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雍親王府

    歷史上的田文鏡與李紱,都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和器重的大臣,前者坐擁雍正為其專設河南山東總督一職,而後者則是位居直隸總督的高位,可以說這二人均為節制一方、手握大權的封疆大吏,權勢與地位旗鼓相當。

    然而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時候,這兩位雍正寵臣之間卻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朝堂“衝突”,即便是雍正數次從中斡旋調解均未能消弭兩人的矛盾,田文鏡與李紱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只不過這場“衝突”最終的結局是田文鏡大獲全勝,李紱則遭到了罷官奪職的處罰。究其原因,除了這一時期的雍正對於田文鏡極度的偏袒和愛護外,李紱在整個過程中多次觸碰雍正的敏感神經,無疑也註定了他只能以失敗收場。

    田文鏡在河南的“酷吏”作風,引發了李紱的不滿。

    歷史上的田文鏡,並非透過科舉考試進入的仕途,他是監生出生,也就是靠著其祖上的功績獲得了入仕的資格,從而進入到官場之中。

    而也正是因為他監生的出身,塑造了田文鏡不同於其他科舉出身的官員的做事風格。

    一方面,田文鏡不會顧及門第出身,不在乎官場規則,也不講求情面,他一直以來都是雷厲風行,敢於挑戰既得利益集團,這就使得他能夠不畏權勢、不懼困難,很好的推行了雍正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等一系列“新政”,成效極為顯著,同時也得到了雍正的賞識與信賴。

    另一方面,田文鏡沒有接受過嚴格的儒家經典教育,缺乏對於讀書人和地主士大夫階層足夠的尊重,因而他經常用重典強制推行雍正的“新政”,特別是在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的時候,對科舉出身的官員和士紳更是橫加指責,經常性的上疏彈劾,甚至縱容手下官員對讀書人進行打壓與迫害,這就引發了河南地區士大夫階層的“眾怒”。

    雍正三年(1725年),李紱從廣西巡撫升任直隸總督,途經河南的時候見到了田文鏡及其屬下對於讀書人的“暴行”,於是心生不滿。

    要知道,李紱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等職位,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大家,在讀書人和士大夫階層之中也享有極高的聲望。

    起初的時候,李紱本著為河南人讀書人鳴不平的態度,找到田文鏡,希望其有所收斂,但是遭到了田文鏡的嚴詞拒絕。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紱義憤填膺,正式向雍正上疏彈劾田文鏡。

    “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

    而田文鏡在得知此事後,也隨即上疏彈劾李紱,兩人之間的矛盾就此激化。

    “田李爭鬥”,田文鏡大獲全勝。

    雍正在見到兩人相互彈劾的奏摺的時候,也是非常的頭疼,畢竟這二人都是自己的寵臣和重臣,於是,雍正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對雙方都進行了一番訓斥,希望透過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來緩和田文鏡與李紱之間的矛盾。可令雍正沒有想到的是,二人絲毫沒有就此收手的意思,反而繼續相互彈劾,關係已然降入冰點,甚至說到了一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境地,即便是雍正的數次進行斡旋調解,雙方絲毫沒有和解的跡象。

    然而,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讓勝利的天平就此倒向了田文鏡一邊。

    第一件事情,就是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等人也在這個時候上疏彈劾田文鏡,控訴田文鏡的“十大罪狀”。

    如果說是其他地方的官員彈劾田文鏡,雍正還不會如此警覺和反感,可偏偏這個時候的浙江地區先後爆發了汪景祺的“《西征隨筆》案”以及“查嗣庭科場試題案”這兩起“文字獄案”,為此雍正還下令暫停了浙江地區的科舉考試,此時的浙江無疑是雍正心中最為敏感的地區。

    因而,當以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為首的一眾科舉出身官員,打著為河南讀書人鳴不平的旗號彈劾田文鏡的時候,很自然的就讓雍正聯想到了這就是讀書人在“緣結朋黨”,禍亂朝綱,這無疑使得雍正對於李紱也產生了極大的不滿。

    第二件事情就是九阿哥胤禟之死。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正式對他當年在“九子奪嫡”之中的重要政敵兄弟九阿哥胤禟動手,革去了他的黃帶子,削除宗籍,改名為“塞思黑”,並命李紱將其囚禁於高牆之內看管。根據徐鑫先生《雍正帝陵歷史之謎》之中的記載,胤禟在圈禁期間遭受到了極為殘酷的折磨與迫害。

