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經一本

    首先,是兵不利!

    不要忘記,戰國時代的騎兵跟後世的騎兵大不同,關鍵只在一處:馬蹬!沒有馬蹬的中原騎兵,稱作快速移動步兵比較合適。趙國的輕裝騎兵倒是能衝進秦國腹地,攻堅呢?

    其次,是糧不濟。

    趙武靈王曾有從雲中郡南下滅秦的設想,那個年代不能付諸實踐,估計還是後勤掣肘。長平大戰,趙國舉國存糧不能堅持三年,就很能說明問題。

    事實上,直到大明末年,才有李自成死守潼關,阿濟格北向繞道直逼西安的戰例。可見,設想和實踐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 2 # 沉140769451

    首先,秦趙兩國的邊境並非總是相連的;其次,從趙國繞道北面攻擊秦國面臨巨大的後勤保障困難;最後,軍隊進攻時,沿途宜受到秦軍遊擊,還有北方遊牧騎兵的危脅。

    趙武靈王所謂的胡服騎射對趙國提升騎兵作戰能力很有效,但對秦軍就具備了什麼優勢,是想當然。趙軍不過是學習了胡人的作戰方法,而且趙國騎兵未必就比胡人騎兵強。李牧在雁門擊敗匈奴騎兵,並不是用什麼趙國騎兵,仍然是用的步兵打騎兵的辦法。這個辦法,南宋劉錡在順昌首破金軍鐵浮圖、柺子馬時也是類似的。胡人騎兵對秦軍根本就沒有什麼戰術優勢可言,秦軍對付胡騎是輕車熟路,比六國經驗豐富的多,秦人的土地,本就是從胡人那裡搶回來的,他們根本就不怕什麼趙軍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神經質的認為趙軍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就能打敗秦軍,只是異想天開,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指揮軍隊作戰的將帥們的軍事才智和對國家全面有效的治理。趙武靈王在治理國家方面,並沒有什麼能力,反而成了亂囯之君,併為自己的亂國行為付出了生命代價,併為趙國走向滅亡埋下了楔子。胡服騎射這種僅僅是軍事上的改革,誤導了後世趙國君主,對自己那個不全面、深入的改革盲目自信,對自己軍隊實力的盲目自信,作出了許多致命的選擇,長平之戰,實際上也受到了胡服騎射改革的錯誤引導。

    六國如果選擇從趙國北面繞道攻秦,實際上是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秦軍的長處,秦軍比六國都更善於騎射,其騎射水平比胡騎更高明,它不是像趙軍那樣去模仿,而是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使用了當時在馬上更方便使用的武器——弩。

  • 3 # 劉一千五

    從河朔,經中回宮,輕騎一日一夜可至秦中,秦國背部受兵,危險極大。趙國有這種打算。但六國合兵,人多勢眾。首先要講兵威,其次大軍走大路,再次,六國認為自己是有道伐無道,用不著走小路幹偷雞摸狗的事。所以要光明正大走秦國的正大門,函谷關。

  • 4 # 盪漾的可樂

    原因其實很簡單。。趙國那條路根本做不到透過大軍。以趙國的國力最多透過那裡保障萬把面黃肌瘦的普通步兵而已。。而這個規模的軍隊秦國甚至不需要出動軍隊。單純依靠邊境上的秦人就能把這萬把人殺個乾淨

  • 5 # 灬軒軒最帥灬

    想攻打陝西,拿下山西就好了!山西太行山才是華北的天然堡壘,晉國還有後來的魏國擁有河東河西之地,打陝西關中最容易!

