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主父偃助漢武帝鞏固了皇權、打壓了諸侯王有功於朝。可惜也因行事太囂張得罪了皇貴、也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最終被趙王劉彭祖告發他貪汙受賄、逼死皇族遭漢武帝下旨誅其九族。一代重臣有功於朝,卻落獲罪而死、被滅九族的悲慘結局。

  • 2 # 麗醬每日分享

    在西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大臣名叫主父偃,出身貧寒的他從小就苦學 長短縱橫之術,才華和能力與漢高祖時期的丞相蕭何不相上下。

    當時西漢的統治者獨尊儒術,主父偃為此受到儒生的排擠,在老家山東沒有辦法立足,只能離家流浪;後來他來到長安,直接向漢武帝上書,當天就被皇帝召見、破格任用。

    之後朝廷的很多重大決策,都和主父偃有關,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還建議朝廷對諸侯國實行“推恩令”,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勢力和威脅,他在處理各諸侯事務的時候,曾派人深入各國探查王爺們的不法行為,先後消滅了三個諸侯國,逼得燕王和齊王紛紛自殺。

    主父偃的這一做法幫助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是大功一件,可他卻在中間收受賄賂、公報私仇,為此得罪了不少人。

    丞相公孫弘趁機在漢武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很多害怕主父偃的諸侯王也都聯合起來討伐他,漢武帝迫於朝廷內外的壓力,只能下旨處死主父偃,朱其九族,以此來緩和中央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

    在封建社會的皇權體制下,能力出眾的大臣下場一般都不太好,要麼功高震主被殺,要麼被逼造反身首異處,兔死狗烹的悲劇在每個朝代都會上演。

  • 3 # 陳聖鋼

    主父偃,西漢武帝時的大臣,首向漢武帝提出“大一統”,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及賞識。

    主父偃提出”大一統”的政治主張內容就是“推恩令”。“推恩令“實施後,表面上有利用小王國各候王,實際上削弱了各諸王。

    將王國越來越小,中央集權越來越強大,最終削弱了各藩王,鞏固了漢武帝的統治,為西漢帝國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父偃的主要功績就是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推恩令”的提出和實施,就是主父偃最大的業績。

    至於主父為何被滅九族,究其原因分析有三:一是居功自傲,貪圖錢財;二是得罪了各諸候王,尤其是為齊王的亂倫關係,使王自殺,媧嫁於主父偃;三是人際關係處理欠妥,最後被

    武帝處於死刑。

    對於他的功過應是“功大於過”,即功為七,過為三。

  • 4 # 大馬哈魚12

    主父偃是漢武帝的一個謀士,為漢武帝獻策“推恩令”,採用一點,點的溫水煮青蛙的解決了諸侯國過強的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主父偃早年過慣了苦日子,懂什麼是“一分錢憋到英雄漢”在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以後,社會地位逐漸升高,但是對於金錢更多的佔有的慾望卻逐漸變強。居然利用手中的權利,居然有受賄的行為。漢武帝為了用他,實現自己一步步的把諸侯國的權利收回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主父偃不但貪財,他最大的弊端就是公報私仇,他上書漢武帝:齊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貿易稅收就有24萬兩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親兄弟當一把手,那可是損失大了(齊王自劉肥開始,至武帝時期,是武帝的遠房堂弟)。我又聽說齊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敗壞大漢名聲的事情必須徹查。

    漢武帝命令主父偃為齊國國相調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齊王周圍的人,嚴刑逼供,讓他們都供出齊王的事情。齊王聽說後,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將是燕王一樣的結局,畏罪自殺。這樣一來,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齊王的第一責任人。齊王死後,因其無後,封地被奪。而趙王劉彭祖聽說這件事情後,第一個站出來告發主父偃貪汙受賄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為他收到了諸侯國世子們送去的錢財。趙王之所以告發主父偃,是因為自己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亂倫),主父偃早年流亡趙國,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齊王已死,接下來會不會是我趙王?

    漢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給廷尉審理。這是大臣紛紛上奏,說主父偃收受賄賂,不行賄,就會遭到主父偃的打擊報復。為此一些對推恩令不滿意的人,還有遭受主父偃迫害的人就組成一個力量,要漢武帝把主父偃殺了,以防止他東山再起更加變態的整人了。

    主父偃被捕後,武帝本不想殺他。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孫弘站出來說:“不殺主父偃,難以平眾怒,朝臣以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奪其爵位,打擊宗親子弟。”聽此一言,漢武帝誅殺主父偃九族

