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常言道:預則立,不預則廢。變亂長出於肘腋,禍患常積於忽微。因此易經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之說。人的思想決定人的行動,思慮所不及,智力所不逮,災難危險就會在意外爆發。思慮周全的人,往往能轉禍為福,轉危為安;思慮不能周全的人,往往能致好為壞,致安成危。因此同一件事情,讓不同的人去處理,往往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其結局會如何呢?諸葛亮是個考慮周全的人,在做某事之前,往往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的利弊,先作好充分的準備,待到事情發生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因此他為劉備提供了詳盡完備的隆中對策,徵南中之前他在內政外交軍備等各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考慮準備,在五次北伐中,他也都提前做好軍備,充分做好思想發動,就是在北伐和退卻時,也是有條不紊,從沒發生重大傷亡情況,從沒達到讓蜀漢不能承受的地步。諸葛亮很會治軍,這在諸葛亮的兵書文集中都有顯示。每到一處,如何紮營,如何立寨,如何防禦,如何退卻,如何追擊,如何避免不利情況發生等等,諸葛亮都有周全部置,因此在行軍打仗安營紮寨中,蜀漢軍在諸葛亮的統領下,從沒發生倉惶無措的情況,即使發生失街亭的危險,諸葛亮也是從容率軍退回,沒有造成重大損失。諸葛一生唯謹慎。由於蜀漢國小人少,國力有限,也造就了諸葛亮用兵謹慎的特點。從五次北伐的情況看,諸葛亮從不做冒險的事情,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面對魏國的強大,諸葛亮總是以自己獨到的謹慎策略,和獨到的智慧,將曹魏軍整治得只有固守防禦,沒有主動出擊之力。

    因此,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決不致造成大敗,或者戰勝東吳,根據形勢需要見好就收,搏取最大利益;或者相持不下,見勢退卻,即使不利蜀漢,也不致大敗慘敗,大傷元氣。

  • 2 # 化州大叔

    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諸葛亮也去了,誰看家?別忘了還有個曹魏在虎視眈眈,還有劉璋舊部可能會作亂或內外勾結,成都若有失何以為家?關羽就是後車之鑑。

  • 3 # 俊逸聊三國

    我認為夷陵之戰中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是以下情形:

    諸葛亮,治軍、佈陣、戰術等均是三國首屈一指的,治軍嚴謹令行禁止,位列武廟十哲,應該是三國時期軍事能力最強的。諸葛亮佈陣能力老對手司馬懿歎服一聲“天下奇才”;戰術也是首屈一指,木門道射殺魏國大將張郃、斬殺王雙、伏殺司馬懿甲首三千。但是諸葛亮軍事上也是有弱點的,那就是攻堅能力不夠,二出祁山時,久攻陳倉而不下,只好糧盡退兵、司馬懿堅守不戰毫無辦法只能無奈隕落五丈原。

    陸遜位列武廟七十二將,軍事能力在三國也是首屈一指的。陸遜擅於防守和尋找敵方漏洞,在夷陵之戰中採取的就是堅守策略,等到劉備軍人疲馬勞的時候,才全力出擊,動用火攻,一戰而勝。

    夷陵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劉備方則攻堅乏力,且佈陣是有問題的。如果諸葛亮在,作為佈陣行家,佈陣就不會如劉備這般弱智,不會被陸遜輕易尋找出攻擊破綻。而因為陸遜堅守,諸葛亮也未必有好的方法突破防守。

    所以雙方只會在初期試探各方虛實的時候交戰,這時,諸葛亮的能力就會顯露出來,必然是吳軍失敗退卻告終,但是嚐到苦頭的吳軍,後期就只會堅守而不會主動出戰。蜀漢只能佔領一些吳國非戰略必要的地盤,而孫吳則會堅守關隘而不出,就這樣一直僵持下去。

