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言好書畫

    我認為要回答“漢魏鍾張”中“鍾”在“張”之先,要對張芝、鍾繇的書法成就進行了解!

    先看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郡源泉縣(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老城一帶)人,字伯英,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張芝痴迷於書法,主要學習前代書法家崔瑗與杜度,臨池學習書法,池水盡黑,他擅長章草,後來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創造“今草”!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芝的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

    晉代王羲之對漢、魏書法,惟推崇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羊欣說:“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巨大生機,書聖王羲之中年就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於“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中國書法史上,從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裡湧現了韋誕、衛瓘、索靖、衛恆、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這些書法大師,他們都師承張芝,張芝除了有書法經典名作《冠軍帖》,還有書法論著《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張芝還是一位製造毛筆的專家,對中國書法有極大的貢獻,中國書法的最高水準是“大草”,張芝被稱為“草聖”,可見其書法水平處於最頂尖級別,書聖王羲之也認為自己的書法可比鍾繇,但不如張芝!

    再看鐘繇,鍾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以功累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併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諡號“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鍾繇所處時代是隸書向楷書演變的關鍵時期,而種繇因為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最終由他完成了由隸到楷轉變的歷史使命,因此被尊為楷書之“鼻祖”!

    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因為鍾繇刻苦鑽研書法,後人編了鍾繇盜韋誕之墓獲得蔡邕《筆勢》一書學習書法的故事,實際上鍾繇比韋誕早死了23年,可見斷定鍾繇不可能有這個令人不恥的行為,在此特意給鍾繇洗刷惡名!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不過楷書的藝術性不如草書,鍾繇奠基楷書,不能說水平超過張芝!

    以上對張芝與鍾繇分別做了簡單介紹,我們再看“漢魏鍾張”的問題,這句話出自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的《書譜》,《書譜》有一段文字“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此段文章中已經有王羲之的說明,認為自己的書法能跟鍾繇比較一下,但是沒有張芝水平高!

    《書譜》是一篇駢體文章,講究講究聲律的協調、用字的綺麗、詞彙的對偶和用典,從實際閱讀來看寫“漢魏鍾張”明顯比“漢魏張鍾”更朗朗上口,讀起來順溜,所以“鍾”寫在“張”的前面!因此我們不要把“漢魏鍾張”中“鍾”在“張”之先解釋為鍾繇比張芝水平高,只是作文章時遣詞造句的需要,張芝、鍾繇都是我國曆史上有奠基性質的偉大書法家!

    附張芝畫像與書法資料圖片

    附鍾繇劇照與書法資料圖片

  • 2 # 蘭亭舍翁

    如果把書法作為藝術來追求,還是的說東漢張芝,確實是書法的圓滿境界。今人,可以創新,只是方法形式不同而已。千萬別動不動就誰超越了誰,那不是自我膨脹,就是覺得自己好有存在感話語權而已。老老實實以古為師,起碼能直接體會古人的古意。

  • 3 # 一笑貫長天

    按時間順序應該是張鍾才是!為什麼是鍾張呢?

    個人感覺是鍾張比較順口而已!如果是張鍾呢!感覺讀起來不如鍾張順口,而且還有誤解的嫌疑!張鍾是不是有一個人名的嫌疑啊?

    如果說書法成就呢?誰能說張芝的成就比鍾繇低?或許說張芝比鍾繇高倒是有很多人認同!王羲之曾說,自己的楷書應該比鍾繇好些!而對於張芝,王羲之只說,如果自己也能如張芝般用功恐怕也不會再其後。可見,在書聖的心目中也承認自己的草書不如張芝,而楷書比鍾繇好一點。

  • 4 # 博愛書屋

    漢魏鍾張之絕,晉末二王之妙。竊以為鍾張之序應以藝術早以為主,復以社會地位為輔的綜合評定,鍾繇不僅是書法家,還是一位政治家。張芝則書法家而已。如同毛體書法的影響般同。若單就藝術造詣而言,就如同書聖是王羲之,卻為什麼沒有王體,卻有歐顏柳趙是同理。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理。

