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藥坊
-
2 # e醫路同行
張醫生為你解答:黃芪泡水的注意事項。
黃芪泡水喝,量大肯定有壞處,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用黃芪泡水喝。關於黃芪泡水的注意事項,你該瞭解一下。
首先,黃芪是常用的補氣類中藥,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等功效。對脾虛、氣虛、表虛的人群,用之最為適宜。假如你容易傷風感冒、容易出汗、經常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以用黃芪泡水喝,但用量不要太大,一般10~15克足矣。
可取黃芪10g,放置於水杯中,加300~500ml沸水加蓋悶10分鐘左右,即可飲用,隨喝隨加水,每日更換一次黃芪飲片即可。雖然“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用到了120g之多,但那是特殊疾病、特殊用藥,對日常調理來講,量大容易生燥、生熱、動血。
另外,黃芪泡水,不是任何人都適合飲用的。鑑於現在人們生活習慣以及作息規律的改變,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陰虛(陰虛同樣會出汗),而陰虛的人如果用黃芪泡水喝,那會適得其反,黃芪味甘性微溫,陰虛者服用會助生內熱、傷陰動血,另外,體內有溼有熱者,喝黃芪水也會使溼熱之邪留滯體內!
-
3 # 男科王傳航教授
由於黃芪功效甚多,補氣昇陽為主,又兼具眾多功效,因而被世人追捧,但有很多人反應長期或大量喝黃芪會上火,這也是不明原因之人從此棄黃芪而遠之的原因,那麼黃芪泡水喝,量大到底有壞處嗎?哪些人適合喝呢?
黃芪功效黃芪性溫,味甘,歸肺脾經,除了補氣昇陽之外,還具有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作用。可應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尿少、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肺氣虛弱、咳喘氣短,表虛自汗,氣血兩虛,半身不遂,癰疽難潰等臨床症狀。
黃芪副作用中藥講究辯證施藥,黃芪性溫,若用到陰虛火旺或內熱亢盛之人,甚至一些正常人,都有可能會出現上火的表現,比如心煩、口腔潰瘍、失眠、頭暈、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這是目前黃芪發現的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陰虛火旺者常表現為手足心熱,口乾咽燥,潮熱盜汗,舌質紅無苔,脈細數。
由於瘦人多火,因此身體乾瘦之人少食黃芪為宜。黃芪具有固表止汗作用,多數感冒(風寒、風熱、陰虛)患者不宜服用黃芪。
結合現代藥典,黃芪安全、穩妥、有效的煎服劑量為9-30g,結合患者病情輕重可適當加減黃芪劑量。
黃芪雖然不能用於部分感冒患者,但黃芪可以預防感冒,若非陰虛或內熱之人,尤其是疫情期間,可每天服用黃芪15g泡水喝以增強免疫力,若正常人服用期間出現上火,立即減量至9g或停用。
文:盧鼕鼕/王傳航教授
-
4 # 韓一聲醫學博士
黃芪是一種多年生豆科的草本植物,它的根比較肥厚,而且呈木質,分枝比較多,具有藥用價值。其實,黃芪一直以來就是中國古代醫書中的重要藥物,也是一味比較貴重的中藥,近些年來它的價格也是一路攀升。
黃芪的根入藥後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利尿強心的作用,因此對於身體有氣虛、脾虛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我們要注意,凡是用藥都應該有相應的適用症,它畢竟是一種藥物,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於喝黃芪水的。
