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意DIY暖場活動

    1.通常醉酒反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於致乙醇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過度積累而導致的一些列不適反應;二是由於乙醇加速人體代謝,而導致水分及其水溶性物質(主要為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從而導致人體代謝機能的損失,而出現的一系列不適症狀。2.但酒中除乙醇外還有很多可以導致“醉酒”的因素,如雜醇油、某些生物胺類等一些已明確的物質,以及一些未知的醉酒物質。曾經做過試驗,拿食用酒精稀釋100倍(酒度小於1%vol),飲後仍有醉酒感覺。3.除乙醇外,不同種類的酒(甚至是同種類不同品牌的酒)其醉酒的機制是不一樣。如蒸餾酒前勁比較大,發酵酒(如黃酒)後勁比較大。4.飲酒時,人體作為細胞群是存在“環境脅迫”效應的。通俗一點,即飲酒後,人體會隨體內酒精及其它有害物質的增加而出現應急反應。就比如失火了要救火一個道理。並且這種“環境脅迫”效應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加強的。這就從一方面解釋酒量是可以練出來的。5.再看此問題,幾種酒混喝,就好比有幾場火需要同時救,其難度要遠大於一次只救一場火,這就很容易導致偶們人體“環境脅迫”效應的混亂(因為通常人沒有建立有效的應對混飲的機制)。6.如果經常幾種酒混喝得人,其應對此種情況的能力要大於平時只習慣一次飲用一種酒的人。因此,這個“易醉”是相對的,主要是針對那些平時只單喝一種酒的人而言的。​

  • 2 # 端木說酒

    可能大家都碰到過了:席間啤酒和葡萄酒、威士忌等酒輪流喝,比單喝其中一種酒都更容易醉。但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酒醉的過程,人在喝酒的過程中,酒精逐漸被消化系統吸收,血液中酒精濃度逐漸升高,就會出現“醉酒”現像,輕則興奮、話多、愉悅,也就是平常飯局上所稱的“喝High了”,重則頭暈、嘔吐、昏睡,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喝倒了”。

    喝得快比喝得慢容易醉

    酒醉的程度以取決於攝入酒精的量,喝酒者的體重、體質等多方面原因,但是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是個硬指標,直接決定了喝酒者的狀態,所以在同樣的條件下,有些人喝得猛,大量酒精被集中吸收,血液中酒精濃度迅速上升,比起那些慢慢喝的人醉得快。

    如何避免?

    合理分配酒精進入血液的進度,並儘可能減少酒精在胃中的吸收量,為肝臟分解酒精贏得時間,使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保持在較低的程度。

    混著喝比較容易醉

    喝混酒容易醉,從專業角度來說,就是不同乙醇含量的酒混著喝是否比飲用固定乙醇含量的酒更容易導致醉酒。

    空腹狀態下,20%乙醇吸收最快,其次是啤酒(3%~8%),烈性酒(乙醇濃度>40%)延緩胃的排空,從而延遲吸收。就我國常飲用的啤酒和白酒來說,相同乙醇含量的啤酒吸收更快,濃度更高。

    對大多數人而言,習慣了某種酒,譬如只喝啤酒或是隻喝白酒,習慣了體內乙醇含量上升和下降的速度模式。迫於某種壓力之下(職場、銷售等),混喝多種酒水,直接造成乙醇濃度的體內變化要麼過快要麼過慢,超過了日常習慣的濃度變化模式,機體難以耐受,從而更易醉酒。

    至於雞尾酒,種類繁多,但由於一般所摻高度酒量不大,這種混喝酒水的乙醇含量變化不夠劇烈,而且雞尾酒喝法也不似中餐飯局上“感情深一口悶”那樣,所以混酒效應較難體現出來罷了,從而沒有更易醉酒的感覺。

