鮮肉支撐他們的信仰,至於二十四節氣有的都忘了。他們知關心什麼時候發工資,什麼時候能放假,四月一日他們知道是愚人節,有幾個知道是我們空軍的恥辱日,雙十一都知道是購物節,各個商場瘋狂打折促銷,有幾個人知道是我們空軍建軍節,呵呵,扯得有點遠了,二十四節氣在年輕人的心中慢慢的遠去了,農村都成了老人村了。兒時的夥伴都進了城。農村漸漸地成了我們記憶中的永不磨滅的風景

  • 7 # 貳仔曲追

    我們常說的節氣是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的特定節令,現行的立春、雨水、驚蟄等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週而復始,每一個節氣都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的變化。父輩們之所以能記住二十四節氣,主要是他們生活的年代主要以農事活動為主,進行農作是謀生的主要方式,而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氣象和物候知識是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因此我們得父輩雖然沒有太多的文化知識,但是仍然能夠背熟記住二十四節氣。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的環境比父輩們那個年代要好得多了,已經不需要從事過多的農事活動,因此就算死記硬背背下來了,對其中含義和背後所表達的自然物候仍然不能夠深刻領會。

  • 8 # 不讓胖的吃雞腿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的父輩大多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而沒有機會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夢,大多都停留在了小學和初中。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他們對於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我們會經常發現,父輩們會經常的吐露出非常具有哲理的句子,話糙理不糙,樸實而切中要害。並且對於諸如二十四節氣、各類風俗等方面無不非常精通。

    他們能準確得把握住這些,而對於小年輕的我們來說大部分都是處於一問三不知的狀態,難道說讀書便是無用的了嗎?

    顯然不是的。

    讀書的意義在於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想,而父輩們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生活中沉澱出來的,這其中便有較大的不同。對於二十四節氣我們是不知道,但是隻要稍一接觸,我們便能很快的掌握,這也是知識的力量。

    而我們作為他們的期許和希望,在無形中也擔負著完成他們當年未完成的學業夢的遺憾的使命。所以努力去學習為自己博得一個未來便是對於他們最好的報答,文化的傳承也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 9 # 國學輔易

    父輩沒有文化,是因為躬耕農村,在農村就得種地;或者稍有文化的,插隊農村,也種過很多地。只要種地,就與節氣有關,抑或說,必須跟節氣有關。比如“芒種”這個節氣,芒就收麥,種就是播種,對於農民來說多麼重要,豈能不時刻懸於心上;再比如“寒露”,直接翻譯就行,露水都要寒冷了,是不是地裡的農作物必須“清場”了,實在不能“消除殆盡”,就得想辦法保暖,不然,一年就白忙活了,再不濟,就真的“路有凍死骨”了。節氣對農民的父輩來說,就好像生命一樣。

    又因為父輩沒有文化,那就相信天神,或者上天主宰一切。尤其春夏秋冬四季當立之日,父輩都要祭祀,或者做一些迷信的行為,比如家裡牆上必須寫上“立春大吉”之類,或者晨灑清酒,消災避禍。

    大概就以上兩種緣故吧,有不足或者遺漏之處,還望能者補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國為什麼打不過劉邦,會被其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