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的特點,太陽為一身之表,在表的含義是氣行於表,因此,表現在脈象上就是脈浮,而風寒閉其營衛,就表現為惡寒。太陽之氣以寒水主令,而足太陽之經行身之背,起於睛明穴,上巔頂,自頭下行而走足,所以太陽病不病則已,病則必然經氣上鬱,而經氣壅塞不降的結果就是太陽經所過之處強痛。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是六腑之一,是陽明之腑。胃家實就是胃腑實。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明病,都是因為胃腑陽實。也就是說,病傳至陽明,腑熱鬱發,病邪歸胃。所以說,陽明病都是腑病,而非經病。如若是陽明經病,則胃家不實,那麼今日在陽明之經,明日已傳少陽之經,後日已傳太陰之經……,這是六經傳變,不能稱之為陽明病。陽明病,仲景有云“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所以,胃家實的“實”,筆者以為是“陽實”,後世稱為“陽明腑實”。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仲景以六經立論,實際上是從屬於天地六氣,少陽之氣,化於相火,其經自頭走足,起於目銳眥,下頸,合缺盆,口、咽、目,都是少陽經脈之所過之處。少陽經從頭走足,所以下行為順,病則氣逆而相火上炎(少陽從化於相火),相火燻蒸口、咽喉、頭目,所以少陽的兼證有很多,但就總綱而言,口苦、咽乾、目眩是不變之主證,就是因為相火上鬱於少陽經所過之處。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病講的是中焦脾胃病證(足太陰脾經)。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受納消化正常,所以沒有腹滿不適。但脾病則清陽不升,由此,帶來了三個結果:(1)脾臟本病,脾氣下陷,清陽不升,寒生於下,所以水谷不消,腹滿,故“自利益甚”。(2)脾病累及胃病,溼勝其燥,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胃病濁陰不降,中氣凝滯,所以腹滿。嘔吐、食不下自然都是胃氣上逆的表現。(3)木本克土,脾氣不升,木氣不舒,侵克脾土,所以腹痛。因此,太陰病是土溼的表現,因以溫燥治之,如果不溫補反而攻下,那麼,會加重土敗胃逆,木土合邪痞鬱胃口,所以胸下結硬。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以癸水而化氣於君火,水火互根,陰陽交濟,水本克火,病則水勝火負。陰盛於水,獨陰無陽,全無生氣,所以病則脈微細,人沒有精神,經常打瞌睡,這是少陰的本病。但少陰病還有一種情況,總綱沒有列出,就是水邪侮土的情況下,引起脾胃虛寒,不能溫養四肢,那麼會出現四肢冰冷,嘔吐、下利並見的情況,這就是“厥逆吐利”,厥逆吐利也是少陰病證。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足厥陰肝經,經氣上行,攜溫氣而化火(以風木之氣而化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瞭解了這些基本情況,我們來看一看厥陰病,都是木鬱風動的表現。(1)風動火鬱,引起血液傷耗,刑金則肺津枯燥而消渴;氣上衝心則心中疼熱。(2)木鬱克土,脾陷胃逆,所以飢而不欲食,胃中寒冷,若有蛔蟲則吐蛔。(3)攻下更傷脾氣,土陷木遏,疏洩不藏,所以更是下利不止。

    (摘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滕磊)

  • 2 # 洞悟山人

    “傷寒論”是一部注重中醫學實際操作的醫學著作,此書在“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上,講述怎麼“望聞問切”,辯證診斷病因,以負陰抱陽,陰陽變化的中醫原理下根據不同中草藥性,依據“九違十八反”“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指導開方治病的一本中醫學普及指導書籍。

  • 3 # 安東尚

    1.“傷寒”是中國古人對外感病的通稱,並不是某一疾病的專門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誘因當作病原,“寒”不僅僅是現代所說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統稱,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的傷寒也正是該義,與現代的傷寒症無關。

    2.《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症候型別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藥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3.《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並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代表名方。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一千多年來經歷代醫家的反覆應用,屢試有效。由於張仲景所博採或個人擬製的方劑,精於選藥,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後世譽之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

    4.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 4 # 腎大夫馮月松

    該書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絡實際的醫學專著。

  • 5 # 釋道放

    在傷寒論的序中,作者提到,傷寒一書取材於內經《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書籍。在作者的獨立創新之下,創造性的運用了六經辯證體系,使得以前凌亂的中醫知識,在六經的筋骨之下,稱為了一個整體,而中醫也擺脫了巫術的範疇,真正成為一門科學。

    《內經》的六經體系與傷寒的六經體系有些區別,讀傷寒要以內經為基礎,二者聯絡緊密。也可以說,傷寒是在內經的基礎之上寫成的。臟腑辨證是六經的基礎內容,是為六經服務的。

    六經體系,是在陰陽理論知識基礎之上,推演出的時間、空間的陰陽結構體系。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有不同的內容,這是由陰陽的結構空間所決定的。六經的世界,就是自然的世界。認知了自然,就認知了中醫。

    六經體系是可以包打天下的,要對理論體系深入的研究,對《傷寒論》深入的體會,才能一步步走向中醫的頂端。

  • 6 # 鄉村牛兄

    《傷寒論》是漢,張仲景(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偉大的醫學家,經過幾十年艱辛努力,在晚年終於完成了《傷寒雜病論》,是運用六經辨證,四診八綱,論治,以陰陽為綱,分病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六大類。並依據人體抵抗力的強弱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多方面情況,分析找出它的演變規律。

    按病證不同性質分為三陽、三陰六大類。凡是人體抗病力強盛為三陽病證;抗病力衰減為三陰病證。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

    六經病的發生,都是由外:邪的侵入襲,正邪相爭的結果,所謂“邪”是指能夠致病的外感六淫之邪,其中特別是風寒之邪。一般情況下,凡正氣旺盛,抗病能正常的人,雖受外邪侵襲,常常不會發病。六經病證從屬性來講,三陽病,多屬熱證、實證;三陰病,多屬寒證、虛證。從邪正盛衰的關係講,三陽病表示病人正氣盛,抗病力強,邪氣實,病情一般都呈現亢奮的狀態;三陰病表示病人正氣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這些都是《傷寒論》的重要內容,也是在臨床上反覆實踐,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

  • 7 # 使用者55127447378

    集前賢醫家之大成,敘古典而創新立論,集理論與實踐創六經辨症之綱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內,難,本草三經的第四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友會因為一個月的時間不見而變得越來越疏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