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後新晴原創
-
2 # 窺夢紅樓
應該有很多。現在上學成本太高了。窮地方有窮供不起,富地方有富供不起。書費、本費、雜費、生活費、住宿費……還是很重的。
-
3 # 楊盼盼78
現在應該還,有供不起孩子都市的家庭,家裡條件差,孩子明明學習很好,也逼著孩子放棄學業,留守在家幹活,或者早早打發孩子出去打工補貼家用。其實這樣的家庭很不負責任,這樣做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學習能力,還剝奪了孩子以後的生存能力。畢竟,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本來就條件差,只有學習才可以改變這一切,放棄學業,那就只能認命了。
為這樣的孩子感到可悲,為有這樣家庭的孩子感到痛心。
-
4 # 伯廷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多年以來,在社會上喊得很響的一句口號,是人們重視教育,重視教育投資的一種心態,也是人們普遍重視培養下一代的積極表現。
人有貧富,路有曲直,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象。面對貧窮,人們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改變貧窮現狀,一是拼命掙錢,二是讓孩子好好讀書。可是,讀書又需要花錢,有時候要花很多錢。這就出現了有些因窮而讀不起書的現象。
如今,社會進入新時代,全民積極奔小康。那麼,還有沒有供不起孩子讀書的家庭呢?這個問題,遠的我不清楚,在我們這個地區,應該有兩種情況。
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是免費就讀的,學生花費相對少一些,應該不存在供不起的現象。小學與初中學生的書費學費住宿費是全免的,他們要花的錢就是生活費,還有作業費,二類讀物費,保險費,牛奶費,校服費等等。這些錢通算起來一學期最多四千塊錢,一年就是八千塊錢,兩個孩子就是一萬六。如果家裡有兩個勞動力,不算農業收入,一個人在外打工,一年應該可以掙三萬塊錢,這供兩個孩子上學還是綽綽有餘的。
當然,窮孩子窮養,富孩子富養。如果孩子生在窮家庭,還想過著富人的生活,這樣的孩子供不起,也是可能的。
二,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的學生花費多一些,對於一些沒有收入來源的家庭,供不起現象確實存在。我們這裡是農村,學前教育一個幼兒的學雜費,一年就是三千多塊錢,如果再加上生活費就是四千塊錢。高中大學生的學費一般五千左右,生活費一年應該在一萬塊錢左右。再加上學習用品,生活用品,買買衣服等等,一個大學生一年的話費就得一萬好幾千塊錢。這還說的是一個正常消費的學生,如果不正常消費,那就更多了。
三,精準扶貧正在積極解決讀不起書上不起學的問題。人生總有不如意,天災人禍落誰家。許多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因禍致貧的家庭,別說供孩子讀高中念大學,就是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問題。也正是基於這一點,黨中央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給這一部分弱勢群體帶來了希望。精準扶貧已經進入攻堅階段,許多貧困戶透過多種扶貧渠道,已經開始脫貧,國家對他們的扶貧政策依然保持。特別是對他們子女上學的扶持力度仍然不減。比如從幼兒入園開始就可以享受每年600元的保育費;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營養餐改善計劃每年800元,還有住宿生生活補助每年1250元;高中階段的免學費,助學金,雨露計劃等;大學裡貧困戶生可以享受免息貸款,雨露計劃,教育扶貧救助,大學勵志獎學金等這些補貼,足以保證貧困戶大學生基本生活費用,保證大學生完成學業。
總之,社會在進步,人民在富有,雖然富裕中的貧困不會一下子消失。但是,真正讀不起書,上不起學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
-
5 # 我心昭烈
事實上,在現在的中國,仍然有讀不了書的孩子。
我說的是“讀不了書”,不是讀不起書。
國家對於公立學校的孩子都是免學費,只需要出書本費即可。
以現在中國的經濟,哪怕是深山中的孩子也不至於說出不起書本費。
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說學費的高低,而是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