    主父偃其實就是一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角色。

  • 5 # 貓爺歷史觀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出身於今天山東淄博的一個貧寒人家。早年學習長短縱橫之術,也就是謀術。後來才開始學習《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也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只是一開始不被認為是主流知識分子。因此,在齊國時受到儒生排擠,後來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也不被禮遇。我個人覺得,跟當年的孔子差不多。其實並非他曲高和寡,只是他的所學或者是思想在當時的主流之側。

    沒有人願意和他結交,政治上也受不到禮遇,所以便沒什麼機會進入仕途。那段時間的主父偃,是比較落魄的。在北邊轉了一圈,也沒有找到機會,後來主父偃西行去了京師長安。到了長安後,主父偃找到了衛青。衛青畢竟是漢武帝的小舅子,但是衛青向漢武帝推薦了主父偃好幾次,一直也沒有個結果。

    後來身上的錢都花光了,生存都成了大問題。最後主父偃決定賭一把,那就是直接給漢武帝寫奏章。沒想到早晨剛剛呈上去,到了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了他。不得不說,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召見結束後,漢武帝就封主父偃做了郎中,大抵相當於今天中央部委的司長,從此主父偃的好日子便來了。

    後來主父偃又寫了幾道奏章,都得到了漢武帝的歡心,一年內主父偃升遷了四次,被漢武帝破格任用。主父偃最為後人熟知的便是他的推恩令,這一政策也最合漢武帝胃口。主父偃是個人才,是封建帝王需要的人才。可是人一旦得勢,大多都會腐敗,主父偃也不例外。

    主父偃飛黃騰達後,送禮的人就開始絡繹不絕了,而他則照單全收。當時的朝臣都畏懼主父偃,所以並沒有人告發他。主父偃一開始就是學謀術的,他很會先發制人。可是淹死的往往是會游泳的,主父偃最終還是玩砸了。

    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劉次昌,但是劉次昌的母親不樂意。於是主父偃為了洩私憤,就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扳倒劉次昌。他先是上書漢武帝,說齊國國富民強,對中央集權威脅很大。後來又將劉次昌和他姐姐的醜事抖了出來。於是漢武帝便派主父偃做了齊國的國相,去監督劉次昌。

    主父偃來到齊國,故意跟劉次昌說,他揭發了他。劉次昌一聽,結果後來畏罪自殺了。齊王死了,北邊的趙王也害怕了。畢竟主父偃曾經在趙國待過一段時間,可謂是備受冷遇。主父偃知道趙王幹過一些不法之事,趙王不願束手就擒,於是先下手為強告發主父偃受賄。

    漢武帝一聽,當即下令逮捕了主父偃。其實這時漢武帝並沒有殺他的心思,可是公孫弘勸漢武帝殺了主父偃。公孫弘是漢武帝時丞相,正式入仕前他是養豬的,可想而知也不是個一般人。結果在公孫弘的勸說下,漢武帝最終殺了主父偃,還滅了他全族。

    主父偃風光時,送禮行賄的絡繹不絕,沒想到被殺後連個為他收屍的人都沒有。只有沛郡洨縣人孔車,收斂了主父偃一家的屍體。當初漢武帝是何等的欣賞主父偃,慨嘆相見恨晚。沒想到一旦翻臉,不僅殺了主父偃而且還滅了他全族,真是伴君如伴虎。

    主父偃確實有私心,但他始終是一心為漢朝著想的,尤其是他推恩令更是具有時代意義。而害死他的並非受賄,卻是後來的丞相公孫弘。力圖改革者被滅了族,倒不如四十歲才開始讀書的公孫弘,雖然一生平平但卻順風順水。

    總的來說,主父偃是一位難的人才,是封建帝王需要的那種。但是在對待皇室宗親問題是,他的做法確實過激了些。

  • 6 # 通城丹妹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今山東臨淄)人,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卻得到了漢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後官至中大夫之職。他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向漢武帝進言實行“推恩令”,鞏固了漢帝國的中央皇權。

    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之滅亡的原因在於秦沒有分封同姓為王,導致中央失去屏障。為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劉邦在開國初期大肆分封同姓為王。然後這種做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結果就是諸侯國的勢力大增,並且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漢文帝在位時,賈誼有鑑於淮南王劉安、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文帝雖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賈誼的建議,但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即位以後,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但是卻直接導致了諸侯國中的實力派強力反彈,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迅速平定了叛亂,並且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是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依舊擁城數十、轄地千里,且這些諸侯國驕奢淫逸,不聽從中央的號令,對朝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而“推恩令”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他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施恩,實則是將各個諸侯國進行肢解以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個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皇權的需要,同時也避免了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漢武帝所採納。

    主父偃的計策順利解決了漢武帝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他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一個人一旦得勢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還有一個致命缺點——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爬得越高就意味著隨時有可能會摔得越慘。

