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啥都不會發生

    20釐米其實也就是0.2米,這個數量級在天文上是微乎其微的,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我們要知道的是,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概就有1.5億公里,也就是1.5*10^11米,這和20釐米差了12個數量級,所以造成的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的。

    不僅如此,我們都知道行星繞著太陽運動的軌道是橢圓,所以,就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之分。其中近日點的距離是1.471*10^11米,遠日點的距離是1.521*10^11米。也就是說,地球距離太陽最近與地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差都比20釐米大了9個數量級。

    如果每年靠近20釐米

    那如果我們改變一下條件,比如說,每年靠近20釐米呢?

    為了能夠產生影響,至少得在10^10米的級別上造成影響,這就要求這個時間大概要持續500億年,也就是5*10^10年,每年0.2米,結果就是10^10米。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太陽處於主序星時期也就100億年,而現在已經過去了45億年,也就是說滿打滿算太陽處於主序星時期也就只有50多億年,然後再過10~20億年左右,太陽會變成一顆白矮星。

    如果每年靠近10米

    所以,20釐米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產生影響,還得在太陽的主序星時期內,那至少要讓這個變化至少大2個數量級,假設每年靠近10米,這樣的話,10億年時間,就可以靠近10^10年。那這個時候會咋樣呢?

    那到時候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都會滅絕,其實原因有兩個,1個當然是地球距離太陽更近了,而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太陽本身的輻射強度也在增加。

    即使地球自身的軌道是不變的,那麼在10~20億年後,地球也會因為實在太熱,而導致生物大滅絕。而現在又更靠近太陽了,所以,就會更熱。所以,那個時候地球有可能會演化得像金星那樣,表面溫度達到無法想象,加上生物都滅絕了,因此沒有了光和總用,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越來越大,大氣壓會增大數倍,最終,讓地球變成地獄一般。

    真實的情況

    當然,以上都一些猜想。那實際情況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實際情況和猜想的結果是完全相反的,地球非但沒有靠近太陽,反倒是在一步步遠離。其實這一點也很好理解,我們得先從萬有引力說起。我們都知道物質之間是有引力的。

    而地球之所以繞著太陽運動的本質就是太陽的引力牽引著地球轉,基於這個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本身就會和萬有引力是有關係的。

    (當然,如果從廣義相對論的角度來看,是太陽的品質彎曲了周圍的時空,地球沿著時空的“測地線(直線)”在運動。從這個角度,也是指向了太陽的品質)

    那太陽的品質呢?實際上,太陽的品質是在不斷的減少的。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太陽核心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在這個反應過程中,太陽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和中微子,同時損失一部分的靜止品質(大概佔到整個反應的0.7%),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知道,太陽每秒有7000萬噸的物質參與反應,有420噸的靜止品質損失。

    這個數字雖然非常大,但相比於太陽1.9891*10^30千克的品質,還是很小很小的。但這也經不過時間的消磨,隨著時間的流逝,太陽的品質在不斷的減少,於是對於地球的引力束縛就在減小,於是,地球每年遠離太陽大概每年1.5釐米;不僅地球,金星也是如此,金星遠離太陽的漂移量大概是每年1釐米。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如果地球僅僅是向太陽方向靠近20釐米是沒有啥影響的,即使是每年20釐米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當達到每年靠近調養10米時,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到那個時候,地球可能會變得像金星一樣。地球實際上並沒有在靠近太陽,相反,隨著太陽核心核聚變造成的靜止品質的損失,太陽的引力減弱,地球是在遠離太陽的,漂移量大概是每年1釐米。

  • 2 # 老田酉文化

    問題問得不好,以至於大部分回答也有點問題。其實只要搞清楚行星宜居帶就可以一攬子回答。

    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邁克爾·哈特做了一個模擬計算,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在地球演化史上將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而如果距離再進5%,它也可能出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假若地球的軌道更扁一些,上述的距離限制會更加嚴格。

    地球處在太陽系這個宜居帶,按照日地距離平均值,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1點5億公里的6%約等於900萬公里。只要在這個範圍內,地球可以通過水迴圈,空氣迴圈,氣候,生物影響等方式營造出適合生物存活的環境。

    那麼這20釐米。可能黑人會多出來幾個吧。

    大家別以為宜居帶900萬公里很寬。把整個太陽系縮小到一個足球場,這個宜居帶就是美工刀劃過的一道痕跡而已。

  • 3 # 科幻船塢

    無論是靠近還是遠離20釐米不會帶來任何影響,光照不會改變。

    地球本身圍繞太陽公轉就是一個橢圓的軌道,存在近日點與遠日點,近日點:147,098,074千米,遠日點:152,097,701千米,兩者差距五百多萬千米,另外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並非由地球-太陽距離決定,而是由太Sunny是否直射來決定。所以,題主不要以為離得太陽近了一些就熱遠了就涼,這看法是錯誤的,當然了,如果非常靠近太陽,比如水星,那就另說了。

    而且太陽內部是核聚變帶來的光與熱,太陽保持如此形態是因為核聚變產生的輻射壓正好平衡了自身的引力收縮,但有時候,核聚變速率會稍稍下降或升高一些,所以太陽本身的大小會有大約1千米的起伏,但這都不會給地球帶來影響。在天文的尺度上,20釐米微不足道,可以忽略。

    而宇宙的一些常數即便大上一丁點兒都不行,比如萬有引力常數值,哪怕是比現在小哪怕是10^-36,恆星就無法形成,宇宙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而哪怕是大上10^-40,宇宙亦不會是這個樣子,會佈滿黑洞。除此之外,還有光速以及其它一些常數。

