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鯊魚
-
2 # 啟示錄0000
呵呵,只能說德國人不瞭解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或者說中國人做生意的“套路”,實誠的德國人搞不懂。竟然真的以為摩拜單車只靠收租金賺錢?真是圖樣啊!其實人家真正的商業模式是靠吃押金吧?每人交299塊押金,5000萬用戶,光押金就有150億啊。這筆錢光是放銀行吃利息,一年估計就得有個幾千萬吧?更何況摩拜單車那個CEO王曉峰之前就跟記者說漏嘴,說會從押金裡拿出一部分用來購買理財產品,這就是錢生錢的生意,人多會打算盤啊,誰還苦哈哈指著那點租金?所以,要真說“白痴經濟”,摩拜肯定不是白痴,難道投資人是白痴?也不一定,投資人都指著推高公司估值然後找接盤俠吧,都是老江湖了……說真的,我只希望摩拜別把我們這些使用者當白痴,畢竟這種玩法挺危險的,萬一資金鍊斷了摩拜倒了,存摩拜賬戶裡那299塊押金,還能指望取出來麼?
-
3 # 醉劍書
德國人生性嚴肅,做事認真,這種性格,搞科技行,做技術好,可是經商德國人真的不是特長,德國真正經濟搞得好,是猶太人。可以這麼說,是猶太人把德國搞繁榮昌盛的,純正的德國人只會打仗。這次德國媒體說摩拜單車是白痴經濟,明顯是外行人說的蠢話,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早就知道,摩拜單車從來不靠單車賺錢,是靠押金,是靠投資,擊鼓傳花式的,這裡面的貓膩大得去了,慢慢的體會吧!
-
4 # 細脖子大頭鬼房書安
白痴經濟?中國人可不是白痴,只是老外遠沒有參透其中的奧義所在,所謂的共享單車,根本不是指望其本身來盈利的,甚至只要不是虧損的太厲害就行了,這其實就是一個融資的噱頭,當他們融到錢後,再投放到國內房地產行業,借貸行業,滾個幾圈下來他們已經賺的夠夠的了。管你共享單車是盈利還是虧損,總之,風險由散戶承擔,他們掛羊頭賣狗肉賺豬的錢
-
5 # o時話實說o
更密集的規範,應該會逐漸推出,比如,為了防止企業粗放式經營,應禁止收“押金”,實際上,一部車收到的押金,有可能會是車子本身十倍,五十倍的可能,這也無形中讓業主在經營遇到困難時,存在“跑路”,捲款潛逃的衝動。這樣企業對投入會更加用心去測算,不會無休止擴張,也不會遇到困難就拍屁股走人。
環球時報說,德國《經濟週刊》7月底發表了一篇文章,計算了摩拜單車的投入成本和效益產出,認為投資回報率太低,是一種前景堪憂的“白痴經濟”。說實話,摩拜單車的模式我也看不懂,但總覺得德國媒體說是“白痴經濟”,這種說法是不是太誇張了?有懂行的大神來說說麼?到底是德國人太不懂行,還是摩拜單車的模式真的有問題?
回覆列表
說到商業模式,最聰明的還是咱們中國人,看看現在各種電商、共享經濟、還有我們熟知的中國手機品牌,其實都充滿了偉大的商業模式創新。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每一家機構、公司、媒體,甚至是個人的言論都會在短時間內曝光在所有大眾的眼前,所以近年來對於很多行業大佬讓人貽笑大方的言論我們也是見怪不怪了。但是今天我們卻接連看到兩則有趣的新聞:德國《經濟週刊》刊文指出共享單車無異於「白痴經濟」,高通CEO表示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導致他們在全球範圍內處處受針對。
德國媒體大放厥詞,高通裝可憐
這兩則看似毫無關係的新聞有趣在哪裡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則新聞的前後因果。最近摩拜單車大舉進入歐洲市場,摩拜登陸英國和義大利,而 ofo 小黃車早已低調進軍英國,引起了歐洲民眾的廣泛討論。對此《經濟週刊》文中稱,中國的投資者對共享經濟業務模式非常痴迷,但是大多數共享經濟的公司卻不賺錢。
並且他們還有模有樣地算了一筆賬:每輛單車成本接近2000元人民幣,每小時一元的定價也過於便宜,每天使用5次也需要一年收回本金,而一個使用者4天才用一次單車,完全看不到盈利的希望,賠本生意壓根就是「白痴經濟」。
而高通在近年來在中國和韓國遭到反壟斷調查,最終分別支付近十億美元罰款,而且他們還與蘋果等手機廠商發生了一系列訴訟,一年到頭官司不斷。所以今天高通CEO出來訴苦了,他表示從獲取GPS位置到拍攝照片到訪問作業系統再到進行影片和音訊編碼,全部都要用到高通的技術,所以他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智慧財產權收費這樣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所以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吧?這兩件事情的重點其實都在“商業模式”上,《經濟週刊》說摩拜單車是白痴經濟是因為他們並不瞭解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而高通CEO說他們的商業模式獨一無二則有些強行洗白的意思。
這樣的商業模式,非蠢即壞!
