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霜葉紅於二月花
-
2 # 汐楠橙
曾國藩可以說是歷史上傑出的人物之一,甚至在識人之術方面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寫的冰鑑這兩本書,都是非常令人深刻和發醒的。
狡兔死,走狗烹。確實在歷史上是很常見的事情,甚至現代社會中也不乏少數,但是說到曾國藩的遭遇,可能要結合當時大的社會環境以及曾國藩個人綜合來看,瞭解曾國藩的朋友知道,曾國藩出身普通家庭,從小確實有著很高的天賦,但是從入塾讀書一直到他後期進入翰林學院,全部都是靠著他自己發奮圖強努力得來的,所以在那個靠著家庭背景便能飛黃騰達的年代,他靠著自己一步一步走來也算是非常艱辛和不易,所以也造就了他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的性格,他的這種品性與在官場左右逢源的那種又不太一樣,左右逢源聽上去不免有一些狡猾,但是曾國藩他的這種品性,只能說是與身自來的閃光點,所以也更有感染力,所以曾國藩在朝政中始終都讓人心悅誠服。
後期晚清時候,曾國藩也不單單只是一介書生和文臣,他可以因為環境的變化讓自己披裝上陣,組織指揮軍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來看,可能像曾國藩這種既能文能武,同時又能夠讓人心悅誠服,又不居功自傲,又能為了國家創立新法的人確實屈指可數。
同時他在世期間,輔佐了三位帝王,道光,咸豐,同治。在當時鴉片氾濫的年代,他如此痛恨國外鴉片,但是他同時也看到了中國因為落後的思想和裝備而導致的走向滅國,所以他接受國外新技術的引進,創立水軍,創立艦隊,購買洋武器,進行變法。
所以曾國藩之所以能有遭到狡兔死,走狗烹,是因為他的功績不是一點兩點,他的功績是三代帝王所依賴和見證的,再加上曾國藩自身從未居功自傲,處事低調簡潔,所以才會讓帝王和周圍的大臣們欣賞。
如果真要說為什麼,只能說是曾國藩本人讓自己避免了這種遭遇。
-
3 # 甄璽
一是慈禧對曾國藩“擁兵自重”早有警覺,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湘軍,都脫胎於湘軍,如此裂變都源於慈禧;二是曾國藩擁兵不自重,天京陷落後,湘軍將士瘋狂劫掠,也算是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所以沒等皇上下旨,曾國藩自把湘軍裁撤,剿滅捻軍後,湘軍基本不成體系,逐漸被淮軍取代,所以曾國藩能夠“潔身自好”,儘管如此,清庭還是藉助“天津教案”,讓他回任兩江總督,抱恨而終。
-
4 # 新知傳習閣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晚清的一大名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拙樸的性格和勤勉的態度。曾國藩做事不怕麻煩,喜歡從根本抓起,有湖南人霸蠻的性格,面對困難不後退,迎難而上,直至勝利。
在太平天國徹底被消滅前,曾國藩手中掌握著十幾萬的一支大軍,並且還擔任了兩江總督,掌握著當時最富庶的幾個省份。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集政權軍權財權於一身,相當於唐朝的邊鎮節度使。
唐朝的時候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了,在天京城即將被攻下的時候,滿清政府的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曾國藩會不會造反呢?
慈禧太后甚至也為這個最壞的打算進行了佈局,首先就是從湘軍內部進行分化。左宗棠早就對曾國藩看不順眼,他率領的楚軍雖然不會處處和湘軍作對,但肯定不會跟著他造反。
李鴻章儘管是曾國藩的學生,但他率領的淮軍自成一體,對自己的前程有更高的追求。對慈禧太后的心思,李鴻章心知肚明,因此也投桃送禮。
李鴻章當時擔任江蘇巡撫,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另外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沈葆楨擔任江西巡撫。他同樣在背後也給曾國藩添堵,截留了江西發給曾國藩的軍費,自己來組建軍隊。他還曾經向慈禧太后舉報湘軍將領向老家大批運送財物,中飽私囊。
同時在曾國藩的背後,滿清的騎兵就在附近活動。實際上也就是在防備曾國藩造反,隨時準備衝上去把他拿下。那麼在當時的曾國藩心中又是怎麼樣想的呢?