  • 5 # 淨心修道

    題主所說的“漢魏鍾張”說的是三國時的鐘繇,東漢時的張芝。鍾繇,穎川長社(今長葛)人,楷書始祖,自成一家。字型端正,結構略偏,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點畫之間多異趣。開創了由隸入楷的一代先河。

    張芝,酒泉人,字伯英,號有道,少有高操。勤學善書,池水盡黑,善一筆飛白書,尤長草書,筆力飛動,神變無極,時稱草聖。

    書冠古今的王羲之曾說:“吾觀天之書,鍾張由可觀也,餘當次之”。可見二人楷草之書法,各具成就,確非一般。

    至於說為什麼鍾居張先,時序顛倒,我各人認為,鍾繇有隸入楷,開楷書之先河,自成一家,在書法史上之成就,應高於張芝。

    從書法的角度去考慮,楷為草先,不亂規矩,先站後行,才能入跑。一己淺見,未心正確,不到之處,誠希探討!

  • 6 # 說文解字侃文化

    “漢魏鍾張”,為什麼“鍾”在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讓大家要弄清楚“漢魏鍾張”的出處,這句話來源於唐代草書名家孫過庭的《書譜》:“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意思是從古至今(這裡之唐朝),漢末有張芝、三國有鍾繇、東晉有“二王”父子(二王者,王羲之、王獻之是也。)的書法成就最高!書法史稱“書法四賢”。至於“漢魏鍾張”,漢代的張芝要比三國的鐘繇早一百多年,為什麼鍾在先?我認為有三大原因。第一,影響力決定的,漢魏以來以鍾繇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其學書法如痴如醉,自雲:“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入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像之。”。(鍾學習書法如此痴迷,何愁不成名成家!)

    祝嘉在《書學史》中稱他的隸書“點如山頹,滴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人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運靄者矣!”,(一句話說鍾繇的隸書已天下第一,登峰造極了)人家不僅隸書書寫的,並且在隸書點基礎上開創了楷書,從圓轉的用筆發明了方圓兼施增加了勾、折等筆畫。故其書法成就極大,集東漢民間書法之大成!開晉代楷書之先河、為盛世唐楷之基石。(沒有鍾繇,就不會出現惡“二王”及唐楷四大家!厲害吧!)

    東漢書法家張芝,也很有名望,被譽為“草書之祖”,開創了一筆書(大草),從多個筆畫組成的字變成一筆寫成,甚至一筆寫一行,更甚一筆寫一篇,有“草聖”美譽,可影響力必鍾繇差遠了。其二,藝術成就決定的,還得講點深奧的,唐張懷瓘《書斷》稱隸、(楷)、行為神品,草書為妙品。(大家說是神品高還是妙品高)並且說“太傅(就是鍾繇,字原常,官至太傅,又稱鐘太傅)雖習曹(曹喜)、蔡(蔡邕)隸法,藝過於師,青出於藍,獨探奇妙”(名師出高徒,藝術水平已超過老師了,),真書(即楷書)古雅,道合神明,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典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秦漢以來鍾繇第一人也,張芝位列之後知足吧!)

    其三,開創的書體及後入的推崇決定的!雖張芝和鍾繇各自開創了新書體,大家都知道,鍾繇開晉代楷書之先河,“書聖”王羲之大力推崇,“頃尋諸名書,鍾繇為絕倫,其餘不足觀也。”,顯然說明了只有鍾繇的書法造詣最好,其他的都不行,書聖都這麼說了,後人就沒啥好反駁的了。

    鍾繇的書體為唐楷之基石,楷書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絕無後世楷書因刻意求工而出現的板滯,呆板而缺少靈動,遇見是也)兩晉和唐朝把楷書推向了高潮,什麼科舉考試,文書專機統統都用楷書,逐漸把楷書定位官方通用字型,甚至沿用至今。(直到現在,大家還喜歡楷書,不待見一筆書的草書,何況古人呼!)

  • 7 # 山泉水墨竹

    為什麼鍾在先?

    漢魏以來以鍾繇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其學書法如痴如醉,自雲:“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入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像之。”。(鍾學習書法如此痴迷,何愁不成名成家!)

