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聊吧627
-
2 # laixuexi
後果很嚴重,一旦被刺殺,所有直接責任人員都要被滿門抄斬,一品欽差出巡安保工作會提前啟動,而且都有迴避牌,閒雜人等一律迴避,因有御賜之物,一切牛鬼蛇神都近不得身前。由於刑罰太過嚴厲,所以一般沒有人敢做傻事。地方官員更不敢有絲毫懈怠,一旦出差錯輕則殺頭,重則滿門抄斬。
-
3 # 三楚雄風
正一品是正國級幹部,從一品是副國級。
在古代,正一品的官員極少極少,比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少,清朝多點。
一品官員的頂峰,就是皇帝啦,古代皇帝經常被殺,肯定比被暗殺的欽差大臣多。
比如樓主問的,國級幹部出差被殺,除了武元衡就沒有第二個了,馬新貽是正二品正部級幹部。
但亂世皇帝坐不穩的時候,正國級被殺的就一大把了,一般不是暗殺,是明殺。
-
4 # 歷史畫中人
一品又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正一品對應的官職為——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這幾個是典型的榮銜,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觸你。
不管是哪個朝代,古代位列一品的官員,肯定是朝廷的封疆大吏,國之重臣,如果是出巡的話,肯定是重兵護衛,即使是微服出訪,身邊護衛肯定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對於官員的安全肯定是慎之又慎,總之不是誰想殺就能殺的。
當然如果是意外死亡的,比如病死或者是什麼原因意外死亡的,而且查不出來是人為的,那麼肯定是不會牽連到其他人,皇帝只會給於死去官員相應的撫卹和恩賜,比如清朝的林則徐在出差的途中因病逝世,朝廷就沒有追究任何人,而只是贈其太子太傅銜,照總督例賜卹,並賜其諡號文忠。
但是如果是被暗殺或者投毒而死的,後果那肯定是相當嚴重的,堂堂一個國之重臣死在出巡的路上,這讓朝廷的顏面何在,讓皇帝的臉面何在,只能說註定會掀起一番血雨腥風。
敢這麼幹的人基本上可以定義為是想謀反了,因為一品大員出差基本上都是帶有皇帝欽賜的玉牌的,人人都是見了要下跪的,根本沒有人敢違抗,但是如果真的有人不想謀反就是單純的看不慣或者因為私仇然後把他給暗殺或者毒死之後,謀害者必然沒有什麼好的下場。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那麼後果到底會是怎樣的呢?
第一、護送他的護衛們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運,先是會被酷刑審問,即使查不出什麼,他們也必死無疑。
畢竟作為護送重臣的護衛,他們是少數知道官員行蹤的人員,而且也是他們護衛的,如果他們的眼裡官員被暗殺或毒殺,試問誰相信這件事情跟他們無關?即使真的跟他們無關,他們也必死,理由就是護衛不周。
第二、官員死亡的地方的父母官必定會被問責,輕則處分重則丟官。當然以上僅僅只是此事跟他毫無關係的後果,但是如果查實跟他有關係,那就不是處分不處分的問題啦,最好的結果就是他自己被斬,最壞的結果就是被滿門抄斬。總之,一句話不管大官的死跟他有沒有關,他都是第二個倒黴的。
第三、當然就是全國通緝殺害大官的兇手,如果找不到也沒辦法,但是找到的話就看皇帝怎麼處理啦,一般情況下這位兇手很大可能會被酷刑折磨,甚至被凌遲處死,畢竟這關乎朝廷和皇帝面子,如果不從重處理,那麼朝廷和皇帝的威嚴何存,以後誰還怕朝廷呢?只有狠狠的折磨兇手,百姓們才會怕,那些本想或者以後想殺害朝廷官員的人才會怕,才會有所顧忌。
第四、當然是查出幕後的指使者啦,一般情況下會殺害朝廷大員的無非就是他的政敵和要造反的人。這種情況的處理的結果取決於皇帝是不是實權皇帝。如果是實權皇帝,如果是政敵,被查出來,輕則處斬重則滿門抄斬,畢竟皇帝雖然允許黨爭,但也只限於朝堂之上,如果動不動就殺害自己的政敵,朝廷和皇帝的威嚴何在,所以絕對不能開這個頭,那個人必須死,甚至如果皇帝的性格很殘暴,滿門抄斬都算是輕的啦,滅族都有可能;而如果是要造反的人,那麼不必說,滅九族的事情,哪個皇帝允許自己的身邊有想造反的人,所以殺一儆百,滅九族再正常不過。
但如果是傀儡皇帝,那麼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事情,政敵可能就是暫時丟官,可能過不了多久風頭過了又回來了,就是做做樣子,畢竟能夠跟一品大員做政敵的,你說他權利能小到哪裡去?後者可能啥事都沒有,試想想一個要造反的人,權利有可能不大嗎?況且如果這個皇帝是傀儡皇帝,只能說這個人就是權臣,這樣皇帝能拿他怎麼辦呢?所以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第五、不管這位大員怎麼死,朝廷肯定會追封他官職,並給與撫卹,和對其的葬禮進行安排,再就是追贈他諡號。
