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大世界
-
2 # 糾正免歪
人類還沒有找到黑矮星有兩個可能:黑矮星根本不存在或者說僅僅是推測而已,因為還沒有被發現而不可能有肯定的定議。二黑矮星在銀河系還沒有形成,但是不能代表其它星系還沒有形成,因為目前人類還無法到達其它銀河系而無法發現。文章所謂的宇宙僅僅指的是銀河系,在大宇宙中有多少銀河系誰也說不清楚的。
-
3 # 不該知道的不知
宇宙誕生138億年本身就是個欺騙世人的謊話,宇宙138億年前是什麼樣子,誰知道?宇宙大爆炸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科學界笑話,這些無法證實的理論,只能騙騙世人吧!
-
4 # 付禮成
對宇宙的研究還剛起步,連皮毛都沒觸控到,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說大家在猜,誰猜的好誰就排第一。
科學是需要驗證的,沒有驗證過的只能算猜想,在無法探知無法驗證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去猜。宇宙的邊在哪?無人知道,還有沒有人類?除了目前大家猜了的天體外,還有沒有其它新天體?誰也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
-
5 # 揮發的念
宏觀的宇宙狀態的變化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地球原來是熱的,現在表面冷卻的比較明顯,內部還很熱,地球外部空間的溫度也是變化的,變冷只是某個時段的相對變化,當地球執行到銀河系的某個比較熱的方位,還會變熱。宇宙總體的溫度可能是個衡值,白矮星也不例外,宇宙總體活動在真空裡,它的整體熱量是傳遞不出去的,單個星球也具有這樣的特徵。
-
6 # 物原愛牛毛1
目前宇宙中還不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
在理論上,這樣的星體叫黑矮星,這是人們假想的一種恆星殘骸,是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光或熱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就是題目所說冷卻的白矮星。由於白矮星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時間要超過宇宙的年齡,因此目前宇宙中還沒有黑矮星。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和特徵白矮星是恆星演化末期的產物之一,它低光度、高溫度和高密度,這是演化末期損失質量後、所剩核質量仍然小於1.4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最終的演化結果,是因恆星內部核聚變結束(包括氦核的融合都結束了),導致失去抵抗自身引力的能量而收縮形成的,但這個自身引力並沒有超過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因而和電子簡併壓達到平衡後停止收縮,最終形成白矮星。
整個演化過程是恆星內部在氫核聚變為氦核反應停止後,先膨脹為紅巨星,而氦核在受到反作用力強烈向內收縮的同時開始聚變反應。由於在紅巨星階段,恆星核心的氦核聚變為碳和氧,所以在拋掉紅巨星外殼形成的白矮星主要由碳和氧組成,所以有人說白矮星是顆鑽石星。白矮星是個非常緻密的天體,密度每立方厘米可達到1到10噸。像我們太陽大小的恆星如果變為白矮星,直徑將變得跟地球差不多大,要知道太陽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130多萬倍啊。縮小這麼多,密度能不大嗎?溫度能不高嗎?白矮星表面溫度高達8000℃,比我們太陽表面溫度都高(太陽表面溫度才有5500℃),因此白矮星想冷卻下來需要漫長的時間,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幾百億年。而宇宙年齡只有138.2億歲,因此目前還沒有死亡冷卻的白矮星,即黑矮星。
如果宇宙年齡大於138.2億歲,冷卻的白矮星有可能是存在的,或至少存在過的。這個宇宙年齡是根據宇宙大爆炸模型和觀測計算出來的,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宇宙年齡大於138.2億歲,那麼黑矮星也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我們還沒觀測發現到它。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黑矮星也有可能曾經存在過,只不過現在還沒有重新出現。