    漢武帝時期齊國的諸侯王齊厲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但是結果吃了閉門羹。主父偃便由此記恨上了齊厲王,他向漢武帝建言說齊國早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謀反的意思,現在又搞姐弟亂倫,這裡頭得好好查查才行。於是乎漢武帝派他到齊國為相,齊厲王知道這位武帝跟前的大紅人肯定會公報私仇,最後居然自個兒服毒自殺了。

    這案子還沒有水落石出當事人卻死了,之前就與主父偃不對付的趙王藉機落井下石向武帝進言稱主父偃謀害齊王同時還存在受賄的問題。漢武帝隨即將主父偃下獄,就這樣這位朝廷中的大紅人一下子淪為了階下囚。

    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因此得勢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向他行賄攀關係以求自保,據說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在他落難之後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誅殺主父偃,而其他大臣們也巴不得他早點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主父偃被族誅。

    他的死與其說是命運不公,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使然!

  • 7 # 靈魂的感觸

    主父偃,漢武帝時期一個大器晚成的縱橫家,其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將“推恩令”政策進行有效的實施,成功的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維護當時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不小作用。然而這樣一位有功於社稷的功臣,最後卻被漢武帝誅滅九族!主父偃初入仕時,深受漢武帝喜愛,一年中升遷四次,官至中大夫,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誅滅九族的悲慘結局呢?是漢武帝太狠?漢武帝確實狠,不過在主父偃這件事上,還真不能怪武帝狠心。

    大器晚成的縱橫家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能大家會誤以為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主父偃也是儒家出身,還真不是!主父偃出身貧寒,然而他學習刻苦,才能卓著,據史料記載:“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縱橫家,然而由於這個身份,也使得他前期的人生相當不順。在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時,都未受到禮遇,被當地的儒生所排擠。後來,主父偃結交了大將軍衛青,想透過衛青的引薦接近武帝,但未能所願,無奈之下,他自己寫了一道奏摺給武帝,也正是這道奏疏,改變了他的人生。奏疏上午遞進去,他下午就得到了召見,而這一見,使得漢武帝高興不已,因為武帝總算遇到“知音”了。而此時的主父偃已年過四旬,終於迎來了他一展才能的機會。

    達則忘乎所以,睚眥必報

    “推恩令”的有效實施,使得主父偃備受漢武帝的器重,然而人往往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則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受到皇帝器重後,他逐漸開始膨脹,不僅大肆收受賄賂,而且八方樹敵,朝中諸多大臣都與主父偃有著多多少少的恩怨,然而迫於主父偃得寵,一直忍氣吞聲。

    說到“睚眥必報”,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秦相範睢,然而範睢在這一點上和主父偃比起來,那便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知道主父偃之前仕途不順,受到北方儒生的排擠,然而得勢之後,主父偃對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治罪,哪怕只是從前對他態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復,不惜置人於死地。在這一點上,範睢還真比不上。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主父偃是做的相當差的,所以最後被殺,也僅有一名門客為其收屍!

    齊王之死成為了諸臣扳倒主父偃的突破口

    主父偃得勢,加之與人不善,朝中眾臣早就想將其扳倒,特別是當時以公孫弘為首的一批人。然而要扳倒武帝的寵臣,則必須有個名正言順的藉口,而當時齊國國軍齊厲王之死,正好成全了公孫弘。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齊厲王出了一個醜聞,便是和自己的姐姐亂倫,這件事本是齊王母親紀太后想控制齊王的後宮,不想卻弄巧成拙。也就在這時,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想為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好的諸侯王,正好看上了這個齊王,於是武帝便派徐甲去說親,而主父偃便趁機也想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齊王后宮去,於是讓徐甲幫忙,徐甲倒是痛快的答應了,可齊王壓根看不上主父偃的女兒,所以主父偃的心思沒能如願,由此忌恨齊王,後來便向武帝進言說齊王有謀反之心,於是武帝任主父偃為齊相去監視齊王,這一去,主父偃便開始公報私仇了,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而齊王一死,終於給了公孫弘一個除掉主父偃的良機!由於齊厲王在主父偃的審訊下自殺,在當時各諸侯國反響非常大,諸侯國紛紛動盪,大家都害怕被漢武帝除掉,漢武帝也有所顧忌,怕再生變亂,加上公孫弘上奏說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其他朝臣也基本贊同公孫弘所奏,以致漢武帝終將主父偃滅族,以按各諸侯王之心。

    主父偃雖有功,但他的死,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吧!