第六、還有就是死去大臣的位置如何安排,作為一品大員,其位置更是是十分重要的,大概就是六部尚書一樣的職務,所以肯定誰都想頂替上去,而各個黨派也都想自己的人上去,那麼肯定就會引起一番明爭暗鬥,不過這似乎跟我們沒多少關係。
總結:一品大員不管是怎麼死的,都將會引起整個王朝的震動,如果是被殺則更為嚴重,勢必會有一大批人為這位官員陪葬,甚至還可能會有很多的無辜的人被牽扯其中,枉送性命。總之一句話重臣的死會有更多的人陪著他死。
-
5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這種可能性不大,一品官員看在什麼時代。如果在唐代,一品都是親王級別,僅次於皇帝。一出行,都是最高級別保護,刺客根本靠近不了。
還有一品大員即使在外,吃飯,保衛等生活上的事,全部是自己帶來的人。一般,隨形人員,包括親兵,幕府,陪侍,家眷……會達到幾千人。這還不算到了某個地方,還有一大群地方保護的衛兵。
當時,出行之前,就有八百里快馬沿途通知驛站和所去地方,以及要經過之地,早就做好了各方面的安全準備。
據明清筆記,某個致仕巡撫(才是二品),就是退休回家的官員,一路出行的隊伍,有坐轎的,騎馬的,拉車的,坐車的,稀稀拉拉,前後有一里多地。
到了某地,地方官員還要招待所有人員吃住,一天耗費不菲。地方官員著急得要死,到處找錢,如果連續住幾天,地方都快破產了。
這趟下來,弄得地方百姓怨天怨地,這地方官也真不好當。如果出現意外,這位官員出事,牽扯到的面很廣,一系列地方官員都要問責,往往連續折騰好長時間。
-
6 # 駕魚出海
始皇東巡,先張良刺之,後又遇奇石從天而降,上書“始皇死而地分”,終暴怒,令方圓百里生靈絕滅,後焚之以化萬年焦土!
-
7 # 超越文體社
一品大員,基本上都是開府,建節了。所謂開府建節,就是他們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班底,這種人自然身邊有數量和質量都拿的出的保鏢在身邊
-
8 # 99零度空間
在古代,一品大員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而他們的出行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代表皇帝,也就是說他們就是皇帝在外面的代表,如果他們的真的遇害了,也就是說跟謀反一樣。皇帝家的尊嚴和皇家的社稷都不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一定會嚴查到底。
-
9 # 鳳凰36402
好奇怪,為什麼出這麼難的古怪問題!真有這事兒發生,那就是國家事故!可是我歷史知識有限,沒有例子。百度也沒有先例啊!請問:會存在嗎?
-
10 # 劉一千五
封建社會的官場,講的是排場。這場面可不是吹的。自開始封官為吏那一刻起,沒有人不是不企圖爬得更高的。地位越高,官位就大,排場也就更喧囂,威風八面,極能滿足為官爭風光耀祖宗的目的,讓鄰里側目而敬畏之。
至若在位為政,在地方在朝廷。官員的出行是雙重保護的。一是官位上的相應配製。比如,蕭何在相國位,劉邦增二千人保護。二是,私人的保鏢,家將(這在歷朝歷代官方允許),比如,秦朝李斯上班,護衛人馬走了半條街,讓秦皇大為不滿。——這些位極人臣的一品大員,平日裡尚且如此,一旦奉了皇命外出赴任或調研,那戶部,禮部,吏部,甚至兵部也有所安排,更別說私人武裝,沿途地方,江湖俠客的拱衛了。這樣一來,想行刺,劫道的綠林人士遇到的困難就非常的多了。外人想靠近也沒辦法。至於下毒,人家有試吃的奴才先嚐,先死的中毒的是別人。只有意外死亡,如秦始皇崩在沙丘,才叫天意。
總之是,官員一去,大多能安抵目的的。 有如意外死亡。六部中的刑部就有事幹了,該怎麼著,按刑條辦理就是了,後果是誰,逮誰就是了。這一點不困難。
-
11 # 優己
按著當時的律法,所有戰死的護衛隨從一律嘉獎當烈士,而活著的護衛人員則一律斬首。這是從戰國時候魏國開始施行,然後歷經各朝各代後一直保留下來的,這是為了防止有護衛人員在危險的時候丟棄自己的主官逃走,同時也鼓勵護衛英勇殺敵救主。
其次,該案件事發地點的所有州牧郡太守府衙等三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員一律就地免職並押送刑部受審,因為這些人都有作案的嫌疑。所以必須先拿下來抓起來關,然後朝廷還會派出欽差大臣手握尚方寶劍來地方督察案件真實情況。但是,不管真實情況如何,這些被關起來的官員政治生涯就完了,即便查明自己沒有參與暗殺那麼失職之罪也足以讓人罷官奪爵並充軍流放。所以呢,一般有朝廷大員要下來巡查,那麼地方的安保工作那得怎麼一個捉急,一般是要把所有行程事先敲定下來,然後開始清場排查,戒嚴,所有有犯罪前科的一律先抓到牢裡關起來。因此歷來朝廷大員出巡都是勞民傷財的事。
最後,一旦被查實暗殺事件為某人作為,那麼不管成功與否,這個行事之人必然會被案誅九族。
-
12 # HannibalLecter
