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女寶一歲7個月了,什麼話不會說,只會爸爸,媽媽,這正常嗎?
11
回覆列表
  • 1 # 蓉蓉育兒經

    說正常也正常,說不正常也不正常,要看孩子的天賦。不過一般情況下1歲左右孩子就開口能說話了,要用心訓練,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在3歲以內,越早開發語言能力越安心,等到過了敏感期再練說話,也能有效果,但事倍功半。

  • 2 # 幼兒向媽

    正常,寶寶會說爸爸媽媽,表明孩子沒有說話方面的生理問題。剩下的就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情況了,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同。平時,多和孩子說話,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小朋友,刺激孩子的說話慾望。

  • 3 # A果然鮮果園

    我家的也一樣,不過他再過兩週歲後兩三天後又開始會說話了。之前也是隻會叫爸爸媽媽,你怎麼講怎麼教他都不嘴巴都,現在兩週三了也會兩個字的講,你教他他都會說。你要讓他自己講四個字或者三個字的話。他就只說長最前面跟最後面的一個字。反正兩週最後面,過沒過多久,反正你嘴巴說什麼他也會跟著張嘴巴。之前是真的,嘴巴都不會動一下,你就算嘴巴講爛掉了,他也不會動一下嘴巴。

  • 4 # 黃宇風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是有早晚之分的,您的寶寶會發音,就說明他沒有其它的問題,您只要正確的引導他就可以了。首先您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環境,讓孩子多和同齡的小朋友接觸,因為小朋友之間更容易學習和溝通。其次在教孩子學說話時要以實物為主(多帶孩子去動物園教他說動物名稱),一個詞反覆多次說,這樣孩子記憶會更深刻。而且在教的過程中要多對孩子進行提問,因為提問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促進語言功能的發育。

    家長還要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模仿是孩子學習說話的主要途徑,所以家長在對孩子說話時語速要慢,語調要輕,吐字要清晰,讓孩子聽清您發的每一個音。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他才能樂於去和您溝通,慢慢的孩子才能夠學會說話。

    另外你要注意的是,看一下在孩子後面跟他說話,看他有沒有反映。我有個同事孩子的聽力有問題,但是在3歲才發現,他也是一直不說話,但是對家長的話都能聽懂。原因就是孩子看見家長的手勢,表情和嘴唇。因為你不會對一個1歲7個月的孩子說太難的話,所以一般都會拿東西在手上,或者指著什麼,孩子的理解力很出色,他能明白你的意思,不一定聽的到。

  • 5 # 嫻姐的衣櫥

    這個應是孩子的語言發育期較晚,但還是需要多花點心思去引導!

    爸媽多和寶貝說話,多提問讓孩子回答。多帶孩子到社交場所接觸其他孩子,為孩子創造語言環境!自然會好起來!

    據我爸媽說,我三歲才會開口講話,在那之前他們一直以為我是啞巴!

    但會說話以後,我也不是很愛說話,在我自己的記憶裡面,每次見到生人,我都不敢也不會開口!

    所以說人的可塑性真的很強,三歲才開口說話,10歲以前生人面前從不開口的我,竟然長大後會先後從事銷售工作、團隊管理類和培訓師!

  • 6 # 樹苗媽媽

    當孩子開始叫“爸爸”“媽媽”的時候,相信是每個父母最幸福的時刻。孩子能用話語表達自己的意願,是父母最為期盼的事,所以到了孩子應該說話的階段,父母也表現得特別關注。有些孩子說話晚,那家長就會覺得很憂心。

    孩子說話晚,貴人語遲?

