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辛鐵說歷史

    神臂弓!

    神臂弓是北宋神宗年間的發明,據說這是當時宋朝最拿得出手的武器,當時北宋時期,關於神臂弓還有一個在軍隊間流傳的不成文的法令。

    “神臂弓不可落入敵人之手,一旦兵敗,必須帶上神臂弓一起撤,如果帶不走,可以燒燬或者拆卸成零件。”

    據說神臂弓構造複雜,所以只要拆開成為零件,就算是敵國的木匠,也無法重新拼湊起來!

    神臂弓身長3尺3(差不多1.1米),弦長2尺5(差不多0.8米),說是神臂弓,實際上是一個弩,是北宋弩手常用的兵器。

    據說神臂弓射程在250米-300米之間,聽起來不遠,你可知道,我們現在常用的手槍的射程都是50多米!整整五六倍的射程!

    但神臂弓的操作還是有難度的,就像我們現在的狙擊槍,威力大的肯定後坐力大,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宋軍中,能夠很好的使用神臂弓的,也不是很多。

    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隻,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

    有的人可能會懷疑,神臂弓這麼牛,會不會是北宋的人自己吹牛,要不然也不會這麼不經打!北宋計程車兵戰鬥力不強,主要是人決定的,冷兵器時代的武器雖然也重要,但實際上人的戰鬥力是最重要的。

    金國的皇帝完顏宗弼寫過《遺行府四帥書》,裡面提到神臂弓: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

    如果是宋朝人自己吹牛,金朝人不可能會幫助宋朝圓謊,可見卻有神臂弓。

    並且陝西曾經出土過數百張神臂弓,無論外形和長度,都和宋史中描述的神臂弓相似,只不過年代久遠,基本已經殘破,並且只有弓,沒有箭矢。

    我們中華老祖宗的智慧自然是沒的說,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不是瞎說的!

  • 2 # 飛哥說史

    古代古代為冷兵器的時代,其中被記載的冷兵器是有非常多的,比如說劍、戈,還有青銅刀等等許多。

    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那時候條件非常地有限,關於這些冷兵器也是透過他們對那些銅鐵的研究慢慢鑽研和琢磨而來的,所以我覺得這些冷兵器的製造對他們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於古代人的這些方面人們常常也會說是有“十八般武藝”的流傳說法,但是事實上古人制造的這些兵器卻是遠遠不止只有十八種的哦。

    如果把古代時期古人制造所有兵器歸類總和來計數的話,怕是會上百的,所有說古人對兵器製造方面還是有許多自己的造詣和製作的,後世看到了也歎為觀止。現在各大省份的博物館應該都是放了關於古人的許多兵器在的,都是從這些兵器的遺址那些地方挖掘,也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現代那些了不起的考古學家們不斷髮現和考究,將這些兵器帶回來保護起來,國家將這些冷兵器放在博物館裡保護和供世人觀看欣賞。

    劍也是屬於古代兵器的其中之一,它是一個很長的長條形,而在劍的頂端部分卻是那種尖尖的。古代人一般練武功的時候就會用劍,甚至古代還有那種舞劍的表演。戈,它也是屬於兵器類的一種,在先秦的時候戈的運用範圍是很廣的,人們都很喜歡用戈,之後戈一直代代相傳被古人廣泛應用。至於青銅刀的身面是青銅一樣的顏色,青銅刀也是很鋒利的。在江西那邊的一個博物館就有青銅刀,有興趣的可以去那裡看看。

    古代都是兵器都是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深受國家的重視和保護,它具有很大的意義。

  • 3 # 張博血鷹

    古代著名的兵器有很多,但是實物這個說法嘛?我們沒有見過不代表沒有實物啊,但是如果是稀有的兵器不好看到事物的話,大規模化的兵器還是有實物的比如說唐刀,八面漢劍,個人都是有幸見過實物的,而且不是現代的工藝品,

  • 4 # 光棍大帝

    古代兵器刀、槍、劍、戟、斧、鉤、叉……十八般兵器外還有暗器數不勝多!

    我有個冠狀兵器二百多萬網友稱武林第一!

    新冠狀疫情像血滴子一樣揪人心魂,中國人懂武術,好快見招拆招,並且又研究出新疫苗!

    第二個小李飛刀,江湖排名永遠第二!

    第三個上過戰場,砍的小日本哭爹喊娘!

