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財富從哪裡來,為什麼後代的唐朝沒有超過》,要想明晰地瞭解這一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隋唐的建立以及建朝後的統治與經濟發展兩方面來找原因。
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朝代,它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重新進入大一統時期,它的輝煌不亞於中國任何一個盛世時代。有史料記載,隋朝滅亡後20餘年到盛唐貞觀年間,其所儲存下的糧食與布匹還未用完,甚至有資料顯示,隋朝短短37年的人口數目,到大唐成立數十年還未趕上,這些足以說明了隋朝經濟的繁榮與強盛。
1、南北朝經濟的發展,為隋朝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公元589年隋文帝南下滅陳,統一中國。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經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很大地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些都為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2、隋文帝的改革圖治,使隋朝的經濟得到空前繁榮發展
隋文帝楊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他進行的多項改革,其主要目都與經濟的發展有關,與國庫的充盈有關。所以在確保國家稅收及府庫儲備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他以穩定民生,促進社會的發展為前提,多措並舉發展經濟,使經濟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
(1)戶籍調查,摸清人口,增加稅收。由於長年的混戰,隋朝建立以後戶籍不清楚,稅收不穩定,於是在開皇五年(585年),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以增加國家的稅收,改善國家經濟狀況,透過普查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的積弊,促成了開皇盛世。
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隋朝透過接手北周、陳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們留下的隱瞞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了870萬戶。根據隋朝政府的統計,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全國人口為900萬戶。唐代杜佑曾給予此項措施以高度評價,他說:“隋代之盛,其由於斯。”
(2)進行土地改革,人人有其田,稅糧多儲備。隋朝施行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耕田的積極性,由於戰亂的結束,人們安心種田,國家儲備的糧食不斷增多。隋朝在全國許多大城市都設立糧倉,大的糧倉一個就可以儲存兩千多萬石糧食。貞觀年間,唐太宗參觀隋朝糧倉時慨嘆:“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也就是說,隋朝剩下的糧食,足夠天下人吃五六十年!
(3)減輕賦稅,縮短役期,調動積極性。開皇初,民部尚書蘇威提出“減賦役,務從輕典”的建議,隋文帝聽取了這一建議,於是下令採納北朝時賦役最輕的“北齊法”,同時,還下令將服役年齡由十八歲推遲到二十一歲,每年服役期也由一個月減縮為二十天,酬絹由一匹改為兩丈,並規定不服役者可以“納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
隋文帝的此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4)大修水利,灌溉推廣,利農興農。戰亂之後水利荒廢,漕運堵塞。開皇初年,都官尚書元暉奏請“開引杜陽水,灌溉三畤原”,工部尚書於仲文又提出:“請決渭水,開漕渠”的建議,隋文帝都欣然採納。因此,水利的興修,灌溉的推廣,漕運的硫通,給隋朝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保障和生機。
(5)杜絕浪費,厲行節儉,囤積資源。隨著戰爭的結束,生活的穩定和時間的推移,皇宮中的生活日漸奢侈。《隋書·蘇威傳》中記載:“威見宮中以銀為幔鉤,因盛陳節儉之美以諭上。上為之改容,綢飾舊物,悉命除毀。”並身體力行,隋文帝的行動影響到了整個官僚隊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鋪張浪費,增加了國庫積蓄。
(6)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國民雙利。590年隋文帝頒佈關於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調,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這個命令既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同時也擴大了朝廷兵源,堪稱兵農合一。
(7)政權改革,加強集權,縮減開支。隋文帝創立了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於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在地方行政機構改革上大刀闊斧,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區劃分、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的局面,於開皇三年把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同時,將一些郡縣合併,藉以節省開支,改變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這一舉措大大地節省了國家開支。 據統計,改革以後,僅開支就減省了三分之二,地方政府開支減省了四分之三,全國的行政經費,僅是南北朝時期開支的三分之一。
(8)懲治腐敗,澄清吏治,杜絕貪汙。隋文帝開國以後,勵精圖治,懲治腐敗,他在貪汙枉法行為的處置上絕不手軟。為了整治腐敗,隋文帝命劉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劉盛奏免長吏贓汙不稱職者二百餘人,其後州縣肅然。吏治的整肅,貪官的罷黜,不僅官清民正,上裕國庫,下紓民困,使國家經濟進一步隆盛。