    這時打仗就是打的後勤,作為客軍的蜀漢,糧草運輸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益州多山,糧草運輸極其困難,就導致了蜀漢客軍不能久呆,想要速戰速決,如果不能速戰速決,糧草不繼的時候只能夠退回益州。

    而外部環境,當時三國鼎立,魏國在坐山觀虎鬥,當孫劉兩國內訌的時候,曹魏不可能沒有動作,自然可能出兵攻打某國,甚至同時攻打兩國,就算沒有攻打,對吳蜀兩國形成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這時候雙方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會意識到吳蜀兩國只能聯盟而不能內鬥,讓曹魏漁翁得利。何況此時,劉備因為戰場上贏了孫吳幾仗,失去關羽、張飛的氣應該也消的差不多了,也會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加上諸葛亮等人的勸解,會同意和孫吳停戰甚至聯盟。而孫吳自知理虧,作為誠意,自然會讓出部分對自己不重要的郡縣給劉備,讓劉備體面撤軍。

    那麼夷陵之戰就會是以蜀國小勝,雙方不會傷筋動骨而告終。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諸葛亮是否能夠抽身蒞臨戰爭前線: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少府王謀等上言

    這些上言勸劉備登基為帝的人應該就是蜀漢集團最核心和劉備最密切的人物了,那麼這些人適合留守後方嗎?

    太傅許靖地位是最高的,坐守後方應該是可以服眾的,但是許靖只是一個名士,是一個評論家,對選拔人才方面有毒辣的眼光,對於政治方面建樹不多,更何況劉備攻破成都時,許靖居然想翻牆叛逃,劉備本來是不想用他的,是法正建議下,劉備才使用了他。委託這麼一個和自己有過節的人坐鎮後方,劉備覺都睡不著。

    安漢將軍糜竺,糜竺本來應該是劉備最信任的人,甚至超過諸葛亮,地位不僅比諸葛亮高、還是蜀漢的股東、劉備的舅哥,留守後方是合適的,但是因為荊州之戰,弟弟糜芳居然匪夷所思的投降孫吳,自己在公元220年就慚恨病死了,而夷陵之戰是在公元221年發動,就算糜竺沒死,這樣的情況下坐守後方也是不合適的。

    太常賴恭,太常是掌宗廟禮儀之官,是九卿之一,地位、職位並不適合坐鎮後方。

    光祿勳黃權,光祿勳是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的宿衛之臣,是九卿之一,地位職位並不適合坐鎮後方。

    就更不談少府王謀等其他人了,職位、威望、信任度根本不足以讓劉備放心。

    由此可見,蜀漢的後方,除了諸葛亮並沒有適合的人選坐守後方,雖然有劉禪太子監國,但是劉禪當時不過14歲,並沒有太多的能力,還是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人進行輔佐。

    那麼從實際考慮,要麼諸葛亮出軍,劉備守國,要麼劉備守國諸葛亮出軍,兩人並不能同時出征。而在諸葛亮明確反對出征東吳的情況下,那麼劉備只好自己出徵,而這樣的話,夷陵之戰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 4 # 巡山的小蘇

    李淵聽過諸葛亮的神話故事後,毅然將諸葛亮弄進了武廟。

    古人迷信不說,現在很多人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仍然分不清歷史和傳說。

    諸葛亮神機妙算戰無不勝,完全是後人一步步神話的結果。

    你問這個問題好比在問劉邦打仗怎麼不帶蕭何。別人上戰場帶個文官幹嘛?

