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摩說

    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兼併。

    王朝開國時,亂世剛結束,大量土地被閒置荒廢。只要政府推行比較公平的土地政策,然後招徠流民,勸課農桑,減免賦稅,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自耕農階層,國民經濟也會逐漸走向良好。

    之後呢,國家逐漸走向強盛,開始進一步開疆拓土,但軍功貴族和文官貴族階層也開始慢慢膨脹,同時地方的世家大族和士紳群體也出現了,他們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開始大肆兼併土地。

    但此時危機還沒有顯露出來,而王朝反而透過不斷的戰爭和平叛而走向極致,國家由此進入盛世。但盛世之下,隱憂隨之而來。由於土地被貴族和士紳大量兼併,但他們卻不用繳納土地稅,所以各級政府收不上稅來了,而人口卻因承平日久而逐漸增加,社會資源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加之統治成本的提高、腐敗問題的蔓延以及由窮兵黷武帶來的軍費暴漲,國家財政開始拮据,甚至出現國庫空虛的情形。

    此時,大概就是這個王朝第四代、第五代或是第六代皇帝統治的末期,王朝盛極而衰,之後如果有皇帝能夠重振吏治,推行新政,王朝還會迎來一個小規模的中興,接著就會逐漸走向沒落,最終由於土地被大量兼併,人口超過了社會資源的承載量,而社會財富又集中在上流社會,民眾暴動,外敵入侵,內憂外患一齊爆發,王朝由此滅亡。

    所以,一個王朝不是發展到第四代、第五代就會由盛轉衰,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了一個王朝發展到這時,就會出現無法解決的結構性難題,除非生產技術有重大突破,否則這個結構性難題註定無法避免。

  • 2 # 歷史的重負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是王朝的宿命和週而復始的規律……帝國始於貧窮,覆滅於富有,,大唐富有,富到大批胡人僱傭軍為唐打仗,朝廷賞賜,結果安祿山反了……大清更富,富到英國的全球白銀都流入中國,結果人家開戰了……前蘇聯的貴族和特權階層富到流油,結果解體了……

  • 3 # 劉洪偉210532863

    原因就是一個朝代的興衰就像一個生物體的誕生到死亡過程一樣。因為都定好了一生所走的路,不能改變其本質,只有靠改朝和死亡來改變,是一種血液貫穿始終。若想長久永存,只有隨時改變血液,才能回覆年青活力。

  • 4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這是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這幾個朝代,由盛轉衰都是發生在王朝建立後的約一百二十年到一百五十年之間,和幾代皇帝關係反而不大。

    先說政治體制,以皇權為中心的貴族、官僚集團,根本無法控制食利階層擴張,一般繁衍了五六代之後,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支撐不起那麼大的食利階層,社會財富經過層層食利階層的中飽私囊,國家財政就已經接近破產。此時皇帝怎麼辦?只能任用酷吏,打壓老貴族,減少一些食利者,同時任用“奸臣、小人”,誰能抓到錢,誰就是皇帝的親信,當惹起既得利益集團的公憤時,再把他們當替罪羊甩出去。但這也只是救得一時而救不了一世罷了。

    再說經濟體制,古代以權為尊,本能的壓制工商業,社會不能充分的分工合作,生產效率自然提高的有限,跟不上食利階層膨脹,危機的到來是自然而然的。

    最後,還有小農社會人口危機,和平百多年,可耕種的土地就保障不了不斷增長的人口的糧食需求。

    以上因素疊加,就是那些開國皇帝來做皇帝,也是屁用沒有!