(9)清明太和,萬國來朝,物阜民豐。大業二年(606年)突厥啟民可汗染干來東京洛陽朝賀後,“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 在西域的44個酋長國中,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 北面的突厥、契丹,東面的高麗、百濟、新羅、倭國,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臘(今柬埔寨)等政權,也先後遣使來洛陽朝覲通好。一時東京洛陽使節紛至,胡商雲集,店肆林立,成為世界中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要看一個國家富強與否,其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人口。隋朝鼎盛時期煬帝大業年間,人口已達到890萬戶,約為4600萬人,這個數字在古代來看可以說是空前龐大的。而大唐直到建立後的第五年,天下一統後,全國人口才僅有290萬戶。雖然唐太宗執政二十多年,創造了驚豔世人的貞觀之治,開創了盛唐局面,可是,在唐太宗去世後三年的清查中,人口也僅僅只有380萬,一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唐朝人口才突破900萬,並且成為整個唐朝的巔峰。
至於經濟富庶,隋朝號稱中國古代史上國家最富庶的朝代,因為衡量古代的經濟狀況,其最重要的標準是糧食。由於隋朝藏富於國,國家的經濟空前的繁榮與富裕,也正是因為如此,百姓生活日漸艱苦,最後他們不得不奮起反抗,推翻了隋朝的統治,讓唐朝接手了這儲備豐厚糧倉。
雖然唐朝接手隋朝和它的財富,但是在隋末動亂之後,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也因戰爭驟降到200餘萬戶。外部東突厥勢力也空前的強大,其東自契丹、室韋,西近吐谷渾的侵襲,其內部又有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的臣服,東突厥也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 ,外敵空前強大,中原王朝被內部的分裂混戰嚴重地削弱,經濟軍事等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此社會又進入了一個四分五裂動盪的巨局面。 公元618年建立,唐高祖消滅外部勢力建立了唐朝,但是建立的唐朝卻是動亂不斷,唐太宗李世民用了十年時間才完成了統一大業。太宗登位後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也出現了被世人稱道的“貞觀之治”,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於了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的歌舞昇平之景。但是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唐朝逐漸走向了衰亡。
雖然唐朝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後出現的又一鼎盛的朝代,但他的經濟儲備遠遠沒有隋朝的經濟雄厚,經濟的發展也遠遠沒有追趕上壽命短暫的隋朝。
《隋朝的財富從哪裡來,為什麼後代的唐朝沒有超過》,要想明晰地瞭解這一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隋唐的建立以及建朝後的統治與經濟發展兩方面來找原因。
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朝代,它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重新進入大一統時期,它的輝煌不亞於中國任何一個盛世時代。有史料記載,隋朝滅亡後20餘年到盛唐貞觀年間,其所儲存下的糧食與布匹還未用完,甚至有資料顯示,隋朝短短37年的人口數目,到大唐成立數十年還未趕上,這些足以說明了隋朝經濟的繁榮與強盛。
一、首先來看看隋朝的經濟發展及經濟儲備1、南北朝經濟的發展,為隋朝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公元589年隋文帝南下滅陳,統一中國。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經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很大地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些都為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2、隋文帝的改革圖治,使隋朝的經濟得到空前繁榮發展
隋文帝楊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他進行的多項改革,其主要目都與經濟的發展有關,與國庫的充盈有關。所以在確保國家稅收及府庫儲備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他以穩定民生,促進社會的發展為前提,多措並舉發展經濟,使經濟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
(1)戶籍調查,摸清人口,增加稅收。由於長年的混戰,隋朝建立以後戶籍不清楚,稅收不穩定,於是在開皇五年(585年),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以增加國家的稅收,改善國家經濟狀況,透過普查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的積弊,促成了開皇盛世。
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隋朝透過接手北周、陳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們留下的隱瞞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了870萬戶。根據隋朝政府的統計,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全國人口為900萬戶。唐代杜佑曾給予此項措施以高度評價,他說:“隋代之盛,其由於斯。”
(2)進行土地改革,人人有其田,稅糧多儲備。隋朝施行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耕田的積極性,由於戰亂的結束,人們安心種田,國家儲備的糧食不斷增多。隋朝在全國許多大城市都設立糧倉,大的糧倉一個就可以儲存兩千多萬石糧食。貞觀年間,唐太宗參觀隋朝糧倉時慨嘆:“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也就是說,隋朝剩下的糧食,足夠天下人吃五六十年!
