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理歪道

    這是一種歷史假設,秦興秦亡都源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積弱的秦變強秦,商鞅變法的核心是使秦國變成強大的戰爭機器,當一統六國後,再沒有可尋敵國的情況下,秦國再維持強大的戰爭機器的商鞅法律會使秦國經濟止步不前,前蘇聯滅亡也有點象步秦亡之覆轍。

    長公子扶蘇史載曾數勸始皇改獎耕戰之策而重農商,始皇不悅才把扶蘇調往邊疆(這裡也含歷練其意志的意思),如果由國人擁戴的扶蘇接位,他一定大力發展農商而輕軍戰,但從始皇死到秦亡這麼短的時間來看,扶蘇能否穩固秦的統治還是一個疑問。

    商鞅變法只是適合戰爭時期的法律即創業時的法律,當創業成功後需要新一套的治理法律,而繼續守舊必被歷史淘汰,就如當年的規劃經濟最終被市場經濟所淘汰一樣,時代不同,治國的要不斷的修改適應時代的政策才可使政權得以穩定,秦抱商鞅之法而不變,亡只是早晚的事。

    自秦後中國曆朝,都難逃三百年內必亡的規律,究其主要原因是開國者所定的治國之策只適合開國者當時,到二、三百年後該策已完全不適合當時的環境,用一句政治經濟學的話來形容,開國都所制定的治國方略在二、三百年後是生產關係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那有不亡之理。

  • 2 # 架空歷史—北狼後裔

    不請自來,我是架空歷史頻道的北狼後裔,下面由我來回答:“假如公子扶蘇接任秦始皇的位置,秦朝能拜託短命的命運嗎?”

    我們都知道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因為兩代帝王的暴政滅亡了!

    假如公子扶蘇繼位,就可以改變秦朝短命的命運嗎?

    首先,要探討這個話題!我們要先明白使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秦是亡於二世的暴政,但我認為,暴政這個原因,只是後世的儒生對秦始皇的摸黑,而真正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六國貴族的復辟。

    據《史記·蒙恬列傳》中所說

    “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

    這一句話就說明了,秦朝的統治必定會滅亡的原因。為什麼憑這一句話就可以如此肯定?

    這一句話就反應了秦朝滅亡最重要的三個原因。

    第一,法家理論

    秦始皇滅掉的六國,都有自身的文化、政治等特色,而秦朝推行的法家理論,必然會導致六國不習慣,由此出現不滿的情緒

    第二,根深蒂固的貴族社會

    漢朝之前,中國社會是貴族政治。秦始皇滅了六國後,卻沒有對六國貴族和官僚,進行妥當的安置,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以至於很多原先的王族,淪落為一介草民,六國貴族的利益被觸犯了!所以,這一批人不可能甘心,後來的項羽、張良都是六國貴族出身,都想著要復國,再者秦皇滅的六國,除韓趙魏的歷史較短(三家分晉後,大約有170餘年歷史)

    楚國、齊國、燕國都是從周朝之初成立,有800餘年歷史,歷史悠久,根基深固,國家被滅,不代表大家都心服口服!

    第三,郡縣制

    秦朝建立的不只是一個朝代那麼簡單。秦朝的建立,標誌著秦朝打破了自夏商而來形成的歷史格局。尤其打破了周朝根深蒂固的分封制。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世人從所未見的新體系。在歷史上新舊體系過渡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最混亂的局面,舊勢力的垂死掙扎,新生體系的根基不穩,這三個的原因,都是導致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因素。

    所以,司馬遷的“天下之心未定”這一句話,指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要害

    那麼假如扶蘇繼位,能改變秦朝短命的國運嗎?

    我認為即使是扶蘇繼位最多也只能延緩秦朝滅亡的速度,因為秦朝要想不這麼早滅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六國貴族趕盡殺絕,像之後的漢朝就是這麼做的,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但是秦始皇沒有這麼做,所以一旦出現導火線,六國貴族必然會揭竿而起!而陳勝吳廣起義,就是這一根導火線。

    如果扶蘇繼位,他唯一的機會,就是先下狠手,清洗一波貴族,讓六國貴族勢力盤根錯節,才能讓大秦帝國,波瀾不驚。但是,扶蘇會這麼做嗎?