起源於明清的一品大員是中國官員的最高級別,但是一品一般只是榮銜,真正的實權封疆大吏其實是從二品開始,但是實權的封疆大吏又要在朝中掛一品的中樞榮銜,權力才算完整,說話才算數。
一品又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正一品對應的官職為——
1.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
這幾個是典型的榮銜,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觸你。
2. 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這幾個,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秘書,代表了決策權,知情權。
3. 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
這些相當於貼身保鏢。
4. 子爵(清朝時期)。
這個表示待遇。
從一品對應官職為——
5. 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
也是和皇家親近的,不過低半級。
6. 協辦大學士
也是貼身秘書,不過低半級。
7. 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
這些屬於幹實事的各部部長,公檢法最高領導,警衛部隊最高領導。
8. 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清朝時期)。
這些屬於有一點點實權的,帶兵的。
一般來說,1-6 都是在京中的,到地方出差的機率比較小,而且一旦出差,也都是專門的管道。
而7-8,因為工作關係,就有可能到地方了,尤其是提督,但是提督是武官,到了地方是受總督、巡撫等文官管制的。
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大員,實際上是二品的總督、巡撫。
如果這兩個職務又掛了一品尚書銜,那就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一方大員了。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大員遇刺呢?
還真有。
清朝有兩個。
第一個是著名的刺馬案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到金陵校閱場參觀射箭訓練。這個時候兩江總督只能算是二品不能算一品。
返回總督轅門的時候,半途遇到有人攔路鳴冤,刺客張汶祥乘亂用匕首刺殺馬新貽,第二天,馬總督不治身亡。死後,朝廷賜予他少保榮銜,可以算是一品了。
作為晚清四大懸案之一,這個案子在當時一直沒調查清楚。有說是馬新貽之死是因為不守信用被兄弟報復,也有說是馬新貽被指派查曾國藩在攻打太平天國天京時吞沒的財產因而遭到曾滅口。
但是最終也沒查出來個所以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朝廷為了權力平衡,也沒有大動干戈地去查,除了懲治刺客,也沒牽連其他人。
這個改變為了很多電視劇,比如《刺馬》、《投名狀》等等。
第二個是林則徐
1847年,林則徐已經是雲貴總督了,1848年,又封太子太保,咸豐帝非常重用他,希望他南下去平定剛剛有點苗頭的太平天國。但是林則徐那個時候身體一直不好,在南下的時候,因為痢疾不止,不治身亡,享年66歲。
很多人覺得林則徐就是積勞成疾病死的,但是也有人分析說,他是被人下藥,下了巴豆導致腹瀉不止而死。因為林則徐死前大喊“星斗南”。有人說這個發音像是“巴豆瀉”,就是說是被人下了巴豆導致腹瀉,也有人說這個發音像是“新豆欄”,是指以前他禁菸時候得罪的一些當地仇家。
如果這種傳聞是真的,那麼林則徐就算是中國歷史上在出差時被投毒致死的最大的官了。
對此,是當作正常病故處理的,也沒有什麼牽連一片。
連自己的功臣,封疆大吏的安危都無法保障,足以說明一個朝代的腐朽沒落了。
-
13 # 我是越關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那就相當於欽差大臣,他們代表皇帝外出辦事。如果被殺或者意外死亡,那就相當於打皇帝老子的臉,按照法律而言後果會非常的嚴重。尤其是權力空前集中的清代。
法律規定一般來說欽差出行的當地會有地方官員實行戒嚴,負責保護欽差大臣的人身安全。一旦有匪徒刺殺欽差大臣,首先第一步就是將地方官員扣押審訊,然後擒拿真兇,其次懲治欽差身邊的護衛人員。
案件審理結束之後,真兇歸案必死無疑,而護衛人員因為護衛不利全部處死。經過查實之後,地方官員如果參與其中,處以死刑,如果沒有參與全部革職,治失職之罪。
