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分的五年日記
-
2 # 創洋移民
為什麼中國家長要早早地移民,或者忍受與孩子分別的痛苦,再付出高額的留學費用,也要義無反顧地送子出國呢?他們在糾結什麼?在焦慮什麼?在追求什麼?
絕對不是跟風、鍍金這麼簡單。
下面三位家長的真實故事,或許可以讓我們找出當下中國家長們心中最大的焦慮。
幫孩子教訓老師,為出國移民一天打幾份工第一個故事,是一位勇敢的父親拯救懦弱內向孩子的經歷。
父親叫王陵,多年以後,當他說起那天帶著兒子站在教室外,指著講臺上的老師說:“你的教育方法是錯的……”的時候,他依然記憶猶新,他說:“我就是用這種方法告訴兒子,老師也是有錯的時候,只要你覺得你是對的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就要勇敢地說出來,不要怕。”
兒子13歲那年,正上六年級,由於和同班同學發生了一點糾紛,雙方的家長都被叫到學校。
令王陵不滿的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並不去查明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雙方各大五十大板,把家長們都批評了一遍,而且全程都是板著一張臉。
王陵說:“沒有見過她笑,就像一個皇后一樣,學生和家長都要圍著她轉。”這次的事件對兒子的傷害很大,於是才有了王陵帶著兒子當面指責老師的一幕,也有了王陵和兒子漫長的美國求學之路。
為了賺錢,他做過搬運工、看過倉庫、去好萊塢做道具工作,都是力氣活,但王陵都做得很開心,因為兒子在美國學校一段時間後的變化,讓他覺得自己放棄一切出國的決定是對的。
在國內,兒子是內向膽小的,對老師的話唯命是從,一聽到老師的話就像聽到命令一樣,什麼事情都以老師為最大。
到美國之後,兒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跟之前在國內膽戰心驚、唯命是從完全不同了。
王陵的兒子
像"鬼"一樣生活的少女,出國後成了天才第二個故事,是一位被所有人嫌棄的女孩,成功逃離並蛻變的經歷。
那時,她被稱為學校的“神話”——成績全年級倒數第一,老師不喜歡她,同學們以異樣的眼光看著她,她每天上學都感覺是煎熬,而回到家裡,作業不想做,唯一讓她覺得有樂趣的事是,打電腦遊戲。
按照通常的說法是,她有明顯的厭學情緒以及網癮。
老師多次找家長去談話,但都找不到辦法。她不喜歡數學,可是這是必須學的課程,且學得很難;
她不喜歡老師上課從頭講到尾,讓大家把手規規矩矩放在桌上,但全班其他同學都聽話的這樣做;
她很喜歡畫畫,可是學校裡沒有這樣的課,而且,老師告訴她,搞美術的,都是想“曲線高考”。
初一結束時,父母決定帶她出國,而她終於可以離開自己討厭的學校、老師和同學,也求之不得。
而讓她父母也沒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後,她做出的學習規劃竟是今後申請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這是一所在美國名列前茅且享譽全球的著名設計大學)而對此,她覺得有超過九成的把握申請成功。在溫哥華,她獲得了青少年藝術大賽的第一名,藝術的天賦在三年的學習中,得到充分的施展。
“在加拿大,我覺得學習的主動權全部在自己手上,老師只是引導者,而在國內學校,我的學習完全是被動的,是老師要求我們學習、逼著我們學習,不管你感不感興趣都得學,而且要達到他們給你制訂的標準,才是好學生,這樣的學習我覺得很累很累。”一個10年級的學生,經歷了兩種完全不同環境的學習之後,得到的感想,值得國內學校教育反思。
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
不把孩子送出去,我還是親媽嗎?她說:“不移民,不把孩子送出國,我還算是親媽嗎?”
為什麼?以前說孩子上學之前你可以到處去,上學就不自由,得上小學,只要能讓孩子能夠健康的生活,但不是像候鳥一樣帶孩子跑來跑去。陳琳最終還是決定移民到國外,讓孩子在國外讀書。
中國家長最大的焦慮,是對中國教育的失望和看透上面三個故事,反映的是我們當下的教育三個問題。
一個是威權、一個是功利,一個是“簡單粗暴”。
正是因為學校的威權,才讓像王陵兒子那樣的孩子們從小就學會服從,唯唯諾諾。
正是因為功利,才讓有美術天賦的少女只能被當成差學生被隔離起來。
正是因為“簡單粗暴”,才讓孩子們不得不在霧霾天氣帶著口罩上學,甚至連口罩也不戴,讓孩子們集體暴露在戶外,還美其名曰“鍛鍊”。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如題,在深圳(其他地方不瞭解)發現很多有錢的(包括普通上班族,不是那種什麼企業家老闆)也都會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高中或大學),為什麼呢?雖然說國內是應試教育,但國外呢?好在哪裡?我們差在哪裡?
再有條件的也很多會選擇轉國籍或綠卡?
回覆列表
個人所處的家庭環境還蠻好的,周圍不僅有錢人多,有知識有教養的人更多,所以院子裡的風氣就是送孩子出國唸書。有些是真的學習好,在國內念北清,出國了念耶魯哈佛,也有一些是在國內念不好,送出國的。但是我發現,這些成績在國內不太好的同學,出國唸書之後倒有很多真的改變很大。
性格上變得自信開朗,而且獨立能力很強,我認為這和國外的教育分不開。比如我們的初高中時期抑制早戀,並且不提倡女孩子留長頭髮穿裙子,很糟糕的是在這個孩子形成價值觀的年紀,很多人把美和不正經、壞孩子聯絡在了一起。國外在這方面做的確實不錯,他們提倡表達自我的感受,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是也有一方面會造成有些孩子回到中國後,大家會覺得他自私,集體感不強,或者是沒有人情味。
在知識層面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我國在有著領域也是超過國外水平的。當然有些超前的專業國內沒有開設的也是值得去借鑑學習的。
每一國都有每一國的文化,送孩子出國更多的是讓他去感受國外的氛圍,接受更多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並非國外的月亮一定圓,也不是說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出的起國。物質條件是決定上層建築,但不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當父輩有能力送孩子出國唸書的時候, 留學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促進孩子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