  • 6 # 大秦鐵鷹劍士

    六國合縱攻秦,都走函谷關並不是六國傻乎乎的,而是攻破函谷關後六國大軍可以長驅直入咸陽,沿途再無險關;並且函谷關離各國都近,有利於糧草運輸,有利於步騎車兵前進。如果從趙國境內攻入秦國,那是走的北部的九原郡及雲中郡,路途遙遠不利長途行軍,且要渡過黃河天險,攻破秦長城、再攻破離石要塞,最後穿越秦國北部廣大的領土,才能直逼咸陽。

    秦國四面環山,中間為關中平原,易守難攻,東來之敵首選就是攻破函谷關,然後穿過崤函古道進入關中平原。秦國東南方向有武關,楚國可攻破此關,穿過姚林進入關中平原。秦國南有秦嶺,巴蜀二國可翻過秦嶺攻擊秦國。秦國北有黃河天險加離石要塞,三晉可渡過黃河再從離石要塞進入秦國本土。

    從秦國的地理形勢看,六國合縱攻秦,只有走函谷關,才是距離最近,易於集結步騎車三軍,並且後續糧草易入輸送。列國合縱攻秦,也是攻破過函谷關的,最後一次五國攻秦,由楚考烈王為約縱長,春申君為統帥,最終在距離咸陽百里的蕞地被呂不韋率秦軍合圍,戰敗而歸。

    如果各國聯軍從趙國境內進攻秦國:一是距離太遠,各國糧草運輸困難;二是趙國不會讓各國從趙國借道的,因為聯軍內部是不團結的;三是渡過黃河不利步騎軍三軍的行動;四是攻破秦長城、渡黃河、破離石要塞,在秦國境內才途行車,風險遠大於直擊函谷關。

    其時六國合縱攻秦,最佳的辦法是各國各從不同的方向進攻秦國,同時從西部策反戎人,再從北部策反匈奴,從西南方向策反巴蜀二國,如此九路大軍齊攻,則秦人不戰自敗也。但是六國內部矛盾重重,並不團結,又相互防備攻擊,因此散六雖強,不敵混一之大秦!

  • 7 # 扣毛

    傻?傻才從趙國北境路線打秦國!除了趙武靈王!

    我們先來看看趙武靈王是如何規劃的

    趙武靈王的規劃是:五國軍隊主力攻打函谷關,吸引秦軍注意,趙國精銳軍團從包頭,雲中,九原一帶度過黃河,然後集結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像一把匕首一樣直接從北面經過陝北高原在十幾天內突襲秦國都城咸陽。

    這個規劃要成功得有兩個前提,第一:要有強大迅速且有紀律的騎兵。第二:秦國不能知道,或者說知道了也來不及作出應對。

    為什麼秦國不能知道呢?因為這條路太難走了,不是趙武靈王這種天生冒險激進分子和趙國強大的精銳騎兵支援,誰都不敢這麼玩。

    這條路線上要經過的地方是陝北高原,現在的榆林市和延安市,還有關中與陝北的交界處銅川市。陝北高原基本不用佈防,溝壑遍地,戈壁縱橫,氣候非常乾旱,基本走過來就夠人受了,而且那地方當時還生活著諸多蠻族。

    這種地形根本不適合騎兵大規模機動,但是不用騎兵,兩座肉眼能看見,對話能聽見的山頭你走一天都到不了,這種突襲情況下就別提後勤保障了。

    而越過了陝北才是真正的考驗,我手邊正好有一本記載關中金鎖關的書,從這部書上,可以看出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小城市在拱衛關中的作用上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以上兩圖是位於陝西中部小城銅川市的一個關隘金鎖關的地形圖,如果要從陝北進入關中,無論你來自甘肅還是內蒙,都必須從這裡過,這裡兩個最窄的山口之間僅僅幾十米,古代關城尚在的時候,其險要可想而知。秦軍只要將關城關閉,任憑後勤就可以將來襲敵軍消滅。

    這座號稱“榆塞秦關咽喉要地”的金鎖關僅僅是從陝北通往西安咸陽等地的上諸多關隘的一個,僅像金鎖關那樣的峽谷路段在銅川市就有十幾公里,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拱衛長安在後面的險地上修建了要塞仁智宮(後更名玉華宮),再往南,還有後世長安駐軍的大本營耀州,可以說一路上盡是艱難險阻。