  • 8 # 晝冕

    小說、電視劇看多了麼,動不動就是誅九族,他就是有罪啊,史書裡記得明明白白的,殺的沒問題。應時而生罷了,武帝需要,他也想要,這事說白了就是一個極其聰明而壓抑的人,想要證明自己而且已經猜到結果後的瘋狂,升官快到他那麼個地步的放幾千年歷史裡都能排上號,是可以做典故的事例,無非是有特殊用途罷了,和他一起上書的嚴、徐不就好好的沒事麼。

  • 9 # 南方鵬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類似桓溫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當遺臭萬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決心。但命運多蹇,主父偃先學縱橫術,後學儒家學說,四處遊走以求上進,從趙國到齊國等地,無人賞識,而又與親朋故友合不來,被人看不起,到處受白眼。

    主父偃最主要的貢獻是向武帝獻“推恩令”,認為郡國並行是失策之舉,諸侯國承繼幾代後根深葉茂,尾大難掉成為國家極大隱患,建議破除分封國的嫡長繼承製,推恩到不分嫡庶長幼都可分得該國封地,分封國下面再分封,如此時間一長,大國變小國,小國變鄉村,同時配以嚴刑峻法,對諸國進行削地撤國措施。武帝一聽大喜,立即採納推行,困擾漢初幾位皇帝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太后王娡要嫁外孫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薦二十多歲的齊王劉次昌,並擔當說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兒也捎帶進去,希望齊王納她為姬妾,徐甲滿口答應,認為易事爾。誰知齊國太后一聽拒絕了,兩人的女兒都嫁不成,主父偃覺得是奇恥大辱。便對武帝說,齊國富庶,齊王淫亂無道,恐怕會叛亂。武帝便命他為齊國國相前去徹查。

    齊王劉次昌果真淫亂,與其姐姐也有姦情,主父偃到齊國,大肆搜捕拷問官員,並要他們把口供指向齊王,審查日久,年輕的齊王害怕,一想不開自殺了。逼死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獄審查。武帝並不想殺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說,不殺無以塞天下之口。潛臺詞是殺一主父偃既結此案,又能讓對推恩令不滿情緒找個發洩口替罪羊。百官也紛紛落井下石認為該殺,於是主父偃被族誅。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眥必報,衛青收留他,他便上書奏請立衛子夫為皇后,兄弟親友對他不好,他當齊國相時,親友來迎接他,他當場拿出五百金分給他們並宣佈絕交,收賄索賄得罪百官,終於被殺。

  • 10 # 歷史有知社

    西漢初年,有一位大臣,雖有幹才,卻人緣極差,半生潦倒。而在其發跡之後,便行事專橫,逼死了二位諸侯王,也為自己迎來了悽慘的結局,此人便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國(漢諸侯國)臨菑人。家境貧寒,早年學習縱橫之術,晚年改學《易經》、《春秋》及百家之言。史載:主父偃...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主父偃雖有才學,卻屢屢碰壁於各諸侯國。於是,認為諸侯國不值得遊歷,便西入長安拜見衛青。衛青數次為其言於漢武帝,漢武帝也未召見。時間一久,盤纏用盡,而遭到衛府的諸公及賓客厭棄。於是,直接上書給漢武帝,因其“大一統”的政治主張而得到漢武帝的青睞,當晚即被任命為郎中。

    隨後,主父偃在一年之內被擢升四次,而官至中大夫。為迎合漢武帝中央集權的需要,以及平復一下自己遊歷諸侯期間的不愉快經歷。主父偃向漢武帝獻策“推恩令”(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國分給自己的子弟,以建立較小的封國,諸侯國越分越小,便無法與朝廷對抗)。同時,主父偃還以揭發各諸侯國及大臣們的隱私相威脅而收取賄賂。

    史載:....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與其庶母亂倫被揭發,被迫自殺,國除為郡),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強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困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其後,主父偃又想將其女兒嫁給齊厲王卻遭拒絕。於是,主父偃懷恨在心,令人揭發齊厲王與其姐的亂倫之事。齊厲王還比較年幼,恐遭到燕王劉定國的下場,一被驚嚇便喝藥自殺了。而齊厲王無子,齊國齊國便被廢除了。

    按理說,主父偃雖有私心,卻逼死了兩位諸侯王,卻替漢武帝廢除了燕國、齊國,也是大功一件。但是,主父偃的人緣極差,為人強橫,得罪的人很多。而趙王也恐自己遭到主父偃的毒手,便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賄賂。而丞相公孫弘也上言:“齊王以憂死無後,國入漢,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 意思是說,皇上您得了那麼大的便宜,也該給天下人一個說法了。於是,主父偃便掉了腦袋。

  • 11 # danyboy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麼會死,而且死的這麼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於非命的心來當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後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死的這麼慘,以及怎麼看。

    一、主父偃的學術困境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裡,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而學習春秋等儒術,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這個學術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術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儒,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箇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用儒學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術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術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主父偃是被誰殺的?

