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三三

      

    作為最有潛力在內容付費大潮中獨樹一幟的豆瓣,豆瓣時間姍姍來遲卻引來站內、站外的一片爭議.

      這兩個使用者互相鄙視的社群,作為過去10年間中國知識社群的兩個樣本,是兩塊截然相反的試驗田。而今年,豆瓣和知乎都迎來了它們演進過程中的重要關口。

      往年這個時候還在主打“我們的精神角落”的豆瓣,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追星廣場。引進了一位與豆瓣畫風完全相反的副總裁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豆瓣是一個安靜的角(樹)落(洞),瓣友發呆、發癲各隨各便,角落和樹洞幹什麼都適宜,偏偏就不適合#鐵粉當場追星式#膜各種名人。

      即便追星,豆瓣使用者也更願意去追社群中的知識達人,而不是從來不玩豆瓣,一上來就居高臨下打招呼(朋友們,我是北島)的學界名人。豆瓣使用者紛紛抱怨:為什麼不發掘“臥虎藏龍”的豆瓣友鄰中的草根大V,而是要從外界“空降”從來不玩豆瓣的大腕兒?

      為什麼豆瓣時間不能知乎live那樣為站內大V提供一個“粉絲變現”的平臺?因為豆瓣無大V,豆瓣雖然高人出沒(連藝術史大家高居翰和巫鴻都會小組裡在回帖),然而即便豆瓣官方也無從發現,即便發現,推舉出來也無人識,因為他們都沒有在公開輿論廣場上積聚粉絲和知名度,而是靠小圈子的人際網路積累homepage rank。

      這也就是為什麼豆瓣新使用者很難融入豆瓣社群,而只能蜻蜓點水地在電影短評、小組留下淺淺足跡,在精神角落裡喃喃自語、玩著“單機版”豆瓣的原因,因為完全無法發現感興趣的豆瓣大V,各個領域的民間高手,豆瓣官方也未做任何推薦和引導。

    知乎使用者並不能幸災樂禍地笑看豆瓣被群嘲,因為“王路飛事件”已經使它的slogan變成了“與世界分享你剛編的經歷”。

    人人手中都握著決定一個回答生死沉浮的“選票”,答主討好“選民”的現象自然是大勢所趨。而網站 的平均使用者認知水平就決定了受歡迎回答的水平。於是,專業問題的討論只能限於讓大學生都能看懂的科普階段;於是,網路流行語、咆哮體、gif影象胡椒麵一樣在高票回答中被到處亂撒;於是,雞湯、情感、故事類回答正在把知乎變成網路版《知音》、《故事會》。

    為什麼有244個分身的王路飛很久才“翻船”?為什麼他的數萬名粉絲並沒有注意到他多深身份間的自我矛盾?為什麼他敢於明目張膽虛構身份而不擔心被輕而易舉地拆穿?為什麼這件事在知乎之外比在知乎站內引起了更大的反響?

      很簡單,因為“真實性”不是知乎排他性的價值取向。正如一位知乎使用者所說:“能編出這麼多精彩又完全不同的經歷的,不僅腦洞大,而且還得有很好的細節構思和還原的能力。而且編這麼多故事,還不是那種一眼就看出假的的,真挺厲害的。”大部分這兩年新湧進來的使用者,就是抱著看故事的心態而來,至於故事真假,反正又無法查證,何必較真呢?

      “免費區”的知乎變成了“網路版《知音》”,這必將影響它為“收費區”源源不斷輸送新知識達人的能力,畢竟專業回答越來越難以冒出頭了。

  • 2 # 雨哥閒話

    這其實是文化稀釋的現象。知乎豆瓣本來定位是知識分子的社群。知識分子的人數一定是不多的,然而隨著大量人員的擁入,他們特有的文化會唄稀釋,這很難說是好的現象。除非說知乎豆瓣正在轉型,改變自己的定位,那麼另當別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一個情商超低的老公是什麼感受?