    “被押入四面加砌高牆,重兵把守的囚室。雍正皇帝下令,除下賤飲食以轉擁送人外,一切筆、墨、床、帳、書、字、便冰一塊,湯一盞,亦不得給予。時值酷暑,牆高房小,胤禟鐵鎖在身,手足拘禁,時常昏迷,其家人用冷水噴漬,逾時方醒。很快,隨胤禟前來的4名家人,也被隔離圈禁,胤禟的生活更加不堪。”

    在被圈禁了三個多月後,胤禟死於禁所之中。

    然而,關於胤禟去世的訊息,李紱並沒有用公開上疏的形式通報朝堂,而是直接用密摺的方式向雍正進行了彙報,隨即引發了雍正震怒。

    當然,雍正的震怒也是有原因的,畢竟李紱透過密摺的形式進行彙報,無疑就是在表明,胤禟被折磨致死是雍正的旨意,這樣無異於是將雍正置於一個非常不利的輿論境地。畢竟不管是雍正真的有意害死胤禟,還是李紱為向雍正“邀功”主動為之,雍正都不會想主動背上“殺弟”的罵名,可李紱的舉動無疑是將所有矛盾的焦點聚集在了雍正身上,雍正怎能不對李紱極度憤恨。

    就這樣,雍正在“田李爭鬥”之中,選擇偏袒、支援田文鏡。

    雍正五年(1727年),李紱被庇護、私黨等21款罪行,被罷官議罪。

    至於田文鏡,雍正非但沒有對其進行任何的處罰,反而對其進行了極盡的安撫。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繫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對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窄小了。”

    這場“田李爭鬥”也就此落下了帷幕,毫無疑問,田文鏡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總結一下李紱在“田李爭鬥”中最終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此時的田文鏡正在最為得寵的時候,儘管李紱也非常的為雍正所信任和器重,但較之於田文鏡還是有所不及的,在這個時候主動彈劾田文鏡,無異於是在質疑雍正用人眼光,打雍正的臉。

    其次,田文鏡在河南推行雍正的“新政”頗有成效,這是最令雍正所滿意的,而相比之下,田文鏡因此得罪了讀書人和地主士大夫階層,雍正反而看的很輕,換句話說,李紱彈劾田文鏡的罪名,雍正根本沒有當一回事。

    再次,就是李紱“運氣”非常的不好,碰上了謝濟世這樣的“豬隊友”,反而給自己幫了倒忙,引發了雍正的警覺,再加上李紱自己在處理九阿哥胤禟之死的事情時,過分的想要明哲保身,撇清自己身上的責任,從而使得雍正對其極度不滿。

    於是乎,李紱就此被雍正罷官,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李紱才得以被重新委以重用。

  • 2 # Lisp的鈍刀

    說到底,李紱也是貪官,只不過他貪的不是錢財,是名聲。李紱可以為了幫士紳維護既得利益阻礙新政,說白了就是守著窮酸文人那點氣節,不管對錯都要守著,這顯然不合適。

    田文鏡是雍正的馬前卒,一股腦就想做好事情,別的不會想太多。

    雍正看的明白著呢

  • 3 # 王記鐵鍋燉魚783

    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主要還是田文鏡兢兢業業為朝廷工作,李福是文人領袖,兩袖清風,但後來被攪和近朋黨一案,雍正是絕不允許的

  • 4 # 趣談國史

    田文鏡和李紱,恰好代表了兩類人。

    田文鏡是監生出身,沒有功名,但做事雷厲風行,執行力極強,屬於實幹派的代表。

    李紱呢,不僅是進士出身,更因為文章出眾,被尊為清流的領袖,屬於清流派的代表。

    李紱敗給田文鏡,不過是清流敗給了實幹派而已。

    史料中的各種跡象表明,雍正內心是厭惡清流派而倚重實幹派的。

    為何?因為雍正是個實幹的皇帝,做皇子時就辦過很多差事,對於民間疾苦,對於清廷的吏制弊端,心中早就門兒清。

    但那些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對於現實的瞭解未必有雍正透徹,因此有時會讓雍正覺得迂腐,不堪大用。

    雍正登基後,立即放開手腳大幹一場,進行了很多改革。比如火耗歸公、攤丁入畝。

    從本質上,這些改革措施都是對百姓很有好處的。但又不可避免地要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火耗歸公,就觸及了官吏的利益;比如攤丁入畝,就觸及了大小地主們的利益。

