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鎖高飛
-
2 # 吳越管城君
嚴格來說,秦國的覆滅是由於其內部權力中樞的崩潰造成的,與劉、項二人實在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就秦末戰況而言,若不是趙高從中作梗、懷疑忠良。項羽大軍能否完成救趙重任都還是未知數,更不用說打著“扶義而西”的幌子而妄想“破關亡秦”的劉邦了。
早在楚懷王制定亡秦戰略之初,就有意識的將義軍兵分兩路,其一北向就趙鉅鹿之圍,其一西進破關亡秦,這兩條貌似並無任何關聯的戰略方針,彼此之間卻是密切相關,存亡相系的。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由於戰事吃緊,形勢危急。當時號稱秦軍主力的章邯軍和南下馳援的王離軍都已經聚集在鉅鹿城外。而駐守關中的軍隊亦被章邯調出大部,畢竟,阻關扼塞,天然兇險的函谷關帶給秦人的自信是無與倫比的。
而就在項羽將秦軍大部吸引在鉅鹿一帶的時候,此時正一路西進的劉邦卻在無意間得了“鷸蚌相爭”的“漁翁之利”。因為,由於居中用事的趙高對大秦帝國內部建制的大肆破壞,使得原本運作嚴密的暴力機器不得不停滯不前,再加上趙高本人對朝內耿介忠直的大臣的持續迫害和打壓,使得當時一些頗有見識的大臣不得不去職還鄉,如此一來,原本人才濟濟的大秦帝國只剩下一些阿諛奉承、鑽營利祿權勢的小人。試問,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之下,即便秦軍實力再強,又能如何呢?
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劉邦軍營),欲約分王關中。隨後,就在趙高津津自喜以為可以榮華百世的時候,秦王子嬰卻定下了除賊之計,趁著祭告祖先的時候,將轉權亂政、禍國殃民的趙高一舉擊殺。隨後,鑑於來勢洶洶的起義軍,倉卒繼位,卻饒有民心的秦王子嬰隨即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抵抗行動,只可惜“孤木難支將傾之大廈。”眼見大勢已去的秦王子嬰,為了保護百姓不被傷害而主動“素車白馬,繫頸以組”的向劉邦投降了。國祚綿延五百餘年的大秦至此覆亡。
沛公因襲攻武關,破之。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滷,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之。綜上所述,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進入關中,大致可以歸為以下三點:第一,項羽吸引了能征善戰的秦軍主力,致使秦國後方相對空虛;’第二,秦國內部政治混亂,野心勃勃卻無治國只能的趙高從根本上破壞了運作嚴密的行政、軍事體系,使得秦國不能對天下大事做出及時、準確的應對;第三,劉邦本部軍馬人數雖少,卻也驍勇善戰,強弩之末的秦軍並不是百戰餘生的劉邦軍的對手。
我是蟈蟈,一隻喜歡讀書卻不是很喜歡思考的蟈蟈~
-
3 # 老龔166916589
望夷宮之變。
秦二世三年冬,醃臣趙髙專權,殺了丞相李斯,同年夏,大將章甘在軍事上連續失利,趙高數次派人責備章甘,章甘害怕,派長史司馬欣求見趙髙,為髙所拒,司馬欣逃歸章甘,對章甘說:‘’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殊,無功亦殊‘’,而項羽急功秦軍,虜王離,不久章甘被迫降楚。
。而前趙高多次對二世言:‘’關東無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繼續進軍,章甘數次戰敗向朝廷求援皆為其數拒,如山東六國皆紛紛復國,關東之地皆叛秦而以應諸侯。趙高對此非常惶恐,擔心秦二世知道這些情況。於是趙高想發動叛亂,但他不知道朝廷官員的想法。於是在秦二世三年八月已亥,趙高策劃了‘’指鹿為馬‘’事件,大肄清除異已。而有此同時,楚將沛公劉邦也攻入武關,並派人私下會見趙高,趙高擔心事發,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了秦二世,自立為王。
。公元前206年,沛公劉邦率領義軍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地區,秦王子嬰(三世)向劉邦投降,秦國徹底滅亡。
-
4 # 史匠
在項梁兵敗身死後,楚懷王熊心便在各諸侯定下盟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也就是說,誰先能打下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關中地區是指被四大險關所包圍之地,也是秦朝的都城咸陽所在之地,四大險關為: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
