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溟有玉1
-
2 # 湖大同等學力
良知其實是社會道德規範的一種自我約束,
例如為人師者,應該兢兢業業,傳業授道,擁有高尚的道德標準,並從內而外的自我約束,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作為老師他有來自社會和學生的道德期許。
例如為人父母者,應該表裡如一,誠實,善良,在孩子面前用實際行動教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如果父母是雞鳴狗盜之輩,別指望你的孩子成龍成鳳,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
例如為商者,應該誠實守信,童叟無欺!靠坑蒙拐騙,缺斤短兩也許能獲得一時繁榮,但長此以往漸漸失去周圍的認可與信任,便會遭到唾棄和質疑。
良知是一種高於法律的一種自律,是一個社會公民必須習得並遵守的基本素質
-
3 # 親子生活部落
良知就是良心發現,《三字經》裡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是社會發展的五彩斑斕,關係的錯綜複雜,使得人類的思想也隨之變化,“爾虞我詐”,“口是心非”,“口蜜腹劍”“揣奸把滑”等,以前,人們家家戶戶,夜不閉戶,東西都丟不了,現在即便是家裡裝了銅牆鐵壁還是有人偷,社會貧富差距的落差,地位與權利的懸殊,給我們每個人都無形穿上了一套身份外衣,每個人心裡對外面的世界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外面世界和環境對我們每個人也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社會發展的車輪不會停止,但生命有輪迴,人的良知也需要回歸本性,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依然燦爛輝煌,“良知”就是需要我們敬畏祖先,崇尚文明,以時奮進,強我中華,發揚光大!
-
4 # 大妮種植
良知就是良心和道德的縮影。一個人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就得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老了要盡孝道,同時要對這個社會所賦給的盡忠,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好事。古代的岳母刺字,在國家和個人利益之間,忠孝不能兩全,國家這個大家庭安定,才有小家庭的和諧,良知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水準。詞不達意,望涼解。
-
5 # 使用者高老虎
人生在世就該有良知!這是作人最低的低線!如果一個人幹錯一件事連良心發現都沒有!這人與禽獸沒有分別!看瞎子聾子,啞吧柺子,傻子痴呆人,老人孩子,孕婦,沒有自力生活的人,不幫他,那你人性素質太底級了!這些更該得到社會的痛情關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的幫他們!這也做人該盡的功用!東方不敗戰神高老
-
6 # 修緣空間站
所謂良知,是好的心腸,是對是非善惡的正確判斷。有良知的人是好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有良知的,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是好人。良知是一種情緒。有良知的人,會有良好的情緒,不管對人對事不會存有歹意,會往好的方面去想,向好的方面盡力。比如對愛情和婚姻,會忠實於對方,做到全神貫注,不改初心,恩愛究竟。
-
7 # 曉言鋒語
這世上,睜著眼睛說瞎話、抹著良心亂說話的人太多太多。 不知感恩、無恥吹捧、言不由衷、招搖撞騙、毫無底線、喪盡天良、阿諛逢承、欺世盜名……所有的一切,喪失了做人應有的良知! 看到領導笑臉相迎,碰到屬下趾高氣揚,遇到相求冷若冰霜,求助別人不惜下跪……一付醜惡嘴臉! 不禁想大喝一聲:還是人嗎?畜牲不如! 每當“運動”來臨,人性的醜陋一面立馬暴露。孩子揭發父母、父母揭發孩子、夫妻之間相互揭發……為了保全自己,任何事情都可以幹出來! 可能有人會說:現實社會中,只要能往上爬,只要能賺到錢,良知算什麼?多少錢一斤? 對於這樣的認知,徹底無語! 古人云:做人要有良知! 十分贊同! 相當“佩服”一類人:嘴上說的與心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嘴上說的與實際行動完全不一樣。 寫到這裡,會不會有人對號入座? 應該不會吧! 若是對號入座,也不關我啥事!