    祝嘉在《書學史》中稱他的隸書“點如山頹,滴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人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運靄者矣!”,(一句話說鍾繇的隸書已天下第一,登峰造極了)人家不僅隸書書寫的,並且在隸書點基礎上開創了楷書,從圓轉的用筆發明了方圓兼施增加了勾、折等筆畫。

    故其書法成就極大,集東漢民間書法之大成!開晉代楷書之先河、為盛世唐楷之基石。(沒有鍾繇,就不會出現惡“二王”及唐楷四大家!厲害吧!)

  • 8 # Success海

    為什麼鍾居張先,時序顛倒,我各人認為,鍾繇有隸入楷,開楷書之先河,自成一家,在書法史上之成就,應高於張芝。

    從書法的角度去考慮,楷為草先,不亂規矩,先站後行,才能入跑。

  • 9 # 趙福

    【筆者以為:能列入《書譜》中的書法人物均為書法大家宗師並沒有先後之分】

    張芝畫像

    鍾繇畫像

    鍾繇和張芝

    《書譜》中的鐘繇和張芝,他們都是漢魏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書譜》中說:“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豔,晉末稱二王之妙。”就是說(釋文-筆者注):自古以來,善長書法的人,在漢魏時期有鍾繇和張芝的卓絕書法藝術,晉末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精妙。

    鍾繇書藝

    張芝書藝

    《書譜》中排名不分先後

    《書譜》中書法大家們的排名,據考證是按照出名先後和年歲大小挑名的,並沒有所謂的有“成就高低”的成份,這就很容易造成了排在前面其成就就高,而排在後面的其成就低錯覺。

  • 10 # 千千千里馬

    他們共同改變了已經使用了將近500的隸書書法向楷書、行書和草書發展的新體系。

    東漢是書法史上隸書的高峰時代,在這個時代,書法的革新也是不斷推進的。例如,東漢末就出現了行書和草書的萌芽,也出現了楷書的一些萌芽。這種狀態說明漢字的改革,隸書不是最後的結果,隸書還有繼續變革的可能。

    張芝的《知汝帖》又名《冠軍帖》

    在這個書法革新的時代大潮中,張芝早於鍾繇把章草改造成了今草的可能。被譽為一代“草聖”。

    鍾繇把隸書體系發展成為楷書體系的可能,成為一代楷書的鼻祖。

    張芝(?—約192年)字伯英,瓜州縣,今甘肅酒泉市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漢獻帝登基的初平三年(192)張芝去世。

    有人估計,他大約活了50多歲,或者將近60歲。那麼,他可能出生於漢桓帝(132----167)的這個時代。可惜的是,張芝出生以後,漢王朝的國運越來越不好,張芝生逢亂世,他一輩子也沒有去做官,而是在書法研究中渡過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張芝的爺爺張享曾任漢陽太守,這個地方在今天甘肅天水市的西南小鎮。

    張芝的父親張奐官至護匈奴中郎將屢建奇功,後來升為度遼將軍、大司農等職。

    張芝的母親是富家閨秀,淑慧賢良,張芝就在這樣一個家庭里長大成人。

    張芝年輕時就很有操節,雖出身官宦之門,而無紈絝弟子的浮誇氣,他勤奮好學,潛心書法,淡於仕途,沒有做過什麼官。

    漢靈帝時,朝廷有個太尉對張芝的人品才氣非常看好,認為張芝將來不是文宗,就是將表。於是建議朝廷以“有道”科徵召他出山做官,張芝興趣不在做官,所以,拒絕了朝廷的屢屢徵召。

    張芝雖然沒有以“有道”去入朝做官,但是,以他的為人之高潔,家鄉人還是尊稱他為“張有道”。

    東漢時代的官員選拔,除了世襲,還有一個路徑就是“舉賢”制度,也就是透過來自社會評價,對德才兼備的人,由地方推薦給中央。張芝被朝廷以“有道”科推舉,主要是因為他的為人和才氣都堪稱楷模。當然,可能也應該包括他的書法造詣了。這麼說來,當時對書法人才,也是很重視的。

