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芒萬丈34957

    廣場協議的主要內容是開放金融業,日本在美國刺刀的威脅下同意了,德國在法國的支援下,頂住了美國壓力,不同意開放金融市場。

    金融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誰掌握了這個經濟命脈,誰就掌握了這個國家的生死。

    美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玩金融有兩百多年曆史,日本德國都是發達的製造業國家,很會做實體,不會玩金融業,如果開放了金融業,就等於把錢袋子交給美國資本家。

    資本都是逐利的,不會有長遠的投資,都希望賺快錢,不會去投資需要很長時間才有收益的專案。

    比如你有一億美元,你肯定願意投資房子,不願投資創業,因為有風險。

    日本被逼開放了金融業,美國資本家就有了興風作浪的地方,透過炒匯,炒房,炒股,將日本資產炒到天上去,然後再釜底抽薪跑了,給日本留下一地雞毛。

    德國在法國和歐盟的支援下,不開放金融市場給美國資本家,嚴格管控金融業,不讓它們去炒匯,炒房,炒股,不給美國資本家可剩之機,也就守住了金融業。

    德國是個盛產思想家,哲學家的國家,很有戰略的頭腦,不會輕易上美國資本家的當,知道什麼能開放,什麼不能開放,願意同法國結盟推出歐元,也不願意開放金融市場給美國。

  • 2 # 普渡閒人

    簡略回答這個問題:

    1、日本重點發展了與美國高度重合的電子資訊、通訊、軟體、汽車等產業,動了美國科技霸權的乳酪,德國的汽車工業本身就比較強大,再加上德國更多的優勢集中在先進製造業上!

    2、日本的金融泡沫明顯,容易被美國金融資本做局,德國曆史上吃過英國倫敦金融城的大虧,後來的德國基本上把金融資產剝離,國家發展的是實實在在的製造業,泡沫基本沒有。

    3、亞洲的日本經濟發展一枝獨秀,日本推出了挑戰美國的國家戰略部署,在亞洲推行雁陣模式,期望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完備的產業鏈,美國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不得不動用全力對付日本,而歐洲,美國可以用法國、英國等牽制德國!

    4、美國不只對付了日本,也對付了德國,只是因為德國受到的損失比較小,感受不那麼明顯!

    5、美國透過扶持韓國、臺灣,極大的消耗了日本的力量,我國也開始利用三來一補賺取第一桶金!

  • 3 # 趙凡丁201

    事實的真相是:美國拉著德國丶英國等歐洲國家一起對日本割了韭菜。

    A/自上個世紀50年初一70年代,美國打朝鮮戰爭丶越南戰爭,與前蘇聯進行無休止軍備竟賽,極大地消耗了國力。而日本因距離這2個戰場近,加之美國對它的扶持,成為美國戰爭物資的供應地,發了大財,經濟迅速得到恢復與發展。朝鮮戰爭使日本獲得戰後恢復第1桶金。越南戰爭使日本獲得經濟發展的第2桶金。有這2桶金墊底,60一80年代,日本商品大舉殺入美國市場及東南亞丶美洲市場,經濟發展進入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階段。GDP達到5萬多億美元,接近美國GDP10萬億美元的60%,除去美國龐大軍用資產、武器裝備銷售及軍用支出,已達美國GDP的80%左右。美國大吃一驚,如夢方醒。

    B/此時的日本右翼分子變得很狂妄。寫出《日本可以說:不》等書,公然向美國叫板,美國智囊學者出書《日本第一》推波助瀾。日本GDP以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長,美國智庫預測:不出10年,日本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感到了日本實實在在的對它霸權地位的威脅,決定採取措施,遏制日本這種兇狂發展勢頭。美國智庫認為:(1)二戰後,美國對處於經濟困境的日本的援助和扶持。(2)發了美國在亞洲打2次戰爭的橫財。(3)利用日元低匯率和廉價商品蠶食了美國大部分市場。(4)日本受到美國軍事保護,沒有軍費負擔。近10萬駐日美軍及軍事基地丶軍事設施的花銷給日本帶來鉅額收益。(5)日本家電丶機械丶汽車等裝置製造領域透過向美國學習,獲得壓倒性進步。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將嚴重危及美國利益和霸權地位。英丶德等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感受到日本的威脅。

