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狂喜淡墨a
-
2 # 篆刻與卜者老寬先生
一、寓意極好。
二、字形有魏晉之味。肯定。
三、整體佈局鬆散,氣韻不足。
四、刀法稍顯生疏。
五、整體說,加以時日,必有顯進。
-
3 # 宋子渝—書法鏡子老宋
回答樓主,看到你這個印章邊款,我從下面幾點進行分析,然後也探討一下,以便共同學習。
上的邊款,刀法不是很嫻熟,顯得有些生疏,取法與魏碑,結構不夠精到,氣息不是很足,不過這些問題都會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會有很大的成就,這是一個時間問題,如說的不對,望樓主多多諒解,我們相互學習。
-
4 # 詩渡石光
刀法拙樸,率真不作,不師千古,心出自然。字型非碑非貼,斷連散落之間字字骨立,頗有“孩兒體”的幾分精神。此字型配合上邊款上勤勉之語“日拱一卒,不期速成”中體現出來的踏實治學心態,字文相得益彰,賞玩頗有餘味。傅山先生曾說“寧支離勿輕滑,寧真率勿安排”,這邊款不雕飾、渾天然,倒是對此做了一個不錯的詮釋。我本身不治印,正好手上有發小刻的姓名章,算是給配個圖。
最後一聯相祝:技藝時時進,刀工日日精!
-
5 # 趙國林
首先是這則邊款的技藝水平如何評價的問題。我個人覺得這則邊款的刀法嫻熟程度、字法結構以及佈局章法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那麼,就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看如何能刻好篆刻的邊款。
首先是刀法。篆刻裡的單刀、雙刀的用法,同樣在邊款裡得到應用。比較常用的為單刀刻款模式。其中一種就是用接近切刀的刀法,一次刻出點橫豎等筆畫,書體以行楷為主。雖然當今印人在邊款書體的取法上越來越廣泛,如帖學的書卷氣、碑學的刻劃墓誌等,但總體強調金石氣息。比如在楷書的邊款裡點畫的形狀一般都為比較規則的三角形,與純毛筆書寫的墨跡書法還是有些不同,如圖。我們把提出問題中的邊款和韓天衡先生作品的邊款列在一起做點畫的對比,就能看出點畫上由於外形的不同而導致在神采上的差異。
衝刀的刻法一樣得到應用。我們看清代黃牧甫的篆刻邊款,點畫的粗細變化不是很強烈,相對勻稱一些,應該是衝刀刻就。整體氣勢一統,整齊劃一,和印文的工穩和諧統一,見下圖。
然後是字法。除了上面提到說的碑貼取法豐富的元素之外,現在各種書體在邊款裡都有出現,行楷隸篆爭芳鬥豔。那麼對這些字的字法結構要求一樣是在書法的基礎上,體現“筆意、石意、刀意”的同時,合乎書法中字法的結體形式。
上圖為清高鳳翰的作品及邊款,可以看到其書法意味濃郁的行草書邊款,這種形式一直被今人所採用。
這一則篆刻是清代奚岡的作品,其邊款採用了隸書的形式,取法漢隸,古樸雋秀。
本人在創作中由於印風相對寫意,所以經常刻邊款時取法魏碑,單刀衝刻,追求碑刻的蒼茫,透過邊款讓自己的風格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印文相得益彰,發揮提升格調的作用,如上圖。
第三是章法。邊款的章法變化比較豐富,有一面、二面、三面,甚至到四面和上面也刻邊款的形式,可以有陰文,陽文的區分和陰文陽文結合,幾種書體結合等模式,同時還有圖形和圖文結合的形式。雖然邊款可以比照書法,但章法還有些差異:就是邊款本身就是落款,所以不適宜再在邊款上做出正文落款那樣類似書法作品一樣的章法,而是儘量保持其整體性,起到輔助印文的作用,否則必將爭奪對印文的視覺關注,效果就適得其反。本次問題的邊款示例中的幾行文字的章法排列中,文字與文字之間的氣勢還不夠一統,行與行之間也缺乏呼應,而且三行排列的錯落關係,又帶有刻意的人為因素,比較機械了一點。見下圖。我在下面的圖中選擇了吳昌碩作品集裡的邊款比較多的一個整頁,而且是有多文字和少文字的不同形式的。從這些的邊款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文字的多少,整體的文字佈局簡單自然明瞭,緊湊完整。之所以我用一個整頁來做說明,是想表達這種模式是帶有廣泛性的,縱觀其他名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這樣。
在有些陽文邊款或圖形和文字同時出現的邊款裡,有些帶有正文落款模式的章法,但大都基於對印文文字的再次強化為目的。如下圖。
回覆列表
日拱一卒,不期速成,記得冉氏有個叫作日拱一卒,不期速成。之論說,其旨為日日努力進取,一點點向前,一步步一個腳印,象棋子小卒行走一般,只要堅持,尚有進大步。
朱學勤也說過,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差不多都這意思。
從篆刻上的邊印小款,很有寓意,證明刻印的人生理念,本著步步移程,日日堅持,不期望速成。
客觀上,這種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學習篆刻書法,必有漫長的砥礪。不可三日打魚五日曬網,要有自己的定力。須持之以恆,一如掘井,終究會有清澈透明的水源。
對於刻印的技術,我是外行,僅僅停留在一般欣賞上,從刻字,樸拙氣象,錯列參差,小方印,大世界,在茲可有奇妙而顯現。
期盼懂行者,評析,
總之感謝相邀回答,實際沒有滿意的回答。
承蒙關照。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