    在這條路上玩突襲,只能成功,一旦失敗,肯定全軍覆沒。

    所以,這種大開腦洞的突襲,只有趙武靈王這種軍事天才敢於規劃,但後來,就算是趙武靈王,依然沒敢實施,那麼對比之下,其他人還是臉撞函谷關比較划算,最起碼輸了還能跑。

  • 8 # 四葉草愛國漫

    這麼說吧,看一下秦國的地形,你就可以明白了。在古代,山水是天然屏障。秦國四面環山,擁有廣闊的縱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要攻進去絕對不容易,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不論古今,打仗靠的是一套綜合的系統,包括兵源素質,軍隊數量,後勤保障,朝廷運轉等等。只能從函谷關進兵,是有特殊原因的。古代打仗,後勤保障是極大的問題,如果大部隊遠途奔襲,後勤跟不上,很容易被敵軍困死。但如果是小部隊騷擾,又容易被殲滅。六國合縱,既然合作,就要找一個共同點來調配兵力和物資,這樣才有更大把握打敗秦國。函谷關明顯是最好的選擇。列國合縱,也攻進過函谷關,說明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函谷關是可行的。另外,北方的趙國也聯絡過少數民族攻打過秦國,楚國也從商於之地進攻過秦國。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

    另外,還有一個政治層面的考慮,那就是大國都希望小國在前面抵擋秦國銳士,自己完成收割和搶地盤。六國合縱,也僅僅是利益上的關係,楚國齊國趙國肯定希望南韓和魏國在前面當馬前卒。選擇函谷關正好也可以實現這個目的。

  • 9 # 歷史哨聲

    題主是想說從代北、雲中進入秦國的上郡,然後南下關中的這個路線吧?這個路線在趙武靈王時期確實是趙國攻秦的主路線。但趙武靈王死後,這策略就被趙國自己放棄了!趙國為什麼放棄了呢?原因應該在於趙武靈王死後,趙國雖然還是胡服騎射,但重點是南向靠攏中原文化。

    沒有胡服騎射這些遊牧民族生活方式,從雲中攻打上郡的路線,對趙國而言是不可行的,就算是短時期可以,但不能持久——從歷史上看,代北到雲中這些區域都是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爭奪的重點區域。胡化,也一直是這個地區的生活方式。

    簡單說,雲中攻打上郡,只有騎兵才能做到,而在戰國時期,要建立騎兵,只有胡服騎射。而胡服騎射,就會被其他國家看為蠻夷,不肯公平對待。

    現在回到題主的題目,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六國不能從趙國攻打秦國了:

    一、路線太長、糧草運輸非常艱鉅:幾十萬人的糧草每天的消耗量,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

    二、六國有六國各自的國情,彼此也有鬥爭,這就決定了合縱只能是短時間的合作,過了幾個月,過去的盟友就有可能成為敵人。走趙國雲中進攻秦國上郡,還沒有進入秦國境內,盟軍自己人會因形勢的變化先打起來。

    三、如上面所說,雲中入上郡這條路,是騎兵路線,茫茫平原就是騎兵的天下。當時六國基本上沒有騎兵,就趙國胡服騎射而建立了騎兵。你要步兵在茫茫草原走,沒有方向,很容易迷路。即便不迷路,你到時,秦國早就大軍以逸待勞,白白送死。

    總結起來原因就是:路遠糧少、無騎兵、合縱是暫時合作,很多時候不過是表態而非真正做事

  • 10 # 漩渦鳴人yy

    那我家問你了,在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袁紹擁有10萬大軍為什麼會敗下陣了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州險道,泰山險道都握在曹操的手裡面。以至於袁紹的10萬大軍只能夠在兩個小的渡口展開,如果袁紹的大軍能夠一下在平原地區展開的話,曹操縱有天縱奇才,都沒辦法阻擋這樣的軍隊。

    函谷關前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歷史上這個地方確實發生過多次大兵團之間的對決,並且多國進攻秦國首選函谷關,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關前那一塊空曠的地方正好是一塊兒屯兵之處。並且可以得到南韓,魏國的糧草供給,可以說糧草兵馬供應極其方便,在大秦帝國裡面曾經有一段對話讓我感到十分的意外,也就是在孟嘗君攻下了函谷關以後,當時秦國的主將說我們籌集糧草的速度甚至比遠道而來的多國聯軍還要慢,並且攻下函谷關天險,以後在此以後的就是秦國一馬平原的800裡秦川。

