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是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第一部分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都是孔子的弟子。子禽問子貢,夫子每到一國,必能得悉這一國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探求得來的呢?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夫子靠溫良恭儉讓的風度氣象得來。我們夫子之求,總是該和別人家求法不一樣吧!這是儒家風範“溫良恭儉讓”的出處。第二部分“溫”,是溫和,朱熹說是“和厚”,張居正說是“溫而和厚,無一些粗暴”。溫和大家都懂,“厚”,就是不薄,比如一個深潭,一個石頭丟下去,輕輕的“撲通”一聲,就沉下去不見了。若是一汪淺薄之水,別人的石頭丟來,“啪!”水濺得到處都是。所以我們切己體察對別人的態度,就會發現自己不僅不溫和,甚至經常很粗暴,很粗魯,至少也是粗糙。“良”,是良善。朱熹說:“易直也。”張居正解釋:“良而易直,無一些矯飾。”易直,平易正直,所謂光明之心,易直之性。“恭”,恭而莊敬,無一些惰慢。你對人恭敬,人家就願意接納你。你若傲慢,誰想跟你打交道呢?“儉”,這裡的儉,不是節儉,是節制。張居正說:“儉而節制,無一些縱弛。”一點也不放縱自己,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和人在一起,可能開始時還比較溫良恭儉讓,時間長了,就放鬆了自己,不太管別人了,這就是修為不夠。“讓”,是謙遜,無一些驕傲。第三部分孔子的溫良恭儉讓,讓別人不僅服他,而且喜歡他,跟他在一起很舒服,什麼事都願意告訴他。這溫良恭儉讓,是子貢總結出來,讓孔子的心氣態度與儀容風範,活靈活現,過了兩千多年,還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所以說子貢善於觀察聖人,於孔子的威儀之中,學習美德。

  • 2 # 寶塔796

    這段話是孔子的學生子禽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的老師不管走到哪裡,對那裡的政治、民生非常瞭解,哪些人是君子,哪些人是小人心知肚明。子禽覺得很奇怪,就請教師兄子貢。子貢說我們的老師之所以非常瞭解,不是他向別人打聽,而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別人為什麼主動告訴他,而不是告訴別人呢?因為我們的老師有五大特點:溫,良,恭,儉,讓。

    溫:溫和。左邊三點水,右邊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皿。表示水放在器皿裡,用日光加熱。不管怎麼加熱都不會沸騰,不會燙傷別人。做人要溫和一點,不要太急躁,太急躁可能會傷害別人。

    良:較好。上面一個點,表示一個人做任何事。下面一個艮,艮在《易經》中,艮為山。我們的古人認為山在地上長出來的,長到應該有的高度就停止了,艮是停止的意思。良告訴我們做人要適可而止,才能有較好的結果。

    恭:尊敬。上面一個共字,下面一個小字,小字右邊還有一點。表示一個人要想與別人有共同語言,讓別人認可你,要把自己看得小一點,再小一點。這樣的人才有恭敬之心,才會尊敬別人。

    儉:節約。古人解釋:儉者約也。左邊單人,左邊一個僉字。單人表示你自己,僉表示眾人或多人。就是說你要想與眾人相處得好,你要約束自己,要有分寸。對一個人好,要好得有分寸;對一個人有意見,也要足夠的尊重他。

    讓:謙讓。左邊是個言,右邊是個上。

    就是我們說話做事要把別人捧在上。在中社會人抬人高,水抬船高。貶低別人,別人就會貶低你。

    溫良恭儉讓。被宋代朱熹定為儒家五德。

  • 3 # 冷國儉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句,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的第十章。孔子弟子貢(端木賜)回答子禽〈陳亢)的問話。直奔主題。夫子,古代凡大夫以上官品的人皆可稱夫子,此處指他們的老師孔子。溫,朱熹注:“溫,和厚也。"溫和厚道,指性格。良,朱熹注:“良,易直也。”容易接近,平易近人,正直,指品行端正,憨厚而正直。恭,朱熹注:“恭,莊敬也。”端莊恭敬,指對人的態度。《說文》:“從心,共聲。”即形聲字,肅敬,恭敬。儉,朱熹注:“儉,節制也。”指生活儉樸,節儉,約制自己。讓,朱熹注:“讓,謙遜也。”指品質。“以得之”中的“以”,可換成“而”字,故是連詞。之,指示代詞,賓語。這種待遇。“以得之”譯為“而得到這種聞政待遇”。

  • 4 # 陳廣逵

    提問者摘出“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問你怎麼看雖然有看點,但不在行。其實這一章有個難點,就是“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中的“夫子之求之也”夫子求的是什麼,它與“人之求之”異在哪。

    所以,我還真需要把該章拿來詳析一下。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釋文]

    子禽向子貢詢問道:“老師到這些國家,一定了解他們的政事,是尋求什麼呢,還是要給予什麼呢?”子貢說:“先生溫和、善良、恭敬、文雅、謙謹地獲得它,老師追求的東西,大概都與別人的追求不一樣吧!”

