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葉進化論
-
2 # 老徐談茶
聽起來有點不靠譜?這絕對不是忽悠,茶氣重或者是茶氣足的茶,能讓品嚐它的人感受到比如說身體發熱(多半是在後背發熱)、手心出汗、額頭出汗、腹部發脹、打嗝、太陽穴發脹等等,這就是茶氣的具體反應。不同的人反應的強弱不一樣,甚至還有基本上沒有任何反應的人,當然了這是少數。有的人會同時發生上述反應的幾種,有的人只有一種,還有的人會與旁人的反應不一樣,這都是正常的,反應越明顯說明這個茶的茶氣越足。
茶氣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茶氣和茶樹的樹齡有極大的關係,樹齡越大,茶氣越足。
和生長地有關,比如布朗山產區的,茶氣就比較足。
與茶樹的日照時間也有關,日照時間長的就比日照時間短的茶氣足。
-
3 # 山林野老2
首先應分清楚茶氣和茶味。所謂茶氣是指茶葉對身體的衝擊為,而茶味是指茶葉的甜、苦、澀、麻等等。茶氣又因每個人個體差異不同,對身體的感受當然也會不同。茶氣其實就是身體各部位有不同的發熱感受而已。每個人身體感受的體位也會各不相同。
-
4 # 東如直覺資訊
普洱茶的“茶氣”強弱與種植地土壤元素(微量元素)有關。茶湯中蘊含有很強的五行之氣能量,茶湯中無形的氣進入人體,茶氣在品飲者經絡間起作用,謂之茶氣,茶氣足則人體反應大。
-
5 # 龍井茶痴
我喝茶有兩個不明白的東西,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吹噓天價最厲害的地方,從喝茶方面來說,全世界有兩個茶葉價格宇宙中心,一個是武夷一個雲南,論土豪是幾百萬單價的茶葉不是武夷就是雲南的,而且他們也各自推出了一個很難理解的詞“茶氣”和“茶韻”。
具體的“茶氣”“茶韻”是什麼,誰都解釋不清楚,模稜兩可的詞彙拿來吹牛是最好的運用了。茶葉的一些基本特點,顏色香味,口味,條形,芽級,長短,茶種等等都是大家非常能夠對比理解的,唯獨茶氣和茶韻只有吹牛的人知道,於是天價就“理所當然不可不戒”了。
我常年在杭州,遊玩西湖比較方便,看那些旅遊景點的取名有些是實景,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斷橋殘雪”,有些是取意大家瞭解就有點難度了,你去了不知道看什麼“吳山天風”“玉皇飛雲”等等。茶葉也是一樣,色香味形是實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茶氣茶韻就有些費解了,還有一個還認為是茶氣霸氣苦澀味,那不就簡單弄點黃連皮不就是更霸氣更苦澀?
說到底都是茶葉的銷售手段,在色香味形有特色的就用簡單的分辨方法,而在色香味形上沒有優勢沒有特色的,就編一套連他自己都不懂的茶氣茶韻來忽悠,難道看不出又是港臺茶葉騙子的那套手法嗎?