    如果說以上這兩條改革措施,還沒有讓清流派大力反對的話,那麼“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改革措施一祭出,就讓清流派大跌眼鏡。

    為什麼?因為以前考取了功名的讀書人是不需要納糧當差的,如今卻和普通百姓一樣需要納糧當差。這觸及了讀書人的利益,而清流派正是讀書人的代表。所以,他們極力反對,甚至鬧出了讀書人科場罷考的事情。

    而推行“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巡撫田文鏡,堅決不讓步,即便冒著殺頭的危險也要把新政推行下去。

    這一切,雍正皇帝都看在眼裡。

    田文鏡推行的是雍正的新政,而李紱帶頭反對的,也是雍正的新政。換作是你,是支援田文鏡還是李紱呢?

    如果雍正殺了田文鏡,平息李紱等讀書人的怨氣,倒是藥到病除,但以後誰還敢替雍正推行新政?

    而且,田文鏡雖然行事暴戾,但終歸是出於公義;而李紱等人雖然打著孔聖人的道德招牌,卻只是為了維護自己人的利益。兩相對比,雍正當然會支援田文鏡而打壓李紱。

  • 5 # 歷史戰爭

    在雍正繼位初期,有兩位大臣最得他的信任,他們就是田文鏡和李紱。李紱和田文鏡堪稱雍正帝的左右臂膀,然而這對臂膀相處的卻不太和諧,最終甚至左右互搏,互相在雍正面前彈劾對方。而這場影響深遠的“鬥法”,最終以李紱的慘敗告終。

    論忠心程度,李紱不輸田文鏡絲毫,即使是年羹堯最為得勢時,他也沒有答應年羹堯的拉攏,始終站在雍正帝的身後;論能力,李紱剛正不阿,勤政愛民;論名譽,李紱是文官泰斗,深受百姓愛戴;論官職,李紱是直隸總督,但田文鏡只是河南巡撫。不論從哪種角度來看,李紱都比田文鏡更有優勢,然而李紱卻敗了,敗得差點被斬於街市。那麼,李紱為什麼會敗給孤立無援的田文鏡呢?

    其實,田文鏡孤立無援是相對的,他孤立無援的原因,是他推行新政,進行改革,實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觸犯到了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以讀書人為代表的多方勢力的反對。然而田文鏡卻不是沒有底牌,他的背後,是支援他的雍正帝,換言之,田文鏡是雍正的代理人。

    再說李紱,他作為文官之首,天下讀書人的楷模,看似權勢滔天,深受雍正信任,然而這些身份同時也是他的軟肋,讓他失去主動權。李紱參田文鏡本就帶著賭氣的成分,當他看到被田文鏡革職的大多都是科甲出身,頓時心生怒意。作為讀書人代表的李紱開始蒐集田文鏡的罪證,隨後呈給了雍正帝。

    李紱本以為雍正會大發雷霆,但雍正卻只是將彈劾的奏摺轉給田文鏡,然後留下幾句不痛不癢的批評。久經官場的李紱頓時明白,田文鏡,皇上無論如何都是要保的。然而還沒等李紱做出下一步動作,田文鏡的反擊就開始了。田文鏡上奏彈劾李紱,說李紱是在庇護科甲出身的同年官員,這是在結黨營私。而且,還沒等李紱做出反應,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又上書彈劾田文鏡,這使得雍正更加相信,朝廷裡的確存在一個科甲朋黨。

    於是,雍正帝下令,將李紱革職,交由刑部審訊。李紱兩次被押往西市,劊子手將刀放在他的脖頸上,雍正問他道:“此時知田文鏡好否?”李紱正色對曰:“臣雖死,不知田文鏡好處”。刑部在抄李紱的家時,發現他生活簡樸,積蓄甚少,十分清廉。雍正帝知道以後,將李紱赦免。

    其實,從兩次囚決而不斬可以看出,雍正是不忍殺李紱的。雍正革李紱的職,還要作勢殺他,其實是在給其他人看,表明他支援田文鏡,決心改革的意志。李紱本人對於改革可能沒有多大敵意,他還在雍正改革時出過許多力,但他替阻礙改革的讀書人說話,就已經不自覺的站在了改革的對立面。所以,李紱在與田文鏡的鬥爭中失敗,根本原因不是雍正對田文鏡更加寵信,而是他阻礙了改革,阻礙了雍正帝的千秋大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萬到15萬的車,選日產軒逸好還是選大眾朗逸好?又或者大家有什麼更好的推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