    史料記載扶蘇很仁慈,要他去做這種事,他是絕對做不出。而將來只要一旦出現導火線,六國貴族照樣反秦,再說如果扶蘇繼位,憑藉著這個人的仁慈的性格,也就不會屠戮功臣、殺害皇族,而且扶蘇即位後,調整苛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要與民休息,恢復國力,但扶蘇也不會完全拋棄法制,減輕徭役還是能夠做到的,他所奉行的政治主張,無疑反映了當時民眾的需要,這樣或許可以使秦朝的統治更長一點,但還是無法改變秦朝滅亡的命運!

  • 3 # lynnrui

    第一次統一沒有經驗,穩定時間太短才是秦的主要問題,除非秦始皇活長點,或提前交班其他都不靠譜。

    別把小說當歷史,鍋不是一個的人。

  • 4 # 虞楚月明

    應該能逃脫短命命運。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扶蘇比較仁”。扶蘇在百姓心中也是素有賢名。古代中國的百姓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會以身犯險拿自己生命做賭注去造反起義。如果扶蘇真的能即位,透過緩解社會矛盾。安撫民心。實行仁政,是能夠擺脫秦朝短命的命運。

  • 5 # 烽火連城809

    應該可以,始皇帝本身統治系統並沒有過時,依法治國至今仍是全球共識。讓六國戰俘去修長城,消耗掉不穩定因素也能理解,後來人手不足強徵民夫就犯了勞民的忌諱了,扶蘇接班是有機會改變的。另外一個就難搞了,幾乎是歷史上有為帝王的通病,和文人的關係,文人看似無害卻掌握著輿論,這也是所有叛亂的基礎,文人思想一旦形成很難短時期改變

  • 6 # 雨後新晴原創

    假如公子扶蘇接任秦始皇的位置,秦朝必然逃脫短命的命運,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秦始皇的軍事手段和政治策略高妙,拓曠世之荒,結束了五百年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設計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政治架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國家。

    統一後的秦朝,畫卷宏開,打破周代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在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制,將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定嶺南鑿靈渠,向西南開疆拓土,增設桂林、南海、象郡、南郡,將天下又拓展為四十郡,成為歷史上空前遼闊的王朝。秦始皇定千年國體,中國歷史從古代的宗法制社會,進入嶄新的國家社會。

    天之道,由元開始,地之道,由春開始,大一統,由秦開始。息兵戈,廢封建,設郡縣,通馳道,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統一度量衡,結束了天下共苦、纏鬥不休的戰國亂世,進入一個皇帝與百官共治的新時代,郡縣制超出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國家,文明程度之高,冠絕全球。

    樂極生悲,歷史與秦王朝開了個大玩笑!公元前210年春,秦始皇功成業就,巡遊四方。7月東巡途水利工程中,不幸突然病逝!陪同的宦官趙高,貪慾勃發,策劃“沙丘政變”,私擬偽詔,謀殺聰明仁厚的公子扶蘇,和精明強幹的大將蒙恬,立身邊的少子胡亥為帝。隨行的左丞相李斯,抵擋不住威逼利誘,與趙高和胡亥同流合汙,使夢想福廕萬世的秦始皇,功敗垂成,二世而終!

    秦始皇當政期間,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朝一個方向努力——統一。統一的過程中,不滅六國王族,統一後不殺功臣,好過之後許多聖君。若不是病逝於視察水利工程的路上,若不是錯用了趙高,遺詔就不會被篡改,仁厚的公子扶蘇繼位主政,秦朝的歷史又不知如何寫下去,若國祚延續,始皇父子必然是歷史上偉大光榮正確的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剛剛統一的國度,應予民以修養生息的機會,何況,六國故地計程車民,人心尚未歸附!大躍進式的國家工程,勞民傷財,百姓勞累積久。軍事上重外輕內,軍事主力遠在南北邊地,陳勝吳廣作亂,六國舊勢力趁機發難。胡亥昏昧,趙高指鹿為馬,秦王朝安得不覆!