    歷史上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讀過兵書的記載,也沒有任何有關他是軍事天才的記載。

    相反,無論是同時期的陳壽,還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評價都很低。

    劉備識人用人的能力可以說在歷代帝王中都是佼佼者,諸葛亮有突出的軍事才能,他不可能那麼長的時間都沒有看出來。

    白帝城託孤,劉備把內政託福給諸葛亮,軍事託給李嚴,而且為了避免二人相爭,把李嚴安排在永安。

    諸葛亮利用蔣琬等人的一波操作,將李嚴邊緣化,而且擠出了永安,最後才大權在握的。至於北伐,那是諸葛亮自作主張進行的。

  • 5 # 線紀年

    會的,事實上在關羽北伐失敗,劉備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才掌握了蜀漢的軍事權,在當時受到曹魏認可的蜀漢將領只有關羽,其次劉備。

    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前主要精力在治政而不是治軍,所以說,第一,劉備不會帶上諸葛亮。第二,即使帶上諸葛亮,劉備為不會聽他的,因為此時的諸葛亮在蜀漢的軍事問題上實際上是沒有發言權的,直到劉備託孤後,諸葛亮親自鎮守漢中起,才開始了諸葛亮的治軍之路。

  • 6 # 尚新源蠍子

    不可能有這種可能!

    因為劉備不聽諸葛亮的!

    第一,如果聽,就不會發動戰爭!

    第二,如果去了,諸葛亮的建議劉備也不會聽,去不去一樣!

  • 7 # HarryHorse

    根據本人慣例,這事從小說史實一起解讀。

    史實,不能。諸葛軍事求穩為上,並沒有展現出比老兵油子劉備更為強的帶兵能力。(劉備被人詬病帶兵弱的主因為對手大部分時間是曹操)擅長內政的他,安排後勤補給還是很合適的。

    小說,不能。諸葛不是沒勸過,而是劉備根本不聽勸。不然也不會說法正如果活著怎麼怎麼怎麼了。

    綜合點說,殺關羽一事東吳可能有後悔,半賣半送得讓(還/割讓)了這些地盤給劉備,但如果打到真正觸動他們利益的地方,還是會還手,何況曹丕虎視眈眈,當然這種情況下,他不出手都是贏家。

    總結一下,沒有適時收手的劉備是必敗的。

  • 8 # 花開荷香

    不知道:如果帶上諸葛亮,曹丕可能揮師漢中就會腹背受敵軍心不穩,無功而返。如果曹丕坐山觀虎鬥,劉備不可一世的性格豈容他人勸戒,再說吳軍堅守不出,天氣酷熱只有以水為伴加上糧草供應還是連營幾百裡,諸葛亮主張聯吳抗曹更不能對吳下恨手,敗是會敗的只是沒這麼慘罷了。馬謖丟街亭也許是吸取劉備的以水為伴連營七百餘里之敗,才佔山紮營的。

  • 9 # 護國軍中尉

    歷史早有答案,無論你再如何改編演義也無法改變歷史,諸葛亮就是一位被三國演義神話了的人物,夷陵之戰關係到蜀、吳兩國運的勝負興衰你真以為蜀國第一謀臣的諸葛亮會獨身其外他只不過是以另一種身份參與那就是替劉備坐鎮成都穩定內部籌備軍需物資所以他就算在現場結果也一樣,三國演義是盡力撇清失敗與諸葛亮這位神人的關係,而陳壽的三國志也是寥寥數語帶過,讀書看書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也需要自己去獨立思考問題。

  • 10 # 知常容

    那可得看是哪裡的諸葛亮,如果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劉備帶上肯定是可以的。因為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他的智慧就是非常超常的,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東西。凡是他能想到的都不會出錯。

    但如果史實中的諸葛亮,即使帶上了也沒有用,因為劉備不會聽他的,諸葛亮他說,如果法正活著的話估計能勸住,這就說明連他都勸不住。一個不聽從他建議的人,帶著有什麼用呢?

