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石流61597127

    謝謝邀請、老梁說事、我聽的不多、大概三四次、好像他大多談一些社會問題、言辭犀利、直截了當、感覺比較敢說、馬未都大多是以文物說文化、說歷史、說人生感悟、所以二人說的東西不一樣、對於社會現實現象、本人已經不感興趣、而對馬未都的文化說事兒、挺有興趣、

  • 2 # 百里之翼

    這個問題要看期望的“深度”是什麼標準,如果以菜市場大媽來看,他們都有深度。如果以于丹孔慶東等學者的來看,他們似乎水平相仿,只是專業素養不同,如果讓金庸等來看,他們是雜家,金庸是文化大家。如果按照歷史來看,沒有任何收藏家或者小說家或者藝人主持人能算的上有深度的人,史書從不收錄這類群體。他們只能興盛一時,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被打上“大眾娛樂”的標籤,不能專心致志的研究學問,整天遊走於世俗,心性慢慢變化,開始的一點文化底子被漸漸淘空,之後會從文化人變成明星。如果非要談一點特質,老梁是一個“靠俗吃俗”的主持人,不是文人,談不上深度。馬未都先生以物觀人,沒有火氣,修身養性到了一定程度,六十而耳順的境界,以前應該算是文人邊緣,現在收藏家,也距離做學問漸行漸遠。

  • 3 # 美劇先生

    馬未都毫無疑問。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都不要噴,我認為老梁什麼都能說點,什麼都不專業,就是比一般普羅大眾理解的深一點,但還到不了專業的層面。如果把思想深度列出ABC來,老梁頂多A-,

    一般這個歲數的人大多都能達到這個深度,只不過老梁口才更好,這也是本事,同樣的一件事,他說出來就願意聽。

    馬未都呢已經把一件事鑽研到專家的層面。而且口才不輸老梁,因為精通古玩,達官貴人,富豪、明星、只要喜歡這個東西的都敬馬爺一分,所以人脈更廣,因為接觸到不同的人,視野也更大,

  • 4 # 裕山

    老梁屬於這種人,他說你不懂的東西,你覺得他說的頭頭是道條理清晰鞭辟入裡,好牛逼,簡直大師。可他要說你懂的東西,很多情況下你就會覺得,我擦,這不在胡扯嘛。

    所以,就有這種人,也許就是剛剛在網上哪兒看的稗官野史,消化吸收一下,編排編排,然後再不緊不慢,娓娓道來,給人的感覺就像不過是從他已經熟得不能再熟的知識裡輕輕舀上一勺,就真的好像知識寬過海肚囊大過天一樣。只是,不能細究,再多問點兒,就啥也不知道了。

    當然了,我不否認在某些領域老梁確實是有獨到之處,畢竟做新聞那麼多年,總有點存貨。但是,你要真認為他什麼都懂什麼都說的對,那隻能說明你真的什麼都不懂。

    聽老梁的東西,希望你別抱著“增長見識”的心態,因為這個“見識”可能是錯的;對他的觀點你也要多思考,多質疑,而不是一味的全盤接受,你就把他當一個街頭巷尾常見的愛吹牛逼的中年人在胡侃就行了(當然老梁口才和知識水平肯定甩出他們幾條街);正面一點說呢,你可以從他那兒學學口才、表達能力(我看他節目這麼多年,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了不少),也可以學學老梁的志向,更好的為社會進步、改善民生多做貢獻。

    在收藏圈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這裡,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沒有身份、地位高低貴賤之分。

    馬未都在古玩早市地攤,我曾目睹一位省級要員,非常虔誠的請一位藏友為他剛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此人在地攤上被行內人稱為古瓷“一眼準”,而他的職業,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補鞋匠。