清朝欽差大臣被殺1808年嘉慶得知淮安地區發生水災,五萬餘名百姓食不果腹,已經有了民變的跡象發生。因此嘉慶迅速下撥了20萬兩白銀作為救災之用,不料受災的百姓每人只領到了一二錢的銀子。也就是說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銀子最多也就一萬兩,這件事讓嘉慶十分惱火,於是迅Superb了新科的進士李毓昌查辦此事。
當地知縣王申漢等人得知嘉慶欽差到此,所以準備鉅款賄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出身貧苦知道百姓的困苦,而且其為人品學端正,所以拒不接受賄賂。
經過李毓昌的私下查證,蒐集了所有當地官員貪汙受賄的證據。正當李毓昌準備返回京城時,王申漢等人買通了李毓昌的家奴護衛三人,這三人在李毓昌的飯食中投下了劇毒將其殺害。之後偽造了李毓昌自縊身亡的現場。
當李毓昌的夫人看到丈夫的遺體時,從其遺物中看到了王申漢等人的貪汙證據,所以推測丈夫死因不簡單。經過仵作查證,李毓昌死因真相大白,嘉慶因此盛怒,下令追查此事。
案件水落石出之後,嘉慶親自批示處死當地所有貪官汙吏,將其拋心挖肺祭奠李毓昌在天之靈,之後也將這些刁奴全部凌遲處死。
這件事發生之後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因為失職革職流放新疆。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朝廷對於欽差大臣的重視,一旦有人暗殺欽差大臣,那造成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
當然如果暗殺欽差大臣背後的勢力龐大,能夠公然抗衡皇權的話,只需要替罪羊即可。比如張文祥刺馬案,這件事發生之後,由於其背後勢力的阻擋,所以僅有一個張文祥落案,最終結果只有張文祥被拋心挖肺祭奠馬新怡。
-
14 # 小小看歷史
敢這麼幹的人基本上可以定義為是想謀反了,因為一品大員出差基本上都是帶有皇帝欽賜的玉牌的,人人都是見了要下跪的,根本沒有人敢違抗,但是如果真的有人不想謀反就是單純的看不慣或者因為私仇然後把他給暗殺或者毒死之後,謀害者必然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在古代能夠代表皇帝出差的人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
一般來說,一品大員被謀害而死的可能性比較小,首先出差會有很多保護的人,這些人雖然不能以一敵百,但是在當時絕對比較厲害保鏢了。所以很有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保鏢都已經被買通了,所以出差的人死了,皇帝是一定會專門派人去追查的,首先要查的就是保鏢,保鏢沒死很顯然就有問題了,一般先是找出幕後兇手然後在一律處死。
如果保鏢都死了那肯定就是查到那個所在出差地的地方官員,然後進行徹查,查出結果是有官員涉及也都是和主謀同罪,一併處死。那麼真的有這樣的比較意外的案件,在清朝還真的有幾個,大家普遍知道的應該是林則徐的,當年的咸豐皇帝就非常的器重林則徐,也派他南下去看看能辦不平定一下早起的太平天國。
但是因為年紀也比較大了,當時的林則徐已經66歲了,而且又是體弱多病,在南下出差的時候還真的因為舊病復發直接不治身亡。但是很多人說林則徐實際山並不是什麼舊病復發而是被人下毒害死的,據說是下了瀉藥,就導致林則徐腹瀉然後導致脫水,加上本來就體弱多病,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騰。
後來其實也沒有人去徹查什麼東西,就是以為林則徐就是正常的因為生病而死,處理的方式也很簡單,也沒有牽連保護他的那些人,但是後來有人分析說很可能是曾經林則徐在禁菸的時候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就有仇家自己尋上了門來,把林則徐害死了。綜合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比較離奇的案件,因為想查也真的無從查起。
-
15 # 上弦月A
欽差大臣遇刺,龍顏大怒,必大動干戈
一,問責地方官員,扣押查其失職之罪。一品大員巡視,當地官府會戒嚴,安保措施嚴密。地方官員若參與暗殺,必處以死刑無疑;即便沒參與,負責欽差安全的地方官員將被全部革職查辦。
二,懲治欽差護衛隊。為保護欽差而犧牲的護衛,會被嘉獎(類似後來的烈士);活著的護衛則會被調查審訊,無論是否有內鬼,活下的護衛一律斬首。這麼做的目的:鼓勵(其實是逼迫)護衛隊衷心護住,防止臨危而逃。
三,緝拿真兇。朝廷一品大員位極人臣,皇帝心腹和顏面,刺殺一品大員,甚或牽扯謀反,可想見,查出來必然不難。一旦真兇歸案,包括與其相關人員,必死無疑。
亖,外部力量刺殺一品大員。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或許是外部力量。唐朝詩人宰相武元衡,在十多個護衛兵保護下,在上朝路上被潘鎮刺殺。大唐直接派兵攻打這個潘鎮,包括與其來往的割據,一律打擊,一個不放過!