    C/美國糾合英丶德丶法等歐洲盟友,迫使日元升值,簽署了“廣場協議”。這令日本倍感壓力又很受用。日本企業及普通消費者興高采烈,手中錢大幅度增值。日本人掀起了大規模世界性旅遊潮與資產購置潮。特別是購買了美國大量的房地產而“吃了大虧”。美國除讓日元升值外,還採取扼殺了日本當時以半導體產業為代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勢頭。英囯+德國等與美國結夥也若明若暗地加入了對日本的經濟遏制。

    D/美國是專門對付對其威脅最大的“老2”的。前蘇聯GDP是“老2”時,它整前蘇聯。日本當上“老2”,它折騰日本。誰經濟發展快,GDP有可能追趕美國時,它就會圍堵壓制誰。當下,美國又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從2戰後歷史看,德國儘管發展較快,但從未進入“老2”位置,GDP總量與美國差距較大,讓美國感到對它的霸權威脅不大,因此,美國沒有傾盡全力,窮盡各種手段打壓德國。

  • 4 # 柳小慶

    60%GDP紅線瞭解一下

    兩次世界大戰將各國打的支離破碎,但美國利用二戰早期中立大發戰爭財後,後期被迫參戰收割勝利果實以及寬鬆的人才政策使其躍升為世界超級強國。有了江湖地位後,就需要想方設法的去維護。其中60%GDP紅線就是美國維持其江湖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誰的GDP達到或超過美國GDP的60%,美國就要使手段弄誰。前蘇聯是第一個祭旗的,日本是第二個刀下鬼,今天的我們正因這個原因被美國發動貿易戰。

    之所以美國對同時期的日本動手而沒有對德國動手,我們看一下中國改革開放時的世界各國GDP情況。從下圖可以看出,日本的GDP是高於德國(西德)的,且逼近美國的60%GDP紅線。這是美國選擇動手日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佔領軍分成東西德兩國,東德由前蘇聯控制,西德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控制。東西德就是兩大陣營或是制度的樣板房啊!顯然西德發展的遠比東德好,若美國對西德動手就是挖自己制度樣板房的牆角。

    所以,基於以上兩點,美國必然會選擇對日本動手。

  • 5 # 西樓主人

    這個問答有問題。是美華人割的嗎?是日本經濟大發展後,泡沫嚴重,日本主動刺破的。日本這二十年一直在發展,可以去看看,不要總相信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滿腦子陰謀論,典型的華人思維

  • 6 # 心無旁騖文

    0

    000

    000

    0000

    00000000

    0000000

    0000

  • 7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問題必須放在當時的情況下來看,無論怎麼樣美國都不敢動德國,因為德國沒有開放金融市場給美國,德國只相信實體經濟,包括現在的德國也是如此。對於金融業的不感冒,使得德國經濟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小於其他國家。

    而當年的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卻十分依賴於美國,主要是因為日本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而且也沒有一個類似於歐盟的組織來為其提供市場。所以美國想要整日本,只要限制其同美國的貿易就行,然後再透過金融來進行割韭菜。

    德國當年同樣是發展的不錯,並且勢頭一直不錯,其實很大原因就是歐盟帶來的福利。歐盟的成立使得德國擁有更多的技術和市場,並且美國當時同德國的貿易額並不大,這就使得美國無處下刀子。其實中國的經濟就有很多德國經驗在裡面,例如一直不開放金融市場。

    如今美國雖然來勢洶洶,針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但是中國不是日本,我們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對外貿易已經僅僅是佔GDP的14%,這就意味著貿易戰最後反而會使得中國更加註重拉動內需。世界經濟由美國做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崛起的中國將會制定更合理的貿易規則。

