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過山丘6666
-
2 # 秦野雁
對於這個問題,先說兩點。第一,李世民不是急中生智,而是經過權衡後認為力敵不如智取;第二,不是嚇退,而是採用了疑兵之計。
中國古時候所有朝代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邊疆少數民族的侵擾。趙國是、秦朝是、漢朝是,晉朝也是,唐朝當然也不例外。東突厥和李淵的源遠很深,還記得李淵太原初起兵時,還曾經向突厥求援。但是,說到突厥,由於它經常製造混亂,混亂之後從中得利。它不要地盤,只要金銀財帛,搶掠之後就跑了。所以,名聲掃地,信譽不好。
唐太宗經過“玄武門之變”後繼位,東突厥認為自己兵強馬壯,而中原唐朝剛剛經過政變,李世民剛登基,民心未穩之際,給李世民製造點麻煩,然後渾水摸魚,以取漁翁之利,便引10萬精兵騷擾唐境。
突厥人的軍隊很快就推進到渭水邊。李世民從小就和突厥人打過交道,對突厥人瞭如指掌。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李世民認為突厥人是為財而來,力敵不如智取。事實上,李世民判斷正確,措施得當。他下令扣押突厥使臣後,帶領高士廉和房玄齡等6人來到渭河邊與突厥頡利可汗隔河對峙理論,大聲斥責突厥人背信棄義。
只來了6個人,這讓頡利可汗莫名其妙,一時不知所措,被李世民的膽量和氣度鎮住。不知唐軍虛實,加上使者被扣,頡利可汗心中沒底,不敢貿然過河。隨後,李世民話鋒一轉,丟擲議和的話題,頡利可汗一聽,順著臺階下去了。然後,就是突厥和唐軍在渭水邊祭祀結盟,唐朝送點金銀給突厥人,突厥兵就回家了。這件事,唐朝表面看似很風光,李世民卻不認為它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於是,他選擇了隱忍,選擇了發展經濟,韜光養晦。等國家強大了,再去收拾突厥人。
對於突厥,李世民採取了分化瓦解的方式,他首先拉攏了突厥人的敵人和死對頭歸唐。再和他們夾擊突厥人。公元629年底,李世民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帥,率領10餘萬唐軍,分兵四路進攻突厥。只一個月的時間,便大敗突厥人,活捉頡利可汗。頡利可汗被押到長安後,李世民則厚待了他,並賜其官爵,頡利可汗徹底歸順了唐朝。很多少數民族看到連突厥都敗了,紛紛到長安來臣服於唐,李世民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尊為“天可汗”,然後,萬邦來朝。中國歷史上的最強大的盛世——“貞觀之治”開始了。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挺偏門的問題。
其實簡單看題目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可以用毛主席的那句: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或者也可以用《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李世民的八個字評價: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當然,這個題目我們可以細說。
細說就得上史料。很多人都懷疑初唐史料的真實性,因為傳說中李世民改過。但是,既然問的是軍事才能,軍事才能對應的軍事活動是一種與軍隊或戰爭有關的人類活動,往往參與人員眾多,過程複雜,涉及多個領域,因而最難透過修改文字記錄掩蓋真相。這跟結果輸贏沒關係,拿破崙和希特勒最後都是打敗了,然而拿破崙依然是英雄,希特勒還是法西斯
那麼說李世民,得從頭說起,由於他軍事生涯起步非常早,有成績也早。結合唐朝初年的形勢和李世民當秦王期間的親自指揮的戰役,來看看他的戰略戰術武力智力。
唐代的戰略,跟李世民相關的是開國戰略和擴張戰略。開國戰略基本用於他登基之前,擴張戰略是在他登基之後,執行的人當然就不止他這一代了。
開國戰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太原起兵;2、站穩關中;3、掃平中原。整體態度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必須拿下。整體思路是先從太原出發攻克長安,然後得隴望蜀,穩定西邊後方(突厥)之後東進和南下。擴張戰略主要針對周邊各個其他民族的政權,整體態度也是四個字:不服就打。所用的策略就多了,視情況而定。