成功暗殺機率極低首先欽差出巡,朝廷和地方官員皆知。除了護衛隊和地方官員,所謂吏戶禮兵刑工各部,能夠照應到的必然都會做出安排。
另,大家都知古士大夫有食客,官員也會有私人護衛隊,這些人肯定都是高手,或牽扯江湖人士,這個私下力量不但強,還是個隱秘的關係網。
至於投毒這個古老的辦法,就算在知己知彼,看似有無限機會的後宮,都不容易,何況被動地投毒出巡官員?想太多了吧?
鰲拜:別跟我扯“品”這種檔次,岳飛來,鰲拜現。所以,無論從暗殺難度,還是暗殺後果,敢動並且有能力動一品大員的勢力實在難找出來。刺殺欽差,難度最大,風險最高!還是洗洗睡吧!
-
16 # 澳古說歷史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不管是哪個朝代,古代位列一品的官員,肯定是朝廷的封疆大吏,國之重臣,如果是出巡的話,肯定是重兵護衛,即使是微服出訪,身邊護衛肯定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對於官員的安全肯定是慎之又慎,總之不是誰想殺就能殺的。當然如果是意外死亡的,比如病死或者是什麼原因意外死亡的,而且查不出來是人為的,那麼肯定是不會牽連到其他人,皇帝只會給於死去官員相應的撫卹和恩賜,比如清朝的林則徐在出差的途中因病逝世,朝廷就沒有追究任何人,而只是贈其太子太傅銜,照總督例賜卹,並賜其諡號文忠。
但是如果是被暗殺或者投毒而死的,後果那肯定是相當嚴重的,堂堂一個國之重臣死在出巡的路上,這讓朝廷的顏面何在,讓皇帝的臉面何在,只能說註定會掀起一番血雨腥風。那麼後果到底會是怎樣的呢?
第一、護送他的護衛們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運,先是會被酷刑審問,即使查不出什麼,他們也必死無疑。畢竟作為護送重臣的護衛,他們是少數知道官員行蹤的人員,而且也是他們護衛的,如果他們的眼裡官員被暗殺或毒殺,試問誰相信這件事情跟他們無關?即使真的跟他們無關,他們也必死,理由就是護衛不周。
第二、官員死亡的地方的父母官必定會被問責,輕則處分重則丟官。當然以上僅僅只是此事跟他毫無關係的後果,但是如果查實跟他有關係,那就不是處分不處分的問題啦,最好的結果就是他自己被斬,最壞的結果就是被滿門抄斬。總之,一句話不管大官的死跟他有沒有關,他都是第二個倒黴的。
第三、當然就是全國通緝殺害大官的兇手,如果找不到也沒辦法,但是找到的話就看皇帝怎麼處理啦,一般情況下這位兇手很大可能會被酷刑折磨,甚至被凌遲處死,畢竟這關乎朝廷和皇帝面子,如果不從重處理,那麼朝廷和皇帝的威嚴何存,以後誰還怕朝廷呢?只有狠狠的折磨兇手,百姓們才會怕,那些本想或者以後想殺害朝廷官員的人才會怕,才會有所顧忌。
第四、當然是查出幕後的指使者啦,一般情況下會殺害朝廷大員的無非就是他的政敵和要造反的人。這種情況的處理的結果取決於皇帝是不是實權皇帝。如果是實權皇帝,如果是政敵,被查出來,輕則處斬重則滿門抄斬,畢竟皇帝雖然允許黨爭,但也只限於朝堂之上,如果動不動就殺害自己的政敵,朝廷和皇帝的威嚴何在,所以絕對不能開這個頭,那個人必須死,甚至如果皇帝的性格很殘暴,滿門抄斬都算是輕的啦,滅族都有可能;而如果是要造反的人,那麼不必說,滅九族的事情,哪個皇帝允許自己的身邊有想造反的人,所以殺一儆百,滅九族再正常不過。
但如果是傀儡皇帝,那麼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事情,政敵可能就是暫時丟官,可能過不了多久風頭過了又回來了,就是做做樣子,畢竟能夠跟一品大員做政敵的,你說他權利能小到哪裡去?後者可能啥事都沒有,試想想一個要造反的人,權利有可能不大嗎?況且如果這個皇帝是傀儡皇帝,只能說這個人就是權臣,這樣皇帝能拿他怎麼辦呢?所以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第五、不管這位大員怎麼死,朝廷肯定會追封他官職,並給與撫卹,和對其的葬禮進行安排,再就是追贈他諡號。
第六、還有就是死去大臣的位置如何安排,作為一品大員,其位置更是是十分重要的,大概就是六部尚書一樣的職務,所以肯定誰都想頂替上去,而各個黨派也都想自己的人上去,那麼肯定就會引起一番明爭暗鬥,不過這似乎跟我們沒多少關係。
簡單的來說,一品大員不管是怎麼死的,都將會引起整個王朝的震動,如果是被殺則更為嚴重,勢必會有一大批人為這位官員陪葬,甚至還可能會有很多的無辜的人被牽扯其中,枉送性命。總之一句話重臣的死會有更多的人陪著他死。
-
17 # 史學達人
說實話古代這種一品大員出差被暗殺或者投毒的事情,在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像這種暗殺一品大員的案件,就和謀反差不多了。
要知道一品大員外出辦事,那是得到了皇帝的派遣,可以說他們就是代替皇帝出差辦事的。若是在地方皇帝的人被暗殺了,可想而知,這件事情有多麼的嚴重。不用說直接兇手的話,查出來那肯定是要掉腦袋的,嚴重了滅族的可能性都有。
那麼護衛一品大員安全的地方官員呢?
