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曼施坦因讓第4裝甲集團軍攻向奧博揚,以肯普夫戰役叢集攻向科羅恰,兩者皆未完成目標。如肯普夫戰役叢集配合第4裝甲集團軍僅攻向奧博揚,成功希望是否增大?
9
回覆列表
  • 1 # datiqin

    曼施坦因的戰役構想沒啥錯誤,肯普夫如果與第四裝甲集團軍合兵一處,不利於戰役的正面展開,且蘇軍也會沒有其他顧慮集中兵力組織更深遠的梯次防禦耗掉德國人,庫爾斯克之役蘇軍兵力至少多出德軍30萬,德軍現有部署使科涅夫的預備隊即草原方面軍零敲碎打添了油,否則戰役發展態勢對德軍更為不利。再就是肯普夫集團戰鬥力相對較弱,算是二流叢集。總之德國人在庫爾斯克主要輸在了人和裝備的數量上,蘇軍的勝利都是用人堆出來的。

  • 2 # 榮華之武器堂

    堡壘行動也就是庫爾斯克戰役,這場戰役中南方集團軍群承擔南線進攻任務,實力遠比承擔北線進攻任務的莫德爾強大。主要有第4裝甲集團軍(22萬餘人)和肯普夫戰役叢集(12.6萬人)。

    第4裝甲集團軍共有3個軍10個師,裝備925輛坦克(42輛虎式)和170輛突擊炮;肯普夫戰役叢集有9個師,裝備344輛坦克(45輛虎式)和155輛突擊炮。除了上述2支部隊,南方集團軍群的預備隊為1個裝甲軍有112輛坦克。

    面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蘇軍防守的是沃羅涅日方面軍共有62萬餘人,裝備8718門火炮和迫擊炮、170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7月5日德軍開始進攻,到日終已經突破蘇軍防禦10-20公里,不過很快遭到蘇軍的反突擊。當然,方面軍司令萬瓦圖京並不是組織大規模裝甲力量反突擊,而是使用半數裝甲兵力扮演純粹的防禦角色,逐步消耗推進中的德軍裝甲兵,而其餘兵力則反覆衝擊德軍裝甲兵的側翼。

    經過幾天激戰,方面軍所屬的坦克第1集團軍連同近衛第6和近衛第7集團軍已經在奧博揚地域竭盡全力阻擋德軍裝甲洪流,並將其推進限制在25公里之內,而蘇軍新銳力量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已經趕來,將會與德軍裝甲力量迎頭相撞。

    7月10-14日雙方裝甲力量在普羅霍羅夫卡展開了一系列遭遇戰,在付出重大代價後,蘇軍完全遏制了德軍進攻。

    實際上即便德軍集中全部力量進攻奧博揚地域也無法奏效,因為即使沃羅涅日方面軍防禦失敗,它的背後還有強大的預備隊-草原軍區,該軍區共有57萬餘人,裝備8510門火炮和迫擊炮、163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這個軍區沿奧廖爾以東到沃羅涅日寬大正面展開,確保德軍無法像過去那樣可以突入蘇軍戰役縱深和戰略縱深。

    總而言之,德軍的庫爾斯克戰役註定就是一場失敗的戰役,因為在對手明確進攻方向、準備幾個月,而自己又過於迷信自己的裝備而實際兵力兵器遠遠不如對方情況下焉能不敗?

  • 3 # 島主說事

    堡壘行動曼施坦因讓肯普夫戰役叢集攻向科羅恰地域是否貪大求全?這個問題要根據當時戰場環境來分析。

    一方面,堡壘行動計劃是曼施坦因主持制定的進攻方案,如何進攻是他早就謀劃好了的。應該說,執行堡壘計劃的庫爾斯克戰役,是曼施坦因取得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開啟的局面,因為他的反擊,才迫使蘇軍南線主力退守到了庫爾斯克突出部,所以,德軍才想到集中所有裝甲力量對蘇軍發動一次殲滅性的打擊,企圖將蘇軍的裝甲主力殲滅在庫爾斯克突出部。

    但曼施坦因的想法與德軍統帥部的部署是存在分歧的,這是因為德軍在1943年要面臨兩線作戰的問題,希特勒既要考慮東線既有佔領區不被蘇軍奪回,還要考慮盟軍在西線登陸作戰的問題,所以對如何展開堡壘行動有些猶豫。而此時,希特勒在檢驗德軍新式坦克虎式時發現其防護能力完全可以被蘇軍的T34擊穿,他不得不命令將前線新式坦克回爐加固,從而推遲了堡壘行動計劃的時間。

    所以,我們在分析堡壘計劃時,必須要考慮到德軍推遲進攻時間的問題,這給了蘇軍更多的防禦準備。另外,北線莫德爾對這次行動並不上心,他不僅屢次對計劃提出質疑,還派空中偵察發現蘇軍在前線加強了多道防禦,使他對前景感到畏懼,這也是北線過早退出戰鬥的原因之一。