我們常講是藥三分毒,其實這是一箇中國老話,說的就是中醫中藥的相關副作用。黃芪本身也有自己的副作用,特別是用量過大以後可能會引起過度的補益,對於人體反而是不利的,尤其是對於那些身體本身陽氣就比較旺盛的人來說,喝大量的黃芪水,過度補充陽氣無異於火上澆油,反而會損害健康,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
5 # 岐黃一葉
陰虛內熱的人不能吃。高血壓的人要注意。沒其他問題的話服用還是挺安全的。我曾經用到過100克,病人也沒什麼不良反應。關鍵還是看自己的體質。
-
6 # 上洋中醫
黃芪畢竟是藥,看適不適合你使用,黃芪小劑量益補益託毒之功,治慢性虛性調理;中劑量為治病之功,治比如水腫,頭暈等;黃芪大劑量治臟器下垂,中氣不升,氣不攝血,大汗之症。實證,內熱和陰虛重的人注意忌用。平時泡水不建議大劑量服用,如果體虛泡水建議小劑量幾克足矣
-
7 # 中醫老常
黃芪泡水,量大的話對於體寒體質,容易造成胃腸道不適。黃芪的纖維性強,不容易消化,如果食用量大的黃芪粉末,還容易引起胃收縮嘔吐[作揖][作揖][作揖]
-
8 # 1980025291
黃芪是一味補氣的中藥,對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人,中醫經常會在處方里用到這味藥。但是脾胃虛弱,對飲食的運化吸收作用會減弱,從而造成氣滯。如常有人說吃了飯後不消化,伴有腹脹,所以脾胃虛弱不僅要補氣,還要適當的運脾行氣,中醫稱為“攻補兼施”。否則只是黃芪這樣的補氣藥反倒會加重腹脹。不過人的體質有很大的個體差,並不是所有人用黃芪泡水都會腹脹的。
-
9 # 老中醫說脾胃
大劑量的應用黃芪後部分患者會發生面板瘙癢、腹脹、呃逆等不良反應,對出現黃芪的這幾類不良反應的患者提出了3 點治療方法:
1 ) 面板瘙癢。用烏梅、防風、地膚子可治;
2) 腹脹,加用陳皮可治;
3) 用大劑量黃芪偶可見呃逆發作,用旋覆花、赭石、柿蒂可解。
所以,綜上所述,對於使用黃芪泡水來養生保健的朋友,最好使用黃芪的常規劑量,即5~15g左右每天的量,並且在辯證的情況下使用。
-
10 # 文傑說健康
黃芪為豆科植物,在中藥中屬於補氣藥,具有益氣固表,昇陽舉陷,託毒排膿,利水消腫的作用。
表虛不固,出現的汗出,容易感冒,惡風,可以用黃芪泡水。
中氣下陷,出現洩瀉,臟器下垂,可以用黃芪。
瘡瘍破潰,久不收口,傷口不結疤,可以用黃芪,鼓舞正氣,託毒外出!
氣虛水腫,肢體困重,可以用黃芪!
但因為黃芪性味屬甘溫,容易造成上火,所以單用用量不易過大,配伍使用另當別論。
大量使用黃芪的壞處,現在藥理學研究證明,大量使用黃芪,會出現四肢劇痛。
-
11 # 腦心健
凡事都是要遵循“適可而止”的原則,過量則不宜,黃芪最好是切成薄片煲水,普通的燒水壺放6-7片足以,這樣的效果比單純的泡水喝效果好。
-
12 # 懸壺濟世492
黃芪泡水喝量大沒有什麼壞處,益多弊少。黃芪具有補氣養血作用,可以說全身都是寶,它的治療範圍很廣。常喝黃芪泡水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提高機體代謝。
-
13 # 鄭業12
對這個問題,我認為黃芪泡水,也要適量為宜,用量太大也不妥。用適量的黃芪泡水飲用,可以補氣,提高人體免疫力。
.
-
14 # 那個曾經蕭灑過的年華
黃芪泡水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氣虛,陽虛的人才可以喝黃芪的。陽虛就是畏寒,氣虛就是發喘。你不畏寒不氣喘你喝黃芪幹什麼。不氣喘不畏寒你就是陽性體質,黃芪對你不是良藥。
-
15 # 漢溪健康
別沒事兒泡黃芪水喝,不是所有的“氣虛症”都能服用黃芪
說起黃芪,大家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補氣,很多朋友平常喜歡拿點黃芪泡水、煲湯喝,如果是氣虛的朋友,喝了肯定好,但如果是“假氣虛”(氣滯、氣鬱)或者是身體沒什麼問題就是為了補氣天天喝,那可能會出現副作用。
一、要明白什麼時候能使用黃芪就必須知道什麼是氣虛?