    強盛王朝突然崩塌,筆風兩邊倒,千秋功罪任由後人評說。史書由勝利者,站在對自己有利的角度書寫,不黑前朝何以彰顯新朝的道義和英明!

    後朝黑前朝,因為政治需要,證明自己取代的合法性,後來的隋煬帝有相同遭遇,連他修建大運河這一千秋大業,也被後來者說成是為了他自己遊玩享樂!唐太宗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要是失敗了,他又會不會是唐史上的叛亂者?

    秦的統一,順天應時,推動了人類歷史程序。秦亡魂猶在,大一統的國家精神,滲透華夏社會,東方大國,興衰榮辱,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兩千年裡的中華大地,崛起的各個大一統國體,無不繼承秦制……

  • 7 # 昨夜夢迴

    我認為,不能!

    因為真正滅亡秦朝的,是六國貴族,比如項羽,他就是楚國項燕之後,他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幹掉秦國主力,才讓劉邦撿了個大便宜。

    當時,秦末的各大勢力,基本上是六國貴族在支撐,就算是扶蘇當皇帝,下場也是如此,應該挽救不了,只能把時間推遲而已。

    秦國如果想不滅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六國貴族,一早給殺掉,不過秦始皇沒有這麼做,所以一旦出現導火線,六國貴族,就會再一次出現在歷史中,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就是這一根導火線。

    假設,換成公子扶蘇當皇帝,他唯一的機會,就是先下狠手,清洗一波貴族,這就相當於後來的削藩,六國貴族勢力盤根錯節,只要一把火徹底燒了,才能讓大秦帝國,波瀾不驚。

    但是,扶蘇有這個勇氣嗎?

    歷史上記載,扶蘇很仁慈,要他去做這件事,絕對做不出。不然,他也不會,僅憑一張偽造的聖旨,就直接自殺。

    畢竟,換成任何一個有點血腥的皇子,手握重兵三十萬,別說聖旨了,就算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都有可能。

    若是太平盛世,扶蘇確實會是個好皇帝,體恤民情。

    但秦朝剛剛大一統,分封制的概念還沒有完全消除,這時候的秦國,需要的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君主。

    胡亥不行,扶蘇也不行。

    秦國滅亡,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 8 # 一隻白頭翁

    要知道扶蘇是被害的,不是病死或戰死的,這就證明扶蘇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他沒有掌握中央資源,沒有形成足以抗衡對手的勢力,甚至沒有一個死心塌地忠於他的宮內人給他通訊息。因此,扶蘇的政治能量是有限的。

    寬仁是治國的一種手段,但仁慈的人是不能治國的。秦不是亡於暴政,而是亡於沒根除六國的貴族勢力,這些人時刻準備著恢復失去的天堂,一有機會就捲土重來。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扶蘇的性格寬仁,即使當政也不可能更嚴厲地打擊隨時都可以死灰復燃的六國貴族勢力。扶蘇們政治能量有限,能應付中央集團的內部鬥爭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改變秦始皇的既定國策。所以,秦二世而亡不在繼承人是誰,而是秦始皇埋下的炸彈有沒有人拆除。縱觀秦史,好象沒有出現這個人。

  • 9 # 左說春秋

    一、歷史上沒有留下扶蘇太多記述,只是勸諫行仁政等。電視劇裡設計了許多細節,諫焚書坑儒等,難辯真偽。是文學形象,不是歷史形象。但有點似乎可肯定,扶蘇尊儒家仁政學說,並不喜歡苛刻寡恩的法家一套。這一點是極有可能的。影視作品中作大量細節鋪墊。但扶蘇生在秦國,長在父親身邊,總要受環境影響,即是登極上位,也只能作出部分調整,多一些仁政,少一點苛刻。如果這樣,或許可以延緩速亡。至少不會在秦始皇死後3年就亡天下。延緩幾年或幾代,要看關東六國貴族和百姓的忍耐程度和秦朝安民惠民的程度。超過3年而亡是肯定的。