    多數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後,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麼?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麼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覆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後了,齊國就滅國了,併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佔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後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麼,族誅,當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 12 # 歷史簡單說

    主父偃在漢武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提出了推恩令,劉邦時期,吸取了秦朝因為只有郡縣制,而沒有分封制最後被滅亡的教訓(當然這個不是主因),劉邦在大封列侯後,剷除了各個異姓王,就開始分封同姓的諸侯王。

    漢文帝時期,就面臨著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局面,比如發生了淮南王和濟北王造反的事情,賈誼提出了應該再多分封一些諸侯王以達到削弱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況沒有得到解決。

    漢景帝繼位之後,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依靠周亞夫平定了這次七國之亂,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強大。

    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就上書,讓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諸侯王的嫡子來繼承,這個表面上看,是對諸侯王的恩惠,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願意這樣做,因為按之前的繼承製,他們是沒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錯的直接削藩,顯然要緩和得多,也比較讓諸侯王得以接受,因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給自己的兒子們,正因為如此,諸侯國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來越小了。

    之前一個諸侯國相當於一個郡,而後面的諸侯國就僅相當於幾個縣而已,就完全解決了之前因為諸侯國過於強大而威脅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見,主父偃功不可沒,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但是齊王給拒絕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氣,他就一心想除掉齊王。他對漢武帝說:齊國十分的富有,但是現在的齊王跟您的血緣又很遠,如果不是您的親兒子或者兄弟,不能去當這個齊王的。

    主父偃又說現在的齊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讓我去查,肯定能查出來的,漢武帝就同意了,讓主父偃去做齊相,主父偃去了之後,就告訴齊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齊王因為害怕,就自盡身亡了。

    趙王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擔心主父偃會對付他,他就趁機告主父偃的狀,說齊王是主父偃給逼死的,漢武帝也為這個事情惱火,因為這個事情讓人覺得朝廷想要收回齊地,才對齊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獄了,漢武帝並不想殺死主父偃,畢竟主父偃是個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勢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沒有人肯定為他說好話,而是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族滅。

  • 13 # 內求安己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多少文臣武將的成功模式!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殿”、“春風得意馬蹄歡,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不知是多少寒門子弟夢寐以求的時刻。只要做到了,是非功過都是過眼煙雲。畢竟“伴君如伴虎”!

    【一】之死

    主父偃和司馬遷都同事漢武帝,因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毋庸置疑。

    漢初,“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到了武帝執政早期,諸侯國還尚存,也是武帝和漢王庭的一塊心病。

    元朔二年,主父偃告發“齊王劉次昌”與其親姐姐亂倫。武帝也有意削弱齊國,於是派主父偃到齊國做相國,以徹查和核實此事。

    到了齊國後,主父偃使人告知齊王淫亂之事,本好想讓其俯首認罪。可出乎意料的是,因為有“燕王劉定國”的前車之鑑,齊王竟畏罪自殺了。這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上下譁然、諸侯自危,將主父偃推至風口浪尖!

    趙王擔心重蹈覆轍,因其太子也有亂倫之事。加之主父偃曾遊學趙國,知道他違法亂紀的底細,且當時還沒加以待見。就在主父偃赴任齊國之際,立即遣人告發主父偃大行其道的受賄一事。無巧不成書,恰恰又碰上齊王自殺這檔子事。剎那間,武帝勃然大怒,隨即主父偃被捕入獄。由於愛才,武帝並無誅殺之意。

    “牆倒眾人推”!命懸一線之際,偏偏冒出了個“公孫弘”參了一本,其職務相當於“副丞相”。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至此,武帝忍痛割愛,滅其門、夷其族!

    【二】功過

    只有言其“功的份”,沒有追其“過的必要”!

    他的過也不足掛齒,就是受了點賄、貪了些錢。

    在不起刀兵、不動聲色之下,金蟬脫殼般巧妙地化解了尾大不掉的藩王難題!避免了赴西周後塵,加強鞏固了中央集權,有利於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和長治久安!

    有恩於“漢武帝”!有恩於“天下”!

    【三】感悟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聲名顯赫得益於“武帝”,一命嗚呼也拜“武帝”所賜!

