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貝唄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自以為是”就是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他人意見,形容主觀,不虛心。
曾經所處的環境、所接受的價值認知,形成了思維、行為習慣,形成了獨特的性格,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
自以為是者往往有兩種人:自卑或自負。他們都不會承認我自以為是,而是說我就是。
自卑者,因為自己什麼也不是,又想急切想證明自己,所以只有透過貶低他人來尋找優越感。其實他自己也知道確實是什麼都不是,但他覺得總要活下去,就要說我是。至於為什麼自以為是者往往不會要貶低他人呢?“因為我內心深處是知道我一無是處的,這讓我隱隱不安。”
自負者,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僅指專業能力,更多的是指有些人誤以為自己有跨領域的能力。其實質是人的虛榮心。不可否認,人都是虛榮的。你得到認可,那麼你的虛榮心會得到滿足。寧願就撕掉平時的正常外套,以“自以為是”的態度面對他人。這也是“自以為是”的來源之一。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不僅僅是老生常談,也是客觀現實。《大學》有言: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會謹慎地獨處,不會自欺欺人,不會陽奉陰違,君子是表裡如一的,是矢志不渝的。“慎獨”精神在當代中國尤為重要。做人應有的基本原則: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戒驕戒躁,謙虛謹慎,不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儘量寬容所有不同意見者。
每種東西都有它的品格,做人有做人的品格,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品格。何謂“中國的品格”?我想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種特有的品質。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謙虛謹慎、內斂沉靜的性格品質。謙遜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良好的品格,同時也是一種內斂做人的策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把握內斂的要旨,經受住人生的各種歷練和時代的考驗,必須具備能承受挫折、失敗、痛苦和寂寞的心理素質。內斂正是一個人支撐競爭精神的支柱,不論遇到什麼困苦,你終能伸屈自如、化危為安。內斂就是低調而不張揚、謙遜而不驕傲、通達而不沉溺;知進退、會取捨、懂圓融。若能如此必將會使我們在生存的競技場上迸發出無窮的正能量,成就更好明天。
回覆列表
似乎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希望每個人都能變成他們心目中的那個模樣。他們總在不滿意,總在指責,總在看不順眼,看不順眼這個,看不順眼那個,就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就對了;他們總在希望,希望你是這樣子的,希望你是那樣子的,就不希望你是現在這樣的就對了;他們總在“建議”,建議你去改變,建議你去變成他們認為好的樣子。
我們想活成怎樣,我們想變成怎樣,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難道我們自己做不了決定嗎?人生那麼短暫,除了盡應有的社會責任外,我們不應該好好為自己活一回嗎?也許我們還年輕,還活不明白,但二十幾歲的人了,請相信我們已經心智健全了,不要再把我們當三歲小孩一樣,對我們的人生指手劃腳。
旁的人,不管是朋友也好,親戚也罷,就算是父母,不應該也沒有權利來決定我們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即使他有了這個權利,我也敢說沒有幾個是有這個能力行使好這個權利的,只會濫用之。結果只能是各自傷心!而他們可以做和該做的,無非是大方向上的建議和大是大非上的引導,境界如果再高點,那就身體力行、言為師表,將自己高尚的德行透過生活的點點滴滴滲透進他人心裡,有心者自會受其影響而有所改變,所謂見賢思齊。
強硬地想去改變他人,只會遭致反感。當你一味要求他人的時候,你有沒有反問過自己,你有權利嗎,你夠資格嗎,你自己做到了嗎,你的要求就一定是對的嗎,他為什麼就要去變成你說的那樣呢,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掂量過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改變別人?連菩薩也分等級,也不是都有能力度人的,何況人呢!
在眾多“旁的人”裡,最最理直氣壯地是父母,我不否認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無私的,總是偉大的,可是這並不代表也不能保證父母總是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在愛我們。他們只是一直在用他們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在愛我們,我們常常被愛得很痛苦,而我們一旦有所反駁就要受指責,受父母的指責,受全社會的指責,指責我們的不孝。父母總覺得他們有絕對的權利和義務來指點孩子的未來和人生。他們希望孩子這樣,希望孩子那樣,他們不滿意這個不滿意那個,孰不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他們耳濡目染的是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要求孩子這個那個的時候,父母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了嗎,而他們要求自己這樣那樣的時候,他們做到了嗎?我們不要求父母完美,他們又何必苛求孩子完美。再說,當他們把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孩子同意了嗎?
偏激的人,請你淡定點,我的意思並不是父母就不要管孩子了,讓他們自身自滅吧。我的意思是,我們要彼此尊重,彼此諒解,雖然輩分不同,但作為人的地位我們總是相同的吧。給彼此更多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用更溫和明智的方式來溝通。有幾個父母敢和孩子真正的成為朋友?他們想,但他們只是想,他們永遠放不下作為家長的權威和地位。當孩子真正像朋友一樣對待他們,像朋友一樣跟他們說話時,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平等對於他們而言才是真正的不平等。於是他們生氣、惱怒,認為我們在頂嘴。如果還有下一次,父母對孩子說:讓我們像朋友一樣平等的談談好不好?孩子一定覺得是“狼來了”。
做不到“民主”,那就不要談民主,虛偽的民主又有什麼意義呢。小時候,父母一罵孩子,孩子就一聲不吭了,偶爾鼓足勇氣反駁一句,父母便像抓住了什麼把柄一樣罵得更兇,他們給孩子加的罪名是“頂嘴”。當孩子終於長大了,才知道當初父母認為是萬惡的“頂嘴”,只是孩子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表達自己的觀念而已。父母說什麼孩子都必須聽著,而孩子一旦說什麼與父母不一致的話,那就要像撲滅小火苗一樣完全撲滅他們的言論。孩子不該有言論自由嗎?小時候沒有,長大了依然沒有!
父母是用來孝順的,可也不能愚孝吧,把他們哄得像傻子一樣樂,就是好的嗎?什麼都順著,什麼想法也不敢表達,到最後父母自己終於明白了,哦,所有的一切原來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這樣就不殘忍了?
傳統美德是要守的,但也得變通著來吧。
似乎在這一點上話說得有點多了。那就不多說了。再說兩句除父母以外的人吧。那就更可笑了。
如果甲希望你是活潑的,乙希望你是文靜的,丙希望你是豪爽的,丁希望你是內斂的,戊希望你是可愛的,己希望你是搞怪的,庚希望你是溫婉,辛希望你是感性的,壬希望你是理性的,……
請問,我到底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萊特,因為他們加進了許多自己的主觀成分。有一百個認識我的人,如果真要按照他們想的來,那便有一百個我。也許有人可以做得到,但我一定做不到。我不是誰的,我是我自己的。我只做我自己。你如果善意提醒,善意建議,我覺得對,我會謙虛接受,並由衷地感激。如果你搞獨裁,想要將什麼理念強加於我,那我只能說,對不起,我不吃這一套。如果你自不量力地想改變我,那當你碰壁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指責我,請你反思一下自己。
改變他人,這是多麼不尊重人的一個想法。而當你用低劣的手段想去改變他人的時候,這不僅僅是不尊重他人,也是不尊重自己。如果你有能力,請用高明一點的辦法。至少讓人信服你,甘願被你改變。如果你你情我願,各取所需,那也無可厚非。
都說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一顆包容的心。說得美妙,做的艱辛。誰都容不得別人有個性,誰都覺得自己認為的是對的。我們在互相傾軋。
你以為你是救世主嗎?自以為是的人類,你醒醒吧!
說了這麼多,並不針對誰,只是最近心裡一直憋得慌,不吐不快!誰要是想對號入座,那就不關我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