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秩和律師147753

    這是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寫出“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 ”的書學感言。從此這句話,就成了用筆的方法,千古不會更改。但是,我們要問,這樣的解釋,對嗎?符合真實嗎?真善美,從來都是我們衡量事物,尤其是語言的標準。

    不同的人,對書法美的認識,都有所不同。其中包括線條,包括結體。其中結體會因時相傳,而筆法則不會,我表示深深的懷疑。

    在我看來,這個喜字的線條,那是太美了,立體感十足,可謂巧奪天工。二田追求金石氣,筆法出了不少,比如跪筆彈鋒,不知趙老頭是否用過。

    硬筆書法,筆法也沒發生改變。我們的筆,和王羲之的筆,存在差別,不知筆法變了沒有?

    另外,筆法在古代,從來都是不外傳之密。趙老頭也算王羲之體系的,得過王家核心筆法嗎?與自己悟出的,有啥不同?如果沒得到核心筆法,這個筆法千古不易,如果指不變。豈不是瞎子摸象,隔山打牛?

    謠傳止於智者,但是往往因名人的忽悠,彷彿一夜之間,成為了真理。

    很多寫字的人,畢生追求莫過於寫出這樣有立體感的筆畫,但是能寫出來的,誰又說出了筆法?其中有無法表達或者說言表的因素。

    另外,筆法千古不易,如果易是變的話,那麼這句話,也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沒有什麼是不變的?變化才是永恆,不變才是相對。難道筆法,脫離了自然規律?不可能。所以,奉勸所有的書法老師,不要再人云亦云了。

    所以說,趙老頭這句話,如果他說的是筆法是千古不變化,那肯定是錯誤的。如果他說的是,筆法的學習,千古以來,都非常不容易。這也許是正確的,從古至今,有多少人,真正的掌握了筆法。

  • 2 # 牛斌魁

    用筆千古不易,不易,當然是不變。用筆不變,許多老師有疑惑。但我近一兩年突然悟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筆法的核心技術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凌空起勢,以力帶筆,以筆出形。外形是最後的。因為外形包括點畫和結構,因此不同的起勢發力會產生不同的點畫和結體,因此結體因時相傳。

  • 3 # 王乃棟說書畫

    元代趙孟頫說的“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不完整,原文是“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趙孟頫對唐、宋人筆法理論的準確說明和重大發展。

    這句話說清了關於書法的三個關鍵問題:

    一、書法藝術與普通實用書寫的區別:書法因筆法原理法則不變代代相傳而成為一種中國特有的藝術,這種書法藝術的結體形狀因人和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創新相傳。而不瞭解和掌握筆法者(因為筆法極難)的隨便使用毛筆書寫(從小就學會了)只要把字的結體寫端正了即可。

    二、書法用筆和結體重要性的主次區別:書法的用筆即筆法是主要的、關鍵的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學會了用筆即掌握了筆法才能寫出書法,不會用筆即使字的結體寫得端正漂亮也成不了書法,只能是寫寫官方(或民間的)實用書寫文字。

    三、雖然用筆是第一性的,但學會用筆後字的結體也要寫好,即寫出字的結體和整幅字的虛實變化章法。否則筆法對了如果字形和章法很差也不能成為精妙的書法。

    趙孟頫這個書論說得很精彩、很清楚了,既說明了用筆的重要性,又說明了結體的必要性。缺乏筆法的字不是書法,是實用書寫。而結體不好的字不是精彩的書法,要加強筆勢,注意章法。

    但是有人不同意趙孟頫的這個筆法論,認為是結體為上,結體好了字就好,這是一種不懂筆法的實用書寫觀點。

    問題出在用毛筆寫字時要區分按筆法寫出錐畫沙效果和按結體寫出端正好看的效果。這兩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書法,後者是書寫,兩者之間,“差之一毫,失之千里”(孫過庭《書譜》句),分不清兩者差距,其實是不瞭解書法。