氣虛是中醫術語,是指元氣不足引起來的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及症候。多由先天不足或後天耗損、五臟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原因所致的。
不同臟腑氣虛表現不同
1.肺氣虛:氣短,自汗,咳喘,胸悶,易患感冒,免疫力低下,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
2.腎氣虛:神疲乏力,小便頻多清長,白帶清稀,腎不納氣,呼吸淺促,舌苔淡薄等。
3.脾氣虛:不思飲食,倦怠乏力,飯後胃脘脹滿不適,形體消瘦,大便溏稀,面色萎黃,舌苔淡薄,脈弱等。
4.心氣虛:心悸,氣短,多汗,神疲乏力,勞累加重,舌淡,脈弱無力等。
5.陽(氣)虛: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除了氣虛症狀,陽虛還有會畏寒肢冷,自汗,夜尿頻多,男子遺精早洩,女子宮寒不孕等。
黃芪藥物歸經為脾經、肺經,主要針對的是脾氣虛、肺氣虛。
二、假“氣虛”
“假氣虛”,顧名思義就不是真正的氣虛,是指氣鬱或者氣滯到一定的程度後出現的假虛症,這種情況下是萬萬不能補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物極必反,大實有羸狀,氣運動的四種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如果氣滯、氣鬱不同,導致升降出入失常,反而會出現非常虛弱的症狀,如氣虛乏力、無力、精神不振等。
往往這時候,普通人是很難判斷的,所以不要一看到氣虛就認為是真虛,大量黃芪下去,血壓飆升,可能會致命。
三、黃芪使用禁忌
1. 腎陰虛、溼熱以及熱毒熾盛的患者,千萬不要單獨服用黃芪泡水,陰虛患者使用時建議搭配養陰藥物,如生地、熟地、麥冬、玉竹等,溼熱患者使用時建議搭配黃連、茵陳等,熱毒熾盛患者使用建議搭配黃連、梔子、大黃等。
2. 經期、感冒發燒時不要服用黃芪。
3.懷孕期間的女性服用黃芪也需要特別的注意,有研究結果顯示,服用黃芪之後會增加染色體畸形以及細胞微核率的增加,對於將來孩子的身體以及智力發育造成損傷,所以正在備孕以及懷孕的女性服用黃芪都需要謹慎。
總之,黃芪雖好,還是要辨證使用啊。
-
16 # 聞樂飛揚
黃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歡在日常生活中要黃芪泡水服用,特別是很多女性喜歡將黃芪和紅棗、枸杞子一起浸泡,這樣不僅能夠增強體質,氣色也會越來越好。但是每次使用的黃芪量最好不要超過15克,並且分為兩三次服用,避免出現過量的情況。如果黃芪使用過量,那麼患者就有可能出現頭暈、睡眠質量變差以及雙頰泛紅以及心情煩躁等等情況。 老中醫告訴我們,其實黃芪泡水喝並不會產生副作用,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在過量服用之後身體會出現不適的情況呢?這主要就是由於過量的黃芪進入身體之後打破了內環境的平衡狀態,這就導致各種身體不適情況的出現。 黃芪服用之後能夠很好的改善記憶力退減以及頭暈乏力等等情況,但是如果平時過量服用了黃芪水,那麼不僅不能夠改善頭暈眼花的情況,反而會導致病情價值,也就是頭暈更加嚴重,記憶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黃芪屬於一種溫補性的中藥,如果過量服用,身體主要表現為心煩氣躁以及臉頰泛紅。 雖然我們說想要獲得最好的保健效果每天要服用一杯黃芪水,但是這個黃芪水最好能夠分為兩三次服用,千萬別一次性喝完。另外,每次黃芪泡水最好能夠控制在15克左右,但是網上有些方子中建議是使用20~30克左右,這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另外,黃芪泡水的使用量和煮粥的使用量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泡水那就是上文所說的15克,如果是熬粥,那麼最好使用50克左右。 黃芪泡水喝的禁忌人群: 黃芪是一種天然的中藥材,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泡水、熬粥以及煮湯。雖然黃芪和人參的功效是一樣的,但是價格相差非常巨大,所以平常人家都喜歡選擇黃芪作為日常保健的藥材質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黃芪並不適合天天服用,並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喝的。具體如下: 1.如果是屬於腎陰虛、溼熱以及熱毒熾盛的患者,那麼千萬不要服用黃芪泡水,因為這不僅不能夠令身體恢復健康,反而會加重病情。這一型別的患者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那麼就應該將黃連、大黃、敗醬草以及梔子一起泡水服用,千萬不能夠選擇黃芪。 2.如果是患有肺結核的患者,症狀主要表現為咳血、口乾舌燥以及身體發熱,那麼我們也是不建議單獨使用黃芪泡水喝的,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搭配合適的中藥。 3.正在月經期間的女性也是不能夠服用黃芪水,否則會對月經還有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4.感冒發熱的患者也別服用黃芪,這不利於身體退燒; 5.懷孕期間的女性服用黃芪也需要特別的注意,因為很有可能導致滑胎,對胎兒和孕婦造成傷害,特別是孕晚期的準媽媽更是需要特別注意。孕婦如果不小心使用了黃芪,那麼有可能導致體內的羊水減少,這樣在分娩的時候產程就有可能增加,這增加了胎兒的危險。 展開
-
17 # 翔順光學