  • 3 # 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

    首先要區別的是兩種醉酒:乙醇醉酒和乙醛醉酒。

    乙醇醉酒是人腦在直接吸收乙醇之後,產生了輕度的麻痺現象,這時候判斷力、抑制力都會明顯下降,而更為下層的反應會變得亢奮。這時候的主要表現是聲量放大、情緒激動、性亢奮(酒後亂性啊),我們喝酒的時候管這種狀態叫“喝High了”,而不把它看成是喝醉了的表現。​乙醛醉酒是肝臟在分解血液中的酒精時,氧化酒精形成了乙醛。而乙醛在血液中的蓄積就會導致心跳過速、皮膚髮紅、嘔吐等症狀。這才是我們常說的“喝高了”。

    而把幾種酒混起來容易醉的情況,我曾經就經歷過很多。其中幾次甚至是沒有“喝high”的階段,直接進入了嘔吐期。自我分析如下:​1. 不同的酒,尤其是國內常玩的“深水炸彈”“三盅全會”等等,會把不同酒精濃度的酒一起喝下。由於胃部吸收水分的同時也吸收了酒精,所以造成了短時間內前後吸收的酒精濃度差異很大的情況。而這對於肝臟的工作應當是不利的,過度的刺激作用可能會促使肝臟加快分解酒精,從而給血液中短時間產生了大量的乙醛,導致速醉。

    2. 另一種​情況,則發生在酒席中間。在大家都喝了一些開桌酒之後,祝酒勸酒的高峰來臨。以我經歷的酒席來看,開桌酒普遍以啤酒或紅酒為主,而勸酒一般都是白酒。所以也在短時間內造成了較大的酒精濃度差。

    3. 第三種情況...就是我以為這頓飯沒有人勸酒,自己已經喝好了。結果來了個要喝的...這個沒辦法,即便是繼續喝之前的酒,也是超過了自己的酒量,不摻都醉。

  • 4 # 阿信走江湖

    調酒師為你解釋混酒易醉的原因:

    1、首先,不同種類的酒,甚至是同種類不同品牌的酒,其醉酒的機制是不一樣的。比如蒸餾酒(如白酒、燒酒、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特基拉酒、金酒等等)前勁比較大,發酵酒(紅酒、黃酒、啤酒、米酒等)則是後勁比較大。酒精是極易被人體吸收的,因為蒸餾酒中酒精含量高,所以很快就能進入你的血液,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前勁大;釀造酒則酒精含量低,吸收的過程也會慢一些,所以進入血液的時間也會延長,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後勁大。你如果同時喝了蒸餾酒和釀造酒,也就意味著你的身體要一直承受酒精的作用,血液中持續增加酒精的濃度,而你的身體對酒精的代謝速率則是穩定的,來不及排解,自然就更容易醉了。所以,避免混飲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身體負擔。

    順便說一下,每個人的酒精代謝速率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於同一個,不同時期,則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除非你的肝功能產生了變化,因為肝臟是主要的酒精代謝器官,差不多90%以上的酒精都是靠肝臟排解的。

    2、其次,從消化系統的角度來說,碳酸飲料在胃裡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會迫使酒精更快進入小腸,而小腸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裡快得多,從而加速酒精吸收。而且,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很容易透過血腦屏障,造成傷害。所以,特別要注意,喝酒時,不能喝碳酸飲料一起飲用。比如啤酒、香檳、以及其他碳痠軟飲料。

    3、最後,補充一點,雞尾酒的原理雖然是混合飲料,但是一般人是不會大量飲用雞尾酒的,除非不懂的外行人才會牛飲。而雞尾酒每一杯的量都是非常少的,所以,只要不是大量飲用,是不太會醉的。

  • 5 # 伊米朵朵

    酒混著喝為何容易醉?首先是協同作用,喝了不同種類的酒,因為原料不同,不同酒類中的風味物質和酒的化學成分不同,混合發生化學反應。不同酒精濃度的酒類從口腔進入,首先酒精會刺激到咽喉,再進入腸胃,直接刺激腸胃,肝臟等器官。想一下,別說混合幾種酒,就算一種酒喝多了也會醉。只不過混酒更容易醉,更容易傷胃。

    現在酒類,雜醇種類多,混合在一起,酒中雜醇更加增多,種類含量也會增大。當乙醇種類和其它化學結構相近的物質如甲醇,丙酮等混合物一起進入腸胃,會對神經系統產生作用,這作用就是醉酒的感覺了。