(關中地區)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關中地區到底有多大,自然是各諸侯都想得到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項羽當時勢力這麼大,楚懷王反而派劉邦去打關中呢?其實楚懷王決定劉邦去的這件事情,既有意外也有自己的私心。
所謂的意外在項梁兵敗之後,秦朝大將章邯一路高歌猛進,直接越過黃河攻打趙國,趙軍一路退敗,最後被秦軍圍在鉅鹿城中,走投無路的趙王此時只能向楚國熊心求救。
熊心接到資訊後便派了項羽過去救援,項羽到鉅鹿後所發生的戰事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了。
這趙國求援便是所謂的意外,如果沒有此事,以項羽的戰力來說,攻打秦朝大本營的關中之地主軍肯定是項羽。
(項羽劇照)
那為何說熊心有私心呢?其實當時的情況對這個被各諸侯擁立起來的楚懷王很尷尬,他名義上雖然是楚王,但一直被項羽所壓制,他的私心就是建立在此事之上。
如果他派項羽如關中而劉邦救趙國的話,先不說劉邦能不能打過章邯、王離,就單單項羽做關中王就不是楚懷王想看到的,因為如果項羽入關了的話,他這個楚王的位置就更加岌岌可危了,甚至有可能會被項羽直接替代,所以他不得不靠劉邦來持平項羽。
所以他才會讓劉邦入關,把項羽派去救趙。
那為何兵弱的劉邦可以攻克險關而進入關中呢?秦國主力大將不在關中,而是都在趙國鉅鹿跟項羽打架,這是其一。劉邦個人能力強,這個因素是最重要的其實不管秦軍守將能力怎麼樣,但是他的軍隊人數擺在那裡,而劉邦這一散隊要面對秦朝精兵,入關之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劉邦這人不一樣,他選擇“智取”,我們都說劉邦是無賴,善用人,事實上確實是這樣。
當時的秦朝已經被趙高所主宰了,新王子嬰也剛要即位,趙高聽聞劉邦想要打關中後,便派人去跟劉邦和談,想以分割關中為利來勸劉邦收兵。
(劉邦劇照)
而劉邦則以為趙高此舉有詐就沒有同意,他採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食其去秦朝守將那裡遊說,以利來引誘他們。
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史記》就如《史記》所記載的一般,劉邦以利誘導,秦軍放劉邦進去之後他又回過頭來偷襲武關秦軍,也確實算得上無賴吧。
也是因為這樣,劉邦才能進入武關,進入關中之地。
險關武關被劉邦奪下之後,他在關中地區一馬平川,直接打到了都城咸陽,後子嬰向劉邦投降,也代表了秦王朝的終結。 -
5 # 牧漁子
秦末亂世,天下生靈塗炭,雖然秦亡了。但秦軍並不是一擊即破,強大的戰鬥力對抗著農民軍、六國就貴族復國軍等四面八法的攻擊。最終劉邦率先入逐關中。劉邦打下關中是在一個特殊背景下實現的,並不能說明劉邦很強,秦軍很弱。
一、當時秦軍的組織體系已經接近崩潰本來秦軍只因為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和秦國的晉爵體系,以及秦國的組織體系有很大關係。從商鞅變法開始,秦華人要想升官晉爵,只能到戰場上立功,否則,即便你富可敵國,奢侈品也不能用,奴婢家僕也不能多,否則就是犯法。所以,改變命運不再只靠投胎,秦國基層的將士都身經百戰、勇猛彪悍,軍隊組織一般由作戰英勇、殺敵無數的基層將士作為一個組織單位,一個小隊就是一群猛虎。又有人因作戰英勇立功,馬上給他重新組隊,在複製一個猛虎連。這支軍隊曾經在統一天下的戰場上勢如破竹。
但是秦末,秦軍的主力不再只是原來的秦國軍隊。主要來源有三個方向:一是原班秦軍人馬,二是六國降兵、三是民間徭役臨時組隊。如果是原來秦國的軍隊還是有相當強的戰鬥力的,但是六國的降兵則不同,這些人都已經編入的秦軍隊伍中,你說等到六國貴族的復國運動的時候,這些士兵有一直給秦國賣命?更不用說驪山徭役臨時編入秦軍的那些人。所以,秦軍當時的組織早已不是當年統一六國的秦軍。裡面魚目混珠,什麼人都有,組織能力在減弱的同時,組織體系面臨崩潰。
二、天下苦秦久矣,政治混亂導致軍隊全無信心。但是秦末,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真對得起他那個“二”字。自己沒什麼本事,一切任憑趙高擺佈。先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是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咸陽內一個二貨,一個宦官,攪得天翻地覆,連李斯這個糧倉老鼠都沒能倖免。這個時候,劉邦西進關中,項羽北擊章邯,全國到處烽火四起。趙高幹脆殺了那個二貨,立子嬰為秦王。天下人都傻嗎?這天下沒有天子了,只有秦王了。趙高想幹什麼不是明擺著嗎?你說到了這個地步,秦軍到底在為誰而戰?一支看不到未來的軍隊,戰鬥力能強到哪裡去?