    再說諸葛亮這個人是很容易自我保護的,他絕對是一個能臣,但絕對不是一個直臣,剛臣。比如漢中稱王可和稱帝也都是諸葛亮勸進的,而當時費詩就敢直言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所以就算帶著諸葛亮,諸葛亮明知道劉備錯了,也不可能會激烈抗爭,所以終究還是會敗的

  • 11 # 小鴻哥

    我認為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東征,即使不勝也不至大敗。

    公元222年七月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如果法正在就能勸止劉備東征。就算是東征有法正在,蜀漢大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三國志講:諸葛亮與法正,雖說二人志趣不同,但都能以大義為重互相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驚奇法正的智術謀略。也就是說諸葛亮認劉備指揮不行。劉備征戰多年勝少敗多。陸遜也是這樣認為的,三國志陸遜傳: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諸葛亮這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如果法正跟著去的劉備就會聽從法正的建議,法正善長奇謀。公元222年鎮北將軍黃權建議:我軍順江東進,進易退難。而且吳軍驍勇,我願為先鋒試探吳人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指揮。但是劉備沒有聽從,反打發黃權督江北諸軍防魏國出兵。劉備則自已率主力進軍至夷陵。如果聽從黃權的建議,蜀漢東征即使不勝也不會大敗。公元222年八月黃權江北諸軍歸蜀之路讓東吳切斷了。因為蜀漢跟東吳是交戰國,於是黃權率部投降魏國。蜀漢的官吏要抓黃權留在蜀中家人治罪。劉備講:是我負了黃權,不是黃權負我。(指沒有接受黃權的建議,如果當時接受黃權建議。即使敗了,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對待黃權家人跟以前一樣。

    劉備雖然行軍打仗近三十年,但是勝少敗多。其能三國鼎立,主要還是能用人。(孫權多次率軍親征合肥新城皖城,也是無功而還)諸葛亮雖然不像法正龐統般善奇謀,但其軍事才能也是不差的。三國演義那是過於吹棒,真實歷史諸葛亮軍事才能在三國也是能排前例的。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即使不勝也不至於大敗。

    第一:諸葛亮善於治軍,治理軍隊也是軍事才能一種。三國志講蜀漢軍隊: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魏國鄧艾評價蜀漢軍:五兵犀利,上下相習。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蜀漢軍退回漢中。司馬懿經過蜀漢軍隊營壘處所。司馬懿評價:天下奇才也。劉備東征大敗其中一原因就是因為營壘處所駐紮犯了兵家大忌。劉備的弱點連遠在千里之外的曹丕都看出來了,陸遜豈能不知。曹丕講: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我看東吳的捷報就快到了。如果諸葛亮跟著去了,至少劉備不會犯這樣的大忌。

    諸葛亮也是深明兵法謀略。諸葛亮集軍令:戰時,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以助水淹。賊有火炬、火箭,以掩滅之也。違令者髡翦耳。(這是防止敵人火攻)

    諸葛亮集兵要: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地,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所以司馬懿觀看蜀漢軍留下的營壘,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

    諸葛亮集治軍: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第二諸葛亮重視對手,劉備過於輕視對手。

    東征大敗時,劉備講: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劉備把此戰大敗歸結於天意。(關羽同樣是輕視陸遜)

    諸葛亮從來都沒有輕視過東吳,公元207年隆中對中講:江東已歷三世,可為援而不可圖也。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蜀漢上下皆言要和東吳斷交併討伐。諸葛亮講: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

    當時東吳的文武人才確實是遠多過蜀漢。諸葛亮認為攻打東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第三諸葛亮善於謀劃,知進退。

    公元223年南中諸郡叛,諸葛亮並沒有立刻討伐南中。諸葛亮對內南中撫而不討,對外派人去東吳重新結盟。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對馬謖講:雖共謀之歷年,今天還有更好的建議嗎?說明諸葛亮為征討南中謀劃了數年。而劉備在公元221年四月稱帝,六月就決定伐吳,七月就出兵。可以說是匆忙東征。

