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雕青年雜談
-
2 # Mr莫逸文
心理和行為之間是一種比較複雜的關係,初級理解,行為是心理的表現,心理是行為的導向,但是,你憎惡一個人有可能仍然面帶微笑,你深愛一個人有時卻表現的冷若冰霜,這涉及到深層的心理學問題。至於行為真的可以影響心理的問題,回答是真的,譬如,你本來是一個缺乏愛心的人,迫於無奈去參加了公益活動,假如你從中找到了愉悅,就會積極參與,你的心理也會發生改變,變得有愛心起來。
-
3 # 鯨魚小星球
心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精神世界。行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屬於我們這個三維的物質世界。在一個看不見的精神世界和一個看得見的物質世界之間,二者如何才能聯絡起來?這座溝通兩世界的橋樑就是大腦。
哲學上關於心靈和物質的關係有很多探討,我們暫不去涉及。當代的科學研究可能都同意的一點是,大腦是和我們的心理以及精神世界關係最密切的物質存在,也有可能是物質基礎。大腦不光承載者我們的感受、情緒、思想、潛意識、意識、慾望、信念、知識等等,大腦還最終對我們的肢體和口唇喉嚨的肌肉釋出神經訊號,作為我們行為的支配者。所以我們的心理以及我們的行為,就是在大腦這裡相遇的、交匯、產生聯絡的。
行為當然可以影響心理,因為我們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行為雖然由大腦產生,但是行為的作用過程和結果也不例外地被大腦又感知回去,從而重新塑造了大腦。被重塑過的大腦在加工心理過程的時候,自然和之間會有所不同。只不過有時候這種重塑發生的非常微弱不容易被察覺。但是在長期行為的影響下,這種對心理各個層面的影響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比如從最簡單的感知覺來說,紡織廠的女工對顏色的敏感度和識別度都比一般人高,這就是受到長期顏色知覺方面的行為塑造所致的心理變化。當然心理除了知覺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層面,在此就不一一展開了。
總之,既然大腦是連線行為與心理的橋樑,大腦又與行為與心理兩方面存在相互作用,因此行為和心理之間就存在著相互影響。
-
4 # 老漢心語
心理和行為是辯證的關係。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心理是行為的主導,又受行為的作用影響;行為是心理的表現,又影響心理的變化。
比如,一個人有上進的想法,他就會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在做得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會對上進的初衷產生影響作用,這些困難和問題也會因為不同的行為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一種是初心不改,迎難而上,堅定前行。當困難和問題被解決後,更是自信倍增,魄力提升,行為更加堅決;另一種是放棄初衷,因難而退,半途而廢。當無力無心解決時,困難和問題就成了上進的攔路虎,使信心受挫,膽力減弱,與事無成。
心理是主觀感知感覺、思維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形成認識、情感、意志的過程。積極陽光健康的心理,使人注重修養、富於內涵、努力上進、能力兼備、思想成熟、善於成事。消極霧霾衰弱的心理,使人狹隘自我、心浮氣躁、斤斤計較、內心陰暗、缺乏自律、幼稚愚妄。
行為是具有目的性、能動性、預見性、程式性、多樣性和可度性的活動。它是在社會文化制度、個人價值觀念、環境因素影響或刺激所做出的能動反應。一般包含主體、客體、環境、手段、結果五個行為基本要素。
人們常說思想決定行為,心態決定命運。健康的心理讓我們變得睿智、大度、通達、理性、沉穩、堅定,積極的行為讓我們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強大自身,所向無敵,功成名就。
-
5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黃利瓊:
心理和行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係,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心理。
一個人的行為,是由其內在的心理活動推動的。無論是什麼樣的行為,都有其內在的心理原因,哪怕是口誤或者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都無一例外。
行為是外顯的,而心理是內隱的,內隱的心理主導著外顯的行為。行為看得見,而心理看不見摸不著。用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華生的話說,人的心理尤如一個黑箱,我們無從知道里面有些什麼,但可以透過行為進行推測分析。
比如他的“刺激-反應”理論,他認為,我們不需要知道一個人的心理,也一樣可以預測和控制一個人的行為。然而事實上,所有行為背後都有心理活動的支撐。雖然不一定能被自己和他人覺知到。按照結構主義心理學家的觀點,人的心理包括很多的因素,比如感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情感、慾望、興趣、動機、意志、能力等等。而這些心理狀態可以也只能透過人的行為被他人觀察和了解到。
另一方面,人的行為也會對其心理產生影響和改變。比如一個人長期重複某種行為,就會形成某種心理定勢,之後在面對相同或相似情景時,心理的靈活性就會降低,而傾向於一種習慣化的心理-行為反應。
比如,一個人在某一次非常焦慮的時候,抽了一支菸,緊張的情緒得到了緩解,然後下一次,他焦慮的時候,又選擇抽支菸來調節,這樣久而久之,他的內心就會預設抽菸緩解焦慮這種方式,而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比如喝口水,或出門運動一小會,或唱歌等等。
另外,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弄假成真”也是如此。一個學生本來是不喜歡數學的,但是,為了學好數學,就做出喜歡數學的樣子,喜歡上數學課,做數學作業,像一個真正喜歡學數學的學生那樣去學數學。久而久之,他就會慢慢建立起對數學的積極體驗,就真的會喜歡上數學。這就是行為對人的心理的影響。而當他內心裡真正喜歡學數學的時候,他又會有更多喜歡數學的行為反應出來。這就是心理和行為的相互影響。而焦慮時不喝水運動而選擇抽菸,本來不喜歡卻要虛假的做出喜歡的樣子,也是心理活動的結果。
所以,在心理和行為之間,它們會相互影響,但心理起著主導作用。
-
6 # 皛舒
這是問題嗎?!思想支配行動呀!所謂的心理其實,就是人的意識行為。別說成年人了,就連小孩子也是這樣的。說不說,去不去,做不做,等肢體行為如果沒有心理意識的支配,是不會發生的。如若不然,那就是精神有問題了。
回覆列表
心理和行為是互相影響的,就像是先有雞還是現有蛋的問題,這是說不清的。但準確來說,心理主導行為,行為是心理的表現,兩者互為辯證同一關係。
那一種微笑方式來說,第一個是嘴角肌上揚,第二個是顴骨肌上提,第三個是眼角肌收縮,三塊肌肉同時活動就會產生有魅力的微笑。這種胃小方式叫做提香式微笑,當你用這種微笑方式對待他人時,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感染力,這時你會很開心,當你看見別人產生迪香式微笑時你也很開心。
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和行為互相影響的例子。你可是試試看,當你露出提香式微笑時,你與他人都會感到身心愉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