三、戰鬥力最強的秦軍不在關中,而在鉅鹿。劉邦攻打關中有個背景,是項梁死後,項羽著急著為項梁報仇,故而率軍攻打章邯。其實這個時候,章邯的軍隊才是原來秦國的主力軍隊,也是秦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而還有一支秦軍由趙佗等人率領南攻百越,停留在南方沒有回來。所以,劉邦面對的秦軍根本不是一支戰鬥力非常強的秦軍。
四、秦朝內亂,早已導致無將可用,人才匱乏秦始皇死後,朝中爭權奪利的亂局就出現了。為了爭奪皇位,秦二世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的支援下,假始皇帝之名賜死公子扶蘇,同時和扶蘇一同被幹掉的還有蒙恬、蒙毅兄弟。但還是不放心,又大肆屠殺了12位公子和10位公主。這個看似家族內的自相殘殺,實則是朝中的大清洗。到了戰亂又起的時候,秦軍內部早已是章邯這些人打頭陣了,不是說章邯不行,而是說他已經代表了秦軍的最高水平。根本不能喝王翦等人相提並論。
五、劉邦看準時機,玩盡心機,巧取關中劉邦的隊伍本來也是一支雜牌軍,但是劉邦這個人是個“大忽悠”,這個人的情商極高,非常善於控制人心,所以,沒多久就拉攏了一大批隊伍,把地方上一個個小型武裝都拉攏到自己麾下。這一點是秦軍和項羽都做不到的,別人的軍隊越打越少,而劉邦的軍隊一直是越打越多。劉邦向自己的部下以及加入隊伍的人都許下過各種承諾,這些人打仗都能很清晰的看到未來。而且,劉邦打下每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安定這裡的人心,爭取最多的資源。入關後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情,而是每次都是這麼幹。
劉邦能得天下不是靠自己的蠻勁兒,而是靠頭腦。高手鬥心,良將鬥勇,二貨鬥氣。劉邦能順利打敗關中秦軍攻下咸陽,一靠秦軍軍心不穩,二靠劉邦自己的聰明才智。
-
6 # 周發20
我寧願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耕田種地,
看著國泰民安,
也不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手掌重兵,
看著民不聊生。
暴政,民不聊生!民心所向!
-
7 # 名留青史
秦國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劉邦有多強,還是因為以下幾點:
1大興土木,中國歷史上基本所有的皇帝都喜歡別人對他歌功頌德,秦始皇也不例外,在一統六國之後修建了阿房宮,將六國原先的妃嬪全部關在阿房宮中,建築之浩瀚令人咋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逛完阿房宮。
.2實行苛政,秦國的法令自商鞅變法之後就非常的嚴苛,在亂世中確實震懾住了很多的人,但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天下太平法令卻還如此的嚴苛,就會讓百姓日夜憂慮,沒有辦法好好的生產勞作。
3六華人心不服,雖然秦朝以武力一統六國,但是六國的人對秦人的統治還是很不服氣,尤其是楚華人,秦國用卑鄙的手段囚禁了楚懷王,楚人心裡還是很懷念楚懷王的,這也是後來為什麼陳勝、吳廣起兵要用大興楚這句話。4.胡亥亂政,秦二世胡亥總是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將忠臣良將全部屠殺乾淨,最後自己也被趙剛控制,被指鹿為馬,非常搞笑的一個人,最後搞得天下打亂,民不聊生,各路豪傑紛紛揭竿而起,結束了秦朝的統治。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的《阿房宮賦》完美的解釋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並不全是秦二世胡亥的原因,只能說在秦始皇時期天下之人只是不敢言而敢怒,到了胡亥這個軟柿子這才適當的捏了一捏。
-
8 # 痴迷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糾正一下你的問題,秦國不是打不過劉邦,而是打不過狠人項羽率領的楚軍。楚國軍隊曾經是秦統一六國過程中最大的障礙,耗時最長,給秦軍造成的損失也最嚴重,可用“秦軍死敵”來形容,項羽更是楚國將門項氏之後,天生神力,自幼習武,有萬夫不當之勇,兵法韜略也是一絕,從古至今一直是“霸王”稱號的唯一擁有者,專有者!這樣的千古名將,率領成建制的楚軍,在軍事上擊敗宿敵秦軍,不算難。
