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大咖的你
-
2 # 坐古談今
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主要將領是:葉夢熊、梅國楨、李如松、麻貴等人。
平定貴州楊應龍的主要將領是:李化龍、劉綎、麻貴、陳璘、董一元、馬千乘、秦良玉。
打敗豐臣秀吉的萬曆朝鮮戰爭,主要將領是:李如松、邢玠、宋應昌、李如梅、麻貴、劉綎、陳璘、鄧子龍。
出土的萬曆龍袍
(1)寧夏之役:一場漢回苗蒙共滅叛軍的戰役
蒙古韃靼部小首領哱(通“八”)拜因為與大酋長英臺吉發生矛盾,父親、哥哥被殺後率部投降,其後被任命為寧夏副總兵,萬曆十七年(1589年)他的兒子哱承恩繼承了其職位。
1591年,其他部族進攻洮(通“逃”)河,哱拜與巡撫黨馨產生矛盾。其後於1592年二月十八日造反,到十月份叛亂平定。
在近8個月的戰爭中,主要有:
賀蘭山之役,回族大將麻貴打敗河套地區蒙古部眾。
灌城之戰:梅國楨率領包括苗兵在內的各路人馬、李如松率寧夏軍隊在葉夢熊的率領下,水淹寧夏城,造成叛軍彈盡糧絕後發生內訌。李如松率部率先攻入城中。哱拜自盡、哱承恩被擒。
李如松:唐末內遷到國內的朝鮮人後裔
(2)抗日援朝之役:一場東亞地區黃黑白共滅日軍的戰役
1592年3月到1598年10月,因為朝鮮不同意借道給日本攻打中國,豐臣秀吉命令倭國九個軍團進攻朝鮮,6月明朝派軍對進入朝鮮支援。其後,李如松來到朝鮮戰場。在朝鮮抗倭戰爭中,國內介紹非常多。主要戰役:平壤戰役、碧蹄館之戰、玉浦海戰、閒山島海戰、稷山大捷、蔚山之戰、鳴梁海戰、露梁海戰。
在這場戰役中,以往經常忽略的是這場戰役的性質和參戰人員:在這場戰爭中,豐臣秀吉是以中國為目標,中方彙集了中國、朝鮮、暹羅(泰國)、琉球、日本、葡萄牙在澳門的黑人和白人等。
明朝大將,回族將領麻貴
(3)播州之役:改土歸流之因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貴州遵義土官楊應龍發動的叛亂,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受到波及。天邦囤之戰、婁山關之戰、海龍囤之戰等,最終在萬曆三十年六月被平滅。此戰之後,貴州廢除了土司制度,改土歸流。
回覆列表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帝(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鮮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廿五至廿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廿七年至廿八年)。
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因李如松已經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戰死,所以任命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
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露梁海之戰中犧牲。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主要戰役有碧蹄館戰役,南平血戰,釜山攻防戰,露梁海戰等等。
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
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初,楊應龍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
二十六年,四川巡撫譚希思於綦江、合江(今四川瀘州東)設防。次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失利,楊國柱被殺。明廷罷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三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
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劉綎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又敗應龍之子朝棟所統苗軍。巾幗英雄秦良玉與其丈夫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築等七寨,並偕同酉陽等土司軍一起攻下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其他幾路明軍也取得勝利。三月底,劉綎攻佔婁山關,四月,楊應龍率諸苗決死戰,又敗。綎進佔楊應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雲,至海龍囤(今遵義西北),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綎又破大城。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子朝棟等被執,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有學者認為三大徵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巨,對晚明的財政造成重大負擔。但實際上明代晚期僅對後金的戰事,耗費就高達六千餘萬兩,遠超三大徵。而三大徵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應該說,三大徵都是不得不打之戰,如若不打甚至打敗了,明朝都有亡國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