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zteciris
-
2 # 小罈子英語電影推薦
這種人,我就知道一個,那就是季羨林,他精通的有英語,德語,梵語,巴利語,能閱讀俄語,法語,精通吐火羅文,反正就是很牛,不信去搜一下,美譽: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
3 # 傳媒小蜀黍
恕本寶寶無法想象,因為實在不認識這麼牛B的人,在我的交際圈子裡,會兩門語言,我們都整天各種羨慕嫉妒恨,如果我有個朋友會八國語言,我應該會拉黑他吧。因為他的存在會讓我每天都感受到絕望,無法想象,不能呼吸。
在這更深露重凍死狗的深夜,我就稍微發揮一下我的想象力吧。
會八國語言的人應該有自己獨到的學習語言的方法,絕對不會像我一樣,會了記住一個單詞反反覆覆抄寫幾百遍,也應該不會像我這樣為了考四級天天晚上睡前背早上五點起來接著背,背到懷疑人生,背到感覺自己是個需要關愛的智障。
會八國語言的人應該是一個是學語言上癮了,必然是很享受學習的過程,對我而言佈滿荊棘的外語學習之路,在他看來肯定如同逛花園一樣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
會八國語言的人應該會愛上旅行嗎,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啊,去一個國家學一門語言,賞一國風情還不需要翻譯和導遊,走在外國的土地,每當有熱心人士用結結巴巴的你的母語熱情的跟你打招呼,你可以回一句流利的外語,這個場景如同被上帝加了光環一樣耀眼,叼爆了。
會八國語言的人應該都有溫暖如小太陽的性格,開朗、健談、風趣、幽默。這樣一想,我都捨不得拉黑他了。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擁有這樣牛X的一個朋友呢,以後如果有的話,我會過來告訴你們,我有沒有拉黑他。
想想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厲害的人,我都不敢睡覺了,我要去讀書了,我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
4 # 時代傻瓜李博士
不要說會8種,就是會幾百種語言的人也不會怎樣,他仍然是人。區別之一就是他會的語言比我們多。況且什麼叫會與不會?會、會多少、會到什麼程度?我們不得而知。現在有些人,會一點皮毛叫精通,再多幾個人吹即成大師。
-
5 # 呼嚕寶媽
上學時會計專業,標配英語,大學時間充裕,自學了日語,喜歡香港電視劇,學了粵語,現在上班無聊,又在學泰語和西語。學習就是興趣。
-
6 # 作者黃泉碧落
我身邊都是沒有會八國語言的人,不過我希望我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正在計劃學日語,從日語開始。只要日語ok了,開始學習下一門語言,多學幾門語言。
-
7 # 藍石旅攝
一提到語言,我首先想到的是偉大的列寧。
列寧懂得許多種外語。他精通德文、法文和英文,他研究這些外文,翻譯這些外文的書籍,他能讀波蘭文和義大利文的書報。他能拿一本字典接連讀數小時,以此作為一種“休息”。
列寧在學生時代學了哪幾種語言呢?列寧畢業於模範中學。在模範中學裡,學生要學習俄文、斯拉夫文、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和德文等六種外文;其中三種是活語言,三種是死語言。單憑這語言功底兒就已經讓我十分欽佩了。更別提他的後期他曾經用五種語言去翻譯書本。嗯,像我這種學渣來說,這樣的大神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很羨慕他們,同時也很欽佩他們,希望自己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但是我知道可能下輩子或許還有機會… …
-
8 # Seeyou雷特
突然想到一句話:總有人按照你想象的方式活著.