當時,秦國犯了戰略失誤,兵力分佈失衡,大量重兵駐紮在北方蒙古草原及嶺南等邊疆地區,國內兵力相對不足,而秦將章邯率領的國內秦軍主力偏偏在中原地區關鍵的鉅鹿之戰中被項羽聯軍擊敗了。於是雪崩效應出現了,中原地區反秦軍隊佔了優勢,而秦王朝其他的邊防軍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是再強行調來,勞師遠征,形不成合力,也會被項羽的絞盤戰略一一殲滅。失去軍隊這個支柱,王朝的統治已經嚴重動搖,至少在中原地區是這樣。同時因為多次抽調兵力赴中原作戰,後方作為帝國統治核心區域的關中地區兵力顯得極為空虛,近乎無人之境,而精明的劉邦立刻抓住戰機,繞過主戰場,趁虛而入函谷,進佔關中,搶摘勝利果實。劉邦是個政治天才,不光很會鑽空子,拉攏人心也很有一套,進入關中後馬上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迅速穩定社會秩序,獲得了關中本地勢力的信賴和支援,於是站穩腳跟,實力迅速膨脹,入主關中已成事實。到這一步,作為統治核心的關中地區被反秦力量控制,秦王朝連爭取緩衝時間恢復力量的機會也沒了。前有如狼似虎的項羽殲滅秦軍,後有長袖善舞的劉邦捲走國民,秦王朝在軍事和政治上遭遇雙重慘敗,無力迴天,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象徵性地抵抗了幾下,便主動投降了——對他而言,投降現在進來的劉邦,還是投降幾天後趕來的項羽,其實沒什麼區別,反正都是亡國,兩股起義軍還本來都是一夥的。
由此總結起來,是項羽先正面擊敗了秦國,以激烈的近身肉搏快拳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而後劉邦發揮“趁你病要你命”的補刀精神,上去掐住脖子,把秦國憋死了。滅秦過程中,項羽和劉邦兩支力量一文一武,一個主軍事打擊,一個主政治瓦解,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了“誅暴秦”的歷史重任,堪稱黃金搭檔。但隨著秦朝的覆滅,兩人所代表的的政治勢力之間的裂痕加大,於是,楚漢戰爭開始了。經過漫長而慘烈的戰爭後(相比滅秦的水到渠成,這次真的是萬分糾結啊),項羽所代表的的六國舊貴族最終失敗,餘黨也被劉邦一一剿滅,步了秦國貴族覆滅的後塵;而以劉邦為首的草根階層則成功上位,實現了由農民到地主,由被統治階級到統治階級的逆襲,實現了文明的新陳代謝,也開創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農民革命與再革命”的死迴圈,到這一步,中國的封建社會也就步入了正軌。
如果拋開項羽和他所代表的的軍事因素,單純從歷史發展、政治演進的角度解答“為什麼秦國打不過劉邦”這個問題的話,那就要從階級屬性上分析了,秦王朝畢竟脫胎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統治階級骨子裡帶著舊時代奴隸主貴族的嚴酷性格(表現為嚴厲的刑罰,暴政),對農民,對新生的脆弱的小農經濟不夠關心,其政治體制並不能很好地吻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軍事上擊敗秦國的項羽集團同樣有這個問題。而劉邦集團則不同,他們都來自社會底層,對農民的生存狀態感同身受,知曉社會經濟發展的所需,由他們所建立的王朝,在政治體制經濟政策各方面都能更好地安撫農民,保護小農經濟(如漢初的“輕徭薄賦”政策),這也是劉邦入主關中後能夠迅速贏得當地民眾支援的根源——關中地區是當時中國小農經濟最成熟,因而經濟也最發達的地區,劉邦貼近底層、輕徭薄賦的稅收政策很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相比之下,在史書中大書特書的“約法三章”倒顯得無足輕重了。保護好關中地區,保護好當時新生的小農經濟,也就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而有了經濟實力,就有源源不絕的人力和財力,打得起消耗戰。劉邦集團明明軍事上處於劣勢,卻能敗而不滅,屢敗屢戰,還越戰越強,最終耗死強大不可一世的項羽集團,也正是靠了這一條。後來西漢王朝建立了,論功行賞,管農業和後勤保障的蕭何功勞排第一,眾人沒有任何異議。所以,最終決定誰能夠贏得天下的,還是經濟因素——不得不承認,馬克思那個糟老頭子留下的唯物史觀,確實很有洞察力啊。
-
9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秦國不是被劉邦打敗,是敗在各路諸候共同討伐!一起推翻秦朝的暴政!