  • 4 # 科學黑洞

    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圓的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在一月初的時候距離太陽最近距離為1.47億公里,地球在七月初的時候距離太陽最遠距離為1.52億公里。

    從上邊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在日地距離動態變化的過程中,溫度並不是受距離絕對影響的。例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是一月初,正好是北半球最冷的冬天;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是七月初,北半球即將進入酷暑。在距離變化較小的範圍內,太陽直射角起主要作用。

  • 5 # 火星一號

    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近了20釐米,地球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變化。想想看,當太陽當空照時,向上隨便跳一下都可以超過20釐米,這樣和太陽的距離就會至少近了20釐米,但能感受到有什麼變化嗎?顯然沒有。

    事實上,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形,而是一個偏心率為0.017的橢圓。太陽與地球最近的距離為1.47億公里,最遠的距離為1.52億公里,兩者相差可達500萬公里,所以20釐米的變化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不要說20釐米的差距,即便是500萬公里的差距,地球上都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北半球現在正值冬季,剛剛過了冬至,但現在卻是地球差不多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根據預測,2019年的地球近日點是在北京時間1月3日,屆時的日地距離為147,099,760公里。2019年的地球遠日點是在北京時間7月5日,屆時的日地距離為152,104,285公里,那時北半球正處於夏季,剛過夏至日不久。從這裡可以看出,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時,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不會對地球表面溫度造成很大的影響,不然冬天就不會這麼冷了。

    真正會對地球表面溫度造成巨大影響的是太陽高度角。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了23.4度,在地球環繞太陽的過程中,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就會不斷髮生變化,導致地球上的太陽高度角隨之發生變化,使得地表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出現明顯的變化,從而顯著影響地表溫度。

  • 6 # 星球上的科學

    上面我們說到了地球位置的優越,距離太陽適中,所以溫度適宜。這裡有個常識,那就是如果距離太遠越近溫度就會越高,距離太陽越遠,溫度自然就越低,這是由於大部分星球的溫度都是來源於太陽的輻射,太陽的輻射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削弱。

    結語

    我們都知道, 行星是圍繞太陽是橢圓的執行軌跡,這就有了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軌道的近日點約1.47億km,實際上147098074km,遠日點約1.52億km,實際上152097701km,近日點和遠日點中間差了500萬km。

  • 7 # 時空通訊

    在宇宙大尺度結構,20釐米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地球軌道在20釐米範圍內移動什麼情況也不會出現。

    地球軌道的近日點約1.47億公里,遠日點約1.52億公里,這期間差了500萬公里。而且這個“約”後面還有很多數字,也就是省略了幾十萬公里的小數點。

    現在把遠日點近日點的精確資料抄錄如下:遠日點距離為:152097701公里,近日點為147098074公里,這裡面還是沒有公里以後的百米、十米、米和釐米的資料,距離釐米還差了幾個數量級呢。

    但科學界研究證明,地球正在逐年遠離太陽,這個遠離的原因不明。

    這裡面或許有太陽引力變化、光壓變化、地月關係、潮汐力等等綜合因素吧。

    遠離的速度從人類的眼光來看並不快。有幾撥科學家查閱了海量的資料,經過計算,俄羅斯兩組科學家得出了有些差異的資料。一組認為地球離開太陽的速度為100年約15米,而另一組則認為是7米。但他們統一的認識就是地球軌道漸行漸遠,綜合的資料為每年平均遠離7~15釐米。

    但如果這種離開或者接近的尺度加大,影響就會很顯著。

    現在的太陽越來越熱,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有科學研究認為,如果地球能夠遠離太陽2.4公里,就能夠抵消大氣裡二氧化碳增加兩倍的危害。而依靠地球自然的遠離,要達到這個距離至少要16000年,人類能夠承受到那個時候嗎?

    現在是地球正在逐步遠離太陽,總體上是有利於地球生態的。地球向太陽靠近20釐米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影響,但如果地球每年向太陽靠近,地球的宜居日子就會更快的結束。

  • 8 # 地理那些事

    這個是一個看上去雖然很簡單卻很燒腦的問題,乍一看地球上的樹都可以漲幾十米高,樓房都可以蓋幾十上百層呢。但其實不然,題主所問的是地球向太陽方向靠近20釐米也就是說日地距離縮短了20釐米,下面小地來分析一下地球上會出現什麼情形。

    首先,是地球公轉軌道長度縮短。在未縮短之前,地球的公轉軌道長度(文末附解釋)L=2πα(1-0.25×e^2) })L=2*3.14*149597870*(1-0.25*0.016710219^2),算出來為939409040.891928米,約為9.4億千米;日地距離縮短20釐米後,其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長度相應也會縮短一些;

    其次,由於日地距離的縮短,為了維持住地球自身的公轉和自轉,地球的軌道偏心率也會隨之增大,這就是為什麼能解釋得通太陽系中水星離太陽最近,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也就是說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會相應縮短,縮短距離後一年也就不是以往的“一年”了;

    最後,相比而言影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所受到的太陽輻射也會相應增加,但是由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縮短了一些,受到太陽的影響也比之前要強一些,畢竟理論上離太陽越近溫度越高,離太陽越遠溫度越低,不然如何解釋水星溫度高,被逐出行星系列的冥王星溫度那麼低呢?

    附:文中L表示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長度,π為圓周率,α為日地距離,e為偏心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來晒晒理財收益,看看有沒有更慘的?你是如何理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