早在曾國藩在北京官職越做越大的時候,他就多次寫信給自己的家人,希望他們在地方上能夠小心做人,不要干預地方政務。從這裡我們就不能看出曾國藩只想做一個滿清的忠臣,他從青年時期就發誓要做一個理學名臣。
在理學的背後,實際上就是追求一個好名聲。在儒家思想中,忠孝就是最高的追求,皇帝就是君父,對皇帝忠誠,像對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行孝道就是最高的追求。
像造反背叛這種事,很難過道統的這一關。也就是說社會正統思想根本不認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就是最大的一個難題。
正因為如此,終其一生曹操都沒有選擇稱帝,因為它是漢朝的臣子。他的兒子曹丕就不一樣了,曹丕是魏王曹操的臣子,不是漢獻帝的臣子,因此他就可以篡權奪位。
曾國藩的最高理想就是成為聖人,聖人的標準就是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都不能有任何瑕疵。在曾國藩的前半生,都是矢志不渝的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本來咸豐皇帝曾經宣佈誰能夠消滅掉太平天國,就封誰為王。曾國藩消滅了太平天國,但最終只是被封了侯。慈禧太后雖然一方面在防範曾國藩,另一方面也是在保全他。
在清朝的前期,平西王吳三桂最終被變成了削藩的物件。在吳三桂死後,就沒有再出現過漢人被封王的先例。伴隨著曾國藩在前線節節勝利,在大後方彈劾他的大臣就越來越多。
在這些彈劾曾國藩的大臣中,無非是兩種心思。一種就是妒忌曾國藩正在建立不朽之功業,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慈禧太后要時刻防範曾國藩造反,當然湘軍中的將領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也讓滿清最高統治階層非常不滿。
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心知肚明,他明白慈禧太后是在打壓他,另一方面也是在保全他。為了能夠保全自己聖人的形象,曾國藩最終選擇了效忠於滿清。
曾國藩一方面下令裁撤湘軍,僅保留2萬人左右,另一方面他要求自己的弟弟曾國荃辭職還鄉,閉門思過。透過這兩個舉動,他重新贏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也堵住了那些彈劾他的大臣的嘴。
曾國藩一生除了在買書上開支比較大之外,在生活方面非常簡樸。這讓他成為讀書人的楷模,滿清朝廷也需要這樣的一個樣板,讓天下人來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會對曾國藩動手。
在曾國藩和太平天國十幾年的浴血奮戰中,他保舉的大部分都成為兩江總督治下的地方實權官員。這一形勢已經尾大不掉,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辦法改變。
慈禧太后派馬新貽接替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就是為了清算這些勢力。同時讓曾國藩接替直隸總督,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控制起來。最終馬新貽被刺殺,案情最後不了了之。慈禧太后真能讓曾國藩重新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實際上也是默認了這一事實。
如果慈禧太后真的對曾國藩下了手,就難保這一地區在其他湘軍將領的帶領下造反。當時的滿清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太平天國起義已經把清朝的根本給撼動了,外部還有列強的壓迫。
如果湘軍將領造反了,那麼滿清政府將會陷入一個非常不妙的境地。這一後果慈禧太后不得不考慮,因此只能選擇安撫曾國藩,善待左宗棠等湘軍將領,以換取他們對滿清政權的支援。
實際上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曾國藩和慈禧太后之間相互都釋放了誠意,也在對抗中間選擇了妥協,最終達成了一致。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曾國藩成了聖人,滿清得以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實際上也是雙贏。
回覆列表
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例在中國古代還是很多的。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臣下的立下大功,功高震主,讓國君產生了危機感,擔心臣子謀反,君臣之間產生了猜忌,君主設法除去立下大功的臣子。如明初有所謂的‘炮打功臣樓。
要免除這樣的悲劇,做臣子的需要設法取得君主的信任,排除君主的猜忌。
曾國藩於晚清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下大功,受到朝廷重用。他深諳君臣相處之道,為人低調,不驕不縱,在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後,多次上奏請求削減職權,裁減湘軍。他的這些舉動,一定讓朝廷當權者心中暗喜,產生了信任感。如此,曾國藩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