    二、欲速則不達,秦始皇用10年多掃平六國,領土子民擴大幾十倍,可謂速成天下。世人往往稱頌秦始皇統一之功,但得天下太快,反而潛伏下大隱患和大危機。秦始皇速成天下,新拓疆土和臣民對秦法規接受程度和認同程度,缺乏一個過程。單靠武力屈服於一時,秦始皇已死,便天下洶洶。六國貴族群起反秦,二世應對無策,勢同燎原,把剛統一的集權王朝推向滅亡。一個重要因素是忽視了關東六國對秦朝的認可程度,缺乏一個適應過程。秦始皇則把打天下一套用於治天下,調整緩慢。這些都對速得天下,人心未及整合有關。滅六國得天下太快,必然失天下過快。成功於速得天下,失敗也在於速得天下。

    三、歷史上改朝換代不換基本辦法的新朝,雖無生氣,卻不會觸發大矛盾,對立面小,反而不會速亡。這是一種惰性保守思維,卻混得下去。反之象秦始皇廢分封,高度集權於皇帝一人,得罪天下舊貴和老秦新貴,反抗空前,一推就倒。再如隋朝,也因為科舉制取代門閥制,舊勢力反撲滅亡了隋朝。表面看是農民起義,最終還是關隴舊貴。秦、隋速亡的道理有相似之處。扶蘇上位,即是有所緩和矛盾,但不會完全否定郡縣制,恢復分封制,反動勢力還會抗爭。改朝換代,滅國之痛化解難度太大,沒有綏靖之策難以避免。

  • 10 # 歷史清單

    秦國在秦始皇嬴政的帶領下,打敗六國,成功統一全中國,可以說他是一位千古帝王。但是這樣的一位帝王卻是認為法才是治國的關鍵,只要有嚴厲的法律,國家就會一直存在,甚至千千萬萬代。可是他卻不知道治國的關鍵是民生,就在他去世後農民紛紛起義,而這樣的一個大秦國卻只是存在了十五年。

    秦始皇晚年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藥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思,可是最後卻是因為吃多了金屬提前送了命。不過在臨終前卻是交代李斯,讓他把皇位傳給大皇子扶蘇,希望他能夠治理國家。可是李斯卻是聯合趙高,偷偷改了命令,把皇位傳給了他們控制的秦二世胡亥,而扶蘇卻是被賜死。

    雖然扶蘇這個人講究和善,治國理念和秦始皇完全相反,但是卻仍然把皇位傳給了扶蘇,可見對扶蘇的喜愛。可是扶蘇命短,被人給害死。倘若扶蘇不死,那麼這個天下還真的不好說。扶蘇這個人是秦始皇的長子,剛毅勇武,特別的有遠見,而且他還擅長政治,在百姓心裡也有一定的地位。不過他的作為卻是讓秦始皇憤怒,更把他派去修長城。可見扶蘇的政治遠見和秦始皇是截然相反的,而這種正是百姓們所需要的。

    扶蘇如果不死,甚至即位,那麼他就會改變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扶蘇在百姓的心裡佔有一席之地,百姓們對他還是很愛戴的,再說了,扶蘇這個人崇尚和平,比較仁慈和善,對老百姓是真的好,如果他一即位,相信許多的老百姓就會立刻感到自己翻了身,會特別高興的歡迎這位新的統治者。這樣一來真的能夠減輕王朝和百姓之間的矛盾,治國之路會順暢很多。

    至於那些起義者,恐怕聽了扶蘇即位肯定會缺少很多的動力,他們甚至可能會投降扶蘇,而這對於國家可是很有利的。既然除掉了棘手的起義者,再加上百姓們的愛戴,那麼秦朝為何不可統治國家呢?也就是所說的扶蘇管制的秦國將會變得更好,走上一個新的高度。歷史也終將會被改寫。

  • 11 # 讀書下棋

    先上結論, 其實,秦朝滅亡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扶蘇當然不能阻擋,但是扶蘇稱帝是有可能延緩滅亡趨勢的。

    原因如下:

    秦能滅六國的原因何在呢?

