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海優品源冬蟲夏草
-
2 # 曹瓦陽
所諮詢的問題,現答覆如下:
根據您所描述的症狀,我們還不能明確判斷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可能是以下三種原因,一是蟹種為北方品種;二是水質不好,溶氧含量低;三是蟹本身感染病蟲害。河蟹不上岸一般問題不是很大。另外,建議您最好與當地的水產技術推广部門聯絡諮詢。
-
3 # er掌櫃
養河蟹最怕它爬上岸,因為不但會造成丟失,有時候螃蟹的身體也會受到損傷。
1、環境突變造成的應激
① 轉塘應激
由苗池轉塘至成蟹塘,生存環境的突變,需要度過適應期,期間會出現恐慌不安等症狀。
② 陰雨天應激
特別是池塘水淺、水質清瘦時,緩衝能力弱,當如天氣多變,造成水環境各項指標波過大,就出現上岸現象。
突然變暖的夜晚,易出現缺氧應激。這是由於早春水淺,蟹塘水體較小,溶氧量有限,晚上只能靠水體對流將表層氧氣帶入水體。氣溫變暖的夜晚會導致水體上下對流消失,切斷了水體溶氧的來源導致缺氧。另外,氣壓低的夜晚,水體中氧氣往外擴散,也會導致水中缺氧。
2、中毒現象
① 水質毒素
外河道水源條件汙染嚴重,水體毒素(水渾、氨氮亞鹽等水質指標超標等),水體解毒不徹底或解毒產品效能不佳導致餘毒殘留等水質問題,河蟹上岸多出現在上風口處;
② 底質毒素
a、清塘藥物毒素殘留嚴重;
b、底質惡化,有機質及泥皮毒素的大量釋放
3、餌料供應沒跟上
造成螃蟹上岸的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那就是餌料供應沒跟上,也就是說飼養的時候投放餌料的過程中量給的不足,那麼河蟹有可能會爬邊或者是活動量不斷的增加,特別是白天的時候,這種現象的發生會尤為嚴重。可能你會發現一些小的河蟹逐漸的爬上岸,接著就是一些體積比較大的河蟹,而如果觀察池塘裡面的狀況,也會發現水質出現渾濁的現象,所以咱們應對的措施應該是根據天氣的不同程度,來適當的給河蟹的投餵量增加,同時餌料裡邊可以新增一些維生素含量以及礦物質含量,這樣能夠滿足河蟹的身體需求,調節螃蟹身體裡面的代謝成分,慢慢的河蟹也就會逐漸的不再上岸。
-
4 # 鄉村淇譯
這個我自己就是在農村養殖河蟹的,到了冬天也是會自己貯存扣蟹留著來年放到稻田地裡面去養殖成蟹的,在我看來河蟹不上岸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01
上岸說明河蟹的身體健康,不上岸的說明這個水質是有問題的。
去年冬天我家就是在自家的魚塘裡面貯存扣蟹,等把蟹子放到裡面以後河蟹就一老上岸,看著河蟹特別的有活力,反觀我家的鄰居也是貯存了扣蟹他家的河蟹就是不上岸,即使是餵食的時候也是看不到上岸的,在今年春天出扣蟹的時候我家就是基本都不來了,他家的河蟹就沒有出來。
一老上岸的就說明這個河蟹的整體質量還是不錯的,要是一老不上岸,那麼這個河蟹就有可能是染病了,那麼這個水質是有問題的,你要那些這個水去化驗一下,看看裡面缺什麼礦物質的。
02
河蟹的習性
等到把河蟹放到稻田地裡面,在剛放進去的時候也是不出來的,這個時候因為剛換了地方,它是要小熟悉的,也就是說河蟹從貯存的地方放到打的裡面因為空間寬廣了,它就是要成長了,在它脫殼期間也是不愛上岸的,只有到了八九月份的時候,它的個頭大了,稻子漲得很高了的時候他就會上岸了,它也是需要陽光的,不過它的習性都是一早一晚喜歡上岸的?