地方官員當然也逃脫不了干係,因為一品大員去地方辦理案件。他的人身安全就有地方官員來負責保護了。
一旦皇帝派來的一品大員被暗殺了。經過審查得知,若是這件事和地方官有牽連,那麼地方官也會被殺頭。
若是地方官不知情,那也沒有好果子吃,基本上是被查辦革職或者發配到邊疆。總之,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我們舉一個清朝發生在嘉慶年間的實際例子,來加以說明。
嘉慶年間,南方的淮安一代,發生了水災。災情十分的嚴重,此次受災的百姓多達五萬餘人。為了解決百姓吃飯的問題,嘉慶趕緊從國庫裡撥出來二十萬兩白銀。
可是,這些銀兩經過層層的剋扣,真正的到了百姓的手中,只剩下了兩錢。
這也就是說,嘉慶皇帝撥下來的二十萬兩白銀,真正到了百姓手中的僅僅只有一萬兩。無意之中十九萬全部被貪汙了。
這件事反應到了嘉慶皇帝那裡,嘉慶聞之震怒,真的是太猖狂了,連救命錢都敢貪汙。
嘉慶派了李毓昌來辦理這個事情,李毓昌出身十分貧苦,因為科舉考上進士,被皇帝重用,他深知百姓的不容易。
當皇帝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辦理之後,他就盡心盡力地在當地搜查證據。
等到他覺得證據確鑿,要去給嘉慶皇帝報告此事的時候,當地知縣就想透過賄賂李毓昌,讓他網開一面。
李毓昌拒絕了他,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他那裡敢同流合汙,再說了他也不是那樣的人,否則,嘉慶也不會用他。
當地知縣覺得李毓昌不給自己面子,那他只能對李毓昌下黑手了,反正是不能讓李毓昌回到嘉慶身邊。
他們就買通了李毓昌的家奴和護衛。
這些小人因為見財忘義,就在李毓昌的食物裡投入毒,假裝李毓昌是意外死去的。
當李毓昌死後,有人通知他的妻子,來給他收拾遺物的時候,他的妻子發現李毓昌之前搜尋的證據,她覺得此事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所以,她讓驗屍的人化驗李毓昌的內臟,結果發現他是中毒而亡的。
這個結果報告給了嘉慶帝,嘉慶就更加的憤怒了。真的是無法無天了,索性嘉慶就把害死李毓昌的家奴、護衛和地方官員全部給處死了。
另外,當地總督,江蘇巡撫也因為這件事被革職發配到了新疆。看到了吧,這就是刺殺皇帝外派官員的結果。
-
18 # 千佛山車神
一品大員被刺殺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員出行一般都是攜帶隨扈的,一品大員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並且布衣百姓碰見官員出行的隊伍是必須迴避的,普通人很難接近官員所乘坐的車馬或轎子的。
而且高階官員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門裡,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飲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殺一名高階官員是很困難的,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勢力在幕後指使,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刺殺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馬案”。
(古代官員出巡前呼後擁,刺客根本無從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10餘丈,隨後湘軍蜂擁入城,城內的太平軍將士全部力戰而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猶如當年的李自成,以至於咸豐皇帝哀嘆:明末之鑑,猶在眼前。此時的清廷甚至已經做好了放棄北京,退守東北的打算了。
為了剿滅太平天國,清廷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練對抗太平軍,並且咸豐帝還許下承諾,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其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曾國藩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斥責,追問其天國聖庫中鉅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後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雜,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離王爵還差著起碼四個等級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階,清代在一等候前面還有一個“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曾國藩為清廷立下了曠世神功,按理說應該被封王,跟曾國藩一起平亂的蒙古將領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國藩卻僅僅是個侯爵。這顯然是清廷對漢人的一種歧視,也表現出清廷對曾國藩的不信任。
不過雖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後,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擔任兩江總督一職,在江淮一代可謂是隻手遮天。面對手握重兵實權的湘軍,清廷是寢食難安。於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調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兩江總督稍微高一點。不過這個調任對曾國藩而言其實是明升暗降,這明擺著是一則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自己在江蘇的根據地,防止其傭兵作亂。並且調走了曾國藩也可讓湘軍群龍無首,便於朝廷對他們進行控制和裁撤。