    但是,曼施坦因為什麼要堅持南線孤軍作戰呢?這是因為戰鬥打響以後,他仍然在按照既定計劃落實,如果按題主指出的,他將肯普夫集團與第4裝甲集團軍合兵一處進攻,雖然能避免兵力分散,卻與閃擊戰的鉗形戰術相牴觸,而且此時當面蘇軍有三個方面軍作防禦,即使瓦圖京的部隊打散,後面還有一支強大的草原方面軍在等著他,集中兵力進攻反而容易遭到滅頂之災。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在南線展開堡壘行動時,並沒想到北線莫德爾僅僅打了一週就撤退了。堡壘行動的最佳進攻時間是5到6月份,但正式展開時是1943年7月5日,雖然蘇德雙方都經過了精心準備,蘇軍也掌握了堡壘行動計劃全部內容,但曼施坦因仍然胸有成竹,畢竟這是他接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後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按設想,莫德爾只要在北線挺住蘇軍的反擊,曼施坦因在南線就可以有所作為,因為他率領的兩支勁旅是當時德軍最精銳的部隊,而且在實戰中確實把瓦圖京的部隊打得差點扛不住了,僅僅幾天工夫雙方就在普羅霍羅夫卡展開決戰,但關鍵時刻,德軍統帥部要從北線抽調裝甲部隊增援西線,莫德爾的進攻也草草收場,北線堡壘計劃就這樣流產了,這讓曼施坦因好生意外,但經過權衡以後,他仍然覺得憑他手裡的力量還是可以跟蘇軍決一死戰的,這才有了後續的繼續作戰問題,只不過這場戰鬥讓他把德軍的最後一點裝甲精銳消耗得差不多了,也為他退出東線戰場埋下了伏筆。

  • 4 # 歷史扒糞機

    囿於曼施坦因二戰德軍最偉大戰略家的名頭,世人很難懷疑他在“堡壘行動”中的戰役指揮是否有所缺失和錯誤,“堡壘行動”的失敗也就理所當然的推卸到進攻時間的延遲和總兵力的缺乏上。“堡壘行動”南方集團軍群的戰役計劃和戰役指揮真的無可挑剔嗎?

    希特勒《第6號令》規定“南方集團軍群應大幅集中兵力,從別爾哥羅德—托馬羅夫卡—線發起進攻,突破普里列佩—奧博揚一線,並在庫爾斯克以東與中央集團軍群各進攻集團軍建立聯絡。在不影響向普里列佩—奧博揚的主要突擊方向集中兵力的前提下,必須儘快抵達涅熱戈利—科羅恰地段—斯科羅德諾耶—季姆一線,從東面掩護這場進攻。……”曼施坦因以第4裝甲集團軍第48裝甲軍4個師、黨衛軍第2裝甲軍3個師為主力向北直攻奧博揚、以“肯普夫集團軍級叢集”攻向東北方的科羅恰符合原始的戰略意圖。

    曼施坦因給“肯普夫集團軍級叢集”第3裝甲軍的指令簡潔明瞭:“朝科羅恰方向迅速推進,攻擊並殲滅預計將從東面和北面而來的敵軍。”他對第48裝甲軍和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攻擊力應是極端自信的,相信蘇軍的崩潰指日可待,以至這兩支攻擊力量身後沒留任何預備隊!更相信蘇軍的迅速崩潰會讓黨衛軍第2裝甲軍和第3裝甲軍之間不存在暴露的缺口和側翼威脅問題!

    當黨衛軍第2裝甲軍受制於正北方蘇軍頑強抵抗,7月9日進攻偏離原來的奧博揚軸線轉向東北方普羅霍羅夫卡時,它延伸的右翼即使得到第167步兵師的掩護,卻也不得不抽調寶貴的裝甲兵力予以加強。曼施坦因此時卻執著於科羅恰地域,同日調集團軍群預備隊第198步兵師配屬第3裝甲軍,掩護它拉伸過長的脆弱右翼。

    “‘堡壘行動的失利絕不能算在部隊及其部隊指揮官們的賬上。”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如此表白,把他的判斷錯誤和計劃失誤的責任推脫得一乾二淨。正因為黨衛軍第2裝甲軍和第3裝甲軍存有不可彌補的缺口,蘇軍才能堅守並持續投入機動兵力對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右側翼發動猛烈反擊,它必然牽制了黨衛軍向北攻擊的力量,延緩德軍北進勢頭。如果曼施坦因不是特別關注科羅恰地域,而是在黨衛軍向北進擊時,在其身後保留1-2個師的兵力予以跟進,奧博揚或者普羅霍夫卡也許早落入德軍瓤中。又或者第3裝甲軍靠近黨衛軍第2裝甲軍齊頭並進,最後的結局也不會是黨衛軍在普羅霍羅夫卡獨自作戰,對第3裝甲軍望眼欲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美人哈尼克孜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