    諸葛亮每次北伐雖然有勝有負,但都能安然退回蜀漢。每次北伐都經過一番準備謀劃。公元225年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公元228年北伐。公元228年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公元228年冬糧盡退軍,斬殺魏國追兵王雙。公元229年攻取陰平武都兩郡。諸葛亮率大軍埋伏,魏國雖然沒上當但收復二郡也是勝利。公元231年糧盡退軍,擊敗魏國追軍並射死張郃。魏國諸將稱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北伐,此戰諸葛亮謀劃切斷隴道。當時司馬懿認為如果諸葛亮東出武功,我們就危險了。但如果西上五丈原,我們就沒什麼好擔心。只是郭淮反對,郭淮講: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再連兵北山。這樣就能切斷隴道,雍涼境內的民夷將動盪不安。對魏國非常不利。司馬懿聽從了郭淮的建議,馬上派郭淮去北原。營壘還沒建好,諸葛亮果然派兵進攻北原。如果不是郭淮,諸葛亮此時已成功切斷隴道。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糧盡退軍,於是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軍隊能邊打仗邊屯田,司馬懿卻不敢進攻。可見蜀漢軍防守嚴密。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能來去自如,魏國即使有追兵往南皆是大敗而回。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臨終前交待楊儀姜維退軍事宜。據三國志楊儀傳: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 12 # 農夫說歷史

    答案是:會失敗!幸虧沒有帶諸葛亮一同前去,不然可能會更慘!為什麼這麼說?那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會怎麼樣?首先,夷陵之戰的展開,完全是因為關於被東吳弄死了,人家大哥替自己兄弟報仇不應該?應該!

    可是劉備打的算盤不是單純報仇,而是荊州!其次,帶上諸葛亮的話,那劉備就是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在賭博,因為你與東吳開戰了,你能確保大後方不被曹操盯上?即使曹操不乘火打劫,他自己國內糧草誰負責?朝廷的運作又要靠誰?所以即使帶上諸葛亮,結局一樣,依舊會失敗!

  • 13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若不考慮其它因素,單純的夷陵戰爭,若帶上諸葛亮,加上那麼人馬,應該勝算很大,也許拿下東吳都不是問題。

    其實剛開始打的時候都很順利,劉備便有點松馳,也失去警惕心,論實力明著打,孫權那邊根本不是對手,是後來被陸遜看出破綻,劉備把人馬駐紮在沿江的山邊,而旦營寨連成一片,陸遜當然想起火燒赤壁的效果,便依樣畫葫蘆來個“火燒連營”,一把火搞定……

    這些伎倆對於諸葛亮來說都是自己看家本領,拿手好菜,自然不會這樣紮寨。

    但在整體安危來看,諸葛亮是無法跟隨劉備去打仗,這也是陸遜所看準的弊端。

  • 14 # 郭亞如520

    各人有各的優點,相反各人都有各人的弱點和缺點用人要知道在什麼條件下用,或派什麼人去適合辦好這件事以達到目地

  • 15 # 禁街虎1

    諸葛亮對於劉備的作用不可替代。諸葛亮出山,劉備興奮的對關張二人說,自己如魚得水。有人說,到了後期,劉備更願意聽法正的話,事實真的如此?

    且不說法正能力到底如何,單說諸葛亮,能在劉備成為漢中王、後來稱帝時一直身居高位,並且做到丞相來看,劉備對諸葛亮還是放心的。並且,諸葛亮的意見,劉備也能大部分採納。

    伐吳是劉備做的最後一件事,雖然敗了,但是也把東吳嚇得不輕。初戰順利,蜀漢軍隊順水而下,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蜀軍要完勝了。這也讓劉備犯了曹操在赤壁犯下的錯,輕敵。

    面對大好局勢,昭烈皇帝肯定飄飄然,在他眼裡,孫權算什麼?連孫權他爹都是劉皇叔的老戰友。自己征戰了大半輩子,還能不會打仗?還能被一個小孩子給嚇住?要是你爹孫文臺和我對陣我還會有點顧慮,可是你爹不在了呀。現在連呂蒙都死了,陸遜小兒一仗都不敢接,不趁這時候拿下東吳,還等什麼?

    人最怕順境中意識不到潛在危險,劉備恰好就沒意識到。諸葛亮看明白了,拍案而起,怒斥給皇帝獻策之人該斬,可斬誰呢?七百里連營是劉備自己下的令啊!