有是證,用是藥,病人是氣虛所致,用黃芪補氣為正治,但黃芪藥材為根,大劑量應用之後,沉重下達,健脾而利腹部之溼,由於劑量過大,故而,腹瀉嚴重
-
18 # 寒露健康
黃芪泡水不是人人都能喝,會加重病情,後悔現在才知道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面板血液迴圈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
每天堅持用黃芪泡水喝,會有哪些好處呢?補充腎氣:
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黃芪泡水喝,能夠有效的幫助快速補充體內的腎氣,能夠很好地幫助排出身體中的毒素和垃圾,提高腎功能。
增強身體抵抗力:
黃芪補氣固表的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尤其對於那些氣虛乏力的人,可以堅持每天用來泡水喝,能夠幫助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夠幫你恢復元氣,抵抗病毒入侵。
延緩衰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可能都會出現衰老的狀態,而黃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功效,能夠有效地幫助排出毒素和垃圾,延緩衰老的到來。
對心腦血管的保護作用
黃芪還能夠起到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因為黃芪有一定的強心作用,幫助冠脈擴張,在人體過度疲勞、心力不支的時候,服用黃芪的效果是很好的。因此,每天喝一杯黃芪水,有助於保護心腦血管,避免心腦血管突發疾病。
對糖尿病浮腫有療效
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有浮腫、面色蠟黃等症狀,黃芪能夠有效緩解,新增一些葛根效果更好。如果患有潰瘍的話,黃芪加入葛根、赤芍、丹參,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過量喝黃芪水,可能有以下2種危害:1、適量飲用黃芪水能夠提高記憶力、改善頭暈等症狀,但是如果過量服用的話,非但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飲用黃芪水一定要適量。
2、飲用黃芪水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上火”,如面色潮紅、心煩氣躁、睡眠質量差、咽喉腫痛、血壓升高、頭暈等症狀。飲用黃芪水進補,一般都是逐漸增加用量的,剛開始的時候少量服用,觀察有無上火的症狀或者原有疾病是緩解了還是加重了;
如果觀察後發現了原有的多汗、氣喘乏力等症狀有所減輕,改善了精神和體力,並且沒有出現副作用,那麼可嘗試增加一些用量。副作用明顯或者沒有減輕症狀的,最好還是不要繼續服用了。
服用黃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①藥量不宜過大,症狀消失即止
黃芪性微溫,味甘,過用易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使用黃芪進補,劑量要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述表現,一旦有,則應停用或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
②陰虛體質狀態者慎服
有手足心熱、口咽乾燥、腰痠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紅無苔、脈細數等腎陰虛表現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
有口苦、口乾、舌苔黃膩厚等溼熱表現者,須配伍清利溼熱藥。
-
19 # 鄉村蕎妹妹
黃芪泡水喝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抗衰老、殺菌消炎的功效。但黃芪泡水喝要注意用量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症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所以黃芪泡茶喝也要有個度不能大量的喝。
-
20 # 黃帝健康密碼
黃芪性微溫,固表生肌,這裡說的補氣是補的體表衛氣,惡風出汗,對於身體津液缺失 ,口乾,口渴這一型別的人群不適合服用,肺呼吸功能障礙這類人不適合服用黃芪,大量服用黃芪水會口乾,口燥,如平時有胸悶氣短症狀的會加重。
回覆列表
老姬雜談有說,他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是氣虛導致的頭暈,病程致長,病症較重,因病人家屬要求速效,故而,一劑藥之中黃芪的用量達300克。用後,當天出現了嚴重的腹瀉情況,病人自述上廁所都來不及,但身體沒有其他的不適。第一天腹瀉10餘次,第二天腹瀉5、6次,第三天基本無腹瀉,用藥三天之後,頭暈消失。
這裡有個問題,用大劑量黃芪之後,為什麼會出現腹瀉現象?
有是證,用是藥,病人是氣虛所致,用黃芪補氣為正治,但黃芪藥材為根,大劑量應用之後,沉重下達,健脾而利腹部之溼,由於劑量過大,故而,腹瀉嚴重。溼邪漸少,所以,腹瀉次數減少。治病求本,氣虛得補,頭暈之證自然得消。
黃芪,甘味入脾,能補脾氣,提高脾功能;秋季釆挖可入肺,所以,黃芪能助肺排濁;黃芪藥材為用根,能治療下部病證,但是,黃芪質輕,有上浮之性,故有升提之功。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有溼之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