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一
-
2 # 石匠秦人
書法家的字不光而毛,毛指蒼桑之感,與滑相對。用筆蕩盡餘墨,寫出飛白,即見蒼桑。
若用刻印,筆畫過滑,難見蒼桑。戳刀一氣呵成,不作修改。定多蒼桑!
我以制碑刻字推之,不知對否?還望實踐檢驗證之!
-
3 # 趙國林
“古樸”更傾向於印章裡樸拙的古意表現,這是和線質、篆法、章法安排等等因素相關聯,具有更寬泛的包容性;而“滄桑感”則與印章鑄造或鑿刻等製作工藝、經年殘損等因素所導致的一種蒼茫渾厚的特徵相關聯。
黃惇先生在《中國印論類編》就這樣做過論述:“然而,印章經年久之後,天然的磨損剝落,所盛載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反而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美感,於是由此引申出印章的重要審美意識——古意。”
這段描述實際就是把這倆個因素作為等同看待了。實際上,我們看古印,有些印的古樸,是滲透在印的骨子裡的,一點一畫都蘊含著古人所特有的那種含蓄稚拙和精妙。如下圖是兩方秦半通印,沒有更多的殘蝕剝損,但都是透著高古的氣息。
所以,明代高濂在《論漢銅印章》裡有這樣的論述:“今之刻擬漢章者,以漢篆刀筆自負,至有好奇,刻損邊傍,殘缺字畫,謂有古意,可發大噱。……欲求古意,何不法古篆法刀法,而乃法其後人損傷形似?”
這段論述雖然過於否定篆刻裡“殘破”的作用,但可以看出“古意”是建立在篆法刀法等基礎之上的。在“古意”大概念的統攝下,包括了華麗流美的風格,如一些鳥蟲篆、玉印、三晉璽印中的某一些等等,也包括了古樸拙美的風格,而且是我們學習篆刻主流的取法目標。所以,“古樸與蒼桑感”,從多方面去打造的。
首先是“線”的古樸。深藏在漢字中的中國書法的基因是線條,也是篆刻的根本基因。具有純粹抽象、獨立性質的書法篆刻線條,在起、行、轉、收之間,體現著創作者的審美理念和精神內涵。當我們面對古印,追求古意古樸,就從根本基因——“線條”開始。
從鐘鼎器銘到摩崖石刻,所成就的金石氣息,是書法裡碑學做追崇的,同樣也是古樸滄桑風格印風所應該取法學習的。透過對古璽漢印的臨習以及相應書法學習達到篆刻時刀下是力度感、厚重感、蒼茫感俱佳的線質。
我們看吳昌碩的印,上圖《石人子室》,可以看到一種高古渾穆的意境,雖然有其“做印法”所達到的印面效果特點,但蒼勁古樸的線條是其風貌的先決條件!這是與其師法石鼓得雄渾篆籀之氣息息相關的。
齊白石的篆刻大膽生辣,以自己的單側衝刀法所刻出的線條,雖然從圓厚的角度去看和古人不同,但從勁挺率意方面看還是有著將軍印風格特點。齊白石記述自己的篆刻過程這樣過:“我的刻印,最早走丁龍泓、黃小松路,繼得《二金蝶堂印譜》,乃專攻趙撝叔筆意。後見《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又見《三公山碑》,篆法也為之一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生師法古人,直追漢篆。
然後,是篆法的古意。篆法是指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就是一個印化的過程。陳介祺說:“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無力則篆之神不出,刻有力而篆不佳則耶矣。”說明了篆法的重要性,一方能否古樸滄桑,篆法耶一樣起著決定作用。入印文字從甲骨、大篆到小篆,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戰國古璽包括了秦、齊、燕、楚、三晉、巴蜀六大體系的古文字,秦開始統一為小篆,到漢印的繆篆及至後期的九疊、西夏、明清流派等入印文字的演變之外,還有許多諸如鳥蟲、蝌蚪文等文字的使用。面對這麼龐雜的文字體系,我們主張篆刻學習創作哪一種風格體系,就儘量選用對應時期的古篆書入印。這是印風和文字篆法體系相適應的一種選擇,以期達到意境的和諧統一,讓作品的古樸滄桑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從神韻內涵上就達到這個境界。例如當代王鏞先生取法古磚瓦等民間書風元素而形成了自己的古樸印風,如下圖。
最後,殘破所形成的古意。殘破現在被印人廣泛地應用,就是因為與“古樸滄桑感”有著密切的關係。恰當的殘破可以減除呆板,增加印面生動自然。韓天衡《豆廬印話,意趣》中說:“印可肆意修飾,俗稱為‘做’,但要做而不覺其做。太做則花、則碎,傷氣傷神。做不覺其做,方為大家本
總結。趙之謙在“何傳洙印”邊款中說:“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則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貌。”
一方印是否古樸和滄桑感,是一個多方面來打造的。“先具其神,後具其形”,線質古貌、篆法古韻,佈局古意,才終得古樸!