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是看不到河蟹上岸的話,就說明你的這個河蟹成活率是有點低了,因為地裡的河蟹少空間大,它也是不喜歡上岸的。
其實在我看來河蟹不上岸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因為在你出河蟹的時候,河蟹不上岸,你也是不好出的,你總不能進地裡面去抓吧,這樣是很費事的。
河蟹在我們這裡一到了技術以後,晝夜溫差大了的時候都是會上岸的,上岸的時間就是一早一晚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你的河蟹還沒有上岸那你就要找找原因了。
-
5 # 農事隨談
河蟹肉質鮮嫩,在市場上的價格也很有優勢,隨著養殖技術的普及,有很多的養殖戶開始人工養殖河蟹。它的適應能力強大,養殖範圍也廣,給養殖戶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河蟹在養殖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上岸不下水,說明河裡的水質出問題了,這對養殖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河蟹不上岸就是好事。
環境影響給河蟹造成的傷害有時候,遇到氣候惡劣,經常會颳風下大雨,河蟹的苗種損傷事件經常發生。到了一殼、二殼蛻殼的時候就會出現頂殼、拉腳的現象。暴雨會導致洪水流入到河流中,長時間陰天下雨,水裡的水草死亡,水很渾濁,氧氣不足,河蟹就會上岸,這主要的原因還是水質環境遭到破壞,水裡的溶氧不足,長時間處於缺氧的狀態,引起河蟹上岸。
過量使用藥物是河蟹上岸的誘因為了防止河蟹發生疾病,養殖戶會使用一些有機磷農藥進行清塘,還會使用一些生石灰和漂白粉,雖然這些農藥的殘留比較少,對甲殼類的動物影響不大。但是解毒措施沒有做好,也會影響到河蟹的正常生長。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河蟹的抵抗能力會下降,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危害,下水以後適應能力減弱,會出現頻繁上岸的現象。
養殖環境沒有進行改善,水體環境變差有的養殖戶在上一季養殖了河蟹以後,沒有對塘口進行改底,直接就放了蟹苗,底部的有機物長時間積累,透過發酵產生硫化氫。尤其是多年沒有清塘的老塘口,底部的淤泥較深,高溫期間更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水位過低時光照加強,河蟹就會很亢奮,活動量增加,導致水溫快速上升,水體出現分層,引起河蟹不適而上岸。
河蟹長時間生活在淡水中,喜歡在溪流的石塊下棲息,如果不上岸說明水體環境適宜,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對於養殖戶來講,就是有利的。人們常說的河蟹上岸不下水,那就證明水體受到了汙染,河蟹不適應才上岸,就要採取措施,改善水體環境。
回覆列表
到了7、8月份,河蟹養殖池塘經常會出現河蟹上岸不下水症狀,尤其是梅雨過後以及連續悶熱天氣,河蟹大量上草上岸,時間一長就會引起部分傷亡,表現為活動乏力,岸邊吐白沫,不吃食、易受驚嚇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導致:
1.缺氧。
養殖中後期池塘水質惡化嚴重,耗氧因子增多,水體自淨能力差,導致水體嚴重缺氧,河蟹上岸。
2.底質惡化。
池塘底質積累大量腐敗物質,沒有及時改底,導致底質發酸發熱,河蟹待不住而大量上岸。
3.毒素偏高。
長時間不改底調水導致底部積累的氨氮、亞鹽等毒素偏高,尤其是梅雨過後很容易短時間內濃度升高,造成河蟹不適,此類河蟹上岸後有部分直接死亡。
4.應激加重。
惡劣天氣來臨後表現的應激反應,同時過量的刺激性藥物使用也會導致河蟹上岸上草,一般換掉部分水及時解毒後,症狀會有所緩解。
5.寄生蟲。
在有機質豐富的水體中很容易滋生大量寄生蟲,尤其是到了養殖中後期,大量寄生蟲附著於河蟹鰓部,導致其呼吸困難,上岸上草,時間一長就發展為黑鰓、爛鰓,同時身體上附著的寄生蟲也會引起河蟹不適,使得其活動量增大,導致水混。
防治方法: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抓好兩點,即“改善環境、增強體質”。
對於河蟹經常上岸的塘口,建議高溫季節要定期換水(3-5天一次),然後使用衛底改底,遇惡劣天氣提前使用3倍解毒應激精華液,同時輔以金維安+離子鈣拌料內服,增強河蟹體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