  • 8 # 砍大山車大圈

    多頭對多頭,多頭對寡頭,寡頭對寡頭,是三種貿易戰基礎,會形成不同的對抗模式。。

    如果是寡頭對寡頭,非要打貿易戰就兩敗俱傷,比如俄羅斯與美國航空發動機合作;如果是多頭對寡頭,就是多頭走別的貿易路線,寡頭被迫投降;如果是多頭對多頭,就是各找旁路,走持久戰。。

    美國揍日本是多頭對寡頭,日本押注美國太重,又沒有軍事和金融自主權,只能投降;美國懟德國,德國組織歐盟自我實現多頭,對美貿易壓迫有足夠的騰挪空間。。

    東亞大國抓消費,最大努力推一帶一路,年貿易量過四萬億美元,對非美各個方向的貿易增長都很穩定。。對美貿易6000億,七分之一而已,就是貿易戰心裡膈應,沒什麼大事。。

  • 9 # 光的影子ty

    1.德國經濟不像日本那麼咄咄逼人。

    最高峰時,日本GDP相當於美國的60~70%,而德國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所以對美國而言,日本是嚴重威脅,而德國還不足以挑戰美國。

    2.日本自私自利的發展模式犯了眾怒。

    日本在拼命向歐美出口的時候,卻嚴格保護本中國產業,封閉本國市場。福特的Quattroporte就說過“日本市場是世界上最封閉的市場。”

    日本只出不進,拼命賺取別國的錢,卻不允許別的國家賺日本的錢,這種自私自利地發展模式,引起了各國的憤怒,在“七國集團”的會議上被圍攻,一致向它施壓。

    3.日本不像德國有歐盟的支援。

    德國雖然也是戰敗國,但同時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直接關係到包括英、法、意等歐洲國家,所以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頂住了壓力。

    但日本在七國集團裡獨木難支,又是戰敗國,只得就範。

    4.日本刻意為之。

    戰後,日本以科技立國,主要發展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極致——GDP總量超過蘇聯,達到美國一半以上,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世界最大債權國,貿易額世界數一數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衝突越來越嚴重。

    在此背景下,日本也在謀求產業升級,例如發展金融業、房地產業,加大對外投資,發展模式由“重積累,輕消費”向“重消費、輕積累”轉變……日元升值對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好處。所以在廣場協定中,歐美壓迫日元升值,日本也並非不情願。

    廣場協定後,日本的金融投資業迅速發展,一向以“踏實”“嚴謹”形象著稱的日本,才發現原來錢還可以這樣賺,國民紛紛拿出多年的積蓄炒股、炒房,整個國家陷入癲狂狀態。

    而在這些行業,日本還是新手,遠不如美國老辣,結果被美國採用金融手段,狠狠剪了羊毛,日本也陷入“失去的十年”,並一蹶不振。

    相比德國,一戰後,德國成出現過大幅通貨膨脹,造成經濟災難,客觀上為希特勒的上臺創造了條件。正因為有慘痛的經濟,德國對通貨膨脹、泡沫經濟非常警惕,所以避開了坑。

  • 10 # 中國人你要自信

    德國走的是另一個戰略,聯合歐洲成立歐共體,然後成為歐盟產生了歐元,美國立刻經濟就被反超了,所以美國致力於分裂歐盟,奧巴馬時期就在做,而中國支援歐盟,這就是為什麼中德關係好

  • 11 # 1400218

    說白了,日本的優勢產業對美國未來產生了威脅,德國的優勢產業與美國未來戰略主導的產業並不重合,德國處於東西方的最前沿,不能太亂

  • 12 # 吉月文

    首先,廣場協議簽訂於1985年,到了90年代的時候,對於資產價格的影響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認為美國在這個時候透過政治手段操控資產價格,進而實現財富轉移是不符合歷史的。很多人以廣場協議為基礎,認為這是美國針對日本和其他國家的陰謀,並且是導致日本在90年代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從時間上看並不符合歷史。