    張芝為什麼沒有去做官呢?其實,這正是張芝政治嗅覺敏銳的地方。東漢從漢靈帝到漢獻帝的40多年時間,一直處於朝政混亂的狀態,入了這樣的朝廷做官,無異於白白送死。

    何況,漢末世族大家的內鬥已顯示出不可調和的分裂局面。

    像張芝這種低階官宦家族的子弟,在朝廷就像一粒芝麻,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做為的機會。他還不如從其所好,悠然自得呢。

    張芝在家鄉潛心研究書法,尤其對草書十分痴迷。他師承漢代大書法家崔瑗、杜度的草書。

    傳說,他的父親張奐為方便張芝和張昶兄弟練字,命家臣造了一個石桌,從此,張芝兄弟二人一起學書,很有長進。

    但是,東漢晚期,中國的造紙業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像甘肅這地方根本沒有造紙,造紙要從中原或者四川進入甘肅。所以,紙張不是很多,供貨不是很及時,往往家裡所有的紙張都不夠他們兄弟用,等待再買紙張吧,有沒有那麼多耐心,就索性把家裡還沒有染色的絹帛也當做紙來練字,練完字以後,再去染色 。估計這些絹帛都是要染成玄色的絹帛,即黑色的,要不然,那還不得氣死染房的工匠。

    張芝兄弟練字還有一個“墨池”的故事,據說,張芝為了練字,不知用了多少墨,也不知洗了多少次毛筆,居然把家裡的一個水池都染黑了。後人就把這個水池,叫做“墨池”。

    張芝對漢代書法家崔瑗、杜度的筆法爛熟於心,又能自由書寫揮灑,終於從章草中擺脫出來,創造了今草。

    他的這種字,一筆而成,筆筆連綿迴環,偶有不連帶的,血氣息斷,血脈貫通,開書法之一代新風。

    歷代書法大家譽稱張芝草書為“一筆書”,尊稱張芝為“草聖”。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對漢、魏書跡都不屑一顧,唯有對鍾繇楷書,張芝草書奉為神明,頂禮膜拜。王羲之的草書,就是直接繼承張芝的草書而來。

    據說張芝還有一個書法理論著作《筆心論》,可惜今已失傳。

    張芝主要擅長草書。張芝所處的時代,已經有草書了,但是,這種草書是獨立的草書,每一個字和每一個字都沒有綴連,張芝的草書,一改字字獨立的草書,把一行字都能夠連線成一串。這就是古人所謂的一筆書。

    張芝有一個弟弟叫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與張芝齊名。

    張芝的草書,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奠定了中國書法最後的主流三體(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之一的草書,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張芝也被譽為“草聖”。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他比張芝最少要少20歲。可以說是張芝的晚輩。

    鍾繇是繼張芝之後的又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他與張芝不同的是,在楷書領域奠定了中國最後三種主流書體楷書、行書和草書中的楷書。

    因此鍾繇也被譽為楷書的“鼻祖”。

    鍾繇廣泛學習了前輩書法大師曹熹、蔡邕、劉德升等漢代大書法家的書法,他博取眾長,精於隸書和楷書。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可見鍾繇成為書法家,絕不是偶然,而是一生鍾愛書法,他把書法與自己對世界萬物的審美融為於一體了,所以,他的書法才能出神入化,耐人尋味。

    一個不朽的書法家,絕不是名噪一時能夠成為一代大師的。他們付出的艱辛也是我們無法用想象力去想象的。

    鍾繇的書法,在北方和南方影響巨大,我們在魏碑書法裡面,也能看到這種影響的存在。例如清乾隆三年出土於河南長葛縣的《敬使君碑》就屬於鍾繇家鄉長葛市的範圍。

    《敬使君碑》立於東魏興和三年(540)書者不知,學者們認為《敬使君碑》在魏碑書法裡是更接近楷書的一個碑,又是在鍾繇的家鄉出土,不能不說鍾繇的書法從曹魏到西晉在北方的巨大影響。

