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桃花源
-
2 # 張一塵
關於題主這個問題,我從古詩詞到現代詩回答。
詩歌是文學藝術裡的最高表現形式,而且詩歌都是從勞動生活中產生的,比如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等,也是最早的詩歌文體的出現。《詩經》是我最喜歡的先秦詩歌,都是歌頌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最美的如《關雎》《蒹葭》等名篇,其文辭華麗,韻律優美,所描繪的場景生動,誰能不愛呢?
後來到漢朝的樂府出現,其都可以譜曲而歌,樂府,顧名思義就是唱的歌曲,這時期就出現了司馬相如等一大批文學家,司馬相如的《鳳求凰》等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尤其是《鳳求凰》嫣然成了千古名篇,至今被奉為圭臬。
時間到了東漢末年,這時期出現了曹操、曹植等安七子,其作品大多文辭華麗,情感慷慨激昂。有名的有曹操的《神龜雖壽》,曹植的《七步詩》。到了東晉,又有阮籍,嵇康,劉伶為代表的竹林七賢。
陶淵明大家都不陌生,其開創了田園派詩歌。
詩家最盛不過唐宋時期,唐有大李杜,小李杜,更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冠絕全唐。宋有蘇軾、王安石等一大批詩詞名家,更有皆有市井處,皆歌柳詞的柳永,其代表作《蝶戀花》等,給人們描繪了優美的愛情景象。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將詞推到了唯美、婉約的高度。辛棄疾把詞推到了豪放大氣的高度。南唐後主李煜更有千古詞帝的美譽,其《虞美人》《相見歡》等詞,悽清婉約,美不勝收。元朝的元曲,如《天淨沙》等,也是最高水平。
而清朝詞則有納蘭容若,詩則有龔自珍等。
後來朝代變更,思想轉變,民國文人率先引進的新詩最早的新詩是胡適的《蝴蝶》,後來白話文運動開展,新詩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這時候有徐志摩、戴望舒、馮致、林徽因、劉半農等,名篇有《雨巷》《再別康橋》《教我如何不想她》《蛇》《你是人間四月天》等。
時間來到八十年代,這一個時期,是時候大發展時期,出現了海子、顧城、阿魯、舒婷為代表的朦朧派,經典作品有《波蘭來客》《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致橡樹》張棗的《鏡中》。這時期詩人開始了含蓄的表達,不再直抒胸懷,而是透過各種意象,把想要表達的想法借物與景委婉的表達出來。
到今天,有張二棍,閆安等一大批優秀詩人,他們在為詩歌的傳承與發揚做著努力。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也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文學型別。
而詩歌所展現出的美,是散文與小說做不到的。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比如張棗的《鏡中》
“只要一想到難過的事
梅花就落滿了南山”
比如舒婷的《神女峰》
“與其在懸崖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
詩歌所呈現的是凝練的美,充滿畫面感和想象力的美,有者其結構的美,韻律的美,畫面的美,意境的美。這都是散文與小說不具有的語言最原始而華麗的美。
-
3 # 好山好水好心情3
詩詞是我大中華文學歷史中的一朵耀眼奇葩。我喜歡李白的浪漫,也喜杜甫的務實,喜歡辛棄疾的悲壯,還喜歡李煜的悽婉。總之,喜歡歷史上所有的詩人和他們留下來的詩句。我也喜歡現代中國詩人的一些積極向上或鏗鏘有力的詩詞。但我最最喜歡的,還是毛澤東和他的詩詞。毛澤東的智慧和膽識,以及他的愛憎,都可以從他的詩詞中讀到並感悟出來。古詩詞皆精華,毛詩最精彩!