  • 4 # 無憂谷逍遙子

    毛筆鋒毫柔軟,在宣紙上書寫時極難駕馭

    孫過庭《書譜》有“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這句話即書寫時,必須能感受到鋒毫的彈性,不激不厲,準確寫出漢字的“點、橫、豎、撇、捺、提、折”,又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澎湃激昂,自然很難。

    歐陽詢《筆髓論》中提出書法“八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其宗旨也是要表現出書法的“勢”,用柔軟的鋒毫寫出這種“筆勢”,必須天賦加刻苦錘鍊方能達到,並非人人可為,所以說“千古不易”。

    另外漢字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出“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小草、大草”,諸多體式因時代不同,當然要“筆隨時代”,書寫出時代風尚,詮釋不同的字型。

    《大唐懷仁集書聖聖教序》中的“窺”字,即在方寸之間騰挪出漢字的各種筆法,氣勢飛動,用筆精妙絕倫,後世無人能敵。

  • 5 # 夜雨隨緣1

    個人看法,

    可能和很多人相反

    筆,是隨著手運動的,而筆能做的形狀點墨也是靠手運動的,那它是什麼了,和墨一樣,工具

    結體千古相傳,這句話是前一句,結體確實這麼多年沒多大變化,這在王羲之弄出結體後,在行草倆體上,就沒多大變化的,都差不多,有變的是前面的人,像皇象他們的字,

    有一點可能忽略了吧,結體千古相傳,可是字確隨時再變的,這是誰不想變能解決的嗎?

    一個簽名,你是不變還是變,不變那是你名嗎?變,還能說千古不變嗎?可你的筆還是那支筆,墨還是那墨,紙也沒變,什麼變了,字變了,你的結體也變了,你筆走的方向也變了,不變的是你始終寫那一個字,可能嗎?一個字的寫法還不見得就一個吧,

    點還是那個點,橫依舊,豎照常,你說是什麼變了那,

    寫的不是一個字,再單獨字上可以說結體千古不變,再多字上確隨時去變,而筆確沒變,還是那支筆,工具並不是重心,和吃飯用筷子差不多,吃到嘴才是真的,你才能吃飽,你就是把筷子玩出花來,什麼都沒吃到嘴,是該哭還是該笑那

  • 6 # 崇賢服義

    我覺得範笑歌的解釋是對的,這句話就是針對王羲之書法,根本沒有什麼對各派各家總結那麼高大上。

    學王羲之的人基本在用筆方面千古不變,但結體是總在變的,智永,歐陽詢,米芾,趙孟頫等人的結體都不一樣。

    很多人過度解讀,把這句話說成面對所有書法,是不應該的。

    看範笑歌下面的二王書法,本身也是筆法差不多,但結體在變。

  • 7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趙孟頫說的用筆千古不易是指,要想把字寫好,必須要學會用筆,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謂的用筆就是如何使用毛筆,具體講包括提按使轉。任何一個作者,筆法好,透過提按使轉,寫出字的點畫線條可以給你以美感。說到結字,趙孟頫說是因時相傳。這裡趙孟頫說的時是指的時代。因為,中國文字的發展歷史,歷經數千年,從當初象形文字的出現到金文、大篆、隸書、章草、今草,再到楷書和行書的出現,這說明中國的文字的結字也是與時俱進的,每一種書體就是一種字型,也是一種新的結字。

    孫過庭在書譜裡說,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是說今天人們的字不如古人的字好。古人字質樸,講求實用,而今天人們的字追求的是妍美和藝術性。用趙孟頫的書法理論分析,學習書法主要是學習古人的字,更重要的是學習古人的用筆的方法。今天人們寫字是在古人書法的基礎上,要創新出更加妍麗的書法,就必須要在用筆上下功夫,透過提按使轉使得點畫線條組織起來的字更加美觀。

