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毛錢動畫
-
2 # 惡趣歷史談
首先要知道:日本茶道鑑賞 喝的不是茶而是形式。 所以沒區別
日本最早引入茶是在公元801年,當時最澄禪師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樹種子種植於比叡山。到了弘曆年間(810年-824年),日本古代茶文化已經出現了第一個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曆茶風",在那個時代茶文化成為最高雅的文化。
到了1191年,赴中國學習禪門南宗佛法的榮西禪師,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入日本。隨著南宗禪學在鎌倉時代(1192-1333)日本的迅速流傳,也帶動宋代的飲茶禮儀和飲茶理念蓬勃發展。因此,榮西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而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傳承至今成為當代日本茶道最有勢力的茶道流派,而其領袖“家元”更是茶道界最具權威的茶道宗師。
日本茶人招待一次客人品茶,少的要準備幾個月,多的,甚至有準備幾年時間的。每一次茶會,都是以全部心力來準備的,一絲不苟,即使是茶室門口小徑踏腳的石頭都要細心擦拭灰塵。而來參加茶會的人也同樣本著“一期一會”的心態,把這次茶會看成畢生僅有的一次,全身心的去體會茶會主人的虔誠用心,一花一木,一水一食都全神貫注的去品味,從主人在茶室所掛的字畫所選的插花,主人添碳的每一個動作,主人所選用的茶食……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視。拋卻在茶室之外的“塵世”的一切束縛,全心全意品這一壺茶。
正是這樣的對待飲茶的態度,形成這樣的日本茶道,形成完全不同於中國茶文化,中國“茶藝”的日本“茶道”。
還記得前年,日本茶道“丹月流”的“家元”來杭州做茶文化交流的時候,品味丹下明月老師一心虔敬泡的抹茶,看著她泡茶時眼中心裡絲毫沒有外物的態度,才真正體會什麼是日本茶道“清、靜、和、寂”的境界。
-
3 # 笨鳥堂讀書
簡單來說,是的。
為什麼呢?因為,融洽的氛圍,恬靜的內心,適合的溫度,溫文爾雅的舉止……也就是說,茶的好壞,除了茶本身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喝的人,以及和誰喝,如何喝等等有特別的關係的。
實際上,我不懂。但我認可。也就是說,茶道,在人,而不在茶。愚見,一曬。
-
4 # 經典美文悅讀
茶道只是一種形式,茶好不好喝,取決於茶的質量,其次取決於心境,以及跟誰喝的問題。如果茶葉質量不好,心境糟糕的話,再好的茶道也是枉然。一個人喝茶是孤獨,跟朋友喝茶是享受,如果跟不喜歡的人甚至討厭的人喝茶,又有什麼滋味可言呢?
-
5 # 天際彩虹TJCH
茶道就是茶事,就像平常做飯一樣在廚房裡忙碌的那些事情。不同的是茶道把喝茶前的那些準備工作編成了一套有可觀性的規範動作,運用優雅的肢體語言(指女性)再次詮釋茶文化的魅惑。讓你在悠悠馨香裡細品茶道嫻熟的技藝融入香茗超凡脫俗自成一體美之韻律。
茶源自中國,茶道則起源於日本佛門。如今的日本茶道似乎形式超越了內涵,沾染的商業氣息較濃,大多數中國人嗤之以鼻。
喝茶,是去品那誘人的金色液體裡大自然所賜予的天地甘美,嫋嫋溫馨裡細讀先輩所創的美味奇蹟,更自豪大陸美茶天下無雙。
國人的喝茶方式不勝列舉,我最欣賞的是影視劇裡的店小二拎著大茶吊高超又誇張的動作,簡直就是國人豪放不疆別具一格的濃墨重彩畫。
我喝茶,簡單的只是往盛有一撮茶葉的杯裡倒入開水,扣上杯蓋,少頃,再開啟杯蓋,把茶香和思緒一起放飛。
-
6 # 靖哥在上海
日本抹茶繼承了唐代陸羽的茶葉精神,茶葉直接攝取吃下去的。茶道講究很多,體現了人和茶,自然的統一。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葉用來玩的。茶青多出自中國原料茶,經過研磨500目的粉沫。但是喝茶看個人口味和緣份吧!我喜歡自採自做的原生態茶,綠茶,紅茶。高山手工毛峰原生態紅茶
-
7 # 睿戈設計
其實就我看來:日本茶道太過注重儀軌,而忽略了茶本身的味道,這味道代表著茶與天地之間的溝通結果,代表著人運用製茶的手法技巧性地保留和發揚出茶的內涵物。中國茶道則恰恰相反,太注重茶葉本身的味道和出產地、製茶手法的優劣,而忽略了品茶應有的謙和、恭敬心態,太隨意的結果是無法真正領略茶的內涵物,只停留在表面的香味、口感和湯色。所以,我認為兩者應該互補才是真正的茶道。
-
8 # 倉巴鹿人紫砂文化