對於宇宙年齡,科學界確實是有爭議的。200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波爾·施泰恩加德和英國劍橋大學的尼爾·圖爾克共同提出一個宇宙迴圈理論,他們認為宇宙不止經歷一次大爆炸,138.2億年前並不是宇宙的絕對起點,那只是宇宙的一次新生而已,宇宙一直在經歷“生死輪迴”,宇宙大爆炸前是存在時間的。
他們根據現在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計算出“宇宙常量”(就是最初愛因斯坦為了得到穩恆宇宙,而在他的方程中加的常數項,又叫“宇宙常數”,主要用它表示抗衡引力的能量,後來因為哈勃發現宇宙是膨脹的,愛因斯坦又說加入常數是錯誤的。但再後來人們發現宇宙是加速膨脹的,這個動力就是被人們稱為的暗能量,而這個暗能量就是這個宇宙常數)的大小比實際觀測到的要大10的100次方倍,雖然宇宙常量是逐漸減弱的,但138億年的時間不足以讓宇宙常量減弱10的100次方倍,這表明宇宙的年齡應該遠遠超過萬億年了,宇宙已經歷多次爆炸迴圈,每次的週期絕對要大於138億年。如此看來,即使每次迴圈把所有物質清零,再用新的粒子產生新的天體,這個時間也足夠等到天體滅亡產生黑矮星等產物了。也就是說黑矮星應該存在過,只是我們這個迴圈還沒有出現。
當然以上的結論是基於現在的認識和觀測水平,隨著人類認識和觀測水平的提高,會有更明確的結論。
回覆列表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來看,宇宙誕生至今已經有138億年的歷史,也已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天體,比如恆星、行星等,其中恆星因為質量的不同在其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分別會形成黑矮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但是天文觀測,只發現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黑矮星的存在。
黑矮星是一種內部已經不再核聚變,表層也不再發光發熱的的大質量天體。一般認為當紅矮星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就會成為黑矮星,而橙矮星、黃矮星和藍矮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會成為白矮星,白矮星通常是上述星體演化到末期形成的紅巨星外圍的恆星風吹散之後留下的恆星殘骸,它形成初期仍然有著很高的熱能,巨大的引力還會讓部分氫元素迴歸星體本身,從而在星體表面形成核聚變,所以白矮星仍然會發光發熱,但是當他的表面無法吸聚具較多的物質,熱量散失殆盡之後,它也會成為黑矮星。
還有理論認為中子星也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最終也會成為黑矮星,所以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恆星到最後都會成為黑矮星,只有質量最大的少部分恆星會形成黑洞。
那麼為什麼迄今為止還沒有在宇宙中看到黑矮星呢?不只是因為這種星體不發光,不容易被看到。更主要的是因為理論上來看宇宙中形成黑矮星的時間要比如今宇宙的年齡還要長得多,就是說,如今宇宙的年齡還不到形成黑矮星的時間,所以還無法在宇宙中看到黑矮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上面所講的黑矮型形成的三種渠道所需要的時間就知道了,首先說能直接形成黑矮星的紅矮星,紅海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8%~50%左右,雖然它的質量特別小,但它的壽命(主序星階段)非常長,可達太陽壽命的10~100倍,太陽的壽命被認為可達100~120億年,即便是太陽壽命的10倍,也可達1000億年,但是如今宇宙的壽命只有138億年,很顯然這種渠道還不足以讓紅矮星成為黑矮星。
再看白矮星,在橙矮星、黃矮星、藍矮星這幾種星體中,藍矮星的壽命最短,如今宇宙中存在的白矮星,也大都是這類星體形成的,但是理論上認為白矮星的自身熱量散失到和宇宙溫度差不多的狀態是需要歷時200億年左右,僅僅這個時間段就已經超過了如今宇宙的年齡,所以即便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白矮星,也仍然沒有成為黑矮星。
更何況白矮星形成之後,它仍然會吸收周圍的氫氣等氣體,使得表面發生氫核聚變,有些白矮星甚至會發生氦閃激發la型超新星爆發,在爆炸中煙消雲散。因此白矮星就是想冷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白矮星形成之後,通常其周圍的物質還是很豐富的,所以白矮星的冷卻時間通常都會超過200億年。而中子星由於質量更大,熱量更高,周圍的物質也更加富集,所以形成黑矮星的時間會更長。
由此來看,迄今為止宇宙中仍然沒有黑矮星形成,目前這種星體在宇宙中還是不存在的,更不能發現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