秦國統一後,廣徵苦役,大肆修建工程,百姓們是怨聲載道;繁重的苛捐雜稅,讓本就窮苦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在加上嚴酷的朝廷律法,讓大眾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中。
於是陳勝吳廣抱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率先揭竿起義!接著楚國的項梁也開始響應起義,而在沛縣的劉邦也假借炎帝之子的神話起義反抗,繼而華夏大地整個地區的人馬都蠢蠢欲動,與朝廷對抗。
所謂槍打出頭鳥,率先起義的陳勝迎來了朝迋強力的打壓。
而稍有一點成績的陳勝,卻飄飄然,忘乎所以,在加上用將治軍方面的缺陷!導致最後慘淡收場。
而這邊項粱卻假借恢復楚國,打著擁立楚懷王的旗號,廣招人馬,各路人馬也相繼依附在楚懷王的帳下,實則也是挾天子以令諸候。
在一次諸侯聚會上,楚懷王與各路諸候共同約定,誰先進入關中的封為王。
因楚懷王及身邊的人都擔心項羽居功自傲,且征戰殺敵又兇猛殘忍,怕危及自身安全。而劉邦又善待將士,仁義治軍,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亳無犯。
所以大家推舉劉邦大軍進攻關中這條線路,而把項羽支去了遙遠的齊地作戰。
而秦國主力部隊卻在齊地方向,對起義軍進行大規模的鎮壓。就這樣,劉邦大軍得以順利進軍關中咸陽,一路遇到的阻力也只是散兵散將,不足為懼。
所以劉邦得以順利進入關中主要歸功於:
1.大規模的主力部隊被項羽牽制。
2.楚懷王任命西進關中。
3.毫無鬥志的秦兵將士。
4.嚴整的軍隊,嚴肅的軍紀。
正因為有這些主觀因素,劉邦才得以順利入主關中。
本篇完!
-
10 # 歷史文明故事
鉅鹿之戰的同時,劉邦向西進發。鉅鹿之戰牽制了秦軍主力,所以劉邦在西進時受到的抵抗較少,沿途所到之處,收編了許多地方武裝,同時也招降了許多郡縣,最後非常順利地逼近了咸陽城。面對強大的義軍,秦王子嬰最後無奈地出城投降。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制政權宣告滅亡。
項羽大戰秦軍時,劉邦正率軍向西進軍。劉邦大軍所到之處,那些被秦軍打敗的義軍遊兵紛紛前來歸附,此外,各地的許多反秦力量也都歸附於劉邦,因此劉邦的隊伍也日漸強大。
公元前207年2月,劉邦率軍經過高陽(今河南杞縣西)時,一個軍師獻計攻取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的糧倉,拿下糧倉後,劉邦大軍的後勤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同年3月,劉邦率軍攻開啟封(今河南開封西南)、曲遇(今河南中牟東),打敗秦將楊熊軍。隨後,沛公部順利地攻到了南陽城。
劉邦將本軍旗幟全部換成秦軍旗幟,然後率軍連夜急性,繞道前往南陽,黎明時分,包圍了南陽城。南陽郡守被迫投降。
劉邦下令,所有將士進入南陽城後,如有姦淫辱虐者,一律處斬。百姓聽說後,自然欣喜。此話,義軍沿途遇到的秦將大部分都被劉邦招降,就連秦朝各地的王爺也投降了。很快,劉邦便率軍兵臨武關。
不久,劉邦開始攻打武關。武關失陷,咸陽必將不保,趙高看到咸陽城危在旦夕,便派人陰謀殺害了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又殺了趙高等。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已兵臨灞上,而灞上正是咸陽城的最後一道屏障。
秦王子嬰情知敗局已定,便帶玉璽親自向劉邦請降。至此,秦亡。
劉邦進入咸陽之後於百姓約法三章:第一,殺人要償命;第二,打傷人要治罪;第三,偷盜的要判罪。除了這三條,秦朝其餘的法律一概廢除。老百姓見劉邦對他們如此寬大仁慈,便爭先恐後地拿著牛羊肉、酒和糧食去慰勞士兵。劉邦再三推辭不受。老百姓見劉邦如此愛護他們,都希望他能永遠在關中做王。在這種形勢下,有人建議劉邦增兵函谷關。