深山和偏遠農村裡,有學校,但是卻缺少任課老師。
許多山區和偏遠農村的小學仍然很大程度依靠的是“支教”。
因為正式老師都不願意去山區和偏遠農村。
這個其實無可厚非,換了其他職業,也同樣沒幾個願意去山區的偏遠農村。
所以,“讀不起”是一個偽命題。
真正困難的不是學費,而是所處的地緣環境問題。
事實上,直至今日,許多山區和偏遠農村仍然不具備師資力量。
大量的農村與山區孩童仍然處於“有學校無老師”的揪心環境中。
-
6 # Victoria女性力量
其實應該還是很多的。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精神上,都缺乏供不起孩子讀書的家庭。
從經濟上,的確還有上不起學的家庭。這個您可以看新聞。留守兒童,即使能上得起學,物質上有保障,但是在很多方面的缺失,導致他們的輟學率很高;
另一方面,從精神上,很多父母仍舊認為讀書是一件特別花錢的事情,並且找不到工作是一件讀書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
有新聞報道,父母讓孩子在上大學上進行選擇,幾萬元是給你上大學?還是選擇打工賺錢?素質的提高一定是國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一定是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很多家長的這種心態其實是一種認為讀書無用論的論調。並且現實狀況也是如此,讀書是一件沒有產出的事情,完全無產階級狀況。另外,市場行情反映,讀書與否與打工,實際上區別可能不大。
這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讀書多,有能力讀書一定能讓你得到更多的資源與機會。另外逐漸地讀書會成為奢侈品。
農村原生態家庭已經無限迴圈,就是女孩子早早不上學,結婚,外出打工,然後小孩由爺爺奶奶們看護,又逐漸形成早早不上學,結婚打工,這樣的惡性迴圈。留守兒童的現實問題需要社會亟待解決。而父母外出打工的現實不得不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是相輔相成的。家庭問題引發的是社會問題,國家、社會也正在關注並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也期待著更好!
-
7 # 未解之謎探索解讀
其實這種問題是存在的,我們生活在大城市之中感覺不到,如果你親自跑到偏遠的山區,或者通訊不太發達的地方去看看,你就會明白,那裡的人真的很窮,辛苦一年可能只夠個吃喝,更別說讓孩子讀書了,所以現在國家和社會也是比較關注這塊,我們的起點要比起他們來說高的多,生活也更幸福,所以我們要珍惜,更要多讀書,少年強則國強。
回覆列表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通道。再窮也要供孩子讀書,而現在還有供不起孩子讀書的家庭。大學開學之際,有一些因故致貧的學生家庭,正在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否則就沒有困難救濟申請了。如今這種情況,能得到國家與社會的及時救助,精準扶貧正在進行時。
可憐天下父母心!再窮也要供孩子讀書,掙死牛也不願打住車。家長之所以這樣,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孩子不再複製自己的人生軌跡,力圖打破現狀,擺脫落後與貧困。邊遠貧困鄉村,城市貧民,因病或其他變故,不能打工的家庭,有的人自怨自艾,精神沉浸於苦難而不可自拔,而有的家庭把打破現狀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是人類一個永恆的思考命題,怎麼過都是一生,何不過得高尚一些?人生天地間,當有渡人渡己之心,濟世助人之情,雖然能力有限,而面對親朋故舊的實際困難,置若罔聞,是為虧心,有損陰德。世事滄桑,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侯。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當年扶貧憐弱,曾救助過不少人。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家族思想文化傳承,傳承至我們兄弟,舊轍不改。
我有一個表弟,一個表外甥女,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是透過我的精神鼓勵和經濟資助,進行高考補習,考上大學,完成了大學學業,分別成為後來的老闆和國企工程師。弟弟資助的一個外甥女,如今正在一所醫科大學進行本碩連讀。但願他們將來也像我們一樣,也資助身邊須要資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