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益知課堂
-
2 # 忒孤雅
我們的太陽系據推測已經有50億年曆史了,那麼50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之初又是怎樣的光景呢?
50多億年前,銀河系第一代恆星中,大質量的恆星因為核反應迅速,差不多全都走到了壽命的盡頭,這批恆星以超新星爆發的方式,把大量的拋撒物撒在了銀河系的各個角落,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彌散星雲。超新星拋掉的物質絕大部分是恆星的中層和外層物質,而恆星參與氫核聚變反應主要是在高溫高壓的核心區域,恆星的中間和外層部分只起到能量貯備和傳遞的作用,其中的氫消耗量微乎其微,直至超新星爆發被拋撒到外太空,氫氦比例也保持在75:24左右。
因此,銀河系的彌散星雲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是一團核聚變過後的灰燼和廢氣,而是像汽油揮發到空中一樣,充滿了可以重新點燃的活力。
著名的彌散星雲馬頭星雲,就有大量的恆星正在形成中,被稱為“恆星育嬰室"。早期的太陽系形成過程與馬頭星雲非常類似。就是這麼一團充滿了活力的彌散星雲,在離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處,因萬有引力的作用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恆星胚胎,學界稱之為原始太陽系星雲。原始太陽系星雲在最初的聚集過程中,因靜態流體學原理形成了旋轉,並且邊旋轉邊向中心聚集,絕大部分(99%以上)的物質集中到了中心區域。
進一步的凝聚使中心區域體積越來越小,壓力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高,終於在某個時刻突破了核點火臨界值,原始太陽誕生了。
與原始太陽同步演化的,還有星雲外圍不到星雲總量1%的物質,它們也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盤旋著向物質集中區域凝聚,起初是形成行星盤,有點像蚊香圈一樣形成了十來個圈層,後來各圈層中物質比較集中的地方凝聚成行星胚,行星胚又不斷吸咐周邊物質,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就成為了太陽系的各大行星。
沒有被行星胚吸咐乾淨的漏網之魚生成了小行星和星際塵埃。
超新星內部生成的重物質(氫和氦以外的物質)主要集中在太陽系的內則,生成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顆岩石星球。
超新星外層丟擲物以氫和氦為主,主要集中在太陽系的外圍,形成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顆氣態行星。
在太陽系邊緣地帶,離太陽數十億至數百億千米處,還有一圈稀疏的外圍物質叫作柯伊柏帶,冥王星和一些長週期彗星就出自那裡。
離太陽更遠的地方還有一些稀疏物質組成的奧爾特雲,奧爾特雲半徑達1光年,那裡漂盪著上億的彗星胚胎。
-
3 # 來看世界呀
太陽系的形成時間雖然遠在50億年前,但是透過對其他恆星系統的觀測,已經使人類明確太陽系大致的形成過程,但是具體的細節仍需要長時間的觀測驗證。
太陽系已經形成50億年了,現在已經不可能再看到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但是從太陽系中向外觀測,卻可以看到一些初生的恆星系統,利用多種分析方式,可以看出恆星系統形成過程中會形成幾個炙熱的中心,最中央的一箇中心形成恆星,周圍的形成行星等天體。行星等天體自身沒有能力引發核聚變,放射性物質釋放的能量也是比較緩慢,不會顯得那麼炙熱,因此就只剩下碰撞中的動能和熱量轉化,才能形成那麼熱的原始天體。碰撞過程中,小型天體被不斷地融化然後“焊接”在更大的天體上。
再往前,太陽系就處於一片星雲中,由於引力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儘管物質分佈比較稀薄,依然會憑藉微弱的引力相互吸引逐漸融合,先是由質量較重的元素形成質量中心,然後不斷地吸引物質融合形成大量星子,星子再互相碰撞就形成了大型天體。這也是地球這樣的天體核心是金屬的原因,在形成過程中,重金屬元素會逐漸向天體內部沉。由於太陽和八大行星等大型天體聚集了太陽系絕大多數的質量,“星子”的數量就很少了,由於天體之間的距離都比較遠,星子撞擊八大行星和太陽的機率小了很多,太陽系暫時穩定了下來。