他們認為,只要將函谷關守住,其他軍隊便無法入關。這樣一來,劉邦便自然成為了關中之王了。劉邦聽後,激動不已,馬上加派兵馬鎮守函谷關。就這樣,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正式退下了歷史舞臺。
總結一下:一是秦王朝的自我本事原因,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國內不滿其統治的百姓數不勝數。
二是劉邦懂得收買人心,撫慰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
-
11 # 人者仁義也
這要從源頭說起。劉邦進入關中,是秦朝末年農民軍大肆起義的情況下發生的,當時楚國的楚懷王和部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隨後派出了兩支軍隊,第一支軍隊是宋義為主將,項羽為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前往北方救助當時的趙國,而另外一隻軍隊就是劉邦的軍隊,楚懷王讓向西進攻進入關中。劉邦進入關中的這一支路線在當時來說是十分輕鬆的。為什麼呢?
當時秦朝的主力部隊是章邯的帶領之中北上前去進攻趙國。趙國被迫向復國過後的各國求援。而項羽所在這隻部隊是向著秦國的這隻大部隊進攻,可想而知這個骨頭有多麼難啃,而劉邦向西攻打的地區則是地方武裝部隊。而且劉邦在攻打過程中遇到堅城基本上都是放棄。比如劉邦攻打昌邑沒有打下來就直接拋棄昌邑。
攻昌邑,昌邑未拔。西過高陽
其實這個時候秦末復國後趙國的將領司馬卬企圖先進入關中,但是劉邦領軍由潁川北上,攻克平陰縣,封鎖了黃河渡口,這導致司馬卬直接退回。隨即劉邦在攻打洛陽不克的情況下,選擇南下當時南陽盆地,攻打南陽的重鎮宛城。
劉邦此時的計劃是從南陽盆地旁邊的武關進入關中,於是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圍攻宛城,包圍宛城三圈,在宛城的南陽郡守想要自殺,最後是南陽郡守的舍人陳恢勸阻南陽郡守,陳恢翻過城牆說服了劉邦接受南陽郡守的投降,此後隨著南陽郡守的投降,大批秦國的地方長官投降劉邦,劉邦一路走到了武關。
面對武關要塞,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先是給了大量的金錢賄賂武關守將,假意接受武關守將的投降,卻在暗中偷襲武關守將,由此劉邦進入關中。在藍田大破秦軍最後的主力,劉邦進入咸陽城外的灞上,秦王子嬰帶領大臣投降,秦朝滅亡,此時距離秦始皇駕崩才三年。
劉邦取勝的因素第一,劉邦一路向西所攻打的區域都是秦國的地方軍隊,戰鬥力並不高。而且劉邦一遇到攻打不下的堅城立刻放棄,一直在尋找進入關中的路線。而秦朝當時的主力在章邯的帶領下在鉅鹿和諸侯聯軍作戰,正在和項羽死磕,所以劉邦進攻壓力很小。所以這導致劉邦很快進入關中。
第二,秦國內鬥不斷。秦二世在世的時候,先是趙高和丞相李斯相互爭鬥,最後李斯被趙高設計殺死,此後趙高又逼反章邯,導致章邯投降項羽。劉邦進軍的這一路本來受到了秦將楊熊的抵抗,楊熊戰敗後,秦二世直接派使者殺了楊熊。秦國將領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劉邦進攻武關的時候,趙高還在咸陽上演了著名的“指鹿為馬”事件,大肆迫害群臣,這使得秦國完全沒有抵抗力,劉邦進入關中後,趙高指使女婿閻樂,弟弟趙成攻打皇宮,殺了秦二世。最後子嬰又殺了趙高,在劉邦進入關中的過程裡,秦國的中央政府在自相殘殺,怎麼指望他的前線部隊有戰鬥力。
這兩點是關鍵因素。
-
12 # 瑜健讀史
公元前208年,劉邦帶領逃難的沛縣兄弟投奔項梁。項梁為籠絡人心,分得劉邦和十名統兵將領和五千兵卒。為了增加起義號召力,項梁採納范增的計謀,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新的“楚懷王”。
《史記·項羽本紀》:項梁謂軍吏曰……“立以位楚懷王,從民所望也”。說白了,熊心就是一個傀儡王。