-
6 # 趣吃茶去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七碗茶詩》
茶氣, 很玄妙,但卻真實的存在。盧仝只用短短的一句,“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就很好的詮釋了它。
茶氣,無形無色,有人說它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其實不然。
茶氣,是身體的一種感受,當一杯溶解了茶葉中豐富物質的茶湯,被人喝下去以後,人身體會出現一種共鳴,會出現:打嗝、身體發暖、頭頂或全身冒汗等現象, 這種感受的就是茶氣。通常,茶樹樹齡越長、生態環境越好,積累物質豐富的茶樹製作出的茶葉,茶氣越強,並且越健康的個體,感受到的共鳴就越明顯。
當然,如果你在很嘈雜的環境、很匆忙、很著急的喝下一杯茶,這種感受也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變得很微弱,以至於被你忽略。
所以,嘗試感受茶氣,最好是在與懂得茶氣的茶友品茶的時候、最好是在品鑑高等級的老茶、野生茶、老樅或“三坑兩澗”的正巖茶的時候。
-
7 # 茶者劉吉雲
茶氣類似於武俠中的劍氣,看不見,摸不著,但感受得到。有名的《七碗茶詩》中,有"發清汗、毛孔散"之類的描述,就是茶氣刺激人體的表現。
熱的茶湯進入人的口腔、食道、腸胃之後,它的熱量和茶的內含物,會形成一種氣一樣的推進感,這種推進感有強有弱,並透過觸感進入經脈,形成一種流動的滋養的感覺,這就是茶氣。
如果說茶的口感、氣味是一種外在的刺激,那麼茶氣相對是一種內在的、隱蔽的刺激。
有名的申時茶會,就是在中午三、四點鐘這個不飽不餓的時候,讓幾杯熱茶連續下肚,讓人發出輕汗,排毒養生,使茶氣對人的影響達到一個最佳水平。
-
8 # 楊榮俊
①亦稱"茗氣"。蒸煮茶葉的熱氣。
唐代項斯《山行》詩:"蒸茗氣從茅舍出,繅絲聲隔竹籬聞。"許觀《贈張隱君》詩:"茶氣拂簾清草午,想應賓主正高談。"。明代程用賓《茶錄》:"辨氣者,若輕霧、若淡煙、若凝雲、若布露,此萌湯氣也;至氤氳貫盈,是為氣熟,已上則老矣。"
②茶味。
明代許次紓《茶疏》:蒙茶"來自山東者,乃蒙陰山石苔,全無茶氣,但微甜耳。"
現在多指的是第二種:茶味。
茶氣,從醫學生理角度去窺探茶氣, 實質是茶進入人體後引起的藥理作用與人的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綜合作用。
不同的人感覺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樣。
感受茶氣也有層次之分、輕重之別,有直觀感受,有重疊感受,也有多重感受,包括參與了文化、藝術、宗教的文化感情。
"茶氣"已經不單純是一種物理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喝茶,更多的以茶為媒介,而"茶氣"是讓人實現心靈瞬間的"逍遙遊"的載體,飲茶者藉助茶氣,將情感的宣洩依附在茶體、茶香和茶韻上,乘物遠行、心遊萬仞,與天地精神獨往來。
正因為這種現象和儒、道、佛家的心遊、禪定感受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使得茶氣在品茶時變得奇妙與高雅,更使得茶道為芸芸眾生、為三教九流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宗教所共同接受和推崇。
品茶的境界需要不斷的修煉,品味"茶氣"要帶著一份專一、帶著一份虔誠,帶著心境的明淨通透、閒適淡定,這樣才能夠在茶氣上升的剎那間抓住神經末梢的顫動、觸控到心頁尖頂的微晃。就象是高手過招一樣,品味"茶氣"的功力和層級就在瞬間的釐毫之差。
所以說品茶可以修身養性,當品茶有了一定的境界,最真實的效果:是很容易清除雜念,在靈臺清明的時候,更容易抓住靈感。再加上她有提神保健的功效,所以一直受文人推崇。
-
9 # 六堡茶微刊
在平時的茶會上,我們總能聽到一些老茶客說某款茶“有茶氣”或者“茶氣足”,大家普遍認為,有茶氣的茶,品質都比較好。
其實,對於很多茶友而言,茶氣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有人會認為,茶香濃郁、滋味濃釅,就是有茶氣的表現;也有人認為,喝茶之後出現打嗝、發熱、出汗,甚至放屁的現象,才算是有茶氣;此外,還有人認為,喝完如果身心感到愉悅,輕鬆自在,那才是茶氣足的表現。
背景:這是一首關於喝茶的詩。在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盧仝極嗜此道,悟得茶中三昧。當時,盧仝的友人諫議大夫孟簡贈給他新茶,他在品嚐後即興寫下了此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又名:七碗茶詩)