面對朝廷的旨意,曾國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則如同造反,曾國藩四年前都沒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於是他接受了調令,起身北上。曾國藩離任之後,清廷立即命令閩浙總督新貽一擔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回族,山東菏澤,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回族人。當接到朝廷的旨意時,馬新貽非常恐懼,因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這個活不好乾啊。但是身負朝廷重託,馬新貽也不敢遲疑。
在到任兩江總督之後,馬新貽立即著手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試圖重新恢復中央對兩江地區的控制。不過正當馬新貽欲大展宏圖之際, 他本人卻在上任僅僅兩年後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眾人遲疑之際,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馬新貽的右肋。隨後馬新貽被侍從迅速抬回總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過多斃命了。
兩江總督可是從一品的朝廷大員,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可是大清開天闢地頭一回。而且刺客張汶祥僅以一人之力就輕而易舉地衝到了馬新貽的身邊,試問馬新貽身邊的數十位侍從在幹嘛呢?
在此要說明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即便是馬新貽同意接見喊冤的張汶祥,張汶祥也必須跪在距離馬新貽七八米遠的地方,不允許靠近馬新貽。而他的訴狀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轉交給馬新貽,張汶祥跟馬新貽是不能發生身體接觸的,也不可能近距離接近馬新貽。
相隔這麼遠的距離,即便是張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圍的武士也有充足反應時間將他擒獲,決不可能讓他直抵馬新貽面前。
但在馬新貽遇刺那天,張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帶到了馬新貽面前,並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確實讓人大為生疑。
(《投名狀》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龐青雲,其人物原型就是馬新貽)
清政府得知馬新貽遇刺的訊息後大怒,急派滿洲人富察魁玉代理兩江總督一職,並命令富察魁玉會同江蘇布政使梅啟照和漕運總督張之萬一起審理這件驚天大案。但是這仨人磨嘰了許久也沒有給朝廷審出一個結果,最後只是以“私仇報復”結案。
對於這個審問結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時清廷也意識到了事情的本質,於是慈禧太后下旨調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趕赴江寧複審此案。
鄭敦謹是出了名的幹吏,做事雷厲風行,在來到南京後就開始提審張汶祥。但是與鄭敦謹一同審案的曾國藩卻總是一言不發,這讓鄭敦謹非常疑惑。在連續審問多日之後,鄭敦謹終於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則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案了。
鄭敦謹聽聞之後,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為理由定案並向朝廷結案。而鄭敦謹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結案後沒有回京述職,走到半路就辭職了不幹了。
很明顯,“刺馬案”就是湘軍一首策劃的,而前來調查的各路官員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個皆裝聾作啞。而慈禧也擔心繼續查下去會逼反湘軍,於是被迫放棄了對湘淮勢力的打壓,自此南方諸省徹底被漢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將張汶祥凌遲處死,並將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除了“刺馬案”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還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憲宗時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殺身亡,而這件驚天大案的幕後指使者則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由“刺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見,在和平時期刺殺朝廷大員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亂世中的朝野政治鬥爭,否則一般的老百姓連靠近官員的機會都沒有。
(古代官員出巡所使用的寫有“迴避”和“肅靜”的牌子)
-
19 # 科技歷史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古代一品大員到底是多大的官?以明清為例,在明清時期之前,大多數一品官員大量為退休榮譽或者死後追封。明清時期,明朝的五軍都督實為一品官員,隨著內閣制度的日益成熟,大學士的品級一般情況下為一品,比如楊廷和、楊一清、張居正均為一品官員。還有一些資深的尚書總督也可以加到一品。清朝的內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六部尚書是從一品。
一品大員,如此高官理應有很多的護衛還會被刺殺嗎?
據史料記載,古代官員出門必定會帶大量精通武藝的“吏”,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要對官員出行的隊伍進行迴避。再加上官員的衣食住行都有專人負責(檢查飲食安全必不可少),可見要刺殺一名高階官員有多困難。所以說,一品大員被刺殺的案例的確少見但也是真實存在,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清末著名的案例“刺馬案”,也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那“刺馬案”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可以成功?