    根據問題主所說,就是還有其他的攻擊秦國的線路嗎?有,楚國有一條,但是楚國是絕對不會允許中原其他的國家進入自己的國境線,並且這一條路線,說實話供給的線路太長了。其他國家要派援軍過來。可以說沒個半個月時間是到不了,在秦國攻下了楚國漢中等地以後可以說楚國完全喪失了進攻秦國的戰術上和戰略上的主動性。

    趙國也有一條經典的進攻路線,並且這是趙武靈王親自制定的,但是這條進攻路線是有一定的麻煩之處的,麻煩的什麼地方,路線太長,只能選擇騎兵入境太過於崎嶇,只能夠選擇少量的軍力隨從,因為太過於漫長的補給線。如果以兵力增加的話,那麼增加的供給以及糧草,將會以幾何倍的增長,並且人數太多,也會導致整個軍隊行蹤暴露,使得秦華人早有防範,這樣的話,秦國只要扼守著重要的關愛口,這支軍隊將會不戰自潰,自動因為糧草沒有了而潰散。

    並且這一支軍隊在進入關中以後將會成為一隻孤軍如果此時此刻沒有一隻其他的部隊來接應他們的話,這支軍隊遲早被秦華人給吃掉的,並且進入山地以後,整支部隊就必須進行山地作戰。縱觀天下,哪個國家的軍隊山地作戰能力能比的過秦國,又有哪個國家的軍隊對於秦國土地的熟悉程度比得過秦國計程車兵,因此還是得依靠函谷關,但是在戰國中期開始,以後可以說當時的戰國裡面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單獨的單挑秦國更何況是攻下千年難以攻克的天險函谷關呢,就必須得依靠其他的國家一起進攻才能夠拿下函谷關,但是。趙武靈王會把自己精銳的部隊的命運壓寶在了其他國家的部隊上嗎?不說其他的,各個國家之間只要互相扯皮,就能夠使得進攻延長一個月。

    有人說這支進攻的部隊難道就不能是多國軍隊組成的嗎?如此路線漫長,而且需要整秘計劃才能夠進行的奇襲計劃,必須要做到,整支部隊的成分統一,而且要服從號令,必須做到令行禁止,這樣才能夠奇襲成功。並且當時中原其他國家很少有一支國家擁有像趙國一樣,如此精銳的騎兵部隊。因此還必須得照過來親自完成這樣的任務。趙武靈王在世的時候,至少趙武靈王是一代雄主還能有魄力做出這樣的決定,但是自此以後,趙國可以說是越來越沒有這樣的力氣去做這樣的事情。

    還不如多個國家部隊一起聚在函谷關門下,互相打打麻將,搓搓牌,今天你去進攻。明天我去進攻,這樣大家都互相不吃虧不是嗎?

    所以說六國一直選擇函谷關作為進攻的主要路線,其原因也是因為各個國家之間心裡對於這件事情,太精明瞭。誰願意打個秦國把自己國力給消耗乾淨的,別忘了秦國一旦倒下了,其他國家就成你的敵人了。

    所以一起去進攻函谷關,能夠攻下來,皆大歡喜,攻不下來,大家互相之間也沒有什麼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 11 # 爾朱少帥

    不是不想,不過這不是一個好的選項。原因如下:

    1、任何時候打仗,後勤補給是重要的一環。去過山西和陝西的人應該一下就明白了,且不說古代,就是現代都不好走。在山西中部高速限速120邁,到了山西西北部高速就限速80了,而且有走不完的盤山隧道,更不用說還隔著黃河天險。趙國地理交通不怎樣,而且裡其他國家太遠,六國來趙國就跑死了,哪有力氣再翻山越嶺、爬山涉水運輸物資啊。

    2、古代趙國攻打秦國可以選三條路,不管哪裡都要過黃河,關鍵是黃河沒那麼好渡的,不是哪裡都可以渡。看看現在解放前過黃河從哪裡走?一邊是山西西北部柳林這塊的軍渡渡口,一邊到了南邊運城的風陵渡了。或者是繞道內蒙包頭南下,也需要過黃河,那裡是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處更難走,前幾年的拉煤車都頭疼呢,更不要說古代了。戰國時期估計是挨著人家匈奴的地盤更近吧。