    史記在秦始皇本紀的結尾處,專門全篇引用了賈誼的過秦論上下篇,就是為後來者指明其興亡的緣由。

    賈誼說,一、秦居然吞併了崤山以東三十餘郡;

    二、自秦穆公以來,秦經歷了20多個君主,個個都賢德嗎?

    三、六國攻秦,秦何以不亡?

    總結,其勢居然也。翻譯成白話,就是,秦的地勢導致的罷了。

    那麼,秦何以亡於戍卒呢?

    一、秦王自滿(這一條且不論)

    二、秦俗多忌諱之言,群臣進諫不及開口就被殺;

    三、秦飾法設刑,在強盛時,繁法嚴刑,天下大振。當其弱時,百姓怨恨,海內背叛。

    那麼秦始皇一統天下時,為何天下士人都歸附呢?因為近古無王者久矣。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秦帝國之不可能長久的原因了。

    六國的貴族經過200餘年的享樂,早已墮落得不成樣子,所以,楚懷王會被秦詐騙,直至死在秦國;趙王遷會殺掉李牧,拱手送國;燕王喜會殺掉太子丹,妄想求和。

    而秦的貴族同樣經過200多年的腐化墮落,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是被商人呂不韋奇貨可居,操縱登上王位的。連一個商人都奈何不了的其他王子們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能統一天下,靠的是秦始皇六世祖與商鞅定下的百年國策——嚴刑峻法。並非秦始皇如何雄才大略,他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已,換言之,即便秦始皇如其祖父、父親一樣,三天或三年即死,那麼統一天下的也一定是強大的秦國,而不是六國之一。

    既然秦的嚴刑峻法是秦能統一天下的最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扶蘇憑什麼能夠改變這一已經成功了的路線呢?

    顯然,非雄才大略者不能當之。那麼,扶蘇是個雄才大略者嗎?

    我們看扶蘇之死。

    趙高決意幫秦二世胡亥篡位之後,就下了一道偽詔給扶蘇和蒙恬,要扶蘇和蒙恬自殺。蒙恬勸扶蘇說:“皇帝在外,未立太子,我們統軍30萬,肩負著國家重任,現在一介使者來,就自殺了,怎麼知道他不是騙子呢?還是再去請示一遍吧。”使者在一旁催促2人自殺,蒙恬不肯死,扶蘇卻說:“父親要賜死兒子,還再請示什麼呢?”便自殺了。

    由此可見,扶蘇是一個老實人,是厚道守成之君,這樣的君主,決不可能去改變百年基本國策,只會修修補補,是註定挽救不了秦朝的滅亡的。這樣一個頭腦簡單的好人,也絕不會是一個好君主,無力應對古老而又新生的秦帝國所必須面對的、六國遺民群起反抗的政治局面。

  • 12 # 張明揚不說話

    很難說,只能說是謹慎樂觀吧。

    扶蘇接偽詔自殺於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夏天,次年秋,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爆發,敲響了秦帝國的第一聲喪鐘。

    可以說,大澤鄉起義是一個偶然,直接原因是秦法過嚴,如果一心施行仁政的扶蘇即位,有可能這場起義就不會爆發。

    但是,即使扶蘇一上臺就立即重新整理秦始皇用法過嚴的弊政,短短一年能否收效顯著非常可疑。更何況,從秦末起義幾乎是星火燎原的態勢來看,天下苦秦久矣,六國舊地對秦帝國和秦法的厭惡是極其嚴重的,如果扶蘇在短時間內沒有根本的變革(基本不可能這麼快),六國舊地爆發起義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大澤鄉這裡不出事,還會有其他地方的陳勝吳廣。