    江山是棋盤,文武皆為子,帝王落子人。

  • 14 # 一個人的歷史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齊國去徹查齊王行為放蕩之事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揭發自己在趙國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為強,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諸侯王的賄金,因此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為侯王。恰好此時齊王在齊地自殺的訊息傳到朝中,漢武帝龍顏大怒,以為是主父偃脅迫齊王導致他自殺的,於是召回主父偃,並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收受諸侯王賄金之事,但確實不曾挾迫齊王自殺,漢武帝也不想殺死主父偃。但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跳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孫弘,他爭辯說齊王自殺後無子孫可繼承王位,齊國降為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殺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於是誅滅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殺有三個關鍵:劉彭祖的檢舉信,齊王的畏罪自殺,公孫弘的關鍵論斷。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會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確實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勞,但除此之外他還立下了不少功績,這才是漢武帝不忍殺害的原因:

    功績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問題;

    二、將豪門富戶及侵佔他人產業的大族遷徙到茂陵,充實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詐之徒的勢力;

    三、因大將軍衛青對主父偃有引薦之功,因此在尊立衛子夫為後時,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發燕國隱藏的種種違法之事,揭發燕王劉定國逆倫違法的事情,揭發齊王的行為放蕩之事;

    五、陳說朔方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外有黃河天然險阻,在這裡可以修建防禦工事驅逐匈奴,對國內可省卻轉運糧草和軍隊必需品的麻煩,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圖,這是剿滅匈奴的根本。最終促成設立朔方郡,這本來就是根據主父偃所獻之策做的。

    罪責有三

    貪財好利,收受賄賂累積的財物累計達千金;驕橫狂妄、做事不擇手段違反常理,凡事不留有餘地;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到齊國時把原來的兄弟賓客都聚集到府中,散發五百金並數落他們的罪責,之後便與他們斷絕來往,讓他們以後不得到他自己家。主父偃是一個性格鮮明、睚眥必報的真小人,是個不從於眾、不容於世的真人才,是個胸藏錦繡、腹有良謀的真諫士,是個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實人。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主父偃是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曾有過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風光,也是最能影響漢武帝決策的人。然而,這個一個大紅人,最終卻落得個被誅九族的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父偃劇照)

    說起這事,就得先說說主父偃的人生軌跡。

    主父偃出身貧寒。這也讓他發誓要出人頭地,改變人生命運。

    早年,主父偃主修縱橫術。為了學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歲時,終於學有所成。

    主父偃一咬牙,換專業,改學《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趙、齊等藩國遊學的過程中,儘管刻苦好學,但由於家窮,倍受白眼和排擠。所幸他沒有自暴自棄,最終堅持了下來,終於再次學有所成。

    迎合時代需求的主父偃,為了能實現夢想,出函谷關,來到長安,並想盡辦法認識了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

    當時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漢武帝寵愛的皇后。衛青又能征善戰,是漢武帝最器重的將軍。所以主父偃想透過他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遺憾的是,衛青雖然向漢武帝舉薦過主父偃,但主父偃卻一直沒有得到召見。

    此時的主父偃,已是40多歲的人,還一事無成,一貧如洗。眼看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少,離夢想也越來越遠。他一咬牙,決定豁出去了,親自上書漢武帝。

    沒想到當天漢武帝便召見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激動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意思是說,你們這樣的人都到哪去了,怎麼現在才讓我遇見你們呢!

    不光如此,還立刻給他封了個郎中的官職。

    (漢武帝劇照)

    嚐到甜頭的主父偃,認為上書是他實現夢想的途徑。於是隔三差五就上書漢武帝。由於他總能切中時弊,因此很得漢武帝歡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成功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就憑這一條,就讓漢武帝認定他是最有價值員工,因此一年對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權重大臣,還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

    不久前還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眾人爭相奉承的權臣。

    不過,沒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脹了。

    主父偃為人心胸狹隘,又很記仇。

    大臣都害怕他會在漢武帝面前說不利於他們的話,所以處處奉承巴結他,還爭相向他行賄。

    主父偃來者不拒。對於那些不向他行賄的人,他總能抓住小辮子,並向漢武帝揭發他們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過眼,勸他還是要適可而止。主父偃卻總拿曾經貧窮得不到禮遇說事。

    除此外,主父偃還向素日得罪過他的人大肆報復,比如燕王劉定國不曾禮遇他,於是他向漢武帝添油加醋,揭發了劉定國。劉定國害怕問罪,只得自殺。

    (公孫弘劇照)

    緊接著,齊王劉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兒,他又懷恨在心。對漢武帝說,齊國國富民強,應當派自己人去管理齊國,才能防患於未然。於是漢武帝便任命他做齊國宰相,去監視齊王。主父偃到了齊國後,便開始捏造劉次昌的罪名,並拘禁劉次昌,嚴刑逼供。劉次昌經不住折磨,竟嚇得自殺身亡。

    劉次昌死後,諸侯王們坐立難安。畢竟不光是劉次昌和劉定國有不倫的行為,他們哪一個都不乾淨。所以,他們很害怕會成為主父偃打擊報復的下一個,於是聯名向漢武帝上書,說主父偃是殺害劉次昌的兇手,同時他還是個大貪官。