    我始終認為,一個社會如果以財富為中心,要遠好於以權力為中心。為何?權力總是有限的,總是在盤算著怎樣分蛋糕,而以財富為中心,把蛋糕做大就會成為最優選項。當然,中心不同,制度安排就會天差地別,看看今天的世界各國,心裡自然有數。

  • 5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兼併。

    王朝開國時,亂世剛結束,大量土地被閒置荒廢。只要政府推行比較公平的土地政策,然後招徠流民,勸課農桑,減免賦稅,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自耕農階層,國民經濟也會逐漸走向良好。

    之後呢,國家逐漸走向強盛,開始進一步開疆拓土,但軍功貴族和文官貴族階層也開始慢慢膨脹,同時地方的世家大族和士紳群體也出現了,他們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開始大肆兼併土地。

    但此時危機還沒有顯露出來,而王朝反而透過不斷的戰爭和平叛而走向極致,國家由此進入盛世。但盛世之下,隱憂隨之而來。由於土地被貴族和士紳大量兼併,但他們卻不用繳納土地稅,所以各級政府收不上稅來了,而人口卻因承平日久而逐漸增加,社會資源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加之統治成本的提高、腐敗問題的蔓延以及由窮兵黷武帶來的軍費暴漲,國家財政開始拮据,甚至出現國庫空虛的情形。

    此時,大概就是這個王朝第四代、第五代或是第六代皇帝統治的末期,王朝盛極而衰,之後如果有皇帝能夠重振吏治,推行新政,王朝還會迎來一個小規模的中興,接著就會逐漸走向沒落,最終由於土地被大量兼併,人口超過了社會資源的承載量,而社會財富又集中在上流社會,民眾暴動,外敵入侵,內憂外患一齊爆發,王朝由此滅亡。

    所以,一個王朝不是發展到第四代、第五代就會由盛轉衰,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了一個王朝發展到這時,就會出現無法解決的結構性難題,除非生產技術有重大突破,否則這個結構性難題註定無法避免。

  • 6 # 無慾金剛

    漢朝不是啊,從漢初到漢元帝經歷了幾代知道嗎?漢元帝是漢衰敗的開始,唐朝比較奇特,也不是你說的那樣,他們的第四,五代都弱,但之後強弱一直迴圈,宋朝從第三代就不行了,明朝也不是,第四第五代都比較強勢,其後也是強弱迴圈,只是沒有唐朝那麼明顯劇烈

  • 7 # whoimixmu

    綜合來說,是三個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人口的增長

    2 土地兼併程序

    3 國家行政效率的下降

  • 8 # 山頂洞43

    盛世導致人口快速增加,然後導致人均耕地減少,然後土地過度耕作,然後人均佔有糧食減少,然後發生饑荒,然後出現流民,然後發生暴亂,然後人口銳減,然後朝代更迭。完成一個週期,新的週期又開始了。解決方法:開疆拓土、開荒種地、使用化肥、推廣高產農作物、限制人口過快增長。

  • 9 # 關東俠客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一直逃不出這個規律,幾個大一統王朝,兩漢加起來才四百餘年,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明清各二百七十六年,象歐洲國家,一個王朝存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一個都沒有出現,這主要由古代中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的。

    古代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民耕種土地,交糧服各種徭役,國家徵收賦稅養活一大批官僚機構。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後,統治者吸收前朝滅亡教訓,調解矛盾,分給農民土地,輕徭薄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矛盾較小,因此王朝初期天下大制,出現各種之治或盛世,國家進入強盛時期。在這種慣性下,一般王朝興盛在百年上下,古代人均壽命短,一般經過四、五代皇帝是強盛時期。

    當國家強盛之後,土地兼併日漸嚴重,官僚地主集團擁有大量土地。由於人口膨脹,

    百姓人均土地減少或喪失,遇上災年,百姓流離失所,比如明朝末年天災大旱,政府根本無力救治,導治農民起義爆發。假如農商並重,開展對外貿易,依靠商業創下的財富向外國購買,可緩解社會危機。

    另外,中國古代實行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什麼都是皇帝的,天下大事皇帝一人說了算。

    皇帝英明神武,天下大治是平民百姓的福分,享受各種盛世。如果皇帝軟弱無能,同官僚集團產生各種扯皮,皇帝勢單力孤,於是宦官集團便出現了。宦官通常是站在皇帝一邊的,同外戚和官僚集團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地方軍閥趁機染指中央權力,造成天下大亂,重新洗牌。

    萬史上,東漢,唐朝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情況嚴重,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廢立。明朝選後,主要以平民為主,無外戚干政局面,但宦官專權現象嚴重。宦官專權,黨爭使大明陷入萬卻不負的地步。清朝吸收歷史教訓,宗王由俸祿養著,不許出京,無叛亂現象,也無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現象發生。慈禧太后兩度垂簾聽政,使風雨飄搖的清帝國苛延殘喘了數十年,慈禧太后死後三年,大清帝國便亡了,這是歷史積重難返的結果,非一人之力可為也!

