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百合
-
2 # T媽陪娃玩
當孩子離開子宮,來到這個世界,冰冷、陌生。
“這是哪裡?為什麼我要來這裡,原來住的地方多好,多暖和,這裡好陌生……”
此時唯有母親的環抱、安撫、乳房能夠給孩子帶去安全的感覺,彷彿又回到了在子宮裡一樣溫暖。
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寶寶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寶寶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他人的交往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表現為情緒波動大、膽小怕事、社會迴避、自閉、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傾向。
嬰幼兒在0-3歲時心理的發展對他一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礎。一個在幼年時期經常體驗到不安全感的孩子,會影響到他長大之後的心理健康。“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3歲之前怎麼寵愛都不為過”,說的都是安全感的建立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了安全感,才能讓孩子自信、獨立的面對社會。
如何緩解分離焦慮寶寶到了一定月齡(1歲半到2歲)會有分離焦慮。這時候有幾個處理原則:
不能偷偷摸摸走:有的家長怕孩子纏著自己,走的時候偷偷摸摸就走了。殊不知反而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所以走的時候要正大光明,並且和孩子打招呼。然後告訴孩子“媽媽5點鐘會回來”。注意,這裡可以建議大家說一個時間點,幾點會回到家,並且準時回到家,讓孩子知道你走了,還是會回來的!另外,一定說話算數,否則對孩子是種傷害。
離開的時候要堅定、面帶微笑:不要走了,孩子一哭,你又回來了,這樣對孩子反而不好。走要走的堅定,而且要笑著走,不要你也哭哭啼啼,好了,孩子更加難過。要溫柔的、笑著,但堅定地離開!讓孩子感受到分開只是暫時,不是很痛苦的事情。
回家後一定要給與孩子高質量陪伴!這點非常重要。
回家後請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足夠的關愛!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回到家裡,就開始玩手機、玩電腦,嘴巴里說我在陪孩子,但其實眼睛和心思都不在孩子身上。
寶寶是非常敏感的。你是不是真的在陪伴他,他非常清楚。所以我一直提倡高質量的陪伴。
現在的家長都很忙,我不是說要你一天全部陪伴孩子,但是你只要在家裡,就要用心陪伴他。
孩子的童年很短暫,現在不好好陪伴, 以後你後悔就來不及了。
如何高質量陪伴關掉電腦、關掉電視、關掉手機
全家共讀:很多家長一直要求孩子讀書,但自己從來不讀書,這樣的家庭能培養出讀書的孩子嗎?肯定不可能
全家一起做遊戲:開發一些適合孩子玩的遊戲,全家一起和孩子玩,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快樂
和孩子聊天:和孩子聊天問問他一天在家都做了什麼,不管寶寶多大,都可以進行這樣的活動。即使寶寶只有幾個月,多和他交談都對他的智力開發非常有益。比如:T媽我的兒子19個月,我每天回家抱著他在沙發上,問他一天干了什麼?其實他說的不是很清楚,但我會很仔細的聽,聽完還要做出很高興地表情,讓他知道你在很認真的聽,聽完還可以提問。比如問他:哦,今天你畫畫了啊,畫了什麼呀?今天出去玩了啊,去哪裡玩了啊?開心嗎?
T媽想說:
好好愛我們的孩子吧,真的!
能夠陪伴他的時間其實很短很短,
感謝這個小東西願意來做我們的孩子,
讓我們感受到那種深入骨髓的愛與恨,
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一世的緣分,我們好好珍惜!
-
3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什麼是安全感呢?
對小孩子來說,安全感充足,就像是心裡該有的配備都齊全了。這時候,孩子就會不斷地想要去探索新事物。
而在探索過程中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會讓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就可能激發出孩子的興趣並不斷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同時,對失敗的接受度也比較高,能比較平靜地面對失敗和挫折。
自然而然的,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不斷增加,孩子會覺得:
我有能力可以面對眼前的事。不會過度緊張,也不容易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和狀態。
不要說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小孩子了,即便是已經長大、談婚論嫁、結婚生子的成年人,也在無時無刻地尋求安全感。小時候安全感的確實,還會影響到一個人長大後的婚戀關係、家庭關係、與自己下一代的親子關係。
比如,看看下面這幾句話:
“你昨晚去哪兒了?”
“你剛剛在和誰聊天啊?”
“你到底愛不愛我?!”
以上簡直是戀人、愛人之間最“矯情”,也最常聽到的幾個問題了!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對方要是真有“事兒”,你問了也沒什麼用。但是忍不住不問啊!
最怕戀人、愛人不能給我安全感!每天處於焦慮不安之中,自己心情壞透了不說,更壞的影響是:情緒是會在家庭內部流動的。
一家人的生活,彼此間息息相關。
媽媽的焦慮,很可能引起爸爸的煩心,從而給孩子帶來恐懼,在恐懼中成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孩子長大,自己組建家庭後,又因為安全感不足,焦慮不安……惡性迴圈。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很早就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說,需求是有層次的,底層的需求滿足了,才會要求高層的需求,而如果底層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高層的需求就會降一個檔次。
如果底層的安全感都得不到滿足,孩子還怎麼會去追求更多的愛、歸屬感,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
有句話我很喜歡:
“我知道前面的路很難走,但隱隱的,我覺得我能行!”這種“隱隱的”感覺不就是安全感嗎?正是這種隱隱的感覺鼓勵著我們,讓我們敢於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
4 # go成長
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每天都只有哭,覺也不能好好睡,最後哭到孩子的姥姥姥爺都厭煩了,讓我把孩子關到衛生間裡讓她哭。這種愛哭的狀態持續了兩年,我期間對所有質疑我女兒哭的,說她膽小的,等等的言論,我統統都會用一句:你們不懂就別亂評價,我女兒現在有多愛哭,未來就有多優秀!
為什麼我有這個底氣呢?我覺得只要稍微分析一下人性,就可以理解孩子們的所有行為,弱小的孩子來到世界,它第一時間尋找和需要的就是安全感!我非常不贊同孩子哭死都不抱的育兒理念,也許這樣的孩子會盡早獨立,但是安全感缺失的部分他們會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尋找!而從小父母給予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在自身羽翼豐滿之時,會振翅高飛,Sunny自信!而這種安全感,只有在童年時期才會建立,過期不補,童年缺失一生缺失,童年擁有,一生幸福!
回覆列表
沒有安全感,一生都會從婚姻,人際,財富各方面去尋找安全感找他人的認可,不能做自己,不能過自己真正想要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