-
8 # 真理再現人間
儒家講敢於直言進諫,關心天下飢苦之心。
今天學校教進化論,稱人是獸類,那個豬見到同伴受害,也哼哼來救,現在太多人,連豬都不如。
-
9 # 文字領域工作者
應該是三字經的開頭二句話吧,人之初,性本善…人們說的天良,應該是人的本性,受社會環境影響,人性就從良知分化了,形成各種解讀。
-
10 # 山有山
我自己的認識,良知很泛泛,簡單的說,首先心地必須善良,遵守正確的規矩,誠實不說假話謊話,要有善良的語言,老老實實做人,敢於直面邪惡,伸張正義。
-
11 # 靈霄雲羅先雲
什麼是良知?按本人愚昧的理解也就是要心地善良,不起心害人,做人做事對得起自已的良心。
不做違害社會公德的事,對人真誠不說假話。在自已做每一件事前,就應該考慮到我這麼做影不影他人,會不會給他人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多做善事,不做惡事,做事對得起天地良心,我想:這應該是良知吧?
不知我回答對了沒有?
-
12 # 月亮林地的鵪鶉
艮是山,那一點想象下,代表你自己。
站在山頂看,這叫欲窮千里目,俯視。
推演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思索。
-
13 # 遁世迷糊人
首先,說是天性肯定有失偏頗,自古以來“性善論”和“性惡論”就爭論不休,誰也沒爭嬴誰。
人的天性更像是種子,我們不能因為種子落在花圃紮根生長就說是善,我們也不能因為種子落在廁所旁邊紮根生長就說是惡!那只是一個種子、一份根源罷了。你若真要說天性?那是最純粹的慾望,無善無惡似混沌,雖無善無惡但是按著發展卻有善有惡。
你要真說,人行動的方式,一種叫率性,一種叫學習。學習是求知的過程,不應該理解為狹義的“從書本獲取知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很多人認為“良知”是生而知之,其實不全是,這個的一個論點在同理心,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性是一種“趨避”的東西,將這種“趨避”由己及人就是“同理心”。
但是這僅僅只是說明“善的種子”在心裡。如《道德經》第十二章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就本質來講先有“趨避”後有“同理心”,所以“趨避”的作用會更直接。“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求此”。慾望的追求,要是為了好看那沒有止盡,但若是務實的話,滿足實際需求就可以了。所以“良知”和天性相關卻不是天性本身。
《道德經》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做,兇”。很多人真的是不知常才妄做嗎?不是的,他們知常而明,但是無法“守誠”!不能誠於所知,其行為不過是做樣子。這是“困而知之”和“僥倖心理”交織的產物,受困最容易知道怎麼做會帶來何種麻煩,於是偽裝成了一種速成手段。我也不認為行為本身的反饋是良知,知行合一是成功學的手段,對於良知有作用,但不是根。
你若真要問什麼是良知?不過是用最大的誠意貫徹“行善去惡”、“去偽存真”,從而達到“知善知惡”、“揚善避惡”罷了。致知在格物,知善知惡是良知,行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白話就是好的認知,農夫種田菜地裡總會長出雜草,所以農夫隔一段時間要除一下草。人心不過是一塊田地,認知是地裡長出來的東西,有莊稼自然也有雜草!良知就是分辨莊稼和雜草,然後不讓雜草威脅莊稼的漲勢,至於人為什麼這樣做?為了糧食。做農事教會人務實,人耽誤地一天,地可能耽誤人一年。其實根本的東西不外乎“責善”、“務實”,其他都是輔助。
-
14 # 三十三四
良知就是客觀事物在人腦裡的真實反映。無論形而下還是形而上的都能如實覺察,也就是能夠認清事物的本質才能是良知。《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致良知,致知在格物。
-
15 # 一目不能瞭然
最難的部分是什麼是良知,俗世中良知甚少,俗世是一場人為設計的遊戲而已,這套理念更多被借用在傳銷洗腦中。尋找良知,先找到迴歸本我的路,當初從本我走進俗世的那條路。
-
16 # 嘮悟雜侃
你問,”什麼是良知?”。按其詞義解釋,說它是”天賦的道德觀念”。那麼我怎麼品悟前述詮釋的呢?就是人生來便有敬畏的本能,關於這一點,題主你可以從哇哇墜地後的嬰兒從其意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那一刻起之後的一遇到令它怯畏的事情就會驚恐地睜大眼睛並會躡手躡腳款款地試圖探測其究竟的那般神情裡。題主便可能夠獲得對人本天良層面”良知之有”的”心證”。
回覆列表
良知就是在你做一件事逆世俗的事之前會猶豫、糾結,當你的行動快過思維產生結果,而結果又是你必須要的但又滋生悔意,陷於自責的困境,這就是良知。但願每做一件有悖常理的事之前都經過深思熟慮,希望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無愧於天地,在午夜夢迴;花香滿徑,與蝶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