  • 10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如果大一統王朝在開國之後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戰亂、再征服之類造成人口大量滅失的情況,和平發展,到第四代、第五代皇帝時,確實會出現由盛轉衰的現象。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些先賢總結的中國式生活經驗,不唯對國家如此,尋常百姓,也莫不如是。韓非子為什麼這麼說,而且為什麼他所說的還有這麼擁躉呢?這與中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有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中國雖稱天朝,物產豐盈,但到底還是個四塞之地,東南西北都有地理邊界,這個地理邊界嚴重限制了華人開拓進取的雄心壯志。商人重利,沒有隔日之儲;周人務農,首重積年之粟。當初齊、秦號稱東西二帝,最終秦國一統天下,耕戰立國的秦國將秦法遍施華夏,小農經濟落地生根,士、農、工、商成為社會基層的基本劃分,此為本末之論,也是華人最樸素的天命觀:民以食為天。

    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什麼呢?自給自足。

    因為不需要大規模的商業交換,小農經濟就能正常運轉,這就給了古代中國發展出以“編戶齊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標誌“大一統”的政治提供了條件。老百姓被冠之以各種“戶頭”被捆綁在土地上,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僅得溫飽。這是古代中國那一批最聰明的人設計的理想制度,所謂王道樂土,各司其職。

    這種制度起初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土地足夠廣闊,即使是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粗獷的耕種方式,依然能夠獲得足夠多的物產養活部眾,此時即是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可是當人口越來越多,原有的土地已經不堪重負,就不得不去開發新的土地,矛盾和爭端日漸增多,最終爆發生存戰爭。

    (戰爭是為奪取生存空間)

    戰爭會催生更多的人口,相對應部族內部也會產生財產分配製度。雖然有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其他嫡子、庶子也會相應分到一些財物,另立別院。當土地不能因為戰爭獲得增加,人口又逐漸增多時,人地矛盾就會尖銳起來。當吃不飽飯的黎民百姓,登高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謂是晴天霹靂,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以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為標誌,古典貴族政治斯文掃地。

    在以後的大一統王朝更迭中,由於一直處於小農經濟的經典政治模式中,在農業技術革命沒有突飛猛進之前,這種人地矛盾始終存在,卻別隻是暫時緩解了還是加劇了,因此,往往在第四代、第五代人時就會爆發內部危機。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內部改革來紓解這種矛盾,就會出現大量的社會問題,如因為生存危機下的道德滑坡、流民起義等,王朝開始將主要精力用於應付內部問題,對外則進行戰略收縮,從而表現出衰敗的跡象。

    然而,這種矛盾在小農經濟時代,幾乎是無解的。宋代在內憂外患中能夠維持這麼久,當然有中興四將的武功,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宋代從越南進口了“占城稻”,從而“湖廣熟、天下足”,讓老百姓有了一口活命的糧食,讓宋朝政府有了維持下去的資本,甚至能夠反推金國。如若不然,在丟失掉中原這個天下糧倉之後,光是內部壓力也夠讓宋朝崩潰了。

    (衰敗始於資源和人口的承載力的臨界點)

    所以,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幾乎毫無例外,都會陷入到前期欣欣向榮,中期社會危機加重,晚期矛盾尖銳,官逼民反的王朝怪圈。“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所說的即是這種現象,也是中國王朝三百年週期律的一個體現。有很多政治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在王朝中期、晚期往往都會有一些銳意於改革的政治家出現。他們的改革好多都是先從經濟入手,再延及政治、軍事。