  • 5 # 圓滿169773058

    我有二件兵器被稱為帝王劍。第一件被家族排為天下第一劍,這把劍看上去很普通就像小孩玩耍的小劍。確對我家來說事關重要,在我家的上萬個文物品類中排名第一位。

    它是一把父親給兒子的生日禮物,因為父親給了他的生日禮物以後。父親就遭遇外人的毒酒遇害,從那以後這個孩子。就把父親留下來的禮物,就像生命一樣隨身攜帶著從不離身。他就是一代天驕蒙古可汗,成吉思汗。

    祖先成吉思汗一生,從不佩戴任何兵器。

    從九歲的生日開始,就一直隨身攜帶著父親的禮物小手劍至到六十五歲病世。這把小手劍,確成了祖先成吉思汗的像徵性的文武官員的受權杖劍。所以成吉思汗的父親留給他的小手劍像徵性的權杖,被繼承人定為一號天下第一劍。在元代傳人秘史中很有應響力,至今也可以使用。因為在世界各地區,都有成吉思汗和元朝時期的萬戶,千戶長的存在(現在稱為酋長或洲長國王等)。雖然在中國這片地上,朝代的改變以經沒有了傳承和延續這個制度了。所以在國外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非洲一帶的蒙古血統的萬戶和千戶。他們都保持著完整的,成吉思汗和元朝時期的歷史傳承和延續的傳統制度傳承到至今。所以成吉思汗無國界的說法現在留傳著…成吉思汗那把父親打造傳承下來的受權劍,已經成為傳世受權名劍傳承下來。

    第二件是大清雍正時期的上方寶劍,它是清朝雍正時期的最高權利的像徵。這把雍正王朝的上方寶劍是怎樣傳下來的,沒有歷史記載。我也不清楚是怎樣傳到我這一代的,它必經是那個王朝的權力的像徵。

  • 6 # 頭頭史道

    要說古代有什麼著名兵器真實且有實物那我首推越王勾踐劍,一提到越王勾踐劍我們就會聯想到它的主人中國古代那位春秋霸主勾踐,以及與他相關流傳千古的臥薪嚐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歷史典故和那位古代美女西施。

    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春秋戰國時期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是古代中國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於研究中國古代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掩埋,1965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劍身竟然沒有鏽跡,並且輕易劃開16張重疊的白紙,放在現在這把劍的鑄造技術也不落後,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

    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CM,柄長8.4CM,劍寬 4.6CM,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 7 # 匠人工坊大馬士革鋼

    從夏商周的青銅刀、金柄鐵劍,到春秋戰國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再到漢代百鍊鋼劍、唐刀、大明永樂劍,甚至拍出天價的清代寶騰腰刀....不同時期的冷兵器,不僅反映了當時冶金工藝的最高水平,更體現了那個時期冷兵器文化藝術的特殊地位。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官網為你搜集整理了中國曆朝歷代著名的、且真實存在的冷兵器。

    商代青銅刀:

    商後期青銅刀, 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現在藏於國家博物館。

    西周玉柄銅芯鐵劍:

    這把西周晚期玉柄鐵劍,於1990年在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國君虢季墓出土,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院。整把劍長20釐米,劍身為塊煉滲碳鋼,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劍柄玉製,中空,內插銅芯連線劍身和劍柄。

    金柄鐵劍:

    這把春秋晚期金柄鐵劍,於1992年陝西省寶雞市益門村2號墓出土,現藏於兵馬俑博物館。全長35. 2釐米,黃金劍柄蟠螭紋鑲嵌綠松石。

    楊家山鋼劍:

    又叫“銅鐔鋼劍”,春秋晚期,1976年長沙楊家山65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通體長38.4釐米,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鋼製品。

    越王勾踐劍:

    這把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全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格正面鑲藍色琉璃,背面鑲綠松石花紋。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裡面11道同心圓,間距只有0.2毫米。通體鑄有黑色菱形暗紋。劍身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鎏富錫工藝塗錫防鏽蝕。(內容來源:匠人工坊大馬士革刀官網)

    越王者旨於睗劍:

    越王者旨於睗劍,戰國時期文物,經2400多年,依然儲存完好,甚至劍柄的絲質纏緱都儲存較好。

    越王旨殹(不光)劍:

    越王旨殹為越王勾踐的第四代玄孫,這把越王旨殹佩劍在2017年杭州秋拍會上,以1046.5萬元的高價被成功拍賣。長49.5釐米,寬5釐米,在劍格兩面和劍首,採用金銀混錯技法飾鳥蟲篆“戉王旨殹自乍用僉唯曰”等三十餘字。

    呂不韋戈:

    戰國相邦呂不韋戈, 青銅,秦王政五年。

    戰國三戈戟:

    戰國三戈戟,湖北隨縣擂鼓墩1號墓出土。

    戰國玉環削刀:

    戰國玉環削刀,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

    秦長劍:

    漢鐵劍:

    在大英博物館,藏有一把公元前3-2世紀的漢鐵劍,是目前已知櫑具劍的唯一例項,也是迄今存世外裝儲存最好的漢鐵劍,裝具、鞘柄、髹漆幾乎原整無缺。

    五十鍊鋼劍:

    這把漢代五十鍊鋼劍,於江蘇徐州潘塘曹山東漢墓出土,通長109釐米,劍莖正面隸書錯金銘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孫劍”,劍格一面陰刻“直千五百”,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東漢末年環首刀:

    東漢末三國環首刀,鄂州市鄂鋼綜合原廠一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北周大將軍李賢佩刀: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環首鐵刀,於1983年寧夏固原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為大將軍李賢佩刀。刀首呈環狀,外套木鞘,是目前所發現的北朝墓中唯一儲存完整的鐵刀。

    隋代龍鳳環首刀:

    隋代龍鳳環首刀,1929年洛陽北邙山隋皇室墓出土,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唐代儀刀:

    唐代儀刀,1991年陝西長安縣竇皓墓出土。

    唐代橫刀:

    宋劍:

    存世宋劍極少,這把宋劍現藏於江蘇徐州博物館。

    宋代李綱鐧:

    李綱鐧,福建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鐧身全長96.5釐米,總重約3600克,刃鋒利光亮,近格處一刃面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鐧實物。

    元代形制彎刀:

    大明永樂劍:

    這把明代永樂劍,現在是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現存世的明代兵器極少,這把劍極為珍貴,據說,是明朝永樂皇帝贈送西藏寺廟一位大活佛的禮物。劍裝帶有濃厚的西藏風格。劍擋浮雕藏傳佛教神獸護法“瓊”圖案,雙眼鑲嵌寶石。此神獸早起表現為金翅大鵬,明代演化成獅子。劍柄和鞘均鎏厚重黃金,並飾以銀、寶石。

    明代鐵刀:

    明代鐵刀,2001年湖北鍾祥,明代梁莊王墓出土。

    清代:

    清代腰刀,國家博物館藏。

    寶騰腰刀:

    這把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在2012年秋季的嘉德拍賣會上,以4830萬元成交。刀身呈S型,上面以錯金、銀、銅絲飾以祥龍在雲間飛騰的圖案,框內還嵌刻“天字十七號”和“寶騰”刀名,另一面為“乾隆年制”款識。刀尖上揚,刀銎鍍金鏤雕,刀鞘為木質,外蒙金桃皮。

    寒鋒腰刀:

    乾隆御用大閱刀:

    乾隆御用大閱刀,是僅供乾隆皇帝在大閱慶典、親征、凱旋等重要場合中佩戴之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刀身全鋼鍛造,刀體開雙槽,裝具鏤空雕刻。

    乾隆帝御用獵刀:

    乾隆帝御用獵刀,刀柄採用金燒藍工藝,並鑲嵌有各色寶石、鑽石、祖母綠,工藝精良,裝飾華美,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8 # 冷兵器研究所

    古代著名兵器留存到現在的實物還挺多的啊

    比如越王勾踐劍

    出土自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戰國楚墓

    吳王夫差矛

    出土自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

    四年相邦呂不韋戟

    曾侯乙殳

    出土自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一側的刃上皆鑄制篆書一行“曾侯之用殳”。

    近一些的有永樂大帝劍

    這是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1991年購入)。據稱是15世紀初製作於明朝皇家兵器工坊,由永樂大帝賜給西藏活佛,通常也被稱作“永樂御劍”。劍長903毫米(劍刃長76釐米),劍重1.3公斤,含劍鞘為2公斤。