首先說說共享單車,其實ofo、摩拜剛剛出現的時候國內也不理解,畢竟共享單車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生產單車。不過現在大家明白了,除了騎車收費這個基礎業務之外,共享單車企業還能夠透過廣告(前段時間ofo和小黃人合作)、增值服務(使用者畫像、大資料的出售)等方式盈利。並且很多人表示企業可以活用押金賺錢,但是不久之前各大共享單車企業都承諾不會挪用使用者的押金,所以這個盈利渠道現在還需要打個問號。
而德媒《經濟週刊》對共享經濟開炮顯然就是沒有深層次思考這些問題,其實每個共享經濟都有完全不同的模式,比如說共享雨傘,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並不會歸還雨傘,但是這相當於使用者用20元押金買了這把傘,而一把傘成本多少呢?10塊!所以“共享雨傘”其實是一個零售業務,至於共享充電寶等看似不靠譜的業務其實也各有自己盈利的方式,可不是簡單的收入減成本。
大家都知道很多不靠譜的言論都源於“非蠢即壞”四個字,前面德媒開炮似乎可以歸類為“蠢”,那麼高通似乎就有些壞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高通的主要盈利並不是靠賣晶片,而是靠旗下的專利收費,而且他們的SoC也都是由三星、臺積電等企業製造的。
而高通的專利糾紛主要集中在哪個領域呢?通訊!因為在4G時代積累的大量通訊專利,使得高通可以漫天要價,不得不說這樣的盈利模式確實是高通首創。但是和高通一樣只設計而不製造的企業多了去了,ARM、聯發科,甚至是蘋果和華為都是自行設計晶片的,ARM甚至還是所有移動處理器的祖宗,為什麼就只有高通被反壟斷調查了呢,還不是因為獅子大開口?
而且要說半導體行業最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那也是臺積電首創的“只代工生產、不設計”,而不是高通的“只設計、不生產”。當初因為晶圓製造工廠造價動輒上百億美元,資金問題扼殺了很多搖籃中的半導體巨頭,所以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定下了只代工、不設計的模式。所以正是有了臺積電,高通這些企業才找到了生存之道。
商業模式還是得看中國人
其實說到商業模式,最聰明的還是咱們中國人,看看現在各種電商、共享經濟、臺積電,還有我們熟知的中國手機品牌,其實都充滿了偉大的商業模式創新。因為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後,傳統行業中的低效或高利潤環節都暴露了出來,只要利用網際網路工具和網際網路思維進行重構,就能夠創造新的模式,這樣說大家可能不是很理解,我們就拿手機企業做例子——小米。
最近雷軍的多次演講上都反覆提及了一個詞——效率,而小米的商業模式正是追求高效率和低毛利的,線上銷售和線下小米之家直營的方式打破了過去經銷商的高利潤低效率模式,零庫存的生產策略打破了過去先進貨再售賣的高風險低效率模式,MIUI廣告和圍繞手機建設的智慧裝置生態鏈打破了只靠賣手機賺錢的模式......
其實各個領域都是如此,雖然共享經濟概念由Uber、Airbnb提出,並且國內的共享業務都更像是分時租賃,但是不得不說網際網路企業確實把共享概念玩出花了;雖然電商最早的是亞馬遜和ebay,但是現在以阿里、京東為首的國內電商在服務、效率、運輸方面都早已超越前輩;而雖然靠廣告和資料賺錢模式的鼻祖是谷歌雅虎,現在國內的這些企業玩起套路來也是青出於藍了。
其實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的交流、資訊的獲取都變得非常方便高效,這也是現在網際網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大沖擊的原因,因為過去那種單純靠生產、運輸、銷售來維持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老舊了,在從業者看到各個行業的效率有提升空間時,當然會有大量資本和人才流入,然後引起鉅變。而現在的中國,就是一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超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