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品聊齋
-
2 # 聽雨盧—昝小強
我的當地就有一通柳公權的劉沔神道碑,(全國只有八·九通)
統稱柳骨,刀痕很濃。只做欣賞,未成範本。
-
3 # 永明2578
我臨帖也先學歐,後學柳,再學顏。亦臨亦學亦丟,結果字臨時象一點,離開全丟光,我行適我素,一世無成。但有時成了抄文的工具,加強記憶力的武器。老了這些抄寫下來的字頁亦可作為欣賞自己稱為作品的墨跡,自得其樂。這是我寫字的真實感受,每天寫幾字成為十幾年退休生話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小學生答題。
-
4 # 阿燚黃南開
柳公權(778—865),字誠懇,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是唐代與顏真卿齊名的大書法家。 柳公權自幼好學,十二歲便可做文章。元和三年(808)戊子科考,柳公權一舉中了狀元。中了狀元后,他先在地方做了個小官。直到40多歲時,唐穆宗李恆在寺廟中偶然見到他的書法,大為讚賞,這才把他召到首都長安,拜右拾遺、侍書學士,繼而遷任司封員外郎。從此,他歷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七個皇帝,為官50餘年,官至太子少師。他的為人品格,正像他的書法風格一樣,字字嚴正,筆筆錚骨。他的字,有人說,筋骨太露,不免支離。其實,從他現時流傳惟一較完整的楷書《玄秘塔》來看,他的書法是從歐陽詢、顏真卿兩書家中取得筆法的,瘦勁險峻處是學歐,行筆轉折處是學顏;至於結構方面,似仍是顏法居多,但就字的整體來說,則比顏體字更緊密,且下筆斬釘截鐵,利落乾脆,似乎純依歐法。故後世有“顏筋柳骨”的說法。但他的行書《蒙詔帖》(又稱《翰林帖》),被後世評為“天下第六行書”。用筆的確乾淨利落,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中卻見飄逸之態,體勢稍偏顏體。清朝乾隆皇帝稱該帖“險中生態,力度右軍”。
總之,柳公權的“心正則筆正”的筆法論,深入人心,其法雖出於顏、歐,更體勢勁媚,自成“柳體”一家,乃中國曆代狀元書法成就最高者。
-
5 # 三禾日72
我臨寫的第一本帖就是柳體,那是讀師範時。現在想想,那時只知重字法結構,不知筆法,柳體字特徵感覺像柴火棒硬挺挺的,骨多肉少,有些筆畫如點,捺,鉤等其形狀非常有特點,寫起來似乎是在做字,體現不出書寫的自然性,而且就觀賞性而言,適宜寫成6、7、8公分見方的字,不宜寫成大字。個人感受,供參考!謝邀回答!
-
6 # 文物樑子
柳公權作為柳體字的集大成者和領袖人物,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他在回答唐穆宗(當時只有十多歲)如何才能寫好字的提問時,說:“心正則筆正。”這在正史中有記載。
實際上柳公權在以書諫政,委婉地批評唐穆宗沉迷馬球運動,與太監們沆瀣一氣不問政治!唐穆宗年少氣盛,動不動就毆打太監、宮女。最終被太監用窗簾卷裹毆擊致死,死時十幾歲!
柳公權在晚唐炙手可熱。如果達官顯貴為親人求不到柳公權書寫的墓誌銘,就成為笑話!一是柳體書法受全社會熱捧,另一個原因還在於柳公權位居翰林學士,唐代文人最高集團所在地,受皇帝垂顧。政治、經濟地位殊勝。80多歲時,柳公權還堅持上朝,老態龍鍾也出一點笑話。
柳體書風以他為代表,他周圍和他以後有一大批人以柳體為看家本領,宰相佛教徒裴休,文學家段成式及僧無可等都寫一手柳體好字。柳公權行書也很精到!