(3)減輕賦稅,縮短役期,調動積極性。開皇初,民部尚書蘇威提出“減賦役,務從輕典”的建議,隋文帝聽取了這一建議,於是下令採納北朝時賦役最輕的“北齊法”,同時,還下令將服役年齡由十八歲推遲到二十一歲,每年服役期也由一個月減縮為二十天,酬絹由一匹改為兩丈,並規定不服役者可以“納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
隋文帝的此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4)大修水利,灌溉推廣,利農興農。戰亂之後水利荒廢,漕運堵塞。開皇初年,都官尚書元暉奏請“開引杜陽水,灌溉三畤原”,工部尚書於仲文又提出:“請決渭水,開漕渠”的建議,隋文帝都欣然採納。因此,水利的興修,灌溉的推廣,漕運的硫通,給隋朝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保障和生機。
(5)杜絕浪費,厲行節儉,囤積資源。隨著戰爭的結束,生活的穩定和時間的推移,皇宮中的生活日漸奢侈。《隋書·蘇威傳》中記載:“威見宮中以銀為幔鉤,因盛陳節儉之美以諭上。上為之改容,綢飾舊物,悉命除毀。”並身體力行,隋文帝的行動影響到了整個官僚隊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鋪張浪費,增加了國庫積蓄。
(6)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國民雙利。590年隋文帝頒佈關於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調,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這個命令既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同時也擴大了朝廷兵源,堪稱兵農合一。
(7)政權改革,加強集權,縮減開支。隋文帝創立了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於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在地方行政機構改革上大刀闊斧,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區劃分、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的局面,於開皇三年把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同時,將一些郡縣合併,藉以節省開支,改變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這一舉措大大地節省了國家開支。 據統計,改革以後,僅開支就減省了三分之二,地方政府開支減省了四分之三,全國的行政經費,僅是南北朝時期開支的三分之一。
(8)懲治腐敗,澄清吏治,杜絕貪汙。隋文帝開國以後,勵精圖治,懲治腐敗,他在貪汙枉法行為的處置上絕不手軟。為了整治腐敗,隋文帝命劉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劉盛奏免長吏贓汙不稱職者二百餘人,其後州縣肅然。吏治的整肅,貪官的罷黜,不僅官清民正,上裕國庫,下紓民困,使國家經濟進一步隆盛。
(9)清明太和,萬國來朝,物阜民豐。大業二年(606年)突厥啟民可汗染干來東京洛陽朝賀後,“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 在西域的44個酋長國中,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 北面的突厥、契丹,東面的高麗、百濟、新羅、倭國,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臘(今柬埔寨)等政權,也先後遣使來洛陽朝覲通好。一時東京洛陽使節紛至,胡商雲集,店肆林立,成為世界中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二、隋唐的經濟財富比較要看一個國家富強與否,其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人口。隋朝鼎盛時期煬帝大業年間,人口已達到890萬戶,約為4600萬人,這個數字在古代來看可以說是空前龐大的。而大唐直到建立後的第五年,天下一統後,全國人口才僅有290萬戶。雖然唐太宗執政二十多年,創造了驚豔世人的貞觀之治,開創了盛唐局面,可是,在唐太宗去世後三年的清查中,人口也僅僅只有380萬,一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唐朝人口才突破900萬,並且成為整個唐朝的巔峰。
至於經濟富庶,隋朝號稱中國古代史上國家最富庶的朝代,因為衡量古代的經濟狀況,其最重要的標準是糧食。由於隋朝藏富於國,國家的經濟空前的繁榮與富裕,也正是因為如此,百姓生活日漸艱苦,最後他們不得不奮起反抗,推翻了隋朝的統治,讓唐朝接手了這儲備豐厚糧倉。
雖然唐朝接手隋朝和它的財富,但是在隋末動亂之後,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也因戰爭驟降到200餘萬戶。外部東突厥勢力也空前的強大,其東自契丹、室韋,西近吐谷渾的侵襲,其內部又有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的臣服,東突厥也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 ,外敵空前強大,中原王朝被內部的分裂混戰嚴重地削弱,經濟軍事等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此社會又進入了一個四分五裂動盪的巨局面。 公元618年建立,唐高祖消滅外部勢力建立了唐朝,但是建立的唐朝卻是動亂不斷,唐太宗李世民用了十年時間才完成了統一大業。太宗登位後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也出現了被世人稱道的“貞觀之治”,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於了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的歌舞昇平之景。但是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唐朝逐漸走向了衰亡。
雖然唐朝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後出現的又一鼎盛的朝代,但他的經濟儲備遠遠沒有隋朝的經濟雄厚,經濟的發展也遠遠沒有追趕上壽命短暫的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