    朝中大臣也趁機彈劾主父偃,說他對朝臣多有刁難和威脅,逼迫他們向他大行賄賂。

    漢武帝為了不引起朝廷動盪,於是將主父偃下獄查辦,以此安撫諸侯王和朝臣們的情緒。

    本來漢武帝不打算殺主父偃。但大臣公孫弘卻認為,如果不殺主父偃,勢必讓諸侯認為,陛下是想圖謀他們的土地,故意讓主父偃殘害宗室子弟。

    漢武帝認為公孫弘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斬殺主父偃並誅其九族。

    (參考史料:《史記》)

  • 16 # 歷史甄奇喵

    有能力沒脾氣,這是一等人;有能力有脾氣,這是二等人。漢臣主父偃便是二等人,能夠想出推恩令說明才華毋庸置疑,但其死後無人收屍則是說明其人品不行。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種陰謀層出不窮,但與之相對應的陽謀則是少之又少,陽謀顧名思義就是當著你的面挖坑並讓你跳進去,主要是你還是不得不跳,主父偃的推恩令便是如此陽謀。

    說起主父偃的話,這個人的爭議性是非常大的,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才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他那古怪的脾氣,其最後死因也跟自己那古怪的脾氣有關,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吧~

    受盡冷眼

    主父偃是西漢時期的齊華人,因為家中貧困所以他就想改變這一切,於是在成年之後便研習縱橫之術,以為將來可以有一展抱負的機會。

    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學完縱橫術後主父偃便離開了齊國開始在各國間遊歷,其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希望有哪個國家的諸侯王可以看上自己。

    畢竟春秋時期的張儀和蘇秦不是就這麼走過來的?遊歷諸國並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他們,隨後這兩人哪個不是登堂拜相?

    但令主父偃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所學習的縱橫術不僅沒有受到重用,反而還受到了歧視跟排擠,別說是當地國君了,就是封國內部的儒生都看不起主父偃的才華。

    這讓主父偃很難受啊,自己滿腹經綸卻沒有一個人可以訴說,這事別說是擱主父偃身上,簡直就是擱誰身上誰不舒服,就像一隻雞去參加聚會,結果到場的都是大鵝,就算你是雞中頭領,但依舊備受排擠。

    雖說衛青對主父偃的請求並未拒絕,且衛青也多次在武帝面前給主父偃美言,但武帝就是對他提不起興趣,於是主父偃就這樣再度被冷落。

    走投無路的主父偃選擇了最後一條路,他選擇給漢武帝上書,是生是死是榮華富貴還是就此沉寂就看這一次了。

    事實證明主父偃還是頗有才華的,在上書的當天便受到了武帝的召見,這份效率可以看出主父偃的真才實學。

    面見武帝后主父偃便直接拜為郎中,嚐到甜頭的主父偃在後來多次上書,由於每次他的奏摺都能切中要害,所以武帝對其越來越重用,最終在一年的時間內主父偃從郎中連升四級成為中大夫。

    誰能想到這個一年前還備受冷落的主父偃,在經過短短一年的時間竟然直接坐到了皇帝近臣中大夫這個位置,實在是造化弄人。

    推恩令出

    藩王問題一直都是西漢早期的重中之重,劉邦自開創漢朝後便大封諸王,除了幾個異姓王外其他都是劉姓子孫,更別說之後劉邦又將這些異姓王全部剷除。

    此後這些藩王便一直盤踞在自己封地當中,由於爵位世襲所以實力也越來越強勁,再加上世代更替所以跟中央的血緣關係越來越薄弱。

    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藩王開始對長安圖謀不軌,在漢文帝時期這種現象便以存在,但漢文帝並未對此多加治理。

    等到了景帝時期雖說景帝下令削藩,但因為時機未到所以便爆發了七國之亂,隨誰最終叛亂被景帝平定,但削藩一事再也不敢提及。

    在漢武帝時期藩王問題算是重中之重,但武帝對此也是頗為無奈,如果直接削藩那麼無異於步了父親景帝的後塵,極有可能再度發生叛亂。

    作為武帝的近臣,主父偃對此自然是知曉一二,在思慮再三後他向武帝提出了一項政策,當武帝聽完當即便同意了主父偃這條計謀,這便是“推恩令”。

    我們簡單來聊一下推恩令,因為這條陽謀實在是厲害至極,它將困擾漢朝百年之久的藩王問題給徹底解決。

    藩王勢大是因為經過日積月累的積累,諸侯王死後再度傳給士子,雖說領導人發生了改變,但封國的實力卻是在增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主父偃提出藩王可以繼續將封地繼承給世子,但必須將封地分為幾大部分,其中世子佔據一部分,其他孩子也要有一部分。