開國戰略的想法應該說是比較“正常”的。長安所在的涇渭河谷地區,因為北蕭關、南武關、東潼關、西散關的地利而稱關中,易守難攻。以關中巴蜀為根據地,秦漢都如此做,甚至南北朝末期,北周徵北齊,接下來隋朝打南陳,進而統一中國,也大體是這樣的思路,但是具體執行起來有差異。比如說以北周的情況,打北齊之前已經佔據整個中國西半江山,主要對手就倆,北齊國政亂糟糟,南陳也已經腐敗,都好打一點;李唐面對的情況就複雜一些,因為隋煬帝打吐谷渾,關中地區的經濟遭到一些破壞,對手則是有一群,全是新興政權,都有兩把刷子,就比較難辦了。
李淵是早就想造反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和《舊唐書》都這麼說,而且都說得比較玄幻。創業注裡李淵不止一回拿占卜祥瑞天命說事,顯得十分迷信,《舊唐書》好一些,但是也說他早年碰到一個算命的,告訴他一定會成為人主,他頗以此作為自己的抱負。不過李世民勸他造反的時候他猶豫,其實也好理解,一則他們在大業十三年這個時間點造反的確有突發的因素在;二則這畢竟是造反,不是公司上市,風險巨大,能不能是最後的勝利者還不好說,要是一聽造反就很high那反而不是李淵了。李淵很有城府,從他示好突厥忽悠李密的行為都能看出來,在起兵之前,他一直表現得很低調。但李世民當時才十八歲,還在一個會被人當成孩子的年紀,結交人就比較方便,所以他的貢獻,正史也寫得很清楚,是謀劃,“首贊奇謀”“本是汝計”之類的話都是一個意思。總之,父子倆敲定造反的專案策劃書之後,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召喚建成元吉和女兒(未來的平陽公主)以及女婿柴紹回太原,準備進兵。
進軍長安的過程有兩處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才能。第一處是攻下西河(霍邑北邊,圖上沒畫)之後,準備打霍邑的宋老生,但是天降雨不停,糧草又不濟,還有傳言說突厥和劉武周要打來,李淵就召人商議前進還是撤退。建成和世民都說絕對不能撤退。創業註記載的李淵最後的總結,是這樣的:“爾謀得之,吾其決矣。三佔從二,何籍輿言。懦夫之徒,幾敗乃公事耳。”
這個話說得就比較嚴重了,然而從創業注的描述來看他們不過是開了一個會而已,建成和世民表達意見之後就決定了,完全沒有達到“幾敗公事”的地步。這件事的具體細節,在兩唐書和資治通鑑裡都寫了一個很完整的版本:李淵一開始是打算撤退的,世民不同意,建成贊同弟弟的想法,但是倆人誰也勸不住李淵,最後世民急得哭起來了李淵才改主意,然後把已經出發的左路軍追回。溫大雅他八成是隻看到了在此之後李淵再度開會時的情形,那已經是讓兩個孩子給大家表忠心看了,而在此之前的事他都沒寫。類似於當初劉邦聽酈食其的話分封六國,印都做好了馬上要發出去,多虧張良回來給攔住,當時的劉邦也是說酈食其“幾敗吾事”。
表現才能的第二處是在河東面對屈突通之後,李淵想西進,但又顧忌河東,又跟大家商議。裴寂認為不打敗屈突通的話直接進兵會腹背受敵,但是李世民認為,兵貴神速,應該立刻開闢西線戰場進軍長安。結果就是這樣的了:
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靜、統軍王長諧、姜寶誼、寶琮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備他盜,尉撫使人竇軌等受節度焉。遣敦煌公率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往高陵道,定涇陽、雲陽、武功、盩厔、鄠諸縣等,慰撫使人掾殷開山等受節度焉。
——《大唐創業起居注 卷二》
李淵讓建成去守潼關備他盜,世民去經營西線戰場。其實屈突通是硬打比較難,但你防著他也不輕易出來,至於潼關以東,王世充和李密還打著,不會西進的。所以很明顯,世民做的是盤活戰局的關鍵工作,大他十歲的哥哥反而做的是輔助工作(儘管這個工作也很重要)。世民最後還打得很成功,創業注說達到了“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的地步,最後圍攻長安之前他被允許“率新附諸軍”。
以上說得比較囉嗦,世民的表現非常好但還不算是頂級的,然而可怕的是,他做到這些的時候都不到二十歲,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第一次擊敗薛仁杲,唐朝立國之後直接被封為尚書令,帝國首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