盧仝(唐)
日高五丈睡正濃,軍將扣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問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變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烹茶圖》(宋)
詩的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開頭寫感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至為稀罕,這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
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欲仙,寫得極其浪漫。
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無數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詩人期待茶農們的苦日子能有盡頭,詩裡蘊含著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在詩中,盧仝分別從口感、體感,還有精神這三個層面描述了當時喝茶的真切感受:第一碗唇喉都溼潤;第二碗去掉了煩悶;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究竟什麼是茶氣?對於我而言,盧仝的這番描述恰恰是對茶氣最好的詮釋!即:所謂茶氣,它應該是茶葉給人的一種綜合感覺,包括口感、體感,還有精神層面。茶氣越足,感覺越強烈。
例如,當我們平時喝到一款好六堡茶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茶湯入口醇滑、飽滿、甘甜,個別還會生津不斷,舌底鳴泉;接著茶湯經過喉嚨,潤滑,沒有滯留感,而且一股淡淡的茶香還會從喉嚨迴流到口腔和鼻腔;茶湯入肚,能感受到一股熱流,由上至下;隨後,有時後背微微發汗,有時小腹略有暖意。品嚐七、八泡後,身體輕鬆愉快,視覺清晰,思考也變得“快”許多。所以,一款好茶,它能給到品茶者的感覺肯定是多元的。
可能會有茶友追問到,為什麼同樣的一款茶,別人能體會到茶氣,但我卻毫無感覺呢?其實,每個人對茶氣的感受也有輕重之分,這除了與茶葉品質相關以外,還與品茶人喝茶時的體質狀況、心理狀況以及所處環境都有很大的關係。舉個相似的例子:當我們身體狀況欠佳,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再好吃的東西,都會沒有食慾。
除了從“感官”的層面來認知茶氣,我們不妨也從科學的角度來談一談:
茶氣,其實就是茶葉物質在人體內分解和轉化時所釋放的能量。很多茶友都知道,茶葉裡面有多種內含物質,如:茶多酚、氨基酸糖類、生物鹼(主要是咖啡鹼)、芳香物質等。這些物質在茶湯中,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像茶多酚和生物鹼讓茶葉有了苦澀味;糖類和氨基酸決定甜度和鮮爽度;水溶性果膠,具有粘稠度和亮度,使湯味甘醇。
當茶葉的內含物質進入體內後,會一定程度的促進人體的基礎代謝,使得肌肉收縮、肺通氣量、血液迴圈、胃液分泌量等都明顯增強,隨之身體出現發熱、發麻、出汗、打嗝等現象,通透的體感,身心自然也會覺得舒暢。
延伸閱讀:「漲知識」什麼決定了六堡茶“茶氣”的強弱?
回覆列表
最早看到“茶氣”一說是在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當中,“茶氣”之說陡增了不少飲茶樂趣,卻也客觀上促進了茶文化現象的發展。
它打開了茶行業的玄學之門,今日茶行業的百花齊放與千般套路都從其中幻化而來。
在專業的現行道路中,茶可研究的內容已經不多。有人在努力過後,只得往玄學方面發展,也屬於無奈之舉。
而喝茶人說“茶氣”往往會用身體反應,即“體感”來配套對應茶氣。
所謂“體感”,多是指如後背、腰間、四肢等等部位的發熱、出汗反應。
既然有發熱出汗,就是有能量傳導。能量如何傳導?
透過葡萄糖,葡萄糖可以在體內氧化,釋放能量,這是一個基礎代謝問題。
茶水當中含有水解單寧,水解單寧的結構就是葡萄糖的沒食子酸酯,這個結構並不太穩定,容易裂解,在品飲過程中,可分解為沒食子酸和葡萄糖的分離結構。
當茶水中含有大量水解單寧,茶水到達人體小腸時,小腸絨毛會主動運輸吸收葡萄糖,透過靜脈將其轉運到血液迴圈當中。此時伴隨著葡萄糖氧化釋放的能量,飲茶人就會感覺到發熱,這就是所謂的“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