    看似是幫助藩王解決傳位問題,實則這招可謂歹毒,藩王在將封地分為不同的兒子後看似是雨露均霑,實則是稀釋了藩王的勢力。

    並且考慮到世子會因為不滿意而發生叛亂的情況,漢武帝又下令凡是世子或者其他人謀反,則封地全部取消,這樣一來就是世子想要謀反,其他兄弟也會阻攔。

    這樣下來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原本屬於藩王的封地就會不斷減小從而劃分成一個個郡縣,這樣一來武帝就可以做到兵不血刃的削藩。

    這道推恩令最關鍵之處就是雖然是削藩,但卻沒有將削藩的名號掛在上面,面對這樣的局面,各路藩王是不想進也要進,不然直接就會被扣上謀反的帽子。

    歷史上的陰謀何其之多,而陽謀則是少之又少,主父偃此舉算是完美的結局了令武帝最為頭疼的藩王問題,就憑這點主父偃就可以稱之為能臣。

    但誰也沒想到幫助武帝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主父偃,並沒有因此而安享晚年,反倒是次年便被漢武帝下令斬殺,並且甚至都沒有人願意為他收屍,這是怎麼回事?

    深陷泥潭

    但做人分四種,分別是:有能力沒脾氣、有能力有脾氣、沒能力沒脾氣、沒能力有脾氣,這其中主父偃就是第二種有能力有脾氣。

    因為主父偃生長在齊國並且也是在齊國屢遭冷落,所以主父偃便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一定要成為齊國的王公貴族。

    當時恰好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將自家小輩許配給齊國的當朝國君齊厲王,於是便派遣使者前去遊說,主父偃在聽說這個訊息後便買通了使者,他想讓自己的女兒也嫁給齊厲王,哪怕是個小妾都行。

    但使者此番卻是沒能完成任務,因為當時齊厲王本就因為跟姐妹亂倫的事情在婚姻上鬧的很僵,在聽說這個訊息後便當即拒絕了這個要求。

    當王皇后聽說齊厲王亂倫後便打斷了自己的想法,但主父偃卻因此而怨恨齊厲王,隨後便開始想辦法報復齊厲王。

    於是他便把齊厲王亂倫的訊息告訴了武帝,並且他還說齊地一直都是內亂之首,從誅呂之亂再到七國之亂都有齊國的影子,所以這件事應該嚴查。

    於是武帝便直接將主父偃封為齊國國相,並要求讓他在赴任後徹查此事,主父偃自然是幸不辱命,此番就是報復齊厲王的最佳時機。

    可能就連主父偃都沒想到這齊厲王膽子這麼小,在聽說武帝派遣他前來徹查後,便當即自殺謝罪,並且因為這齊厲王沒有後代,所以這齊國直接被取消封國從而併入長安。

    這下倒是讓主父偃慌了神,原本也就是想著敲打敲打這齊厲王,誰也沒想到一國之君竟然如此膽小,於是主父偃也因此深陷泥潭。

    作為武帝近臣的他,人緣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很差,所以在出了這檔子事情後,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為他求情。

    不僅沒有人求情,反倒是落井下石的還不少,當時的趙王跟主父偃之間就頗有恩怨,但因為武帝信任的原因,所以趙王一直含恨在心。

    如今趙王看時機成熟,於是便一邊狀告主父偃受賄,一邊狀告是主父偃害死了齊王,如果這事沒個說法那沒完。

    巧的是趙王說的確實屬實,這主父偃的性格確實有些問題,可能是因為當初窮怕了,所以凡是在朝官員給他送禮,主父偃就沒有拒收這一說法。

    這下主父偃算是坐實了罪名,但武帝此時還尚未昏庸,他認為主父偃固然貪汙,但齊厲王確實並非其所殺,因此不願殺他。

    但主父偃的人緣真是差到一個極點了,武帝不想殺,那公孫弘就站了出來,解釋說主父偃如果不殺,那難以平息齊華人的怒火。

    這下武帝算是徹底沒有辦法了,遂下令族誅主父偃,值得一說的是主父偃生前門客數千,但其死後卻連一個收屍的人都沒有,還是一個名叫孔車的陌生人將其埋葬。

    相比較主父偃的功勞和過錯,其功勞還是要勝於過錯的,推恩令的實行讓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從而分出心神針對匈奴,可以說主父偃功不可沒。

    而主父偃的過錯則僅僅是因為性格問題,如果其能收斂一下自己的性格,那千古名臣行列中必然會有其一席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某粥店掛橫幅之事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