寂照碑段成式纂,無可書。筆者在研究安國寺時,作為碑誌資料使用過。
-
7 # 小澤書法工作室
對於我這種歐顏柳三種字型都學的人來說,其實還是很明白這個問題的,這些年來寫歐顏很多,而寫柳體的人卻不多,這是讓人疑惑的。
柳體的特點表現為筆畫方硬剛勁,且用筆乾淨利索,撇和奈筆鋒利似刀片,筆畫伸張,中宮收緊,字型整體趨向剛勁瘦硬。與其他字型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在這種特點顯著,有別於其他字型的柳體,學的人數卻遠低於習歐顏之人。其原因不外乎是兩種:一就是柳體的書寫難度比其他字型大,不那麼輕易上手,有時練個一段時間也不覺得有個樣來,二就是大家審美觀念觀念的趨向,覺得歐顏字型好看,所以冷落了柳體。其實我覺得的這些字型都好看,所以應該重視柳公權的柳體!個人觀點,大家覺得呢?
-
8 # 華夏筆都—鵬譽軒筆莊
柳體是一種清勁美。恰如深山名樹——生機完全蘊含在勁健的枝杆中的珍貴樹木,挺拔清勁,緻密剛強。
柳字之美:體勢剛健而神態清朗,骨格清奇而肌膚豐腴。
柳體之美:是清剛遒美。
柳書是清正的,柳公權是對書法本身的近乎專業的求索創新,以一種研究者的冷靜,專家的準確,即不率意,也不任情,在名家林立的唐代書壇,最後走上了唐人尚法的高峰。
鵬譽軒筆莊(淘寶網)認為:由於柳體風格的清勁與遒美,在書寫時,始終要撐著一股勁兒,不容絲毫放逸。
-
9 # 國教童蒙學堂一、筆諫和御用專職書法教師
柳公權以書入仕,收到皇上的警鐘,成為皇室的專職書法教師,恩寵無以復加,一度勝過李白作樂府詩詞時,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狀況。
只不過他是讓西門季玄(軍容使)捧硯,崔巨源(樞密使)過筆,寫完後備受皇帝讚賞,賞賜器物和金幣。這之後,大家都爭相向他求字,就連外邦進貢,也特意準備銀兩求筆墨,說“此購柳書”。
柳公權的字筋骨顯露,如同他做人,唐穆宗有一次向他詢問用筆的方法,他不見思索地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人啊,心裡正直,筆才會拿得正,才可以叫做書法,這句話說出去,讓皇帝都紅了臉,沒想到柳公權是藉著筆法來提意見,因為穆宗當時耽於玩樂,疏忽朝政,旁人哪敢這樣直咧咧地規勸呢?
柳公權經過三代帝王,在宦海中沉浮,他的品行如同書法一樣,始終做正直的姿態。文宗注重簡樸,有一次舉起袖子對大臣們說,這件衣裳已經洗過好幾次了,我還穿著呢。大臣們馬上隨聲附和誇讚皇帝的勤儉功德,只有柳公權神情嚴肅地說:皇帝您貴為天子,難道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提拔有德之士,罷免庸俗之輩嗎?這些個生活中簡樸的美德,本來就應該崇尚,只是細微的小事情罷了,何必要如此宣揚呢。
看,他就是這樣一根不卑不亢,也不會拐彎抹角的硬骨頭。
二、顏筋柳骨柳公權辭賦俱佳,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從碑刻中取方筆字斬釘截鐵,稜角分明的長處,將點畫寫得如刀鋒一樣爽利深挺。
在結字上,吸收了虞世南、歐陽詢的緊密,結合顏真卿楷書的縱勢,創造出鋒芒凌厲,筋骨顯露的柳體。
柳公權存世作品,以《玄秘塔碑》、《神策軍碑》以及《金剛經》和《回元觀鐘樓銘》為主。
《玄秘塔碑》全稱《大達法師玄秘塔碑》,會昌元年(公元841年)立在西京,時年柳公權63歲,碑帖楷書28行,每行54字,遒媚勁健,最露筋骨,標誌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是不善於學的人,很容易落下硬直的通病。
《玄秘塔碑》的點畫分明,有如截鐵,橫輕豎重,短橫較粗壯,長橫格外瘦長,起止交代清楚。豎畫頓挫有力,行筆挺勁舒長。撇畫較銳利筆勢修長。捺畫粗重,用筆乾淨利落,與撇畫形成鮮明的對比。點畫富於變化,以“點”論,就有圓點、方點、短橫點、橫折點諸種;以豎”論,或圓起圓收、或圓起而露鋒盡勢;以“橫”論,大多方起圓收,但多畫重疊之時(如“三”、“寺”等字)必出之以不同形態;以“撇”論,有長長的蘭葉撇,有短促的利劍撇,更有別致的回鋒撇(如“凡”字的左撇)。
全碑結字中宮收緊,四邊伸展舒張,用筆挺拔,筋骨剛健,寓圓於清剛之內。全篇佈局嚴謹勁健,章法上行間茂密,精妙高雅,形成左低右高之勢,險中求穩。
