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類似的成長環境中長大成人(被殺父仇人撫養),瞭解真相的方式也相似(突然被告知真相,缺乏心理準備),但是兩個人的選擇卻不相同。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692029020

    我覺得趙氏孤兒不是成為楊康,就是成為喬峰,才合乎人性,孤兒被工具化,孤兒這個角色被犧牲掉,是因為陳凱歌的心思不在孤兒身上,他記掛著程嬰那頭兒呢。

    經典敘事裡,程嬰除了“忠義”二字真沒別的,而且很苦,比王佐斷臂還苦,喪子之後一個人把孤兒帶大。譚嗣同在梁啟超勸其出逃時說“程嬰、杵臼,與君分任之”,暗含的意思就是:你比我難多了,我一死了之,你還得苦撐待變。所以程嬰是一個不夠壯烈、常人難以效仿的英雄。

    在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中,程嬰獻子,有偉大的動機:“一者報趙駙馬平日優待之恩,二者要救普國小兒之命”,而且他做好了與子偕亡的準備:“等老宰輔告首與屠岸賈去,只說程嬰藏著孤兒。把俺父子二人,一處身死。”程嬰只打算慷慨一死,撫孤使命是被迫接受的,投身屠門,讓孩子認賊作父,也是情勢所迫,出於屠岸賈的要求:“程嬰,你是我心腹之人,不如只在我家中做個門客,抬舉你那孩兒成人長大,在你跟前習文,送在我跟前演武。我也年近五旬,尚無子嗣,就將你的孩兒與我做個義兒。”

    等到趙氏孤兒殺了屠岸賈,忠義的程嬰轉覺淒涼:“小主人,你今日報了冤仇,復了本姓,則可憐老漢一家兒皆無所靠也!”只是戲已到了尾聲,趙氏孤兒安慰了幾句,便已收場——這一轉很像《儒林外史》中王玉輝逼女兒殉夫後的熱淚滾滾。

    經典敘事本身是自洽的,只是程嬰在其中仍然不免是一個穿插於莊姬、公孫杵臼、屠岸賈、趙氏孤兒之間的工具,他的功能只是保護孤兒與儲存記憶,一旦將記憶交於孤兒,就沒他什麼事了。陳凱歌明顯不滿足程嬰被寫成這樣,他試圖改編的重點,就在程嬰身上。

    陳凱歌不願意將程嬰寫成一個英雄,他要把程嬰還原成一個凡人——這其實就是現代人的多疑,他不願意相信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為,就奉獻出 自己的兒子、尊嚴與歲月。趙家的恩惠、莊姬的重託,還有公孫的犧牲,似乎都不夠,還得穿插著對屠岸賈的誤會與輕信,才讓程嬰最終半主動半被迫地開啟了趙氏孤兒的復仇之路。

    我想,陳凱歌是想重新刻劃程嬰的心路歷程。程嬰相信屠岸賈不會殺趙氏孤兒,才將自己的兒子送到他手中。在之後的歲月中,程嬰一定有無數次的悔恨與自責,這也成了他復仇的動力——可是,程嬰其實沒有改變整個事件的能量,他有機會出賣趙氏孤兒,但他不能這麼做,否則故事就不成立了;如果按陳凱歌的敘事,只要程嬰不出賣趙氏孤兒,他就無可選擇,要麼兩個孩子甚至一百個孩子都死,要麼死其中一個,既然他不能出賣趙氏孤兒,就只能出賣自己的孩子。

    看到了嗎?理性地來考慮,程嬰會放棄自己的孩子,而且必須主動放棄。因為放不放棄,自己的兒子都要死。主動地告發,讓自己的兒子替死,反而可以留下趙氏孤兒,又能取得屠岸賈的信任,增大復仇的機會。這個選擇很難,但這是唯一的理性選擇。

    因此,經典敘事有他的道理,這裡不是漏洞。不是漏洞又要去改,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後面的敘事。

    程嬰的復仇動機不是問題,妻死子亡,此仇不報寧為人乎?但他主動投入屠府,讓孤兒認屠岸賈為義父,如意算盤是“讓他們相親相愛,再把孩子帶到他面前,告訴他孩子是誰,我是誰”,難道他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在屠府教養,他又不能明確實施仇恨教育,孩子將來反水的可能性有多大?

    程嬰很快就陷入了與屠岸賈的“孤兒爭奪戰”。相比於屠岸賈明確的、有力的、而且無私心雜念的教育,程嬰幾乎談不上對孩子任何有意識的改造。他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保守秘密,然後請他吃頓面。他真的像個母親一般,跑前跑後,容不得孩子片刻離身,甚至差點與屠岸賈翻臉。

    程嬰選擇這種方式養育趙氏孤兒,代價何其大,好處又何其小,他是圖什麼呢?