    在農耕社會,社會生產總值固定的情形下,任何的改革都將是零和博弈。政治家幻想的“均貧富”的經濟改革,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 11 # 金微大都護

    你看到的歷史只是表象,真正促成王朝興衰的動力不是皇帝本人,而是人口增長與經濟制度。每個王朝建立初期都經過戰亂,民生凋敝,土地荒蕪,國家趁機拿下無主荒地,這時豪強勢力經過戰亂打擊還沒有恢復過來,所以國家可以放開手腳制定土地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而經過百年左右發展不僅人口成倍增長,豪強勢力也早已壯大,他們兼併土地,庇護無地佃戶,從社會底層深刻瓦解著國家的財稅收入,改變了國家的發展軌跡,東漢如此,唐朝也如此,安史之亂只不過是矛盾的間接爆發的原因,直接的就是府兵制度與租庸調經濟制度的瓦解,也就是真正掌握土地與經濟的不是國家,而是各地豪強地主,國家已經無地可派,無民可驅,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唐玄宗個人只是延緩了這個矛盾的爆發,李林甫的專權與這一時期的朝廷經濟拮据有很大關係,只有以強權才能緩解朝廷稅收的尷尬,而這又是個死迴圈,一旦開啟專權獨裁,國家內亂也必然到來,果不其然,楊國忠沒有治世之能,卻想獨攬大權,不僅敗壞了朝政,還逼反了安祿山,造成局勢的無法挽回,而府兵制的瓦解則是安祿山等反叛的深層原因,可惜那時玄宗已經麻痺昏庸,看不清國家的形勢,依舊四處開疆,罔顧社會矛盾,結果只能苦了天下,害了大唐,更深刻影響中國一千年後的政治制度走向。

  • 12 # 風逍逍兮易水寒

    要搞懂為什麼有人覺得這幾個朝代都是在第四五代皇帝時開始由盛轉衰,首先我們就要弄清楚這幾個朝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哪?

    首先是漢朝,漢朝的開國君主是劉邦,總共存在了四百多年。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不僅是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中國的代表性朝代,很多人習慣用漢唐來代表中國的強盛。

    很多人會覺得漢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漢元帝,但是實際上從漢武帝開始,漢朝就已經開始衰落了。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五位皇帝,在歷代帝王中,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都名列前茅,被譽為雄才大略漢武帝。

    漢武帝晚年變得驕傲自滿,為所欲為。漢朝的巫蠱之禍就是漢武帝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漢朝巫蠱之禍前後持續時間40餘年,牽連著不下十萬餘人,被株連者甚至包括了太子、皇后、丞相、公主、將軍等皇親國戚和重臣。大量上層政治人物被殺戮,動搖了國本,也成為了西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唐朝的轉折點大家都知道是安史之亂了。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雖然開創了開元盛世,將唐朝的國力帶向頂峰,但是也埋下了很多危機。唐玄宗末年,安祿山和史思明共同發動了軍事政變。

    安史之亂成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七年的戰亂掏空了唐朝國庫,土地荒廢,生活艱難,民不聊生。安史之亂後,民間發生了一場大饑荒就能夠證明這個轉折點對唐朝的影響有多麼巨大了。

    宋朝的轉折點是王安石變法。這個大家可能有爭議,有的人會認為宋朝的轉折點是在靖康之役。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宋神宗時期,宋神宗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他支援王安石變法,就是想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但是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強烈的反對。宋神宗死後,司馬光出任宰相,徹底廢除了新法,還將一些領土無償送給西夏,以達到不用軍事手段換來和平的局面。但是反被西夏認為宋朝軟弱可欺,西夏得寸進尺的不斷進攻北宋邊境。王安石變法失敗,北宋繼續積貧積弱,最終在四十一年後,被金國滅亡。

    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是土木堡之變了。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英宗時期,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是長城防禦系統的一部分。1449年,瓦剌率兵大舉進攻明朝邊境,明英宗在宦官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先立下了太子,又讓皇弟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出征。