    至於酒,小飲酌情,大飲傷身。切莫飲酒過度。酒喝多了要儘快解酒,促進酒精以及其它物質的代謝。多喝水,吃一些含有果酸,果糖,維生素B,容易解酒的食物。還有蜂蜜水,酸奶,西瓜汁,生薑水,這些都是家中常有的吧。最主要的把胃裡的酒吐出來,吐不出來,想辦法也要吐出來。

    醉酒嚴重了會引起中毒現象,太嚴重了就去醫院找醫生吧。

  • 6 # 白酒圈

    其實這種說法現今並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支撐。

    在相同定量的情況下(對一個個體來說,酒量固定,體內轉化酶固定,胃腸功能固定,攝入食物固定),醉酒與飲酒的量、飲酒的速度和酒的選擇等有關。

    不同的酒混合在一起,它的酒精含量並不會因為混合而增加或減少,所以攝入的酒精的量是一定的。

    但為什麼常常混酒的時候,我們總感覺更容易醉呢?

    飲酒的速度

    首先不同的酒,它們的味道是不同的。單單白酒來說,就分醬香、濃香、清香等。而每種香型也會因釀造工藝的不同導致口感的差異,就像醬香型的茅臺和其他醬香型白酒的口感並不相同。

    當你混酒的時候,會導致你攝入非單一口感,所以在飲酒時相比於單一喝一種酒更難控制飲用的速度,就好像帶有甜度的可樂你可以一口喝下半瓶,而苦澀的中藥你卻只想喝一口就了事。

    特別是當選擇混合紅酒等口味偏甜的酒時,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快飲酒的速度。

    這樣會導致體內的酶沒有足夠的時間轉化進入體內的酒精,進一步導致酒精濃度偏高,從而喝醉。

    飲酒的量

    一方面,飲酒速度加快,你飲酒的量自然也會增多。所以相同時間內攝入的酒精含量也會比尋常時候要多,自然更容易醉。

    另一方面,不同的酒的酒精含量不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度數。市面上的白酒常常是40°到65°之間,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低度白酒,啤酒一般酒精含量在3.5%~4%之間,葡萄酒一般介於8.5%~15%。

    所以如果低度酒混入高度白酒,飲入的酒精含量相比平時要高很多,自然容易醉。

    而常喝高度酒的人選擇其他酒混飲,則更多基於飲酒速度的原因導致飲酒的量增加,酒精的攝入量增加,以至更容易喝醉。

    後勁兒

    什麼是酒的後勁兒呢?科學的說法歸結於一種叫雜醇油的存在。

    雜醇油是碳原子數大於2的脂肪族醇類的統稱,是釀酒工藝中無法避免的副產品,無論是啤酒還是白酒都含有雜醇油,差別只是含量的高低。

    雜醇油也是引起醉酒的成分之一,相較於乙醇它在體內的氧化速度更慢,停留的時間更長,作為白酒中的有害指標,各大酒廠都在想方設法降低雜醇油的含量。

    不同的酒因為釀造工藝或使用微生物的不同,所含有的雜醇油種類也各不相同。當不同酒混合在一起的時候,那些你並沒有適應的雜醇油會更容易麻醉人,從而導致很快喝醉。

    需要說明的是,雜醇油是酒後勁兒的主要原因,但頭痛的原因較複雜,適量飲酒,切勿貪杯,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頭痛。

    所以並不是說把幾種酒混合起來喝更容易醉,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喝超了平時的酒量。

    但是,無論怎樣,喝醉總歸是一種中毒現象,對身體有著一定的損害。

    所以,小聚小飲,理性飲酒。

    注:本答案整理自知乎使用者江小白

  • 7 # 醬香講壇

    我們都知道酒混合喝更容易醉,比如宴席中,先喝葡萄酒,之後又喝白酒,或者說,先喝啤酒,之後喝白酒之類的,似乎比一場宴席中單純只喝其中的一種酒更容易醉倒?

