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牟春平364
-
2 # 鑑史檀香
戊戌變法即維新變法,指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透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其目的是: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從它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出維新派和光緒帝效仿的國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這個國家是君主立憲制,二是光緒帝必須是全國最高統治者。
首先會選擇日本
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國力提升了好幾個層次,實力透過甲午戰爭擺在那裡。在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訊息之後,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完成了明治維新以後實行君主立憲制,天皇的權利也是國家最高的,而且他們的國情是十分相似的。在戊戌變法中有著諸多外國人的參與,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從他的到來可以看出戊戌變法首學日本的君主立憲制。
第二個很多人會認為是英國,其實是德國。
因為君主立憲制產生於英國。但英國是最不可能的,因為英國的國王是沒有任何權力的,她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要使光緒失去所有的權力,這是不可能的。而同是君主立憲的德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
1.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家擔任,稱德意志皇帝"。是國家的元首,擁有任命官吏、創制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
2.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上是擁有權力的上議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德國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而這種特點,正是維新派和光緒帝所需要的。
從以上認為維新派和光緒帝會選擇日本和德國。
-
3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光緒帝和維新派想要變法維新,他們首先選擇效仿的國家是日本,而且也正是日本的明治維新讓光緒帝產生了變法維新的想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徑是可恥的,但不得不說日本的明治維新確實有值得借鑑學習的意義。
日本明治維新的大背景與清政府相似。19世紀初,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列強歷經工業革命,成為強國。
而日本與清政府一樣,奉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與全新的時代脫軌。
同時,清政府內部腐朽,導致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岌岌可危。
而日本也同樣面臨內部矛盾激化,民間發動“倒幕”運動,德川幕府陷入困境。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不分國界。1853年7月8日,美國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海面,准將馬休·佩裡將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遞交給江戶幕府。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隨著德川幕府的妥協,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
這也讓日本民眾更加厭惡德川幕府。
日本並未就此沉淪,這一點確實值得學習。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者團前往歐美學習考察,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先後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的不平等條約,奪回了國家主權,甚至將矛頭對準了當時依舊腐敗的清政府。
日本完美的“翻身仗”,驚醒了光緒皇帝。關於日本,清政府大概以為是彈丸之地,不足為重。
誰曾想到,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強盛,開始在美國的幫助下,向清政府發難。
1874年5月,日本3000餘人侵犯臺灣。
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清政府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
等到1894年,中日再次爆發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再次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也正是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到了不少國人,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紛紛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
日本瀕臨大陸,效仿更方便。效仿學習、引進技術,相對而言,日本更臨近大陸。
而且從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出逃的地點正是日本。
而後來不少人也都在日本進行學習,例如孫中山、魯迅等等。
總結:效仿日本明治維新、引進日本先進技術,在當時並不可恥,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
4 # 第三岸
如果維新派變法成功,我覺得最能讓各方都接受的體制應該是仿效德國。名為君主立憲制實則權利都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中。
-
5 # 李一般般
維新派和光緒帝是選擇的日本明治維新進行效仿的。而日本明治維新,無疑是成功的,成功使日本成為近代強國。
在維新派推動下.光緒帝實行了“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百日維新就是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
6 # 范陽節度使
維新派在變法時候學習的主要是日本 俄國。康有為編有《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但是維新派變法太急,百日維新短短几十天就發了百十道上諭聖旨。但是下面基本沒人聽。其實後來庚子拳亂之後,慈禧實行新政時候的政策其實遠超過了維新派的變法政策。帝后黨爭主要是現實權力之爭,和國家發展方向無關。慈禧,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當時並不比維新派更缺少對國際形勢和西方情況的認識。
-
7 # 一個有情懷的歷史老師
英國、德國和日本。尤其是日本。他們都是封建君主制國家,在保留君主(皇帝或國王)的基礎上,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尤其以國情相同,但是改革後國家強盛的日本為學習物件。相同的歷史環境和文化底蘊。
回覆列表
次選德法俄美,德法俄美強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歷經大變革,然後才走上了強國之列。如德國俾斯麥統一德意志,改革軍事,創立帝國、聯邦兩儀會,實行二元制等。法國的總統制儀會制。俄國選才制度,城市和農村儀會制度。美國的三權分立。這些強國在當時做為第二等級,也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和相關優秀地方。
末選日本,日本做為後起之秀,能在列強包圍下訊速實現近代化,脫離半殖半封,也將擠身世界強國第二梯隊。縱使清廷不屑一顧,但事實在此,不得不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