    3、為什麼選函谷關?函谷地處河南、山西、陝西交界處,離六國都不遠,關鍵是這裡的背後就是洛陽。交通環境好多了,大兵團作戰容易展開,周邊富庶,補給也方便。最最重要的一點打函谷關的話不需要過黃河,打贏了函谷關,往西沒多遠就是長安地界了,可以直接威脅秦國最精華的地區,何必要累哼哼跑山路,然後渡黃河?這樣說來打函谷關就是最優選項了。

    4、不得不說秦國的位置,實在太好了,簡直是上天的禮物。西邊、北邊歷史上都是窮呵呵的遊牧民族,被佔據陝西中南部平原的秦國欺負的不要不要的。東邊北邊是黃河天險,在北邊秦國還修了長城防線。南邊是秦嶺橫在那裡,看得敵人都想哭。就剩下東南角這塊還修了一座函谷關。當年日本人肆虐華北大地,但也沒在陝西這邊討到好。

  • 12 # 上善147925929

    從秦國地理位置來看,有東西南北四關拱衛著關中腹地,分別是東面函谷關、西大散關、南面武關,北面蕭關,並稱“關中四塞”。六國之所以要在函谷關聯合攻秦是因為從此處去正好便於六國集結其軍隊,只要從函谷關攻破秦國的大門,那麼便於六國瓜分秦國土地,如果從趙國攻秦,首先對楚國不利,從楚國攻秦,對燕趙齊不利,甚至在還未建立同盟之前,六國便已盤算如何瓜分秦國土地,魏取河西,齊燕透過與韓魏置換來獲得利益,楚國取秦國的商於之地,趙取上黨之地,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併轡”之稱。

    不要說在戰國時代了,即使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擁有飛機大炮的優勢兵力下,佔領山西,河南大部,面對國軍的抵禦,也沒能打進潼關,今日之隴海線也是從函谷至潼關一線建立,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從當時六國綜合情況來考慮,六國合縱攻秦只能從函谷關來攻取。

  • 13 # 小白老師

    問問題前首先要有軍事常識。有路不代表軍隊就能透過。

    你要和秦國打滅國之戰,精銳的戰兵少說也要20萬吧,再加上2倍甚至3倍於此的後勤輔兵和民夫總要60到80萬人吧。這麼多人的吃喝,武器裝備,需要多大的後勤運力?當時又不像現在沒有飛機火車,連汽車都沒有,唯一有效率一點的運輸方式是水運。所以六國攻秦最具有威脅的或者說唯一能以大部隊行動的方式就是溯黃河而上至函谷關潼關,再溯渭水直抵關中平原。

    其他的線路只能作為牽制,分散秦軍注意力的路線。不可能調動大軍。如果真從北面繞道,當時的河套地區幾乎是沒有開發的荒野,秦軍只需要堅壁清野,坐等你的軍隊走到關中平原,以逸待勞就可以摧毀缺衣少食長途遠征又疲憊不堪的六國聯軍了。

  • 14 # 劉三解

    “傻傻”倆字用得特別好,不過可能稍稍說反了。

    先說一點題外話,由於明朝之後,軍民之間顯著的分離,明清兩代民間文化裡傳播的軍事知識是非常“喪心病狂”的,當然,如果要回溯的話,宋代就已經有這個端倪了。

    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典軍事概念”,其實多數出自明清兩代發端的傳統評書、話本和戲曲等等。

    比如兩陣對圓,主將單挑,或者主將拿著幾百斤的兵刃……乃至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等。

    其實在軍事科學的意義上,哪怕是古代,“沒有攻不下來的險關”,只有綜合因素導致的無法完成這一作戰目標的情況。

    換句話說,合縱的五國伐秦,進攻函谷關,本身並不能說傻,沒有打下來,只是因為各種綜合因素導致的,而不是說這險關就打不下來。

    事實上,就在滅秦戰爭中,先入關中的劉邦在函谷關設防,項羽也輕鬆打下來了。

    日後控制崤函谷地的潼關險隘,也曾多次被正面攻破。

    我們回到問題上來。

    那就得先看一下可選的進攻秦國的路徑,先借一下樓下的圖:

    這是趙武靈王規劃的平滅林胡、樓煩之後,由北向南的進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秦國在北方對遊牧民族是早早就建立了山地城塞防線的。

    比如烏氏塞,就是秦孝公之父秦獻公流亡回國的入關隘口,有人考證,也就是後世的蕭關,那麼,趙武靈王的計劃有沒有可行性呢?

    在古義渠國(都城在今甘肅慶陽附近)存在的情況下,這個戰略還真有實施的可行性,不過在大量山地、草原地帶的行軍,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後勤支援,也就是說,大兵團是肯定走不了的,採取遊牧式的長途轉場,再在義渠的幫助下夾擊突破秦國的北山防線,不過整體來說,是一種戰略賭博,畢竟當時山高林密的地理環境,可不像地圖一樣平坦。

    另外就是黃河的渡口,在山西面對陝西的南北向黃河一線,從北到南,知名的渡口就有不少,偏關老牛灣古渡(忻州市偏關縣)、西口古渡(忻州市河曲縣)、磧口古渡(呂梁市臨縣)、黑峪口渡(呂梁市興縣)、坪上渡口(呂梁市柳林縣)、軍渡渡口(呂梁市柳林縣)、孟門渡(呂梁市柳林縣)、禹門渡(河津市西北,也成龍門渡)、吳王渡(運城市臨猗縣吳王村)、蒲津渡(永濟市西)、風陵渡(運城市芮城縣西南)、大禹渡(運城市芮城縣東南)、茅津渡(運城市平陸縣茅津村)。

    理論上,這些渡口無處不可渡人,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山西北部地區的開發,在戰國時代並不充分,也就是人口、城邑稀少,也就意味著,你如果選擇山西北部的路線進入陝北,就要面臨距離自己後勤基地超遠、超長的補給線,而且沿路連可徵發的民夫都沒多少,擎等著餓死。

    而這些渡口的興旺,恰恰是在宋遼,乃至於明代之後,因為人口和經濟的發展。

    在春秋戰國乃至於秦漢之交,龍門渡,也就是秦國、魏國爭奪的“少梁”附近,蒲津渡,在魏國舊都安邑附近的兩大渡口,才是最主要的通路,比如韓信滅魏王豹,就是明著走蒲津,暗地經龍門渡過夏陽。

    但是,這個地區,恰恰因為人口多,反倒成為防守方的軍事基地和後勤基地,輕易也打不下來。

    與之類似的就是經南陽盆地從商洛進關中,一路打過去,打不下來嘛。

    至於逆長江而上,入巴蜀,經漢中打關中,這個長途跋涉和遠征的難度,在當時的後勤情況下,可能也和登月差不多了。

    所以,別覺得古人傻,之所以選擇那裡,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 15 # 華夏榮耀

    當我們在對待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方式。生活中的大部分世界裡,這種思維方式可能都是對的。可是在面臨一些我們並不熟悉的問題,或歷史現象時,就會出現一些偏頗,甚至是錯誤的認識。

    比如說,戰國時期,六國攻打秦國時,正如問題所言,有能夠一馬平川的趙國路線,卻都所謂“傻傻”的攻打函谷關。不理解呀!

    說來也簡單,所謂兵不厭詐,這是趙國那位與眾不同的趙武靈王,精心設計的的一步險棋。成功則一勞永逸,名揚天下;失敗則一敗塗地。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聲東擊西的策略,六國攻打函谷關,秦軍自然會忙於迎敵,神奇趙國軍隊,就趁虛而入,給秦國以致命打擊。問題在於,對趙國來說,這是一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爭。

    歷史事實是,大陝北高原,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屏障,行軍的艱難與痛苦,不是普通人能夠想象的。古人戰爭勇敢,但都不是傻子。

    攻打函谷關,失敗的話,還可以逃跑;從陝北進入,失敗的話,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