    趙孟頫關於用筆千古不易的論斷,已經被歷史證明了並且成了書法界的一個共識。這種理論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她可以指導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重視用筆,學習古人,一定要學習古人的提按使轉,這樣才能寫既有古人神韻又有能附合時代特徵的讓人美不勝收的書法作品。

    下邊是我的拙作,發上共享。

  • 8 # 子衿書法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這是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的書學感言。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筆的方法千古不更改,字的結體則因當時的審美觀而流傳。

    每個時代對書法美的認識都有所不同。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姿,明尚態,清尚變,現代尚展覽。

    魏晉時期的書法,由隸變楷。是中國書法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以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書法宗師,奠定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筆法的奠基人是蔡邕。從張芝,鍾繇開始,都得自於蔡邕的用筆體系。又經過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完善。從隋唐以後的書法家,沒有人能脫離出這一用筆體系。所以趙孟頫才深有感觸的說‘’用筆千古不易‘’。

    結字因時相傳。時代風俗的變遷,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會隨之改變。清代末期碑學的興起,並非是對帖學的厭倦。是當時的國運衰微,國家遭受列強的欺凌。而魏碑這種‘尚武’的書體,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現代的書法因為與古代書法發生了根本性質的改變。古人為實用,今人為展覽。古人以小字為主,今人以大字為能。精巧絕致的古代筆法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狂放怒張。離書道遠矣!

  • 9 # 紅塵彌勒

    說實話,趙松雪的這句話,我本人曾持有相當強烈的反感和排斥,不僅自己拒不承認,還寫出若干文字批駁。而現如今,耳聞目睹的書壇一切變化,不得不承認趙氏語錄其實千真萬確,仙人指路一般的神奇、聖明。

    也不得不承認,俺這其實是井底之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巫見大巫了——看來咱這是冤枉趙松雪了。

    若論及筆法和結體,如果擱在趙松雪或者晉唐時代,那無疑要受到來自書壇的猛烈抨擊和質疑,就是因為趙吳興說了個本末倒置的事實。結體不牢,徒信筆法,您這是要造二王的反吶。

    但現如今,這句話卻實在太英明、太有預見性和前瞻觀了。君不見目今的書壇,各種創新門楣派系林立,各豎旗幟,各立山頭,原本好端端的一幅字跡,不把它弄得支離破碎、顛三倒四才是奇了怪了,也所以讓我們有幸開了眼,看到了和前人書跡截然相反、背道而馳的所謂創新,醜書遍佈,狼煙四起,想要本本分分的寫一筆一老本實的傳統毛筆字,都是難上加難,甚而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了。

    現在的書寫,別說結體,就是筆法也都隨心所欲信馬由韁了,隨便找一幅所謂的獲獎作品,你能找出令人浩嘆讚許的筆法都無法做到了。就是因為那些千古不易的筆法和結體,在那些書寫的人眼裡,完全就是禁錮的枷鎖和牽絆的束縛,早被束之高閣或者避而不談了。

    也難怪啟功老生前一直呼籲結體與筆法的辯證關係,其實分明就是不識時務的愚夫子,我有幸也和啟老一樣,成為了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清教徒,實在汗顏至極。

    倒是趙氏語錄專論,不僅精闢地預見了今天的書法境地,還高屋建瓴的給出了一句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顛撲不破之理,使我等茅塞頓開,也使那些以醜書當道的始作俑者分明找到了那根救命稻草,可以抗衡一時,可以為非一時,還可以獲譽一時,更可以弔詭一時猖獗一時。

    如我等卻只能徒望其脊項,喟嘆哀怨我等生不逢時,早生華髮,或者禿筆鐵硯,悔不當初。

  • 10 # 如石書藝

    趙孟頫非常崇拜《定武蘭亭序》,先後十三次題拔,其中提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這個看似普通題拔之作,卻蘊含著趙孟頫極其深刻的書法思想。