    諸葛亮深感無奈,只能嘆息。自己為什麼被留下來看家?劉備的大保鏢趙雲為什麼沒有被帶去參加伐吳之戰?因為他們和劉備的意見相左,不同意劉備伐吳,導致劉備直接讓他倆當了看客。

    這種情況下,就算諸葛亮跟在軍中,也是“戴罪之身”,“留廠察看期間”,又正值劉備高歌猛進之際,諸葛亮提建議…………劉備會聽嗎?

    個人覺得,一個字:難!

  • 1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給孔明準確定位。

    真實的孔明並不像羅爺在《三國演義》中吹噓的那樣“多智而近妖”,屬於神的範疇:文武全才,打遍天下無敵手。

    也不像網友們對陳壽《三國志》過度解讀所誤解的那樣,只懂政治、軍事非其所長。

    孔明是個大戰略家,有《隆中對》為證,你可以像主席說的那樣認為:即便從荊州、益州兩路北伐,不能握緊拳頭,也不會成功。但孔明力主攻佔荊州、益州、漢中,作為根據地,徐圖進取,沒什麼錯誤。

    其次,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孔明沒有明確反對,甚至也是贊成的。

    東吳孫權偷襲並奪取劉備荊州的地盤,並不是什麼衝動之舉。孫權據下游,劉備佔上游;劉備尿尿,孫權只有喝帶尿的江水,這是不爭的事實。為改變東吳不利的戰略態勢,他奪取荊州是符合他的國家利益的。這是東吳的國家戰略,早在赤壁大戰前,魯肅就有東吳版的《隆中對》,故且名之為《榻上對》。其核心也是奪取荊、益兩州。

    再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想復奪荊州,多一個北伐的橋頭堡和出口。劉備奪荊州、益州、漢中後,把一副爛牌打成好牌,要北伐,可以三路出征:荊州、上庸、漢中,可襄樊戰役之後,荊州人地全失,關羽、關平父子被擒殺,孟達火併劉封后,和當地豪強申耽投奔曹魏,等於切斷了上庸這一北伐橋頭堡。所以劉備復奪荊州,無大錯。

    再次,如果孔明隨同劉備出征,至少沒有夷陵慘敗。

    劉備生前並沒有讓孔明去前線指揮軍事,這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孔明軍事素質差。

    劉備從荊州起,身邊先有龐統,後奪益州,又有法正為軍師。而龐統、法正極有軍事謀略,尤其是法正的奇謀連孔明也佩服。客觀地說,之所以孔明沒上前線,是因為後勤、稅賦、行政管理這些都是孔明的強項,而龐統、法正最主要的才能限於軍事。劉備死後,蜀漢危在旦夕,孔明從容不迫,穩定了軍心民心,成為蜀漢大廈的柱石,又南征孟獲,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極顯政治家、軍事家的才能;孔明後期北伐,以寡敵眾,勝多敗少,你不要說司馬懿等不是軍事奇才。名將張郃被射殺,可見孔明的本事。連孔明病逝五丈原,魏延、楊儀內訌,蜀漢北伐軍仍全身而退。諸葛連弩類似現代的自動步槍,極顯孔明的才能。

    劉備本就軍事才能有限,一生征戰敗多勝少:赤壁勝了,主要靠周瑜;益州勝了,劉璋太弱,還有法正、張松做“漢奸",法正出奇謀,還折了軍師中郎將龐統;奪漢中,純粹是法正奇謀,曹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沒有龐統、法正的劉備竟敢欺軍事奇才陸遜年輕,妄自尊大,蜀軍全軍上山,成了豬頭三,全軍被火燒。如孔明隨行,諸葛一生唯謹慎,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絕不會上陸遜這種當,犯這種低階錯誤,最多打個平手,無功而返。

  • 17 # 大愛無恨劉成軍

    肯定不會。這得從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原因來分析。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再看能不能避免,就可以了。如果失敗的原因難以避免,那就沒有辦法了,帶上諸葛亮也沒有用。如果失敗了原因可以避免,那帶上諸葛亮就可以反敗為勝。