    我還見過一位著作等身、聲名顯赭的某名牌大學教授,為一尊北魏小銅佛像的真贗與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輕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最後不得不俯首稱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銅佛收藏家的觀點。我曾應邀去過一位居室不過40平方米的藏友家,他家牆壁用舊報紙糊著,一張破舊的寫字檯上放著全家惟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舊彩電,可當他拉開一排簡陋的木櫃廚門,看到櫃中整齊地擺放著他以20多年省吃儉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從戰國至清代紋飾精美的銅鏡時,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馬未都先生那些平日傲慢的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大款、經綸滿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腳邁進這嘈雜紛亂的“鬼市”地攤、古玩店鋪,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權勢、驕橫,都被這滿世界的古董舊貨新品贗物所洗滌、融合,變成了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像常人一樣亢奮、激動、懊惱、悔恨不已,亦為幾個銅板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

    有位記者這樣描述在北京潘家園“淘寶”的眾生之相:“一網撒下去,一定能夠網住一二個部省級官員,三四個教授,七八個大款,還有一個小偷或盜墓者。”北魏板凳佛和無數初入藏界的朋友一樣,我開始只是帶著一種對古物朦朧的企盼以及骨子裡對傳統古代文化的追崇開始了收藏之路。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幅黃秋圓的四尺山水圖700元嫌貴放手;一品有一流釉色、器形規整的南宋粉青龍泉爐,要價3000元,卻只留下張照片就放棄;一件28釐米的刻劃“樞府”款的大碗,內有雙鶴纏枝紋飾,釉是一流的鴨蛋青色,只為8000元價偏高,眼睜睜讓別人奪得;一面銘有“東王公”的東漢神人車馬鏡,徑20釐米,紋飾精美,鈕大緣厚,黑漆古包漿,已經拿下卻因賣主要搭賣一個影青碗賭氣放棄,這類當斷不斷而失去機會的例子,在我十幾年的收藏生涯中不勝列舉。

    至於因固執已見而誤入“套局”,“撿漏”心切而購得贗品,就更是家常便飯了。當然,也有過恃眼力撿漏的愉悅、憑機緣得“寶”之驚喜。正是在這種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過程中,感受著收藏者的真正樂趣,從而不斷領悟收藏的本質和內在之美。漢代神人車馬鏡元代樞府瓷大紈絝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款,他可能憑藉財力短時間獲得別人要許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間拍得幾件罕世珍寶。

    這當然是日益現代化的中國必然出現也無可厚非的一種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從中獲得某種樂趣。但這種收藏,卻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之愉悅和美感。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收藏,與既有過程又有結果的收藏,其對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別的。收藏,應該是擁有,而不是簡單的佔有;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能夠感受和體味古物深厚歷史文化內在美的本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

    在古物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我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以極其虔誠的心態,觀賞一尊我非常喜愛的北魏佛像。每當我面對這沉穆無言的古物,我總會突然生出一種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審視石佛呢?還是石佛在審視我?我確切地相信,其實這尊無言的古佛,在我之前,已經默默地審視了無數我等芸芸眾生!這種想法,令我大徹大悟,感到了一種擁有和被擁有的錯位,感受到一種出自內心的虔誠的羞愧。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麼地渺小,脆弱和無奈的短暫生靈!

  • 5 # 天帝無始

    兩位都是大咖,老梁先生更加世俗一點(這個世俗不是貶義),或者更貼近生活,雖然馬先生也經常發表一些社會問題的個人看法;馬先生感覺更文藝一點,不是說他們的本身學歷,而是整個的感覺各有千秋,都非常好,本人也都喜歡他們的節目

  • 6 # 好攝的老賀—旅遊人文

    這個有比較的意義嗎?當然是馬未都了......

    馬未都家學淵源,早期是青年出版社的編輯,現在不計較知名的中生代作家基本上馬未都幫他們一步步成名的。

    之後,與王朔等一起編寫了很多知名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

    後來,投身收藏圈,潛心研究收藏之後,做了中國第一個私人的收藏博物館——觀復;涉足電視:第一個在百家講壇講述收藏。基本上是收藏界最有文化內涵的大家;

    老梁,相聲演員出身。做了很多檔的節目,口才非常棒,背後也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內容團隊。

    但比較深度,馬未都不容置疑的,高過老梁幾個段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驅逐領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