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紀錄人

    “三味書屋”有書香,有草香,有人味,書載的不僅魯迅的童年樂趣,還有花,鳥,蟲,樹的雅靜幽鳴,江南園林山水韻味,古色古香的木製建築,喚醒那個年代的低鳴!

  • 2 # 笑笑小仙

    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老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麼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壽鏡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據說,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還有一種說法類似,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 3 # 中國白酒行業調研員

    1、說法一:三味書屋的第五代主人壽宇予以澄清,“三味”終於有了公認的定論。

       壽宇老先生,5歲時就進入三味書屋和他的祖父壽鏡吾學習,直到14歲時去上海。關於三味書屋,他無疑是一個很權威的專家。他說:“我們家本是河南中州人,家譜中記載,當日堯的一個兒子封在一個叫鑄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鑄’字的金字邊去掉作為姓,於是,就有了我們壽家。不知過了多少年,我們家的一支人遷到紹興,定居在偏門外的鏡湖之畔,一直到我的高曾祖壽峰嵐。”

          清朝道光年間,為了子孫的出路,原想做大老闆的壽峰嵐決定進城辦學。起初,他給自己的私塾館取名為“三餘書屋”。“三餘”出自三國時董遇所說的“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應當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努力學習。“三餘書屋”開業,壽峰嵐特意請大書法家梁同書題寫了牌匾。

        有一天,他的兒子壽韻樵揮筆將匾上的“餘”改為“味”。壽韻樵的書法造詣高深,改過後的匾額上的字竟也渾然一體,如同梁同書本人改的一樣,據說一些書法家也沒看出破綻。但是,為什麼要這樣改呢?對此,歷來說法不一。

       壽宇對“三味”的解釋曾發表在《魯迅研究資料選刊》上,並且很快得到學術界許多人的認可。

         有人說,這是從蘇東坡那裡化來的。蘇東坡對董遇的“三餘”之說頗為讚賞,曾做詩曰:“此生有味在三餘”,壽宇對此不認同。

    2、說法二:源自《李淑書目》。李淑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

    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具體為:(1)讀經味如稻粱;(2)讀史味如餚饌;(3)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

        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詢。”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 4 # 蜀中先鋒lyx

    我對“三味書屋”的“三味”指什麼是這樣理解的。

    一是一般認為“三味”出自宋代李淑的《邯鄲書目》之中:“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是把詩書子史比作美味佳餚,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二是古代文人比喻讀書的一種感受,說是“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比喻“三味”。 魯迅先生1926年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自己的童年時光和少年求學,作了深情的回憶。魯迅先生寫的“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內的一處著名私塾,也是魯迅先生12歲至17歲學習的地方。“三味書屋”主人壽鏡吾,在私塾園中種了桂、梅二樹,桂、梅二“味”再加上讀書有“味”,也可被稱為“三味”。 “三味書屋”雖是老式私塾,教學是舊式、刻板的。但魯迅先生在此學習充滿了期待,他不僅把這“三味”當作精神食糧,而且還將此作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的動力,時刻勉勵自己、激勵自己,從而為中國億萬民眾的覺悟、覺醒而大聲吶喊。

  • 5 # 生活品牌觀察

    三味書屋是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壽鏡吾先生的書齋名,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三味書屋”廣為人知,源於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的來源,有三種說法。其一是源於清末民初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名為“三餘書屋”。取自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一句話“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努力讀書,切莫荒廢了光陰。

    其一是源於清末民初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名為“三餘書屋”。取自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一句話“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努力讀書,切莫荒廢了光陰。

    第二種說法來自於壽鏡吾先生的次子,他曾解釋說:“若三味取義,幼時聽父兄傳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這句話經後人考證,是出自於宋代李淑《邯鄲書目》,原為:“讀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第三種說法是,則是壽鏡吾的孫子所說,“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口中,聽到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三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我個人更認同第三種說法,覺得更符合壽鏡吾先生本意。“布衣暖”是說甘做平民百姓不做官;“菜根香”是說習慣粗茶淡飯,不必羨慕別人的山珍海味;“讀書滋味長”自然就是講要認真品位蘊藏在書籍當中的奧妙,箇中滋味綿長無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長安車友們,我想入手一臺CS55plus,哪款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