一、懷王拉攏,劉邦起家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與秦國少府章邯大戰於定陶,因輕敵戰死沙場。
熊心趁機進入彭城收回呂臣、項羽的兵權,自己掌控了軍隊。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熊心發掘了宋義並拉攏劉邦,封劉邦為武安侯。
《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臺都彭城,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懷王自知不能完全掌控項羽,讓劉邦繼續出鎮碭郡,既削弱了項羽的軍隊,又給項羽樹立了一個潛在的對手和制衡力量。可見這位“楚懷王”並不甘願任人擺佈做一個傀儡,只要有機會,他也會出手一搏。
劉邦就是在這種局勢之下,被推上了伐秦快車道。
二、懷王制衡,劉邦西進章邯擊敗項梁後,認為楚軍已經沒有太大威脅了,就北上策應王離20萬軍團,企圖合力滅了趙國。
其實,章邯把趙國高估了,這導致了秦國40萬主力在鉅鹿被項羽吃掉。項羽在各路義軍眼裡,確實是一匹黑馬,也間接為劉邦入主關中清除了最大的障礙。此時情況是,趙國緊急求援,秦國內部空虛,正是西進伐秦的大好時機,如果章邯騰開手回撤,滅秦將成為泡影。
唇亡齒寒,楚懷王熊心召開軍事會議,誰能攻入函谷關,就封他為關中王。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隻有項羽和劉邦願意出馬,因為章邯太強了,連項梁都敗亡在他手裡。但是,熊心拒絕了項羽的請求,給出的理由很客觀公正:項羽氣盛噬殺,而劉邦年長寬厚,西入滅秦宜收服人心,劉邦更能勝任。
事實上,熊心對擁立他的項家是懷有戒心的,項家能立他,自然也能廢他。讓項羽軍隊與秦國主力對抗,意在消耗項羽的勢力,不能讓項家一家獨大。
《史記高祖本紀》: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三、劉邦識人,以謀滅秦劉邦能夠奪取關中離不開兩個謀士:
其一,儒生酈食其。劉邦採用酈食其的謀略,偷襲攻下陳留,伐秦得軍糧得以保障。
其二,謀士張良。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成功約降宛城太守,勸降先河一開,沿路關隘望風而降,便輕易拿下武關,進入關中。劉邦向咸陽進軍的時候,秦國皇宮內發生了內亂。
宦官趙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嬰為王,子嬰又誅殺了趙高,並決定於劉邦進行生死決戰。
駐守崤下是秦軍的一支精銳,張良用計,酈食其賄賂其將領,崤下守將韓榮放鬆了警惕,劉邦趁機追殺這支精銳,消滅在藍田。劉邦進軍咸陽,秦軍已沒有兵力可以阻擋。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親自捧著天子璽綬和兵符,跪迎劉邦,秦帝國宣告滅亡。這場滅秦之戰,秦軍主力部隊被項羽拖住,並消滅在鉅鹿,而劉邦西進途中採取繞道而行,沒有遭遇到秦軍大規模的阻擊,可以說佔盡天時地利。
同時,劉邦又能做到知人善任,沿路奪關不濫殺無辜,籠絡人心壯大隊伍,佔盡人和。
劉邦得天時、地利、人和,大敗秦國是必然是結果。
《孟子·公孫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回覆列表
秦國為什麼打不過劉邦
1.秦國主力部隊不在中原地區,章邯帶領的是什麼軍隊,囚徒軍,所以主力不在是一回事。
2.劉邦在進咸陽前應該是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戰鬥,主要戰鬥都是項羽那邊打的,這就很好的為劉邦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3.劉邦抓住了項羽的弱點,並且加以利用,使得劉邦在對戰項羽時能夠更好地去做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