個人覺得,日本的茶道讓茶離生活越來越遠,因為它提高了門檻。藝術源自生活,茶道也應該不離生活,壽司之神,米飯之神,都離生活越來越遠。匠心源自生活,太過執著容易上入魔,到時候神魔不分了。如果有一種茶道,讓不懂茶的人都可以輕鬆上道,至於道深道淺,就看個人的悟性,但是至少普及了大眾。
人類的確是個奇怪的物種,資本在自由市場經過時間,便會階級劃分。茶文化也一樣,同樣存在階級的劃分。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本性,永遠要比別人好一點的慾望。
回覆列表
中國的茶藝注重色、香、味,對火候、水質、茶具也很講究,惟獨對喝茶的形式不太在意。
日本的茶道則不然,除了色、香、味、水質、火候、茶具之外,它還有一整套的儀式,點茶的動作、姿勢、表情,甚至進門先邁哪隻腳,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越雷池一步。
茶道之魂,寓於這一套儀式之中。
最能體現茶道本質的,是茶庭與茶室的設計。茶庭與一般的庭院不同,這裡有的只是寂寥。在正式進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裡徜徉,淨身淨心。日本茶道界將茶庭稱作“露地”,此名取自於佛經,是說修行的菩薩衝過三界的火宅到達露地。這意味著,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玩賞的,而是修行的道場。 這裡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每一條籬笆,每一個石燈籠,無不凝結著主人的苦心,散發著“和、敬、清、寂”的氣息。經過這樣一番淨化,來到茶室時,客人內心的火氣已經消盡。
茶室門只半米高 客人要跪著進去,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門很小,只有半米多高,我們必須跪著才能進去。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了壁龕和地爐,就是空曠的榻榻米,壁龕裡掛著高僧的墨跡,內容與本次茶會有關,因此進入茶室後,客人首先要向墨跡行禮,仔細拜讀。
茶道表演分點炭與點茶兩部分。點炭表演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潔淨與優美。茶道用炭精緻得像古老的工藝品,使用之前還要擦洗晾乾。為了保持茶室清潔,主人點炭前先往地爐裡撒一層溼潤的茶灰,這種灰據說是在夏季三伏天用茶水攪拌,手工揉制而成,大小顆粒均勻,撒灰的次數、動作與方位有明確的規定。
然後開始點炭,主人遵照一定的順序與位置,將形狀大小不同的炭一件一件地放進爐裡。這個過程中,主人一再地用羽帚清掃地爐,最後開啟一個香盒,往爐裡放進一團薰香。整個過程中,客人們圍著地爐,靜靜地欣賞主人的表演。
品茶禁止戴手錶,茶碗要擦三圈半,點茶的過程,其莊嚴的程度不亞於牧師主持一場小型宗教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喝茶本身彷彿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別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還要先進行絹巾的操演,主人從腰裡拿下白色的絹巾,仔細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後開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後擦茶勺,橫擦一次,豎擦兩次;接下來擦清水罐;最後擦茶碗,其程式是:先用熱水清洗,然後用絹巾擦乾,擦三圈半,最後將茶碗的正面轉向自己一方。
茶道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個世界。這裡禁止戴手錶,也沒有鍾;這裡不許談論金錢、女色、生意,不許說長道短,話題僅限於藝術自然。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風景優美、天災頻繁的島國,由此培養了日本人動盪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學者的話來說,日本人的性格就像颱風,具有“忍從”與“發作”的雙重性。茶道為日本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精神安樂窩。
多有不足,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