    趙孟頫是自顏真卿之後,“二王”書風斷層了數百年的宋元之際,在他復古思想的引領下,得到了發揚光大。趙孟頫不愧為是一代書法宗師,他復古“二王”,其實是為開創自己書風,他的“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傳”,便是對他一生書法藝術的最好詮釋。

    一方面,表現在他臨古人法帖,如章草、《千字文》、《蘭亭序》、《聖教序》,反覆臨摹,不計其數,筆法酷似古人及“二王”;另一方面,他自創作品如《三門記》、《膽巴帖》《仇彥中碑》、《妙嚴寺記》等,完全是自己的筆法,自己的書風。筆力方厚沉著,頗類唐碑,卻比唐楷更具秀健清妍。既有晉人含而不露,剛柔兼備,又有秀婉清峻,結體精熟,規矩不拘和筆勢流婉之妙,史稱為“趙體”。

    他的這一至理名言,其實對當下書法也具有現實意義。“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傳。”傳不是變,傳即包含結體的法則、法度,又有因時因人而不同。說明筆法有其固有的定律,而結體具有可變性,把字寫的和古人的字一模一樣,並不是好書法。既要傳古人結體之神,又有自己的風格,才是好書法。

    筆法生結體,精到而細膩的筆法,是寫好結體的重要保證。

  • 11 # sinaszrushui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

    筆法是有基本規律的。這些規律延續千年,大家都會共同遵守,成為書法的大法。比如一千個書法家在寫楷書的同一個字,儘管姿態各異,點畫姿態、粗細、長短、俯仰向背也各不相同,但是筆法基本是一樣的。這個基本的法是什麼呢?它包括起筆的法,運筆的法,收筆的法。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起收筆時中側鋒的轉換。運筆以中鋒為主。尖峰立骨,側筆取妍。這些都是要遵守的法則。

  • 12 # 皇甫荔

    答:此話出自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的第七跋。我們還是引用最權威的專家來解釋吧:現代書法家潘伯鷹先生,生前是研究王羲之的專家,1962年出版的《中國書法簡論》中有對這句話的解釋:“他在這句話裡說清楚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用筆,古往今來所有寫字的筆法是一致的。學會了筆法,就掌握了關鍵,任何字都會寫。另一個是結字,結字是字的組織問題。這是隨時代,甚至隨作家而不一致的。”潘先生說透了兩層意思:用筆講的是毛筆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不變,運筆方法當然也不變,所以說“用筆千古不易”。 結字是審美觀的表現,不同時代的審美觀是不一樣的。從此話中可以得出古人對書法的觀點:

    其一,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是共性的用筆規範,上千年來學書法的人都要遵守,所謂書法有“法”就是指這一點。

    其二,具體書寫是講個性的,但個性發揮不能脫離“法”的規範。

    所以,真正懂書法的人就會告訴你,初學書法不是簡單地買本字帖自己臨摹就行了,而是從學習筆法開始,真正想學書法的古人和現代人都明白這一道理:

    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一書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可見“用筆千古不易”的真正含義。

  • 13 # 千年蘭亭

    書法上的很多東西被說得很玄,繞來繞去,“用筆”和“結體”也是如此。其次按我的理解,“筆法”就好比做事的方法,“結體”好比事情的結果。

    比如打乒乓球,運用球拍的基本方法無外乎:平推,上拉,下切,這樣打出的球相應的是:不轉,上旋,下旋。

    這裡,平推、上拉、下切好比書法中的“用筆”,是揮拍的方法,不轉球、上旋球、下旋球好比書法中“結體”,是用這種方法出現的結果。

    每個人揮拍的基本方法是不變的,但力度的不同、角度的變化,球的落點、旋轉的強度就會不同。

    在書法上是同樣的道理,自古以來,書法家們總結出很多筆法的不同叫法,李煜的“擫壓鉤揭抵拒導送”,崔子玉的“永字八法”,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實際上大同小異,其根本是“提按”。