回覆列表
第一:一定要有殘缺,殘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金石味,就像舊報紙,泛黃破損了,一看就是舊報紙,印章也是這個道理。
凡篆刻作品從審美角度看,自古均存在殘缺之美。篆刻治印,做邊有規律又沒有規律。首先要考慮所刻的印的風格,做邊有人叫做殘或者叫做殘邊,做殘邊從名詞上看,是為了讓印有那個破損的的味道。破損的味道出來了,印就不那麼呆不那麼板滯。
治印做殘破的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來完成的,使用的方法一般就是敲打、用刻刀戳擊、推、搓,有時候也會用刻刀的刀柄錘。現在也有一些篆刻家追求自然的方法。刻完印章以後,直接在石子中亂搓一番,破成咋樣是咋樣。印章人為理性的殘破,增加了印章的趣味,也使篆刻的創作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偶然性,增強了篆刻的藝術表達力,是篆刻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漢印本來是實用器,尤如現代之身份證,並無殘缺。隨時代而進,篆刻進入文人藝術領域後,印不再具有身份證的作用了。古人於方寸之中發現無窮樂趣和想象,於是竭盡所能創造出無數精妙的篆刻珍品,後人愛不釋手,寶而藏之。
然而,在歲月的磨蝕中,金石並不能毫髮無損,自然留下殘缺破損。這樣的殘破本為歲月的痕跡,可文人從中發現出乎意外的美。於是在篆刻新作中就人為刻意地去追求,這就是“破邊”。實際破邊只是篆刻者追求殘缺美的一種方法和手段,並無定律,也非唯一。
第二:臨碑、墓誌或者摩崖石刻。
碑派”主要指的是石碑刻字,從秦刻石到漢碑,直到南北朝時就以魏碑為重。碑派的書家一般功力深厚,融匯篆、隸、八分、魏碑的筆法。寫出來的字往往很有氣魄,筆意高古,結字雄厚,寫成大幅的中堂、對聯的話,掛在大廳裡那是很有氣魄的。過去也把這種書體成為“銘石書”,可以說是“高文典冊”的永垂不朽的“廟堂體”。碑學包括漢魏碑版、墓誌造像和摩崖石刻,碑派書法的特點是簡約、厚重、大氣、生拙。
從篆刻名家程邃開始,到丁敬創立浙派,一時間名家輩出,高手如雲,鄧石如、黃易、奚岡等為代表,都精通各體書法,要刻好印必須寫好書法,所以篆刻的崇尚秦漢,也使他們的書法趨向於秦漢碑體。尤其鄧石如”好《石鼓文》、《泰山刻石》、《敦煌太守碑》《天發神碑》,五年篆書成,乃學分書,臨《史晨碑》、《受禪》等五十本,三年分書成...其分書遒麗純質,變化不可方物”,在此基礎上,鄧石如創造了新的用筆方法,帖學書寫時是順拖所以線條光滑,鄧石如根據篆刻刀法,用毛筆頂紙而上,產生了摩崖石刻的金石效果,打破了趙孟頫帖學”千年不易”的說法,繼承和開啟了二王以後就絕跡的碑版書風,堪稱劃時代的突破。所以學習碑派的東西,是很有助於篆刻的學習的。
以上就是我對於您的問題的回答,希望解答您的疑惑。下面附幾方印章,是我們工作室老師的作品,希望互相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