    有些老人家認為“貴人語遲”不必擔心,說話晚很正常,通常說話晚的孩子會很聰明。甚至還有些老人家還拿孩子進行對比,認為別人家的孩子不都這樣嗎?所以不必擔心。

    其實孩子的言語發展有特點,家長認清其中規律,再對症下藥,對促進孩子言語發展有幫助。

    寶寶的言語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言語時期(3~4月)

    第二階段:言語準備期(6~8月)

    第三階段:言語發生期的開始(12~16月)

    第四階段:言語發展期(3歲左右)

    在第一階段,寶寶只會透過哭聲來向媽媽表達意願;而第二階段開始咿呀學語;第三階段就會說簡單的疊字,最常見的是“爸爸”“媽媽”;而第四階段能說簡單的句子。

    一歲7個月,什麼話都不會說,只會“爸爸”“媽媽”這正常嗎?

    根據寶寶的言語發展特點,12~16個月,孩子就會說“爸爸”“媽媽”或者更多的疊字,那19個月是可以表達更多詞語的,如果只能表達一兩個,說明孩子的言語發展出現遲緩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出現言語發展,家長不必過於擔憂,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自身條件不足聽力障礙:有新生兒出生3~5天就會進行聽力篩查,診斷寶寶有沒有聽力問題。如果孩子本身有聽力障礙,肯定會影響他的言語表達。舌帶過短:有些孩子天生舌帶過短,導致說話表達出現問題,想說說不出,說也說不清。智力低下:孩子說話受大腦支配,聽覺神經接收到言語資訊透過神經中樞到大腦皮層,再由大腦作出反應,指揮嘴巴發出聲音,如果孩子智力發育不良,也會影響言語表達。遺傳因素

    如果父母說話晚,孩子也很可能出現言語表達遲緩,不僅如此,父母家族中有人出現過類似情況,那父母可以再等一等,慢慢觀察,再下結論,孩子說話遲可能是一時的。

    環境問題

    如果父母平時不愛說話,不善言辭,受父母影響,那孩子也會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話。有些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放在老人家身邊帶,老人家不喜歡熱鬧,也不愛和孩子溝通,長期缺少言語刺激,孩子也會出現表達遲緩現象。

    孩子咿呀學語,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其言語表達?營造環境,輕鬆說話

    人類有群居生活習性,人與人相處,就是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過程。所以父母要多帶孩子與小朋友相處,讓孩子和同齡人在交往過程中,增加詞彙量,刺激其語言表達。其次,父母和家裡的人也要多和孩子說話,幫助孩子習慣用語言交流。

    積極干預,學會引導

    有些孩子習慣用動作表達自己的意願,而父母也表現得很“善解人意”,一看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孩子想要吃什麼,用手一指,父母就給他拿過來,那孩子就“懶得說”。如果孩子用動作表達,父母不妨“裝聾作啞”,而是詢問:“寶寶,你想要什麼呢?爸爸媽媽不知道。”“是餅乾嗎?餅乾怎麼說呢?”,順勢引導孩子學會“餅乾”的發音。

    平時父母也可以利用身邊的事物引導孩子說話,如果買水果,就教孩子說水果的名稱。積極利用身邊的事物,讓孩子表達得更自然。

    利用早教工具,玩中學

    各式各樣的早教玩具,充滿樂趣,也是最吸引孩子的。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玩具,和孩子邊玩邊說,有趣好玩,孩子也更樂意說話。

    還有就是利用繪本。父母可以繪聲繪色地描述繪本的內容,可以給孩子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讓孩子積累更多的詞彙。我的女兒很喜歡看繪本,剛開始我會問:“上面有什麼呢?寶寶可以告訴媽媽嗎?”然後再一一說出來,慢慢的她就可以簡單地陳述書上的內容了。

    多鼓勵,勤迴應

    孩子從不會到會有一個過程,父母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打擊孩子自信心。孩子不肯開口說話,父母要多鼓勵,如果責罵會引發孩子自卑心理。孩子和父母說話,記得一定要給予迴應,如果父母正在忙,可以說“媽媽在忙,寶寶可以等一下嗎?”等忙完後,再耐心地和孩子說話。

    最後的話

    孩子從不會說話到會清晰表達,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要多點耐心,給孩子多點鼓勵,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後多年未孕的你遭受過哪些挫心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