    而結構和一個時代的審美、書家個人的審美密不可分。中唐以肥為美,所以顏字豐腴;蘇東坡崇拜李北海,所以蘇字如李邕的字一樣扁平欹側。

    所以說,“結字因字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用筆和結字都很重要,而用筆是第一位的;二是結字可以因時、因人而異,然而作為書法最核心的用筆,則是千古不易的。

  • 14 # 翰墨今香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這句話出自趙孟頫的《蘭亭十三跋》的第七跋,是趙孟頫在赴大都的舟上,一路玩賞《定武蘭亭》而感悟的,自此之後成為書法經典理論之一。之前對這句話沒理解,就是覺得有道理,但也沒有覺得有多對,但最近對趙孟頫進行了深入的瞭解之後,再去理解這句話確實有深意,有遠見。

    一幅書法作品包涵了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技法方面,一個是審美方面。其中技法方面說的就是用筆寫字的技巧,說白了書法就是拿毛筆蘸墨在紙上上書寫漢字。這用筆之法就是習字的時候毛筆在紙上是怎麼運動的,落筆怎麼落筆,是露鋒還是藏鋒,是方還是圓;運筆的時候是中鋒還是側鋒,是頓筆還是提行;轉折的時候是直接轉折還是要提筆之後調鋒再折筆,表現出來的是方折還是圓轉;收筆的時候是出鋒還是收住等等。那麼這些技法方面的東西,自古至今它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書寫工具沒變,書寫媒質沒變。所以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學書法先學會用筆,然後再去學結字。

    “結字因時相傳”結字因為時代的不同,人多修養學識不同,就會造成書家的個人審美不同,那麼表現出來的書法作品就會不同。這個不同主要表現在文字結構的處理方面,就是說的結字。舉個例子同一個字,不同時代,不同書家寫法就不一樣。例如我上面列出的“書”字,從東晉到明代大部分書家的範字,字形多變,但筆法例如裡面一些橫折的寫法,基本沒有大的變化。這就給我們學書法的指了條學習書法的明路,先學筆法,技法的東西可以練出來的,審美的東西需要我們慢慢培養。

  • 15 # 知之887

    想不易,無奈己易了。唐前是不易,自唐始,遠古的毛筆寫字筆法漸失。我理解趙的不易是用筆的重要性,不是用筆之法。各施各法的用筆很多。

  • 16 # 紅色區域

    運筆是基礎,起承轉合,用筆快慢和輕重,既相通又不同,其結體就不一樣。與人的風格和情趣相關,所謂字如其人,其書法就囊括了個人的學識、心性、審美等諸多因素。

  • 17 # 文房那些事兒

    還是在說,基本功最難!能熟練掌握毛筆的起停承轉,是最需要功夫的,也是現代浮躁書家最不願意做的,最想略過去的!趙孟頫早在n年之前就說這麼句話,真是經典!至於第二句,就簡單了,會用筆後,再寫啥樣的字就很自如了!哪個時代喜歡什麼樣的字,會用筆者隨時都能寫出來!

  • 18 # 殘荷吟雨

    我對此理解比較簡單: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書法用筆的核心法則不會變化。不掌握這個核心方法所寫的作品不算書法;但結體則會適應人類社會審美和文化變革的要求而變化,不能一成不變。不知對否,就教於大方。

  • 19 # 阿大12345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趙孟頫這話說的非常棒。是他總結歷代書家書法的精彩論斷。用筆是一個基本功,任何書法家都是一樣的,結體體現了書家個人和時代的審美觀,和個人的書寫時的心境和情懷而各有不同,甚至一個人的作品也有區別,因此成就了歷代書法作品的各種精彩。

  • 20 # 暮然回首志願者

    我認為用筆:就是用筆的技巧或書寫的方法(筆法),就是不容易撐握。而結體因時相傳是第二位的。只有熟練掌握筆法,理解漢字的結構。就能寫好字,有望成為書法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傳》中皇帝愛甄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