    這是為什麼叻?

    首先要區別的是兩種醉酒:乙醇醉酒和乙醛醉酒。

    乙醇醉酒:

    乙醇醉酒是人腦在直接吸收乙醇之後,產生了輕度的麻痺現象,這時候判斷力、抑制力都會明顯下降,而更為下層的反應會變得亢奮。這時候的主要表現是聲量放大、情緒激動、性亢奮(酒後亂性啊),我們喝酒的時候管這種狀態叫“喝High了”,而不把它看成是喝醉了的表現。

    乙醛醉酒:

    乙醛醉酒是肝臟在分解血液中的酒精時,氧化酒精形成了乙醛。而乙醛在血液中的蓄積就會導致心跳過速、皮膚髮紅、嘔吐等症狀。這才是我們常說的“喝高了”。

    那為什麼我們知道混合喝更容易醉還會混喝呢?

    其實一般就以下三種情況~

    不同的酒,尤其是國內常玩的“深水炸彈”“三盅全會”等等,會把不同酒精濃度的酒一起喝下。由於胃部吸收水分的同時也吸收了酒精,所以造成了短時間內前後吸收的酒精濃度差異很大的情況。而這對於肝臟的工作是不利的,過度的刺激作用可能會促使肝臟加快分解酒精,從而給血液中短時間產生了大量的乙醛,導致速醉。另一種情況,則發生在酒席中間。在大家都喝了一些開桌酒之後,祝酒勸酒的高峰來臨。以我經歷的酒席來看,開桌酒普遍以啤酒或紅酒為主,而勸酒一般都是白酒。所以也在短時間內造成了較大的酒精濃度差。第三種情況...就是以為這頓飯沒有人勸酒,自己已經喝好了。結果來了個要喝的...這個沒辦法,即便是繼續喝之前的酒,也是超過了自己的酒量,不摻都醉。

    其實這種“易醉”也是分人的,經常混酒喝的人就要比平時單獨喝一種酒的人好很多。但是混喝本身對身體傷害更大,大夥兒還是儘量避免的好~

    漲知識,不受騙~

  • 8 # 貴州民族酒業

    如果混的是啤酒、香檳等帶有泡泡的酒類,確實是會更容易醉。

    啤酒、香檳帶有泡泡的酒,裡面的氣泡主要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進入胃中,會像打氣筒一樣撐開幽門和小腸,使酒精迅速進入小腸,加速酒精的吸收,短時間內迅速升高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而讓人「喝倒」。

    好在這些酒本身的酒精含量不是很高,所以單獨喝一種酒的時候,「容易醉」的感覺不太明顯。

    但是,如果在喝啤酒的同時喝了其它酒精含量比較高的酒,比如白酒、伏特加等高度酒,酒精會在二氧化碳的所用下,以比正常情況下高數倍的速度進入血液,這就是「喝混酒更容易醉」的根本原因。

    類似地,把碳酸飲料摻進酒裡,也會起到同樣的「速醉」效果。

  • 9 # 因醬而生

    大家有沒有發現,平時你只喝一種酒的時候,其實自我感覺還好,但是如果兩種或以上不同的就混合起來喝時,就容易感覺天旋地轉,差點的沒幾下就躺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醉酒反應實際是分為兩種的,它們分別是乙醇醉酒和乙醛醉酒。

    乙醇醉酒是人腦在直接吸收乙醇之後,產生了輕度的麻痺現象,這時候判斷力、抑制力都會明顯下降,而更為下層的反應會變得亢奮。這實際也就是你再喝酒是會感覺興奮,面色泛紅的原因。