    乾隆大閱佩刀

    故宮館藏

    軍事博物館館藏,上圖居中那把

    大閱佩刀通長二尺七寸七分,刃長二尺三寸,闊一寸五分,刀鐔厚二分,刀柄長四寸五分。其兩側都有銘文,右側有“天字一號”和“煉精”兩處,左側有“乾隆年制”銘文。

  • 9 # 使用者18177028401

    著名的明朝的三眼銃我見過實物,現在用來在婚喪上放禮炮助興。

    清明兩朝的鳥銃我也見過實物,有些人用來打獵。

    這些東西能流傳下來,是因為大家都會製作。

  • 10 # 玩物喪志的歲月

    青龍偃月刀夠有名吧,既然關羽是真有其人,那刀應該也確有其物,包括其他三華人物的武器應該都有實物,只是下落不明

  • 11 # 風雪殘篇

    冷豔鋸

    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具體長什麼樣誰也沒見過真的。但確有一種兵器就叫“冷豔鋸”。

    形似偃月刀 鋸齒 無刃。

    遠看確實是一柄大刀,近看則不能稱之為刀了,或許應該就是“鋸”。分量很重,應該是戰場兵器,人在馬上,兵器拖著地,拉著走。借馬衝鋒的力量掄起揮出。

  • 12 # 蝸牛小火箭

    不知道題主對於有名如何定義,但竊以為最有名的莫過於唐代的陌刀,它流行於高宗調露前後至開元十年之間,它最早出現在隋朝,而真正興盛併發揮優勢卻是唐朝,正是這種刀的出現,改變了唐朝軍隊相比周邊遊牧民族騎兵的劣勢地位,可以說陌刀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大唐初創、蠻夷欺擾的局面,為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奠定了軍事基礎。

    根據記載史書:“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新唐書》列傳一百一十八張興傳。唐代陌刀全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0公斤,而陌刀的出現也把當時Murano的在冷兵器中新增錳元素的工藝加入其中,所以一把陌刀造價幾乎是其餘唐代軍刀的數十倍。如此重量的長刀,單手劈砍幾乎不可能,所以陌刀的握法與斬馬刀類似,為雙手持握。唐代軍隊對於陌刀手的訓練也與其他兵種不同,因為作為專門應對騎兵的步兵,要對著衝鋒的戰馬和騎兵劈砍,手臂和身體必須能夠多次承受敵人強大的衝擊力,所以唐代陌刀手大多身材魁梧、力氣過人。陌刀兵與騎兵正面硬剛戰鬥的慘烈場面,我們應該不難想象。所以,陌刀手的平時訓練是異常辛苦的。

    陌刀刀身大多較窄,彎曲弧度,對日本的長兵器影響很大,其外形可以參考日本戰國時期兵器。可劈砍,可槍刺。《舊唐書》記載,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國時,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二人舞巨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如遇敵騎,人馬俱碎,令敵氣索。”而陌刀隊在進攻敵兵時,成排計程車兵,舉著長長的陌刀,整齊向前,如牆而進,一刀下去,連人帶馬砍為兩段。那種場景,足以震懾敵人。

    由於陌刀的本身工藝繁複、造價昂貴,所以唐朝政府對陌刀管理極為嚴格。即便是帝王將相,死後也不能帶入墓內,故而在今天發掘的唐代墓中,始終找不到陌刀,現在我們說的陌刀大都是根據太平天國大刀隊、唐刀和歷史文獻資料復原的。陌刀之所以到後來幾乎不可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效比不高,唐代初期由於戰馬缺乏、馬戰能力不足,導致與周邊遊牧民族作戰只能依賴陌刀隊,而隨著唐朝勵精圖治,大力培育戰馬,到了唐代中前期騎兵水平就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對手,騎兵相對於步兵最大的優勢就是高機動性,所以隨著能攻能守的騎兵快速發展,相對笨拙、造價昂貴、培養週期更長的陌刀兵漸漸退出了軍事舞臺。

    雖然陌刀興起又很快消失了,但它對中國歷史程序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可以預想,如果沒有陌刀這種兵器,那麼初唐必然難以應對突厥、百濟、高句麗、契丹等遊牧民族的邊境威脅,民生不穩,經濟發展必然受影響,也許能否出現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也未可知,後來的歷史走向也許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陌刀也許並不如巨闕、魚腸那樣名垂青史,但如果說哪種兵器對中國影響最深遠、意義最重大,陌刀當之無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買了三四年為什麼油耗越來越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