    章武二年二月中旬,劉備引御林軍直至猇亭,大會諸將,分軍八路,水陸俱進。水路由黃權帶領,先主自率大軍於旱路進發。

    吳將韓當、周泰引軍迎戰,被先主指揮八路大軍殺得大敗。蜀國八路大軍勢如破竹,殺得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吳國頭號大將甘寧也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坐於大樹下而死。孫權為此哀痛不已。

    先主乘勢追殺吳軍,吳兵四散奔逃。後來,關興殺了潘璋。糜芳、傅士仁殺了馬忠來降,被劉備斬殺。孫權當時被劉備打的心灰意冷,急於獻上荊州,送還孫夫人,兩家和好,再共同對付曹魏。這個戰爭態勢,《三國演義》第83回《戰猇亭先住得仇人、守江口書生拜大將》中有記載:

    此時先主聲威大震,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嚎哭。韓當、周泰大驚,急奏吳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殺了馬忠,去歸蜀帝,亦被蜀帝殺了。孫權心怯,遂聚文武商議。步騭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呂蒙、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數人皆亡,獨有範疆、張達二人,現在東吳。何不擒此二人,並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於荊州,送還夫人,上表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則蜀兵自退矣。”權從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貯飛首,綁縛範疆、張達,囚於檻車之內,令程秉為使,賫國書,望猇亭而來。

    看夷陵之戰的早期,吳國被劉備打得大敗,孫權也準備求和,並派使者開始進行談判。

    應該說,劉備如果此時罷兵,就屬於大獲全勝,可以高奏凱歌班師回朝。收回了荊州,殺了陷害關羽、張飛的有關人等,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為關羽和張飛報仇雪恨了。

    遺憾的是,劉備沒有見好就收,繼續貪功冒進。不知道劉備當時怎麼想的,想一舉消滅孫權,應該說,機會還遠不成熟啊!“窮寇勿追”,劉備過於自信了,忘記了這一軍事常識。

    狗急了還要跳牆呢,何況是孫權。別忘了,東吳的整體實力尚在蜀漢之上的。雖然,蜀漢當時士氣高漲,但是長期相持不下的話,拼的就是經濟實力了。論經濟實力,蜀漢肯定不如東吳的。東吳富庶,孫權又經營多年,根基還是很牢固的。所以,當陸遜採取和劉備進行相持以尋找戰機的時候,劉備就應該保持小心謹慎,首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行。

    相持到了一定程度,劉備終於漏出了破綻。蜀軍不耐炎熱,要移營大樹林了。這就是蜀軍失敗的根本原因。陸遜對此也是望眼欲穿。

    因為,紮營樹林,敵方容易使用火攻的。這方面,諸葛亮是大行家了。諸葛亮從一出山,就火燒博望坡,又火燒新野,赤壁之戰又火燒曹操戰船,後期諸葛亮還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太善於使用火攻了,所以他自然對於預防敵人火攻十分敏感。因此,當他看到馬良畫的行軍圖後,立即拍案而起,大叫:“

    是何人叫主上如此下寨?可斬此人!”馬良曰:“皆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孔明嘆曰:“漢朝氣數休矣!”

    這就是諸葛亮和馬良當時的對話和反應。馬良還有些不懂,孔明曰:“

    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拒敵乎?陸遜據守不出,正為此也。汝當速去見天子,改屯諸營,不可如此。”

    看,要想避免大敗也不難,只要改屯諸營就可以了。就是說,劉備犯了兵家大忌,只要把軍隊移出樹林,改屯一下,就可以了。

    這一點,只有諸葛亮和陸遜能夠理解。所以,如果劉備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夷陵之戰就可以避免大敗。