    乙醛醉酒是肝臟在分解血液中的酒精時,氧化酒精形成了乙醛。而乙醛在血液中的蓄積就會導致心跳過速、皮膚髮紅、嘔吐等症狀。這個時候你實際就已經處在“喝高了”的狀態。

    胃在不斷吸收水分的同時也在吸收酒精,短時間內多種不同濃度的就會增加胃的承受能力,肝臟被迫加快對酒精的吸收,這時血液中乙醛的濃度就會不斷加大,也就增加了醉酒的速度。當你開始喝酒的時候,其實你的身體是做好準備了的,這時你實際是沒那麼容易醉的,當多種不同的就混合下肚時,你的身體沒有多餘的反應時間,導致自身功能的混亂,你也就更容易醉了。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實際只是你的“錯覺”,雞尾酒是非常典型的混合酒,但沒有人會認為雞尾酒容易醉吧?這固然有酒精弄滴高低的問題,但雞尾酒實際也有高低度數混合的組合,但你知道這是雞尾酒,你的身體已經知道了這個資訊。不同酒之間,尤其是穀物酒和果酒之間的化學成分擁有不同的物質,它們的相互反應可能會使你感到頭暈噁心,人們實際誤會了這個反應是醉酒,再加上從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資訊,也就認為混合著喝容易醉了。

    但是話說回來,如今的醬香酒市場魚龍混雜,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品數不勝數,真的讓人心寒!老百姓想買到貨真價實的醬香酒,真的需要花點心思,需要靠譜的渠道,找對人,才能少花冤枉錢。

  • 10 # 萌寵有故事

    就拿自身的經歷來講,喝不同的酒,身體的感覺和反應是不一樣的,同時喝不同的酒身體產生多種應對反應,也就更"上頭了"。

  • 11 # 我是二掌櫃

    主要是因為各種酒的性質不一樣,比如白酒和啤酒,兩種酒的性質是不同的,白酒是蒸餾酒,啤酒是發酵酒,因此兩種酒成分不一樣。白酒除了少量的雜醇油以外,主要是乙醇,而啤酒中含有很多成分,比如二氧化碳,肽,及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抗氧化物質,如多芬類物質,有一些物質可以促進乙醇的吸收,所以啤酒和白酒混合飲用,更容易喝醉。而且,喝醉後的難受程度,明星大於單喝一種酒的醉感,引起頭疼,噁心,嘔吐,甚至會引起其他中毒症狀。

  • 12 # 廚尚城

    首先要區別的是兩種醉酒:乙醇醉酒和乙醛醉酒。

    乙醇醉酒是人腦在直接吸收乙醇之後,產生了輕度的麻痺現象,這時候判斷力、抑制力都會明顯下降,而更為下層的反應會變得亢奮。這時候的主要表現是聲量放大、情緒激動、性亢奮(酒後亂性啊),我們喝酒的時候管這種狀態叫“喝High了”,而不把它看成是喝醉了的表現。

    乙醛醉酒是肝臟在分解血液中的酒精時,氧化酒精形成了乙醛。而乙醛在血液中的蓄積就會導致心跳過速、皮膚髮紅、嘔吐等症狀。這才是我們常說的“喝高了”。

    而把幾種酒混起來容易醉的情況,我曾經就經歷過很多。其中幾次甚至是沒有“喝high”的階段,直接進入了嘔吐期。自我分析如下:

    1. 不同的酒,尤其是國內常玩的“深水炸彈”“三盅全會”等等,會把不同酒精濃度的酒一起喝下。由於胃部吸收水分的同時也吸收了酒精,所以造成了短時間內前後吸收的酒精濃度差異很大的情況。而這對於肝臟的工作應當是不利的,過度的刺激作用可能會促使肝臟加快分解酒精,從而給血液中短時間產生了大量的乙醛,導致速醉。

    2. 另一種情況,則發生在酒席中間。在大家都喝了一些開桌酒之後,祝酒勸酒的高峰來臨。以我經歷的酒席來看,開桌酒普遍以啤酒或紅酒為主,而勸酒一般都是白酒。所以也在短時間內造成了較大的酒精濃度差。

    3. 第三種情況...就是我以為這頓飯沒有人勸酒,自己已經喝好了。結果來了個要喝的...這個沒辦法,即便是繼續喝之前的酒,也是超過了自己的酒量,不摻都醉。

  • 13 # 1664真難喝

    缺乏鍛鍊,習慣了一樣。

    國內有個地方喝酒的規矩是先喝白酒,白酒結束了上紅酒,紅酒結束了上啤酒,有時候還會插入黃酒等其它,如不盡興改換戰場再來一輪,不知道放翻了多少路過的英雄好漢才子佳人。