-
4 # 吉祥5689
相見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
5 # 詩豪天
喜歡詩書畫家範曾寫的《炎黃賦》,這是河南省政府委託範曾寫成《炎黃賦》之後,又將這詩賦全文雕刻在鄭州黃河遊覽區炎黃二帝雕像下面。就其詩壇範曾這個影響力而言,也是大多詩人無法企及的。
-
6 # 抖機靈專家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
7 # 信手皆來
毛澤東的詩詞,我都喜歡。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
8 # 阿蠻你好呀
小阿蠻來回答。各位且細聽。
因為我平時關注最多的是古典文學。所以下面我的回答,只針對古代詩人部分。
人在每個年齡段,會喜歡不同的文學作品。這是自然現象。比如,年輕的時候,可能就喜歡李白。因為李白浪漫,狂放;或者,失戀的時候,你可能會喜歡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年紀大了,經歷過很多事情(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聚,也有別離),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喜歡杜甫多一些。可以這麼說,如果你年紀很大了,還很喜歡李白而不喜歡杜甫,那你可以算是另類,神仙一樣的人。
一、陶淵明陶淵明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隱逸詩人。生活於晉末宋初。大家對陶淵明最深刻的印象,第一是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隱;第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第三,桃花源記。
上面三點歸結起來,還是說他歸隱田園的事情。但是陶淵明和其他歸隱的詩人不大一樣。其他文人去歸隱,基本上就是一個閒人。手中有錢,心中不慌。陶淵明不是。陶淵明剛歸隱的時候,家裡也有錢有房子,但是不久房子就被燒光,錢也花完了。最後不得已,他就得去種田勞動。這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他的歸隱田園,不是口頭上說的,而是身體力行。非常了不起。
他的詩,大家都很熟悉的,《歸田園居》,這是組詩,一共有五首,每一首都很經典;另外就是上面提到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飲酒》組詩裡的。最後就是他的《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兩篇文章。如果是做入門瞭解,讀上面這些就可以了。
二、王維、孟浩然王孟並稱,是因為他們的寫作風格和內容,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山水田園詩人。王孟兩個人,王維早期當過大官,孟浩然一輩子也沒當官。他們心中一直嚮往的是陶淵明似的隱居生活。
孟浩然更為徹底一些,因為他一輩子幾乎都是在襄陽度過的,沒有多長的當官經歷;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他們兩個人的詩歌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淡。清淡既包括寫作風格,還包括他們所寫的內容。
以山水田園風為主,語言簡單,明快,營造的氛圍清幽、閒適。他們的詩,就是一幅山水田園畫。這種風景和心境,我們現代人很難實現。
王維的詩,推薦:《鳥鳴澗》、《山居秋暝》 、《鹿柴》 、《竹裡館》等。
孟浩然的詩,推薦:《夏日南亭懷辛大》、《宿建德江》、《與諸子登峴山》等。
三、辛棄疾辛棄疾出現在這裡,有些意外。但是也不意外。辛棄疾既有豪放類的詩詞作品,也有一大部分隱居閒適的作品,這並不矛盾。
首先,辛棄疾是個愛國詩人。他生活在南宋,面對的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並且,當時的文人時刻想的是要恢復中原。辛棄疾也不例外。所以他寫了很多豪放類的愛國詩篇;而當這種理想實現不了,或者現實中遭遇到其他挫折的時候,辛棄疾也和上面的陶淵明、王孟一樣,有隱居田園的經歷。這時候他所寫的詩詞作品,就是一派山水田園風光,也非常迷人。
辛棄疾的詩詞,推薦:《青玉案·元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四、大家可能也看出來了,我個人偏向於喜歡山水田園詩。這可能和我來自農村有關,或者和我的閱讀經歷有關。以後大家有機會再慢慢了解我吧。 -
9 # 一帆風順jxh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共有1500首詩歌,記載於《杜工部集》中。風格沉鬱頓挫,對仗工整,情感豐富,內容時而細膩如絲,時而氣勢磅礴。
世人根據他的力作尊他為詩聖乃是名副其實。他的一生就是在用生命寫詩,用慧眼毫筆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集。唐朝未期國家由盛轉衰,由於他正直,剛毅的秉性,官場苦不得志。隨著社會的動盪,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此句作者充滿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與博愛,感人肺腑,活靈活現。
他的作品中記栽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生活的狀態,能一目瞭然。如, 贈花卿。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如,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低萬金。如,白天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如還鄉。如,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等。作者用花,鳥,山水,家書真實的再現了一個面對著祖國大好河山,卻被戰亂折騰得民眾背井離鄉,親朋分離,天各一方。同時也抒發了人生不斷向上的感慨,不愧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詩人。
-
10 # 風塵一布衣1
我最喜歡的詩人是徐志摩,他的詩唯美浪漫,給人無限的遐想。而《再別康橋》確實他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11 # 風起北侯
說起詩來,相較於大部分人喜歡的現代詩我還是喜歡古體詩詞!尤以古體詩中“邊塞詩”最是喜愛!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可以宣洩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歎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複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衝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等,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王之渙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唐朝的王維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老將行》等)
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充套件。
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陸游等人也創作邊塞詩。
楊炯的《從軍行》就是我很喜歡的一首邊塞詩!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邊塞詩代表人物是:王昌齡, 岑參 ,李賀。
大漠、戈壁、蒼山、胡楊!葡萄美酒、冷月、鐵甲……
邊塞詩吸引我的就是那種字裡行間穿透歷史散發出來的慷慨激昂、豪邁悲壯!那種戰士為家國馬革裹屍的進取和堅強,不屈與血性……
回覆列表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詩詞是現代詩詞的豐碑。毛澤東詩詞也代表了中國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民族精神。他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毛澤東詩詞正是這種精神的反映。
一,愛國情懷
一生行事,無非國與民。一句“為人民服務”,還不足夠赤誠與博大嗎?“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何等理想,“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又何其浪漫憧憬。“當年忠貞為國籌,何曾怕斷頭?”不正是視死如歸?
二,革命信仰
為什麼革命?只因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動軍閥三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只因中國人民要翻身做主,一個貧弱的中國必須站起來,而這注定了是一條千難萬險的荊棘之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何等悲壯。“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是欣慰也是痛。“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又需要多少年?
三,樂觀精神
越是艱難,越是敵強我弱,越是奮進、自信,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雪山草地,不過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身遇困境,也可“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遭到封鎖,也不過是“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當然,毛澤東詩詞的大美與力量,遠不止這些。讀毛澤東詩詞,你也會陽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