    回顧夷陵之戰的整個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劉備失敗是敗在不懂兵法,犯了兵家大忌。而諸葛亮完全可是彌補這一點。根據以往,劉備帶諸葛亮出征的經歷來看,如果諸葛亮在身邊的情況下,劉備還是能夠對他言聽計從的。

    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沒有聽從馬良帶回來的諸葛亮的建議,與諸葛亮不在身邊不無關係。另外,也不排除劉備有僥倖心理,意圖僥倖取勝而大大地自我標榜一番。

    所以,夷陵之戰,劉備有兩次避免大敗的機會:

    第一次:接受孫權的求和,收回荊州、孫夫人,誅殺害死關羽和張飛的有關人等,見好就收接受階段性的勝利。

    第二次:接受諸葛亮的建議,改屯諸營。如果劉備不想退兵結束戰爭,那麼只能改屯諸營,然後尋找作戰機會。等到有機會大量殲滅東吳的有生力量後,再向東吳縱深推進,事未可知也!

    夷陵之戰的最後,果然是陸遜用火攻燒了劉備的大營,再發動總攻,劉備大敗虧輸,率幾百殘兵逃亡白帝城。劉備的這次大敗,使蜀國元氣大傷,不少精英也在這次大戰中喪生。北岸的黃權也無路可逃,不得不帶兵投降了曹魏,也進一步削弱了蜀國的力量。

    古人說:“陰溝裡翻船。”劉備的夷陵大戰的失敗,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 18 # 難得小醉

    如果僅僅是蜀和吳之間的戰爭,憑藉劉備和諸葛亮絕對可以滅了東吳,但是不要忘了三國最強的魏國!憑藉東吳和蜀聯手實力也就相當於魏國實力,所以,劉備伐吳必須防備強魏偷襲,所以劉備伐吳,守蜀國的最高領導不是太子,而是諸葛亮!

    明白嗎,如果還不明白就看看關羽與魏戰到好處,甚至強魏有遷都想法,為什麼荊州被偷襲後敗走麥城!守城的或許不比攻城掠地的輕鬆多少!

  • 19 # 鄧眼看世界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隆中對》讓一直顛沛流離的劉備豁然開朗,劉備拜諸葛亮為軍師,全權掌管軍中事務,更是食同席寢同榻,一時間君臣關係可謂是親密無間,無以復加。

    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君臣之間似乎發生了點什麼,再也不像從前。

    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這還可以勉強解釋為是為了給龐統和魏延等人機會,而荊州大本營確實也需要更信任的人坐鎮;漢中之戰,有人說主要功勞在於法正,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後方需要有人運籌帷幄,諸葛亮很合適;可是劉備伐吳時,龐統、法正都已亡故,劉備舉全國之兵參戰,卻不帶諸葛亮。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劉備不帶諸葛亮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極力反對伐吳,當時,在劉備想來:既然你不想去,那就留守成都吧,我不信,沒了你我拿不下東吳。這時候的劉備不管是報仇心切,還是飄了,反正對諸葛亮是有很大意見了,不再像當初那樣言聽計從。

    雖然吳國比魏國弱,但比起蜀國,只強不弱,江東之地幾世經營,看似庸碌,其實頑固,劉備當時應該是昏了頭了。一心只想著報仇,只想著滅掉東吳,二分天下。

    如果劉備不是那麼衝動,如果他帶上了諸葛亮,夷陵之戰,以諸葛亮的謹慎,避免火燒連營是肯定可以的。但是要想滅吳,那還是很困難的。最好的結果或許是奪回荊州。然後繼續保持三足鼎立。不過這樣一來,後期北伐將又會是另一種局面了。

  • 20 # 摯愛Swallow範

    失敗不可避免,北方曹操虎視眈眈,諸葛亮不在成都,後方交給誰呢,關羽已死,張飛已死。但就算成功了也不會有好下場,孫劉聯盟交火,曹操躺著都笑醒了,孫權就是個傻叉,打荊州殺關羽,葬送大好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視金錢為糞土的人做為好朋友,他們才是你生活的貴人,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