前些天轉車在車站麥當勞小憩,由於已是半夜,前臺只有一位貌似經理模樣的人在忙碌著,夜晚的客人也是“五花八門”,小憩這段時間裡,分別有講德語的一家三口,說英文的黑人,還有一位揹著大大行囊的不知哪個國家的行者,這位經理都從容應對,驚歎之餘,又買了一杯咖啡,主動去搭訕閒聊這位驚掉自己下巴的經理,才深刻體會到開始的一句話,總有人按照你想象的方式活著小哥喜歡旅行,他所謂的旅行,不是放個假,拉個行李箱到某地吃一吃,拍兩張照片而已。小哥每每是被某一個地方的某一件事或某一樣東西吸引,比如德國小鎮馬路邊小店喝啤酒時的愜意,他會自學德語,考德福,然後拖關係工作調動,在德國麥當勞上班,“誰讓麥當勞開到了每個角落呢”他總是這樣笑著講。每個國家呆到自己想去下一站,就再以相同的方式,以至於他講他去過的國家,我再次驚掉下巴,我懷疑過他工作怎麼可能想去哪,就可以調到哪裡,他很是得意的嘴角上翹:當你會越來越多的語言,就會有越多的地方需要你在……
不管小哥以怎樣的方式達到的自己的目的。他的生活,卻正是我所向往的。淺受世俗羈絆,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借用水木丁的一句話:不寫文字不做歌,路走了就走了,生活就是一次不可你轉的旅行,到老,回味著各個落腳點,只有自己滿意於自己走過的路,才是真的無悔。對於世俗壓迫,無法擺脫束縛的我來說,世上,竟真的有人自我想象的方式活著……
-
9 # 山204131956
如果是歐洲人,會八國語言,聽起來很牛,實際上和華人會八種漢語方言差不多,因為歐洲大多數都屬於印歐語系,有相似性。
如果會八種不同語系的語言,那是真的牛人。比如說漢語,日語,泰語,阿拉伯語,以色列語,印地語等等。
回覆列表
我雖說不上會八國語言,不過確實學過不少外語,所以勉強夠格說一說感受吧。
鄙人大學專業是英語,二外是日語,這兩門是我熟練掌握的,交流和閱讀都沒有問題。然後工作之後機緣巧合遇上一個二外是西班牙語的同事,於是瘋狂學了一段時間西班牙語。後來又接觸了韓語和法語,不過學得不多。從去年開始我一直在學德語,再加上大學選修的泰語,以及本國的漢語,也算是學過八國語言了。
學過多門外語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喜歡比較:同一個東西,用這種語言說,和用另外一種語言說,分別是怎麼樣的? 有時候會發現,很多語言都有一些共通的語法和詞彙。比如英語有的定語從句,西語和德語也有,英語有that,which,德語用das,der,die,den,dem,西語用que。所以西語在從句連詞的使用上最簡單。日韓的語法也很接近,比如都敏俊希,最後那個希,就相當於日語的桑,田中桑,是表示對人的尊稱。
比較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英語真是最簡單的語言。無論西語還是德語的語法都比它複雜得多。沒有人稱變位(除了一個三人稱單數),沒有名詞格(代詞有賓格,就那麼幾個),沒有陰陽性,複數變化絕大多數都很規則,動詞變形也是規則的多……英語實在太簡單了。相比之下,德語簡直可怕:一個簡單的複數,就有加en, er, e,s, 變音, 不變多種可能,而且基本沒有規律。
有人問過我,學過那麼多外語,會不會搞混淆?我的回答是,基本不會。因為每種語言各有特色,即便相同的拼寫,讀出來完全不同,比如hospital,英語是:哈斯皮頭,西語是:哦死比達爾。讀音上不同語言也風格明顯,比如tragen,德語讀特哈根,很重很糙的感覺,英語carry,開瑞,則要溫和很多。當然混淆的時候也有,但的確很少。
多學幾門外語,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收穫更多的友誼。去年去泰國玩,儘管我的泰語半生不熟,但是努力地說出幾句話,也能讓當地人露出笑臉。因為說對方的母語,會讓他們感到親切。就像一個老外來中國,如果對你說英語,或許你能聽懂,但是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他要是突然說中文,哪怕說得怪聲怪調,也會讓我們開心。還有一次是我去西安,遇到一對來中國玩的德國夫婦,也聊了幾句。他們說一路上有人跟他們說英文,但是用德語像他們問好的,我是第一個,這讓他們很開心。
學外語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更好地理解其代表的文化。有時候我們所理解的外國文化,其實是經過英語再進入我們的視野的。比如西班牙這個國名,英語是Spain,讀作:斯貝恩,感覺和西班牙的發音完全不沾邊。其實用西語的話,應該是:額斯班尼亞,發音接近多了。還有里約熱內盧這座城市,如果我們只懂英語的話,它的名字沒有任何意義。但如果懂西語,就會知道它的意思是“一月的河流”。所以一些東西還是要懂本族語才能真正瞭解。
對於學外語這件事,身邊有人佩服,有人不解。但不管怎樣,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學會一門外語,其實就是打開了一扇新角度的窗戶,從那裡看出去,原本熟悉的景色會有不一樣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