刺馬案是指馬新貽被張文祥刺殺身亡。馬新貽是回族人,自道光年間考中進士後任知縣在抗擊太平軍中立下累累戰功,後再與太平軍陳玉成在廬州對戰的時候,兵敗被革職,後在咸豐十年的時候,遇到貴人保舉復官。同治元年,在吳山廟擊敗太平軍立下戰功升官為案察使,此後馬新貽的仕途極其順利。
同治三年,升任為浙江巡撫,馬新貽在到任後深感百姓空庫,上書皇帝為浙江百姓免除未繳納齊的賦稅,後又請求廢除了漕運的稅收。馬新貽還未浙江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重視讀書人,在各府設立書院,還會獎勵讀書優秀者錢財作為激勵。為沿海百姓的安全派遣軍官出海擊殺海盜,為此還被朝廷以未作防禦為由處罰。在太平軍作亂是為浙江地區消除了槍傳害(百姓將槍藏在船上威脅地區安全),不久之後升任為閩浙總督。
這樣一個愛民為民的官員為什麼會被刺殺?
這是由於他的存在觸及到了湘軍的利益,在1864年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衝入城中太平天國將士全部戰死,太平天國運動就此結束。湘軍是由曾國藩領導,在湘軍立下如此功勞之後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聖職,而是遭到了斥責,還不斷向曾國藩天國鉅額財富的去向,這不僅反映出清朝對漢族官員的歧視和統治者對曾國藩的不信任。這時馬新貽繼任兩江總督後,受到朝廷的命令著手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目的是為了削弱湘軍的勢力,將兩江地區收回中央的統治中。
在1970年,馬新貽從箭場回來,到府邸後院的時候被一個衝過來的人影,呼叫著“冤枉”以此讓馬新貽放鬆警惕,突然這人拔出了匕首,刺入了馬新貽的肋骨,後因為失血過多去世。後經過調查刺殺的人叫張汶祥,刺殺的經過中疑點重重。馬新貽身邊的侍衛去哪了?按照規定張汶祥應該跪在距離馬新貽至少10米遠,按照常理推測應該是無法近馬新貽的身,為何這次能一次刺中。
最終“刺馬案”以私仇報復結案。顯然“刺馬案”是由湘軍策劃,調查此案的官員大多都心知肚明,但是礙於曾國藩權勢只能裝聾作啞,統治者同樣對曾國藩的權勢有所忌憚。此案只能不了了之,最後以斬殺張汶祥結案。
-
20 # 閒扯百科
在古代只要不是亂世,國家的治安還是很不錯的。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並不多見,刺殺成功的更少。
這裡有清朝的兩個刺殺案例,看看刺殺清朝的朝廷大員有什麼樣的後果。
兩江總都馬新貽被刺
1868年,慈禧任命馬新貽為兩江總督,取代曾國藩,主管三省軍政要務。馬新貽在兩年裡,對湘軍進行了載軍,對湘軍背景的哥老會進行了打擊。
1870年,在總督府門口,張文祥假意求見,馬新貽在兵丁簇擁的情況下,被張文祥暴起一刀刺中,不治而死,引起朝廷震動。 很明顯,馬新貽被刺,是因為動了湘軍的蛋糕但是。
這麼大的案件,慈祥也給予足夠重視,案件審理卻一拖再拖,中途換了好幾個主審。最後卻以“張文祥是太平太國餘孽尋仇”為結論,將張文祥開胸破肚了事,大事化小,草草結案。
愛新覺羅.良弼被炸
良弼作為“清末五傑”之一,清皇族宗社黨的帶頭大哥。在辛亥革命後,堅決要求清廷組織力量與革命軍決一死戰,堅決反對清廷退位,屬於滿清皇族中的鷹派。
毫無疑問,良弼是辛亥革命後,清帝遜位、南北議和的絆腳石。1912年,革命黨人彭佳珍潛伏了良弼家附近,待到良弼議事回家時,彭佳珍點著炸彈衝向良弼。彭佳珍當場炸死,良弼被炸掉一條腿後,醫治無效死亡。
這時的清朝朝廷,已經沒了主心骨,良弼之死,也沒人追查原因、追究責任。反而門為爆的發生,嚇壞軟骨頭的滿清皇族,十來天后,清廢帝宣佈退位。良弼這個口碑不錯的漢子,就那樣死的不明不白。
一般說來,古代作為朝廷大員,一個個都養尊處優,護衛力量必不可少。個人仇殺的情況不多,所以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往往參雜了政治因素,最後的解決往往是政治方式來解決。
回覆列表
敢不給王朝面子[大笑][大笑][大笑][大笑]所有牽扯滴統統誅滅九族![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