    宦官王振並沒有軍政能力,明英宗卻將軍政事務都交給王振處理。王振不僅能力不足,而且不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在土木堡遭到了瓦剌軍突襲,明軍死傷慘重,京師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幾十名大臣戰死,明朝的戰略也開始由攻轉守,再也無力遠征。

    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發生在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時期了。乾隆與康熙、雍正一起開創過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但是晚年卻犯了帝王常犯的錯誤,揮霍無度、好大喜功,還固步自封的閉關鎖國,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康熙打江山,雍正守江山,乾隆敗江山。乾隆幾乎將康熙、雍正兩代人的積累全部揮霍一空,讓盛世一點點從內部腐朽,還引起了各地白蓮教起義,重重打擊了清朝的元氣。加上他選的繼任者嘉慶皇帝又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守成之君,並沒有變革和打破舊例的勇氣,清朝就在此時開始由盛轉衰。

    瞭解了這幾個朝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我們可以發現,並不是每個朝代由盛轉衰都發生在第四五代皇帝時期,也有可能是第六代,第七代,甚至是第十代。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那個朝代達到頂峰之後開始衰落,而且沒有一個永久存在的朝代,這也許就是民間所說的:富不過三代吧!

  • 13 # 歷史的軲轆

    這是一個輪迴,封建王朝除了周朝以外,基本都只有300年左右的壽命。問題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併的速度。以明朝為例,科舉考上舉人就會免除土地賦稅,因此,考上舉人的讀書人會大肆圈佔土地,而擁有土地的自耕農也往往將土地掛靠在舉人的名下,從而逃脫交稅。另,明朝宗室是不用交稅的,明朝宗室數量從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的58人增長到崇禎年間的百萬人。大明土地絕大多數屬於不用交稅的特權階級,大明的賦稅卻全部壓在少量的普通自耕農以及小地主。如此惡性迴圈,自耕農以及小地主逐漸破產,失去生活來源。因此,國家的稅收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百姓,為了生存,只能拿起刀槍造反、起義。

  • 14 # 李飛叨

    王朝傳承到四、五代時,帝王都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怎能不使帝國衰敗!

    漢、唐、宋、明諸朝,王朝開創者都是馬上皇帝,能夠開創一個王朝,無不是胸懷大略腹有良謀的英雄人物,得了天下之後也都勵精圖治,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正確措施,王朝自然欣欣向榮!

    他們之後的幾代繼任者,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宋真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等等,或者延續了開國帝王的銳氣,或者憑藉著先輩留下的雄厚家底,也大都能守成並延續王朝的發展!

    但再往後,情況就不樂觀了!接下去的繼任者,長在深宮之中,周邊都是鶯鶯燕燕,即便從小按照帝王的要求接受了教育,他們也沒有前輩的雄才大略,銳意進取的雄心,更缺乏和文臣武將鬥爭的智謀和經驗,對國家的掌控能力被大大弱化,朝政都落到了官僚集團、外戚、宦官手裡,國家走向衰敗也是必然的。

    這裡面也有個特例,就是滿清王朝。滿清的皇帝,按照歷史上對帝王的評判標準,三分之二都可以稱為明君,另外的三分之一也都可圈可點。但最後還是逃不過歷史的週期律,只能說是“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了。

    《甲申三百年祭》裡面揭示了很多規律,說的頗有道理!順便說一句,郭沫若人品很渣,但眼光還是有的!

  • 15 # 鑫挺83563181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一個共性,一旦發生了誰也挽救不了即將滅亡的命運,那就是極度的腐敗?

    縱觀歷史沒有哪個朝代,逃脫了週期性的更迭滅亡,看似成因各異?實際都是官員腐敗,民不聊生所致?

    無論是大漢,大唐,大宋,還是大明,大清都因此而滅亡?官員腐敗如惡瘤一樣漫延,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盤剝敲詐,刻捐雜稅,民不聊生,最終無不走向滅亡的輪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酸菜魚這道菜哪個版本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