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頓頓180
-
2 # 亙晨數學
身邊有很多這樣情況,我老家的很多同學都是外出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幫忙帶,沒幾個這樣的孩子聽話又學習好的,老人家溺愛也管不住,父母與孩子常年不見,感情淡漠,孩子也不聽。很多專家學者說給孩子自由,完全的自由不約束的孩子你,親自去農村看看農村沒人管的孩子,絕對的完全自由。無憂無慮的玩耍是城市上課外班的同學羨慕的,但他的未來沒幾個人會羨慕。
其實,大家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外出打工有能力把孩子帶在身邊,儘量帶在身邊,確實,外出打工有這樣那樣的約束,帶在身邊上學各方面花費確實比在家父母帶花費多。這就看個人怎麼看待了,十年前,幾乎所有外出打工的都會把孩子放老家,這幾年把孩子帶在身邊打工的逐漸多了,但還是少數人,究其原因,不帶孩子,花費少,可以多存些錢,給孩子存錢蓋房子娶媳婦,這些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城裡人也不例外。
教育孩子,學校,家庭,社會都需要付出,孩子最需要的家庭教育都不完整,怎麼期望孩子聽話成才與你感情深厚,愛孩子有很多方法,陪伴是最昂貴的。
一個小學同學夫妻二人帶兩個孩子打工,確實很累,也幾乎存不住錢。但他依然堅持,他說:跟孩子在一塊,工作很累,但回家很幸福,孩子有家我也有家。
有家和愛的孩子才可能聽話,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會善良,才會愛自己愛別人……
-
3 # 伊水緣
《打工與扶養孩子 孰重孰輕》
對有孩子的父母來說,外出打工所帶來的心理糾結是個十分棘手的話題。為了生存不得不打工掙錢,但為了孩子又心存芥蒂,怎麼辦?
-
4 # 看見的聲音
這種情況在我們學校比較常見,對於這種現象所導致的留守兒童問題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凸顯。
在孩子叛逆期到來之前,我覺得首先應該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多聽聽孩子在學校裡的所見所聞。
其次,可以讓孩子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這樣可以透過日記發洩情感,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最後,有條件的話可以多回家陪陪孩子,帶他去玩玩,多互動,瞭解孩子對待學習的真實想法。
-
5 # 芸汐樓
看小孩多大歲數?未成年,一般家長同老師一起,雙管齊下,孩子會教好的。如果成年的話,就需要一些有生活經驗的,將心比心的教育,效果好一點兒。
-
6 # 上官驚鴻
父母為了生活背井離鄉真的沒有辦法,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在辛苦賺錢的時候要時刻關心孩子的心內成長,每天通通影片,或者給孩子打電話聊聊心事,別讓孩子覺得孤單
-
7 #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先用排除法。
1.換一方老人帶孩子。父母外出打工,那個不聽話的孩子一定是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換一方老人帶孩子,爺爺奶奶帶的,換成外公外婆帶,外公外婆帶的,換成爺爺奶奶帶,但是無論是哪一方帶,隔輩親,隔輩慣,似乎已成定律,一樣的驕縱孩子,換湯沒換藥,孩子轉為聽話的可能性不大,此路不通。
2.讓親戚幫忙帶孩子。一般來講,父母需要出去打工,家境可能都不太好,那麼關係比較近,可以託付孩子的親戚也大多比較拮据,可能自己還需要出去打工呢,這個方法也行不通。
3.送貴族學校,寄宿制,由老師來管教。父母是打工的,送不起,這個方法完全不可能。
那就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夫妻一方放棄打工,在家專門管教孩子,二是把孩子帶到謀生地,就近上學。這就需要諮詢一下謀生地相關方面的規定,一般來說,比較發達的城市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上學問題都有一定的照顧政策,比如說,在務工城市買社保等。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相信還是有解決的辦法的。
-
8 # 媽咪老師
農村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根本不服管教,包括學校的管理。許多老師已經意識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問題,但是許多父母依然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我們辛辛苦苦掙錢供你上學,你不好好學習,還不聽話,怎麼越長大越不懂事呢?
這些孩子確實有許多問題:認知狹隘,缺乏思想,盲目追求自我、展示‘’個性‘’,內心極度渴望親情卻又拒絕敞開心扉。
可是作為家長除了想不聽話怎麼辦,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成為這樣?
我一直關注這個問題,也挺心疼這些孩子,面對現實卻又無能為力。
我曾經和一個長大成人的留守男孩聊過,許多年過去了,當他聊起當初留守的經歷還是被我發現他眼紅了。我問他:現在你長大了,知道生活不易,應該理解父母為何離開你外出打工了吧?
他苦笑著說:我早就理解了,可我還是認為我媽不愛我。
沒有陪伴孩子,沒有養育經歷,沒有給孩子溫暖,孩子在渴望中對父母的愛意一點一點消失,所有的愛都在絕望中一點點化為恨意,孩子怎會‘’聽話‘’?也許他只會來一句:你憑什麼管我?
有一對夫妻以前也在外打工,現在一邊打燒餅一邊陪伴孩子。那位父親說:聽說現在許多孩子有心理病,那樣掙再多錢也沒用,我們回來陪孩子高興
回覆列表
父母不在家,孩子在家裡,是誰來照看呢?總得有人監管吧,照看就有照看的方法;不聽話,看是什麼事情,什麼原因,為什麼不聽話;每個孩子的性格有所不同,習慣也會有差別,不聽話要根據情況,有的時候透過果斷的處理方法可以教育孩子,有的時候要透過柔順疏導的方法,過剛過柔都會適得其反,如何把握和拿捏教育的度,需要平時多注意孩子關心的事情,對什麼話有反感,對什麼話比較能夠聽得進,喜歡做什麼事情,不喜歡做什麼事情,從喜歡做的,喜歡聽的,喜歡玩的,喜歡看的,入手,逐漸的引導,大小道理,適當的獎罰激勵;陪孩子玩,孩子會和你說真心話;一味的高高在上,拉開了心理上的距離;一味的作為旁觀者,只去批評,孩子如果對家長的話已經疲倦或者有逆反心理,繼續用同樣的方法,效果是很微弱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對待孩子的行為,不要過於干涉,也不要不做不為;要有松有緊,讓孩子感覺到,有溫暖和關懷,有一個強有力的後援支援;也要有所放鬆,給孩子一定的活動空間,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幫助,如果有困難或者覺得遇到了阻礙,一定要從旁指正,不要過度的熱諷冷嘲。
觀察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是所看到的,所學的,縮影;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自己會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像小樹苗,如果小的時候不去扶植,會隨風而飄擺,長歪了而不自知,家長的責任就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