    有體驗過的報上名來。

  • 14 # 王桂真營養師

    酒水,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名詞。酒水對於身體的危害大眾也早已知曉,但是這些危害也難以讓人放下酒杯。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什麼時候都能找出喝一杯的理由。

    酒水的品種比較多,市場上最常見的酒水可以分為三種:白酒、啤酒和葡萄酒。白酒在中國已經有了千百年的歷史,很多文人墨客也在酒後留下了千古絕句。啤酒則是在夏天消費量最大,而葡萄酒一直以來是高大上的代表,這些年也早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中。

    酒水混著喝其實也不是個別現象,比如先來上一瓶白酒,感覺大家都喝的還不盡興,直接再搬來一箱啤酒。也有些人則喜歡來個與眾不同,“深水炸彈”、“三盅全會”都是酒水混著喝的代表。所謂的“三盅全會”就是把白酒、啤酒、果酒等不同種類的酒混在一起喝,好像這樣喝更過癮。其實,酒水混著喝,結果是難受的宿醉。

    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在倒啤酒的時候掌握不好技術酒水就會溢位酒杯。這些二氧化碳氣泡就像開瓶器一樣能夠迅速把胃的幽門,而且能刺激胃壁,加速胃的排空,讓酒精迅速進入小腸,加快酒精的吸收。啤酒中還含有組胺、綠原酸,這兩種物質能夠加快胃腸蠕動,促進乙醇吸收。

    啤酒與白酒或者果酒混在一起,酒精吸收的速度更是迅速上升,就好像原來乘坐的汽車換成了高鐵,這吸收速度上去了,身體也就更容易出現醉酒現象。醉酒之後,身體難免出現不適,而頭痛是首當其衝,到了第二天的時候恐怕還是會出現昏昏沉沉的感覺。

    喝酒不利於身體健康,混酒更不利於身體健康。酒桌之上,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健康,能不喝酒就儘量別喝酒。

  • 15 # 食品有意思

    喝酒是否容易醉與喝的方式沒有關係,不管是先紅後啤、先啤後紅、還是隻喝一種酒,喝到一定程度該醉的都會醉。

    在近期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這項最新研究中,德英兩國的科學家招募了90位年齡在19到40歲之間的志願者,並將他們分成三組,透過不同方式的喝酒來看醉酒程度。實驗設計如下:

      第一組:飲用啤酒直到呼吸酒精濃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BrAC)達到0.05%及以上後,再飲用葡萄酒直到BrAC達到0.11%(與中國酒駕標準接近,即0.10%到0.11%之間),測試頻率為每60分鐘一次。

      第二組:飲用葡萄酒直到呼吸酒精濃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BrAC)達到0.05%及以上後,再飲用啤酒直到BrAC達到0.11%。

      第三組:只喝啤酒或白葡萄酒並達到BrAC為0.11%為止。

      三組被試均在呼吸酒精濃度達到0.11%時停止,被試人員按從1到10給自己的醉酒程度打分。飲用按體重配比的純淨水,然後在醫護團隊監控下回窩睡覺。次日清晨,所有人在宿醉程度測試量表上回答八個有關宿醉程度的問題,最後得分用於評價此次實驗效果的主要變數(outcome variable)。

      為了避免因為三組人群有個體差異出現不同效果,第二週再次邀請實驗人員來到實驗室,按反向順序重複了一次實驗流程。這回第一組是先白後啤的順序,第二組是先啤後白,第三組人中,原先只喝白葡萄酒的志願者改喝啤酒,而喝啤酒的人反向操作。次日清晨,志願者會再做一遍相同的試卷。

      最終結果表明,兩次大醉之後,志願者們並沒有表現出顯著不同的宿醉狀況。也就是說,不管是先紅後啤、先啤後紅、還是隻喝一種酒,喝到一定程度該醉的都會醉。

      

    (來源:科普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一些人不想結婚也不想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