《神策軍碑》立於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書法較為溫潤,已少了險絕風貌,相比《玄秘塔碑》更為遒媚,已經漸入通會境界,全篇靜中求動,字腴,卻不失內在的張力,筆畫粗細對比很大,但瘦不顯形銷骨立,肥不顯臃腫軟弱。
縱觀全帖,其字形的大小不是狀如運算元,而是大小參差,隨形佈勢,縱勢與橫勢交錯,大珠小珠同落玉盤。即使是同一字,在不同的位置,其形態神情也不盡相同,這是《神策軍碑》的特色之一。
柳公權比顏真卿小70歲,他是否學過顏真卿的書法,並沒有明確的論斷,蘇軾說他“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到了范仲淹則有“顏筋柳骨”的定論,後人也多以顏柳歐趙並稱。
-
10 # 師範小王子
謝邀。柳公權楷書師法顏真卿,並吸納薛稷筆意。易顏書之方為縱勢,易寬博為中宮收緊而筆畫外宕,易點畫渾厚為瘦削,易圓潤為方峻,點畫多帶稜角,大字清雄,遒媚勁健。柳字在唐末名傾天下,深得唐末六代皇帝的讚賞。人們常說“顏筋柳骨”。柳公權這種臨帖方法,為我們學習書法樹立了榜樣。只忠於原帖,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不行的。柳公權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神策軍碑》、《全剛經》等。由於柳書筆畫帶有不少華飾成分,剛勁瘦挺,練習者用筆往往小心謹慎,放不開,有越練越瘦的傾向,不易入帖,成功率不高,所以當今練習柳體的人很少。顏體寬鬆,柳體收緊,很多人將顏柳結合起來練效果不錯。
-
11 # 韓笑666
對於柳公權的認識,始於小學毛筆字課,那時老師常常給我們講什麼“顏筋柳骨”,小時候也不太懂,只是覺得柳體字挺拔、有勁、秀麗、好看,自己非常喜歡。從此喜歡上了毛筆字……特別喜歡那時候的柳體字帖,可惜現在找不到了。
回覆列表
柳公權字誠懇,唐代著名書法家,官至太子少師,所以世人又稱“柳少師”。他的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柳公權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主要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後來通過了解,認為唐代數顏真卿和歐陽詢的字最好,於是就吸取顏真卿、歐陽詢的書法之長。他的書法作品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結構嚴謹,筆鋒稜角分明,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蒼勁有力,因此又被世人稱為“顏筋柳骨”。
縱觀柳公權書法作品,可以感覺到他的作品並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變化。他的一生作品很多,最有名的當數《金剛經石刻》和《玄秘塔碑》。其中,《金剛經石刻》是柳公權47歲所作,共有12塊,每行11個字,原石在宋朝時被毀。敦煌石窟裡的是唐朝時期的拓本,現被巴黎博物館收藏。這是柳公權早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嚴謹不苟,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形姿豔媚,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顯得清勁而峻拔。“柳骨”由此可見一斑。
《玄秘塔碑》系柳公權64歲時所作,共28行,每行54個字,現存於西安碑林。我在2010年曾到過碑林,親眼見過此碑,甚為震撼。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結字方面:內斂外拓,運筆健勁舒展,乾淨利落,四面周到。清王澍評價是“誠極矜煉之作。”明代王世貞認為“此碑柳書中最露筋骨者。”我們欣賞此碑文能夠感覺到,書法骨力矯健,筋骨特露,剛健遒媚,結字瘦長,並且大小錯落有致,變化豐富,所謂顧盼神飛,行間氣脈貫通,全書無一處懈怠之筆,可謂是精絶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