    [註釋]

    子禽,姓陳,名亢(Kàng),字子禽,陳華人,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華人,孔子弟子。是邦,該國,某個國家。邦,諸侯國。必聞其政,一定了解他們的政事。求之與,尋求什麼呢。抑與之與,還是給(他們)什麼呢。抑,抑或,還是。儉,約,不放縱,引申為“文雅”“儒雅”,猶今天說的“文明”。諸,都。異,不同,不一樣。

    [分析]

    文字解釋的難點在“儉”字。它不宜解釋成“儉樸”,聞政——要了解人家的治國情況與自己儉樸與否何干!《說文》說:“儉,約也。”“約”就是“約束”,“約束”就是“不放縱”,“不放縱”就是“文雅”;孔子乃儒之祖,“文雅”體現在他身上就是“儒雅”。

    孔子也在搞“調查研究”。孔子是追求“仕”的,他“聞政”恰恰表現出他關心政治。孔子的思想主張哪一點不與政相關呢?但是,孔子常常又無法致“仕”,所以只好把自己的思想學說、政治主張灌輸給弟子,影響給當權者。他要“求”的是推行周禮的機會,他要“與”的就是周禮,就是仁義禮智信。眾人求什麼?求榮華富貴。孔子之求當然“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溫、良、恭、儉、讓”雖非本章重點內容,但卻道出孔子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於孔子具有溫和、善良、恭敬、儒雅、謙讓的道德風範。

  • 5 # 書山樵哥

    子貢描述孔子的這句話,幾乎滿天下人都知道,估計嘛,也不過是粗知大概,沒幾個人會去仔細琢磨這話背後的內容。我們現在要咂嗼這其中的含義,也就花上幾分鐘吧。一如曹雪芹《紅樓夢》中所說:“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筋力?”

    先看原文。

    這話出自《論語·學而第一》,原文如下:“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子貢都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子禽問子貢,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都能掌握這國的政治狀況。這些資訊,是咱老師主動詢問、求取得來的?還是國君、大夫們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我們的老師每當面見國君、大夫,與各階層人士相處時,無一不是溫、良、恭、儉、讓以應。老師並沒有去東問西問,他們自然就對老師仰慕、敬信,主動地從各個方面向老師請教國內政治問題,這樣,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這國的政治情況。實際上,我們老師是不求而得的,哪像其他人,必須多方詢問、打探才能瞭解點情況,這差別實在太大了!

    或許,這就是“虎豹生來自不群”?孔子之所以為聖人,果然有其過人之處。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許多弟子始終跟隨,子禽、子貢即在其列。我們想像一下,他與諸侯國各階層人士打交道時,這些弟子大都在場。孔子一方面是與“當局”溝通,以落實“王道”思想,施展政治抱負,從而“為萬世開太平”;另一方面,與各諸侯國國君、大夫、士人打交道的同時也是“手把手帶徒弟”的現場教學。《論語》中對此雖沒有專門描述,但我們可以想見,弟子們現場觀摩,定然收益良多。難怪子貢會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仁者,友其士之賢者”,想必他聰慧過人、善於觀察,不放過任何細節,所以從老師言傳身教中受到了巨大的啟發吧。

    孔子的真實境界,不但我們,就連整天跟隨的弟子們也難以窺測到,更是難以備述,只能用溫、良、恭、儉、讓去描述老師的風采。現在想來,他老人家“氣場”之強大,無論什麼級別的人,都只會恭恭敬敬。難怪所到之處,“當局”高層都會仰慕有加,主動訴說政治情況,以圖求得良策。

    《論語》之所以會記錄這些看似隨機發生的“閒聊”,大有深意在。

    知道這話的含義後,倘以此想見聖人之形之容,時時以溫、良、恭、儉、讓去對照自己,繼而潛心勉學,有以立、有以為,或許就是《論語》所以作的良苦用心吧。“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心之士,當以此而奉之終身。

  • 6 # 祖述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學而》

    注釋

    子禽:孔子弟子陳亢。

    子貢:孔子弟子端木賜。

    夫子:孔子。

    溫:溫和。

    良:良善。

    恭:恭敬。

    儉:節儉。

    讓:謙讓。

    譯文

    子禽問子貢道:「夫子每到一國,必然預聞其國政,這是求來的呢?還是人家自願給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以溫和、良善、恭敬、節儉、謙讓這五種美德得來的。夫子求得的方法,總該是和他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這個問題分兩個層次來說:一是說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一是說夫子之得以預聞國政。

    一:溫良恭儉讓

    溫指孔子具有敦美潤澤的美德,良指孔子具有行不犯物的美德,恭指孔子具有和從不逆的美德,儉指孔子具有去奢從約的美德,讓指孔子具有推人後己的美德。言夫子身有此五德之美,此五者乃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

    二:夫子之得以預聞國政

    夫子具有此五德之美,推己測人,故凡所至之邦,必逆聞之也。即夫子行此五德而得國政,與他人所求不同,說明是人君自與之。夫子未嘗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不似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之也。

    從上,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各國國君對孔子都敬重和信任,所以會以其國之政事問於孔子,此乃人君與之,與他人求之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時候做夢可以夢到幾天後或者幾個月後發生了什麼然而真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