    其次,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在90年代的時候表現都不好。先看德國。90年代初兩德合併。由於在兌換東德馬克的時候,官方制定的匯率過高,導致德國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嚴重。為了抑制通脹,德國央行不停拉高利率。從而對投資形成抑制,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同時,為了建設原東德地區,德國政府開徵團結稅,專門用於籌集東德地區的建設資金,徵稅也導致德國經濟發展受阻。在整個90年代,德國經濟表現不佳。再看日本,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泡沫經濟到達最高點。但很快泡沫經濟破滅,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一落千丈。銀行壞賬極為嚴重。日本經濟陷入低迷。日本人因此將90年代稱為失去的十年。在這種情況下說兩個國家的經濟如日中天,顯然不符合歷史。

    再次,美國確實有部分企業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透過資本市場操作,獲取了鉅額利潤。不過,這是企業行為,不是政府行為。而且,有獲利也有虧損,也有部分美國企業投資失敗。當然美國企業能夠如此操作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的資產價格存在嚴重的偏離,同一時期德國實行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政策,高利率必然會壓低資產價格。因此在德國金融市場上不存在這種操作空間。所以歸根結底是日本當時的泡沫經濟的問題,不能把責任歸結到美華人的政治打壓。

    最後,美國經濟在90年代的時候表現非常出色。克林頓當政之後,推行資訊高速公路建設,資訊科技行業迅速發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經濟時代。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的增長率要比日本和德國高得多,在已經體量巨大的情況下,美國當時的年增長率可以超過4%。所以,在這個時期美國對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的優勢進一步拉大。就當時的美國經濟狀況而言,也沒有必要對日本割韭菜。

  • 13 # 海事先鋒

    美國也對德國採取了措施,不然現在世界第三經濟體怎麼會是日本而不是德國呢?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的GDP一度是高於日本的,只是日本在世界剛剛進入電氣化的時代裡,藉助電器工業優勢火了一把而已。

    廣場協議直接打斷了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的廣場協議針對的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還有一個就是德國了。德國和日本一樣,也是一個從二戰之後大力發展電子產業的國家,他們的西門子等企業曾經引領歐洲電器市場很多年,佔據了廣泛的市場份額,也導致了美國同類產品出口受阻,歐洲是二戰之後主要的消費市場,美國為了限制德國的發展,不但在廣場協議中採取了逼迫日元升值的手段,也同樣採取了對德國馬克的打壓政策,德國經濟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日本經濟經歷的失落的十年,猶如一陣風暴,還未過去。

    美國對於其他國家的GDP的規模,以及產業的高度一向非常敏感,總是擔心其他國家的發展超過自己,並且佔據自己的經濟和市場份額,從而取代自己的霸主地位。當然,不可否認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進是存在的,也是很難避免的,所以美國經常在其他國家的GDP達到自己的60%甚至更多之後對其採取爭霸競爭手段,透過高壓的經濟政策和軍事壓力,逼迫對手妥協。

    美國透過對日本經濟的收割,完成了自己地位的鞏固。

    日本和德國這樣的空有經濟力量,卻沒有軍事和政治力量的國家,在這種壓力面前很快就會繳械投降,日本為此付出了長達20年的經濟發展緩慢期,而德國如今也已經淪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蘇聯雖然有大國政治地位和軍事力量,也曾經一度達到了美國GDP規模的68%,但是解體導致了冷戰結束,蘇聯之後也再難有一個國家能夠全方位的應對美國在各方面的壓力了。

    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各項價值被挖空,股市狂跌,經濟破滅。

    如今,美國對東亞一些國家採取的貿易摩擦措施其實也是如此道理,只因為目前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已經到了12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8萬億美元,不僅超過了60%,還一路達到了美國GDP的75%,同時發展速度還要快得多,所以美國也不得不繼續採取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的發展,不過這一次,美國面對的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最大的消費市場,恐怕最終付出最大代價的,要是他們自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的菜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