    這是第一個判斷,即使扶蘇即位,大機率也會面對一場全國性的起義。

    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扶蘇政權在應對這場起義的措施將會遠好於秦二世趙高政權。在歷史上,趙高基本是採取隱瞞胡亥的鴕鳥政策來應對起義,坐視起義規模越來越大。如果是扶蘇應對起義,會有三大優勢。

    第一, 扶蘇上臺後,施行的仁政多少會降低起義爆發的烈度,或許不會是六國全面開花,最低限度上,秦國內部不會亂;

    第二, 趙高的方法是應對起義最差的一種,如果扶蘇在位,無論如何沒經驗,也不會坐視天下騷亂,應當會在第一時間就會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第三,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扶蘇手上有一張好牌,就是在真實歷史中和他同時被冤死的蒙恬大將軍。有蒙恬這樣的餓名將保駕護航的話,扶蘇政權的軍事能力將比真實歷史中要強上一個檔次。即使戰事再不利,蒙恬還有他一手帶出來的秦帝國長城邊軍,有了這支強軍,秦帝國即使再不濟,守住函谷關,保住秦國故土當不在話下。

    這就是我第二個判斷,在起義必然會大規模爆發的情況下,扶蘇治理下的秦帝國將會展現出比真實歷史中更強悍的政治應急能力和軍事能力;在蒙恬的帶領下,秦軍有可能會撲滅起義,最低限度上,會守住秦國故土。

  • 13 # 湖北皮十二

    秦朝會晚一點滅亡,晚多久?幾年或者幾十年

    那些年的歷史,可以說被儒家玩爛了,《六國論》,《過秦論》什麼的,

    可以說,在秦朝滅亡這件事上,儒家把主要責任給了秦始皇。我們一直學的歷史,都會告訴我們是因為秦朝統治者太殘暴了,所以人民反抗。當然這沒有錯,但這隻能解釋秦朝動亂的原因,不能解釋秦朝滅亡的原因。

    其實我一直很納悶,始皇手段那麼的毒,收天下之兵,難道僅憑一幫烏合之眾斬木為兵能打敗我大秦百戰雄獅?中原諸侯逐鹿中原的時候,席捲天下的大秦士兵怎麼都不見了?輪到要用咸陽囚徒來打?

    他們大概不在家,在“...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還在外面打。當時看這段話的時候不覺得,後來再看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明白了。

    司馬光畢竟先是一個政治家,他的觀點比司馬遷的有參考價值。資治通鑑裡流露出這樣的觀點(沒有原文,但是看完那段給我這個感覺),秦朝滅亡的種子從它崛起的時候就埋下了,就在商鞅變法的時候!

    商鞅變法內容不少,但主要是重新分配利益,利益跟軍功掛鉤,而且不能繼承,所以變法成功後秦國最具侵略性,這是真正的狼入羊群,吃完只看狼有多餓。

    然而這種制度在帝國統一後有嚴重弊病,軍方仍然會不滿足的繼續擴張,自己家打完了就到外面打。打仗才是動亂之源,根本不是儒家渲染的各種大工程。

    這種制度原因是沒法改變的,曾經改變過的商鞅死無全屍,而且他的成功非常依賴當時的環境。秦統一的時候卻並沒有這樣的環境,始皇不說,扶蘇自己不也是軍方的人?他能跟自己的利益群體做對?沒有人會支援修養生息。這跟文官把持的宋朝完全不想打仗一樣難搞。照這個路走下去,秦滅亡不過年。

    而且,這種制度還有一個副作用。你想想,軍方大將各種收人頭立大功,你讓相國怎麼想?再立功相國的位置就該讓出去了。所以相國和大將各種不協調,范雎和白起,李斯和蒙恬,趙高和章邯。每次鬧翻秦的壽命就短一截(白起那次延誤了統一進度)。

    即便是扶蘇不死,即便扶蘇有才,他也只能把問題捂著,因為沒有證據表明他有解決這種問題的大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事件改變了世界戰爭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