由於太陽系存在眾多鐵之後的中元素,因此在更早之前,太陽系所處的星空中曾有一顆質量遠超太陽的恆星,核聚變形成鐵之後超新星爆發沒了。這只是從比較高的層面上考察太陽系的形成,是從實際觀測中獲得的結論,但是不同行星上環境的演變過程、其衛星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就需要另外的解釋了,透過觀測天體的執行,經過大量模擬得出一定結論。
-
4 # 宇宙窺探者
太陽給地球帶來光和熱以及一切能量源泉,我們有多瞭解呢?今天我們來好好了解一下,太陽誕生之時形成之初是怎麼樣的。
太陽系有8大行星和已探明的300多顆衛星,以太陽為中心圍著它旋轉了50億年之久了,但創世之初太陽系有著漫長的動盪歷史。現在大家所瞭解的穩定狀態,是早期混沌狀態碰撞爆炸後最終呈現的。
據現在主流科學理論50億年後,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包括地球在內,我們人類的一切。站到廣袤的銀河系來審視太陽系,這裡有數千億顆恆星存在於銀河系中,太陽系只有外圍旋臂上普通的一顆,太陽系有它完美的行星和衛星系統,其中一顆最為完美,那就是我們的地球,因為她孕育出了智慧生命。
在銀河系中大約有3000億顆恆星,它們大多數都擁有自己的行星系統,由此看來我們太陽系只是普通的存在。科學家已探明360多個有行星的恆星系統,但它們細微處的差別又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新發現的恆星系統裡,有雙星 三星 甚至多恆星系統,有的行星甚至比木星還大很多,它們有的軌道也不像我們太陽系內的那麼規整,有的巨型橢圓軌道一會兒距離恆星很遙遠,然後又一頭快速扎入恆星附近,距離太近時行星的表面都被蒸發掉了。這種古怪的恐怖現象一直存在。
行星系統存在著多樣性,太陽系只是數千個行星系統中的一種,恆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但共同點是都從一片星雲中誕生。
首先是主恆星在塵埃氣體星雲中誕生,大家看這個漂亮的星雲是天鷹座星雲,中間是著名的創造之柱,還有這個是形象的馬頭星雲,這裡有著很多剛剛誕生的嬰兒時期恆星。
科學家已探明恆星的誕生,源自於上一批恆星超新星爆炸覆滅後的殘餘,超新星爆炸時巨大的引力衝擊波,和拋灑出的大量物質,加速了氣體塵埃雲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旋轉 擠壓 聚集在一起,星雲中心一旦形成,在引力作用下會吸入越來越多的氣體塵埃,這個過程持續上億年,巨大漩渦中心將吸積足夠多的物質,它們的中心將收縮成,一個超級高密度、高溫度的緻密球體。
在相當高的溫度和壓力下,球體裡面的氫原子產生核聚變引爆了,一顆新的恆星由此誕生了,殘餘的氣體塵埃繼續呈碟形狀,圍繞新誕生的恆星旋轉,它們在遠近不同的區域收縮成團,清空各自的軌道,最終形成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這是哈勃望遠鏡在掃描獵戶座星雲時,拍攝到新生恆星的照片,中間的恆星正被碟狀物包裹著,這是典型的新生恆星系統的照片,可以看到恆星周圍其他行星正在誕生,此現象讓人類推測瞭解到,我們的太陽系形成初期的狀態,太陽系是怎麼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回覆列表
1.太陽演化過程中,核聚變分為H燃燒階段,He燃燒階段,C燃燒階段。H燃燒階段也叫主序星階段。核聚變在間歇性進行,處於週期性的收縮~核聚變~膨脹運動之中。這是目前的階段,也就是初期還沒結束。
2.主序星階段結束,太陽變成一顆He球,開始收縮,收縮釋放的引力能一部分使得太陽中心溫度升高,另一部分轉移到外部,使得外部膨脹,體積急劇增大,表面溫度降低,太陽開始向紅巨星演化。此時,核聚變仍然是間歇性的進行,進入了He燃燒平穩階段。核聚變發生時,太陽的碳隔離著核反應材料和核反應區。
3.C燃燒階段,太陽變成一個炭球,不斷收縮膨脹,進入炭燃燒平穩階段。C燃燒階段中,Mg是隔離材料。太陽中心區,C和Mg交替變化,太陽結構也一直髮生變化。C燃燒完畢,最後變成一個Mg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