    陳凱歌有些刻意地模糊了電影敘事的時代,也模糊了善惡絕對對立的主題。趙家一開場的表現便十分跋扈,反而是屠岸賈忍氣吞聲,後來也沒有真的屠殺嬰兒,他甚至沒有其他明顯的惡跡。趙屠之爭,完全可以被解讀為無善無惡的權力鬥爭。而程嬰除了給莊姬診脈,也並沒有主人屬下的關係。這樣,程嬰日後的所作所為,為趙家復仇的成分極少,主要是為了他自己。

    或許是不忿屠岸賈的欺騙?或許是心傷妻兒的慘死?程嬰的目標是要讓屠岸賈“生不如死”,這就要讓他先在趙氏孤兒身上投入感情,再用孤兒背叛來刺傷屠岸賈——他甚至不求置屠岸賈於死地,他只要屠岸賈體會他當日的悲涼。

    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程嬰選擇瞭如此行險的復仇方式。他必須讓孤兒接近屠岸賈,得到屠的寵愛,但又要讓孤兒一聽完他講述歷史,就能背叛愛他若子的屠岸賈——在現代語境中,這其實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趙氏孤兒不是成為楊康,就是成為喬峰,才合乎人性。

    為了成全程嬰的夙願,陳凱歌犧牲了本可以形象豐富得多的趙氏孤兒,放任他做了一個復仇的符號。他從小依違在屠“父”程“母”之間的鋪墊,他從義父那裡聽到的“無敵”的道理,到結局時全部落空,只是變成了從未握劍的程嬰手中的復仇之劍。

  • 2 # 嘯歌雜譚

    首先要知道的是趙氏孤兒和《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成長環境和了解真相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

    趙氏孤兒(趙武)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左傳》的版本:趙武的家族是晉國累世貴族,在晉國有著龐大的黨羽和鉅額的財富,一直為晉景公和其他公族所忌恨。趙武的父親趙朔早逝,其母趙莊姬是景公的妹妹,她和趙嬰通姦。趙同、趙括為了家醜不外揚,把趙嬰驅逐出晉國。

    趙姬怨恨趙同、趙括,攜帶趙武去王宮居住,並向景公告狀,冤枉謀趙同、趙括反。原本就想收拾趙家的景公,發動了下宮之難。趙氏慘遭滅門。

    後幸得大臣韓厥仗義直言,自知理虧的景公任命年僅十餘歲的趙武為趙家宗主,並將一些封地歸還給趙家。

    長大成人後的趙武被晉悼公任命為卿相,不但中興趙氏一門,還成為趙國有為的政治家。

    另一個版本是《史家.趙世家》:下宮之難的始作俑者變成了屠岸賈,趙莊姬則變成被害者。晉國大夫屠岸賈,圖謀作亂以控制晉國政權,決計首先消滅趙氏勢力。於是就藉口趙穿(趙盾的族弟)曾刺殺晉靈公,其責任在於趙盾,便揹著晉景公擅自發兵攻打趙氏於下宮,誅殺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滅了趙氏全族。

    趙莊姬當時懷有身孕,逃進王宮躲避。在宮中生下了趙武,併成功躲過了屠岸賈的搜查。趙武后被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朋友程嬰救出宮來。公孫杵臼為此獻出了生命,程嬰帶孤兒藏匿到山中。

    趙武15歲時,在韓厥等人的努力下,晉悼公為趙氏昭雪,平反了冤獄,發兵攻滅屠岸賈,並盡滅其族,立趙武為大夫,恢復了趙氏的土地封邑。

    兩版故事,且不論誰真誰假,身處其中的趙武應該都是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的,以及誰是殺害家族的元兇的。所以趙武談不上身份認同的問題。

    再談趙武的成長環境,根據《左傳》記載,身為趙氏宗主的趙武接受著趙氏的嚴格教育。他弱冠之禮時,接受公卿的祝賀時,無論敵友,趙武的風采得到一致的讚美。

    而根據《史家.趙世家》的記載,趙武的成長過程中,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忠臣義士,這樣的言傳身教,自然讓趙武成為格外優秀的趙氏子弟。

    再來說楊康。楊康雖是楊鐵心與包惜弱之子,卻成為了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的養子。生母養父對其萬般寵溺,自幼在順境中成長,處處爭強好勝,不擇手段,身邊又是一些大奸大惡之人,這樣的成長環境,使他成為了一個貪戀榮華富貴的人。

    雖然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是他迷戀金朝王室的富貴,又怎麼可能和父親過著那種窮苦的生活?他自然願意繼續追隨仇人完顏洪烈,並欲繼其王位。後來其父死於完顏洪烈之手,但是為了追逐榮華,他還是願意與仇人同流合汙。

    身世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善惡。成長環境和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決定善惡的真正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中之王為什麼是羊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