    這也說明中國書法並沒有什麼南北之分。

    永嘉以後西晉南遷,當時的大族都有鍾繇的書法作品收藏,其中鍾繇著名的《宣示表》就收藏在王羲之家族。後來,王羲之把《宣示表》借來臨摹學習。據說,現在流傳到《宣示表》就是王羲之臨摹的刻本。於是,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就在南方地區流行起來。

    王羲之因為學習鍾繇,書法成就非常高。他一個人集楷書、行書、草書之大成,在南方北方都有很大的影響。

    唐代以後,中國的書法就一直以楷書、行書、草書為主流,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是以楷書、行書和草書為主流書法的。

    所以,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這樣描述鍾繇的重要歷史地位,他說:“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孫過庭的這個說法,其實主要是根據楷書、行書和草書這樣一個體系來評價“古之善書者”的。如果不是這樣一個體系,那麼,“古之善書者”就不一定是這樣了。

    張芝和鍾繇他們都是書法奠基人地位的書法家。

    至於說為什麼有人認為張芝在前,鍾繇在後。如果“鍾張”這個說法是依據孫過庭《書譜》中的“漢魏有鍾張之絕“,那麼,最大的可能是因為《書譜》是一個駢文體文章,這種文體在唐代非常流行,一直到韓愈時代都流行,所以,韓愈認為文風要改革,要學《史記》先秦這樣的文章。

    而孫過庭是中唐時代的人,他們做文章不能不受到時代的影響。駢文體的文章,很講究對仗和音韻。所以,就會屈就一下“邏輯”關係。這也是駢文體的一般慣例,沒有什麼尊卑關係,都是平行並列關係。

    有些詞它有固定的音韻關係,不能亂改,就是現代也是如此。例如“國共兩黨”,都是平行並列關係,也因為語言美的音韻關係,是不能改的。

  • 11 # 凡人老胡

    鍾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歷來與草聖張芝,書聖王羲之並稱“鍾張”、“鍾五”,然而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又並非偶然。從師承上看,他上承曹喜、蔡邕,在繼承隸書筆法的同時,刻苦探究用筆之法,努力找尋創新之路。他的成功雖然和許多士大夫一樣,有政治上的優越背景,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在書法上的重大突破,追求變法的勇氣和對後世深遠的啟示意義。

    1

    在書法上,他開創了行書,併為正書成為官方的規範正體字作出了貢獻。其次,他還為行書立法,使行書在魏晉間得以廣泛的流傳和普及,為“魏晉風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為王羲之的崛起起到推動作用。鍾繇對後世書家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正是因為他在楷書、行書上的開宗立派之舉,才使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立於不敗之地,這是鍾書的啟示意義之一。

    2

    鍾繇的楷書在當時並非是很成熟的,那時的楷書在鍾繇手上尚處於草創階段,沒有後來二王的高度成熟。但如若沒有鍾繇的過度,沒有他承前啟後的貢獻,就沒有光彩照人的“二王”時代的到來,亦無復產生“魏晉風韻”的美學境界。

    3

    創新勇氣及其精神的倡導,可以說是鍾繇對後世的又一個啟示。在隸書時代的籠罩下、在草書之風的倡行下,鍾繇獨自走了一條新路,開展正書,並努力使之成為官方認可的“章程書”,在夾縫之中創造了輝煌,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

    4

    鍾繇的作品向世人揭示了“古質而今妍”的相對性。首先與隸書相比,其草創的正書則是新妍之體,而與後世的“二王”楷書參照則又是古樸質實的,可以說這更加突顯了鍾書承前啟後的過度性

    5

    個性審美形象的確立,鍾繇的書法古樸自然,其書處於變勢之中。用筆取橫勢,結體趨縱勢,為後人的取法提供了經典範式。東晉二王,北宋蘇東坡及元明清許多書家,在楷書上無不以此為取法物件。所以說,他不僅奏響了楷書發展的序曲,而且為後世書家創立了一個與二王書風相別的流派。這種獨立的審美追求和鮮明的個性形象,使鍾繇及其書法成為一種書法歷史的符號,為中國漫長的書法流變增添了耀眼的光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哪些詩人寫的詩?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